為什麼很多人總懷疑自己患有重大疾病,整天鬱鬱寡歡的?

最醉雲南


有這種心態人數還不少,尤其以中年以後,身體有慢性疾患的人居多。在一些有一定文化素養,有一些醫學常識的人群中,犯疑心病,對身體疑神疑鬼的最常見。

比如,那些愛玩手機,愛逛百度、頭條的中年人,因為一些痔瘡呀、慢性腸炎、胃病呀!感覺身體一直不太舒服。查查百度、頭條吧!因為百度頭條的智能算法會按照你的閱讀習慣給你推薦文章,那麼你查了一次直腸癌、胃癌、肺癌、甲狀腺癌,然後在日後你閱覽百度頭條時,相關文章就會不請自來。這些科普文章對於癌症的描述與讀者的感覺似是而非,越看越像,越像越心疑。

然而,很多人雖然心疑,一般都是悶在心裡。為啥?諱疾忌醫呀!這要是查出來怎麼辦?一點點懷疑,更多的是心存僥倖心理!有的時候忍不住和愛人說,一般愛人的態度就是,查查去吧!但本人卻說“不去、不去”,不去吧,還老和愛人叨咕自己的不舒服,這個時候愛人就會對他疑心病直接戳穿!然後,他就不在和愛人說了,疑心更重了,一旦身體不舒服就感覺末日到來!

實際上,解決這種心理問題很容易。要想解開心結,必須下決心排除你的疑惑。懷疑腸癌,乾脆就去做一下腸鏡,懷疑胃癌就做一次胃鏡。徹底檢查一下,消除你的疑慮,疑惑解除了,焦慮不是就消除了嗎!





灤河之岸


我媽就是整天擔心自己和家人得重病,她是因為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後來吃藥後,症狀輕很多。


我媽強迫思維非常嚴重,嚴重到把手腳都洗爛了。十幾年前,我們村裡幾年內連續幾個人得癌症去世,那時候她的強迫症就非常嚴重了。她去看過病人,特別是癌症病人,就擔心被傳染,病人和她握手一下,或碰到她衣服,她回家沒洗手吃東西,就能焦慮很久。無論我怎麼勸都沒用,我甚至專門打電話問外科手術醫生,關於癌症傳染問題,好讓她放心,可是沒用。

也就是說,症狀到了這麼嚴重的地步,很可能是抑鬱症焦慮症或強迫症之類的精神疾病,道理是沒用的,得吃藥治療。

我媽後來怕長胖,私自把藥停了,然後強迫又嚴重了,她每天洗手無數次,還必須用洗衣粉搓,以至於後來手腳皮膚洗壞了,又治療很久。她後來一直不吃藥,也一直很痛苦,每天都哭喪著臉,怕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還怕別人會給她家食物下毒。她常常把家裡的東西丟掉。年輕時她不是這樣的,外向開朗那種類型,很受村裡人喜歡。可病了之後,她整個人就像換了個性格一樣,每天糾結,怕得重病,怕家人不安全。
有這種症狀並且比較嚴重的朋友,不妨去醫院檢查一下,看是否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精神類疾病,是病就得吃藥,靠自己扛是沒用的。我也有輕微強迫症,就是反覆關門,關煤氣,怕狗狗傳染給我狂犬病,但基本不影響生活,所以我不吃藥也沒關係。



總結一下:總怕得重病,天天鬱鬱寡歡,可能是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精神疾病,首先去醫院檢查一下,有病治病,該吃藥就吃藥。這不是心理強大就能好的,這些病和身體內物質含量有關,如果診斷為這些病,說明腦內物質已經變化,功能也可能受損。


劇評社


上門診的時候確實能碰到一些人來諮詢,總感覺渾身不舒服,症狀很多,可是檢查做了一大推卻沒發現明顯的問題,為此,他們會覺得是檢查的問題,沒把他的病查出來。有些人還會鍥而不捨的去其他各大醫院從頭到腳再做一遍檢查,如此循環往復。這類人一直在懷疑自己得了重大疾病,整日憂心忡忡,鬱鬱寡歡,負面情緒爆棚。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

1. 可能他們家裡有親人或者朋友在近一兩年相繼得了重大疾病,比如癌症、中風或者心臟病猝死,使得他的內心變得恐慌,因為很多疾病有家族遺傳傾向,所以害怕自己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

2.對醫學知識的不瞭解 由於醫學知識的專業性,絕大多數老百姓並不清楚症狀與各種疾病之間的關聯。如今生活壓力巨大,不少年輕人長期加班熬夜,菸酒無度,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總會出現一些這裡酸脹、那裡疼的不適,其實大多數都是小問題。但由於醫學知識的缺乏,而且如今癌症發病率那麼高,就會讓人不自主的聯想到不好的疾病。記得以前上大三的時候,當時內科學課程講到消化道腫瘤,有個同學下課時突然號啕大哭,安慰了一番以後得知他這幾天老是腹瀉,有粘液膿血便,與腸癌症狀很相符,於是他認為自己一定是得了直腸癌,結果去醫院一檢查是痢疾。很多人可能和他一樣,看了網上的各種疾病介紹,就會斷章取義的將自身的症狀去套各種疾病。

3.心理的問題 也就是臨床所說的疑病症,患者會講述軀體各種症狀,反覆就醫,反覆醫學檢查顯示陰性,醫生反覆解釋並告知沒有相應的疾病,即便這樣也不能打消患者的顧慮,常伴有焦慮或抑鬱。這類病人的注意力大部分都集中在健康問題,明顯影響到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發展到這時候就需要找專業的心理醫生,做心理疏導非常重要。

所以,對待自己的軀體症狀,要理性的對待,既不能杞人憂天,認為自己一定有病,天天去醫院檢查;也不可諱疾忌醫,忽視身體的各種不適症狀,認為自己沒病,逃避檢查。


胡洋


現在經常在門診碰到這樣的患者,渾身都不舒服,老是覺得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甚至去過多家醫院,但各項檢查指標都提示正常,並沒有什麼器質性疾病。這種情況,可能是焦慮抑鬱狀態的表現。那麼焦慮抑鬱狀態到底是一種什麼病呢?

焦慮、抑鬱是現在常見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伴有軀體化症狀,各系統都可能會有表現,如就診神經內科時常表現為頭痛、頭暈、睡眠障礙、震顫等症狀;就診於風溼科時表現為身痛、肌痛、關節痛等症狀;就診於消化科表現為胃痛、噁心、反酸等症狀;甚至有些病人會感覺自己胸悶、胸痛,伴有瀕死感,經常被誤診為心肌梗死。這類患者常常過度關注自己的身體症狀,經常對這些症狀所產生的不良後果產生恐懼,但往往不會傾訴自己的情緒,常見於圍絕經期的女性、有慢性疾病的患者。

對於焦慮、抑鬱的治療,以儘可能緩解患者焦慮、抑鬱情緒及身體症狀,提高患者自身對於疾病的認識,預防症狀復發,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對於症狀較輕的患者,多以心理治療為主,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多與人交流,多參加戶外活動。對於已經有失眠及其他精神症狀的患者,除了心理疏導,還可配合抗焦慮、抑鬱的藥物治療。

總之,對於焦慮、抑鬱的患者,我們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時去正規醫院就診,不能聽之任之,以免引起自殺等嚴重的後果。

本期答主:陳泳淼 醫學碩士


杏花島


很多人總是懷疑自己患有重大疾病,抑鬱寡歡。這種情況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年齡不限,有老年人,也有年輕人,有男性,也有女性。這些患者中,很多情況是家中,或者身邊相熟識的人發生了突然的重大疾病,於是隨之就有了思想變化。這些人,很多都是經過長期住院檢查,仍然沒能明確是什麼疾病,或者說就沒有身體的器質性疾病。但是,這些人心理負擔很重,還會不斷地找不同醫院、不同醫生進行就診。最後,其實醫生們也很無奈,只能不斷勸慰。

說到面對這種情況的正確解決方法,其實,很多患者需要到精神心理科進一步就診。這裡所說的精神心理科就診,並不是說這些患者就是精神病人,而是他們的確很可能有需要調整的精神心理狀態,有時候這樣正規就診,然後再吃一些抗抑鬱的藥物,患者真的就沒事了。

在這裡,張大夫還是建議大家,尤其是這種患者的家屬,多一些對他們的關愛,少一些不理解。正規治療他們的精神心理狀態,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


張之瀛大夫


總是懷疑自己生病有可能是軀體形式障礙下的疑病症

跟其他的所有神經症一樣,它的核心也是焦慮症,是一種不安全的思維模式,是未來不安在當下頭腦的思維強化。疑病症最大的不安,就是對死亡的不安。而這種對於死亡的不安,實際上是自己內在的控制慾。


跟其他神經症一樣也會存在自主神經紊亂的症狀

死亡是對控制最大的瓦解,當死亡來臨的時候,你的財富,你的名聲,甚至你的身體,你都不能控制了。所以感到無限的恐慌,跟其他所有的神經症一樣,在極端的狀態下。它會出現一種自主神經紊亂的症狀。比如手腳不由自主的顫抖啊,呼吸急促,氣短胸悶,瀕死感,窒息感。或者腹瀉,我們知道,這種自主神經也叫植物神經,他不傳達大腦指令,它是由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所構成了,他只負責我們的呼吸心跳腸道蠕動。

在意識療法裡面是這樣去詮釋疑病症的形成。是焦慮症後頭腦思維強化以後的泛化,它是一個內在的思維邏輯鏈條,曾經有一個來訪者,他,因為在比較小的時候被狗咬過一次,本來這件事情也就沒什麼了,但後來有一次他在看新聞的時候得知了這個狂犬病的危害性。以及它的潛伏期非常的長。於是非常的焦慮,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軀體症狀有沒有出現類似於狂犬病的初期症狀,給自己帶來了極大的精神壓力!


比如說他看到狂犬病說怕風怕水,他時刻都對風聲水聲非常的敏感。腦子一直處在緊繃的狀態,看自己是不是對風聲水聲格外敏感,一旦敏感,他就害怕的不得了,以為是狂犬病初期症狀。哪怕是深夜,他都要打車去醫院檢查一次。這實際上是太於過度相信自己的頭腦,由焦慮慢慢泛化為疑病症。這極大地消耗了他自己內在的精力,讓自己無時無刻不處在緊張,擔憂,恐懼當中!不能夠正常的生活!


疑病症跟強迫症一樣有內在的思維邏輯鏈條

這其實是內在的一種思維邏輯鏈條在起作用。我們害怕自己會被感染狂犬病,這是正常的思維模式。但這種模式開始泛化的時候,他時刻為這個萬分之一可能發生的情況,而不斷的在頭腦層面不斷的分析,思索,找方法。比如有人曾經有過不潔的性接觸,她會擔心自己感染艾滋病,這是一種正常的思維,但是他把這個思維強化以後,他就形成焦慮思維,當比較強烈的焦慮思維模式,這種不安全的思維模式不斷的泛化的時候,那麼它的指向都是不好的結果,這個結果最終導致了對這種死亡威的恐懼,對於失去這種控制慾的恐懼。那他就會去找這個對策,尋找方法。那麼頭腦裡面的思維邏輯鏈是這樣的:感染了—失業—抬不起頭—不能成家—失敗—痛苦—死亡—對策!


這種思維氾濫的結果,導致無時無刻不在想著這件事情,任何事情都要跟這個思維邏輯鏈條產生關聯。為了避免這種感染,比如說走過垃圾堆擔心被感染,他上廁所擔心被感染,甚至外出如廁同樣擔心感染。會表現在行動上就通過一些刻板的儀式化的動作來防範這種可怕的指向的源頭,比如反覆洗手啊,反覆的關門直至暈厥,讓自己處在一種持續無意識的刻板的動作而不自知。這種思維泛化指向外界的結果,它就是強迫症。

當泛化的思維邏輯鏈條指向自己的身體的時候就是疑病症

而這種泛化的思維,不斷的內化的時候,他就是疑病症,或者叫軀體形式障礙。會將各種的症狀跟自己拉上關係對號入座,帶來極大的身心困擾,所以意識療法裡面提倡為所當為,順其自然,接納不能改變的,改變你所能改變的。感受是真實的,思維是虛幻的,當下什麼都不缺的,唯有頭腦在製造無窮的匱乏,所以我們一直在試著向外追求一些方法,而這些方法會加重這種思維的強化!


自我心理療愈的思路就是切斷泛化的思維邏輯鏈條活在當下

所以,當這種泛化的思維浮現的時候,你需要意識去打破它的鏈接,不用刻意去排斥它。你只要不是留意他,你只要將你的意識從這種邏輯思維鏈條上轉移,那麼你就開始打破它了,這個過程發生在行動當中,絕對不會發生在你頭腦思維當中。所以意識療法的自我療愈的步驟就是意識到—數息—合一—當下,這樣做的目的是不與你的症狀發生關係,而只與當下發生關係,注意力放在當下,而不是自己的頭腦裡面,與你的症狀跟頭腦保持一定的距離,讓焦慮慢慢消失,那麼你潛意識下的害怕也就無所遁形!


真正的療愈是讓真實的我不斷的成長引導內在精神的力量

這不是真正的療愈,真正的療愈是讓真實的我不斷的成長,我們有時候可能會知道這種想法,對這個生命的珍惜,或者對死亡的害怕的想法是不真實的,是荒謬的,但是我們就是不能夠不去相信,那實際上是思維把我矇蔽了,歪曲了事情的本來面目。強迫症或者疑病症最大的痛苦就在於他自己非常清楚的知道這是一種幻象。正因為他不斷的去尋求方法,導致了這種幻象的不斷的具象化。在意識療法裡面提到,頭腦中的我,思維中的我,以及情緒慾望中的我都是小我次是小我,每一次這樣做就是讓小我不斷的壯大!


它會強大到什麼程度了呢,它會跟理性的你現實中的你無時無刻做對抗的程度,比如說,處在極度強迫症的狀態下的人們,他站在懸崖上理性告訴他不能夠往下跳,但是小我他會不顧這些。當你想道德的,它就會出現不道德,當你想的好人,他就出現壞人,這是一種不理性的無意識狀態。所以你要讓自己變的有意識,意識跟無意識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意識多一點,無意識就少一點。就像王陽明先生說的那樣,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讓意識之光照進你無意識頭腦的黑暗,你就會切實的不去相信那些虛幻的東西,思維的東西。這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它會讓你獲得重生,以及自上而下的自我協調性。這是被強迫症疑病症的心理療愈思路!

陳了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意識療法創建者,自我心理療愈發起人,意識療法跟森田療法認知療法CBT一樣是心理療愈的體系,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唯一不同的是意識療法它是自我心理療愈的體系,旨在成為自己的心理療愈師,處在各種心境障礙下的人們,肉體的痛苦可以通過生理治療,而心理上的痛苦是持久的深遠的,當每個人長大時都會注意到一件事就是,受苦似乎是身而為人的一種常態。通過意識療法的踐行讓更多處在痛苦煎熬中的人們,獲得內在活出自我的力量,不困於情不惑於心的力量,不戀過往不畏將來的力量,出離頭腦活在當下的力量,成為自己的心理療愈師!

了凡心療愈


很多人總懷疑自己有重大疾病,整體鬱鬱寡歡。我從兩個方面解答這個問題!

第一可能與“亞健康”有關,生活壓力大,生活無規律,自己應對壓力的觀念和方式有問題,身體不適後不去醫院檢查,導致身體不適,但如果去醫院做檢查,各項指標都正常,於是懷疑自己身體有病。

第二是典型的疑病症反應,又名臆想症,主要表現有,一是過多關注健康,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二是對身體的變化比較敏感,身體稍有不適就懷疑自己有病,甚至是患了大病;三是感覺過敏和疑病觀念;四是不相信醫學檢查,總懷疑醫學檢查有無,醫生解釋不對。

因此,老擔心自己有病,為此焦慮、惶惶不安,苦惱,有些人有牢固的疑病觀念,並且能給你很詳細的說出全身疼痛,但是有說不出具體部位。


老左心理工作室


感謝邀請。由瀋陽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病房主任醫師楊旻實為您作答。

這種情況的成因很複雜,但大致情況有幾種,不妨對號入座。

1、這個人,可能患有抑鬱症或者抑鬱發作,個人出現了軀體化表現,各種難受、不舒適,忽冷忽熱,酸脹感為主。反覆檢查,家屬因為發現檢查結果都是正常的,多對患者產生誤解,認為他是在“作”,不體諒家人等等。臨床見了不少,這部分人群,以老人為主。

2、這個人可能多疑(術語為“疑病妄想”)。他不以檢查結果為依據,不能被說服,不相信或是暫時相信醫生的話。在不同時間、不同醫院、不同醫生間反覆檢查,最嚴重的情況,甚至要求醫生手術去探查。這種情況,需要到專業醫生處進一步診查。

一些年輕人也有這個問題,甚至有運動員出身的人,因為這種狀況各種檢查,結果啥病沒有,身體好著呢。但本人就是不接受,最終得接受系統的治療。

3、還有一種情況,是心理上的障礙為主。主體人群多是沒有老伴兒的老人,子女疏於照料,用這個方式引起子女的注意。本人表面意識不到是這樣的,他們只是希望得到子女的陪伴,什麼時候能陪伴呢,生病的時候。

這種情況與抑鬱發作類似。與抑鬱不同的是,在心理疏導的情況下,患者能理解子女處境和深層次原因,可能會好轉大半。

舉例說明:我曾治療過一位老人,家裡條件優越,住別墅,僱了倆保姆,子女忙於工作還算孝順。但老人就是作,發脾氣,渾身不舒服啊。

子女一回來就好,子女一進門就舒服了。在心理疏導和多次溝通後,做子女的也知道母親病的“因”,加強了親情的溝通,小部分用了藥物,效果很好,家屬很滿意。

本期專家:瀋陽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病房主任醫師 楊旻實


遼瀋名醫


【20180418參謀長19】在我們身邊確實有很多人總在懷疑自己得了什麼重大疾病,整天神神叨叨鬱鬱寡歡的,那麼遇到這種人,應該怎麼辦呢?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這麼想呢?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身體不太瞭解,總是根據在外界獲取到的一些症狀來判斷自己的身體健康,自己並不是專業的醫生,也不是醫療從事者,所以根本沒有醫學基礎,沒有任何醫學常識,只是根據表面的狀態來判斷自己得了重大疾病,並且還沒有任何理論依據,所以針對於這種人應該做一下心理上的指導。

第一,為了徹底擺脫他這種神神叨叨的想法,應該給他做一個全身全方面的檢查,來打消他這個念頭,第二應該讓他積極健康的生活,多接觸一些積極向上的事情,而不應該每天只看手機,或者是隻聽很多負面的事情。

其實這種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屬於心理上的疾病,應該徹底的去看一下心理醫生,如果做完全身檢查之後沒有任何問題,就應該從心理上解決這種問題,並不是說聽到任何跟自己身體症狀有關的,就是得了什麼病,應該有理論依據。久而久之,就是屬於自己嚇自己的這種情況對身心是非常不利的,並且還會影響整個家庭。家庭當中,一個人有了任何身體健康方面的問題都會牽動整個家庭,所以總是懷疑自己患有重大疾病的人,或者是整天鬱鬱寡歡的人,應該科學有效的做一次體檢,然後看一下心理醫生,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高爽

國家註冊營養技師,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中藥學學士


營養海賊團


對心身疾病療效的觀察和評價,首先取決於醫務人員必須具有豐富的醫學及心理學知識,高尚的醫德素養以及正確選用不同心理療法的經驗和能力,其次,應充分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參與心理治療,包括做好家庭,社會及群體性的思想工作。應該強調:對心身疾病即要注重集體的心理治療,更要注重個別的心理治療(儘量體現具體化,個別化,包括仔細傾聽病人敘述,客觀公正的分折病因,症狀),與病人共商治療方案,指導病人科學合理安排食宿,工作,學習,娛樂,休息。也應該指出:臨床實線中,心理治療和軀體治療兩者要結合應用,不可偏廢。對心理治療的作用,固然不可忽視,但也不能無限擴大,對軀體症狀的及時治療同樣可改善情態症狀,加速疾病康復。總之,"心身病"有其自身的特點一與"社會一心理"多種因素有關,比較複雜,其治療方法也比較特殊。因此,在治療觀察中,應全面注意“社會的"和"心理的"各種因素的變化,以及軀體症狀,體徵的變化,才能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