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劉備摔阿斗了沒?三國志裡是怎麼評價劉備的?

莊蘇穎


《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坂橋,劉豫州敗走漢津口”,出現劉備將趙雲浴血奮戰救出的阿斗摔在路旁情節,故民間有“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的歇後語。但這只是文學作品的虛構情節,正史無載。

《三國志》作者陳壽如是評價劉備:“先生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劉備剛毅果斷,寬容仁厚,善於知人善任,具有漢高祖劉邦那般風度和英雄器量。等他把整個國家和太子都託付給諸葛亮時,不存二心,的確是君臣間正直無私的典範,古往今來的最佳楷模。劉備的機敏權變和才幹謀略,比不上魏武帝曹操,故蜀國地盤亦相應狹窄。但是他百折不撓,始終不肯屈居曹操之下,大概是估計到曹操的度量一定不會容納自己,因此他不僅與曹操競爭逐利,而且同時也為躲避禍害)”


2許雲輝


常山趙子龍在長板坡大戰曹操幾十萬兵馬,只是為了尋找劉備夫人及兒子阿斗,趙雲在亂軍之中殺了七進七出才找到麋夫人和阿斗,危機關頭,夫妻囑託子龍一定要保護好劉皇叔的唯一血脈,說完趁趙子龍不注意跳井身亡,趙雲痛哭流涕,最後用力退倒井邊突牆掩埋了水井,子龍撕開戰袍包紮好阿斗,跨馬揮槍血戰長板坡,只殺得曹軍人仰馬翻、屍橫遍野,曹操見趙子龍神勇傳令三軍一定要活捉趙子龍,只因曹操有愛才之心,且說趙雲啥出重圍來到當陽橋,看見張飛在橋邊等候忙喊翼德助我,張飛應道:子龍速走,有二哥在不用怕,為保子龍順利撤退,翼德命將士在馬尾捆綁樹枝在橋後樹林來回奔馳,製造伏兵假象,等曹軍感到,曹操看見橋後塵土飛揚,疑有伏兵,翼德見狀大喊一聲:燕人張飛在此,誰敢和我一戰,曹操分呼手下說:昔日關羽說過,張飛有萬夫不擋之勇,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頭顱有如探囊取物,眾將士皆驚,突聞翼德又叫:戰又不戰,退又不退為何?此時曹軍一將驚嚇過度墜馬而亡,曹操和大軍掉頭就跑,趙子龍滿身血汗拜見主公劉備,劉備見子龍歸來萬分高興,子龍見阿斗沒動靜嚇壞了,忙解開戰袍,阿斗正憨睡之中,劉備接過阿斗滿面流淚:為你這逆子幾乎損我一員大將,要你何用?說完把阿斗拋到地上,趙雲見劉備如此仁義待他感激涕零。


用戶4357250780783李


劉備摔阿斗一事,《三國志》並無記載,《資治通鑑》也沒有提過,所以應屬羅貫中杜撰的,為了表現劉備之寬仁惜才。

劉備一世之傑,《三國志》的評價還是很高的,說他“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而且盛讚他和諸葛亮的君臣之義“古今之盛軌也”。

但是同時陳壽也表示,劉備“機權幹略,不及魏武,是以基宇亦狹”。就是說劉備在謀略方面不及曹操,所以版圖也比較小。

這話其實也不假,曹操從校尉開始,戎馬一生,魏國的江山幾乎都是他帶兵親征打下來的。而劉備也是青年舉事,四十六歲無寸土立足,還在諸侯間奔波。後來得了荊益,晚年還敗在陸遜手上,活活被氣死。

但是如果考慮到,曹操的世家起身,一起事便有夏侯惇等宗親相助,劉備白手起家,所以比不過也是正常。

而且亂世之業,當有二代三代賢主方可成事。

○孫策死後,孫權英主佔有江東,而後孫亮開始權臣諸葛恪,孫峻接替,還有孫皓一般暴君,所以東吳不興。

○曹操之後,文帝文武之才,但明帝開始驕奢淫逸,後世皆是傀儡之主,所以曹魏也難以為繼。

○只有劉備,死後劉禪無能,蜀漢無繼祀之君,只能偏安一隅,僅此而已。

若劉禪英賢,劉備之名,也當趕超魏武帝。


難得青史名姓


正史中並沒有“劉備摔阿斗”的記載,《三國志·魏書》中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由此可見,正史中只提及趙雲保護劉禪和甘夫人倖免於難,並未提及詳情。只有《雲別傳》中載:初,先主之敗,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頃之,雲至。所以既然沒有趙雲“單騎救主”,也就沒有了“劉備摔阿斗”。所以“劉備摔阿斗”只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為了塑造劉備形象的一個文學片段。

此外《魏略》中載:“初備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遑遽棄家屬,後奔荊州。禪時年數歲,竄匿,隨人西入漢中,為人所賣。及建安十六年,關中破亂,扶風人劉括避亂入漢中,買得禪……及備得益州而簡為將軍,備遣簡到漢中,舍都邸。禪乃詣簡,簡相檢訊,事皆符驗。簡喜,以語張魯,魯乃為洗沐送詣益州,備乃立以為太子。”意思說劉禪當初走丟了,流落到漢中被人販賣。後來又與劉備相認,被立為太子。但裴松之認為:“以事相驗,理不得然。此則魏略之妄說。”雖然最後裴松之證明《魏略》所述為假,但是既然文中說道“禪為人所賣”,那麼也就不存在趙雲救主和劉備摔阿斗了。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最後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先主志向剛毅,性情溫厚,知人善任,禮賢下士,頗有高祖劉邦的風度,負有英雄的的器量。說到先主把國家和劉禪全盡託付給諸葛亮,而沒有絲毫的顧忌和私心,這是君臣天下為公的極致,古往今來的楷模啊。先主權智謀略,比不上曹操,所以統治的領土比較小。但是先主百折不饒,始終不願位於曹操之下,還揣測曹操的度量肯定容不下他,這不是為了追名逐利,而是為了防止曹操加害啊!)


赤子芳心


歷史上劉備摔阿斗了嗎?三國志怎麼評價劉備其人?

故事來自長坂坡,劉備賠了夫人、賠了娃、賠了兵,只保住了命

公元200年,三國最著名的一出大戲“官渡之戰”上映了。

男主曹操,男配袁紹,北方兩大當紅炸仔雞的終極PK,這出戏將決定雙方的命運,甚至是整個漢末的歷史曲線。最終,這場PK以袁紹的徹底潰敗而告終,最後只帶著兩百來人逃出生天。從此後,曹操就算是完成了我國北方地區的統一。短短2年之後,輸不起的袁紹鬱悶而死。

(曹操與袁紹)

就在官渡之戰結束後的第8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又南下,征討盤踞在荊州的劉表。荊州這個地方,讀三國的人都知道,最重大的戰略要地,可能沒有之一。三國史上,圍繞它的戰役有N次。可以說,得之者得天下,失之者失天下,重要級別五顆星。

但是曹操人還沒到荊州,劉表就先掛了,他的小兒子劉琮接了盤。這個劉琮,從小就是在老劉的溺愛下長大的,哪能是亂世奸雄曹操的對手?仗還沒打,就趕緊投降了。

從官渡之戰結束的200年,到208年這八年間,劉備就一直在劉表的地盤上寄宿。當時官渡之戰剛打完,曹操捎帶著就要南下,準備收拾劉備。劉備只好投奔劉表,劉表讓他駐紮在新野這個地方。現在曹操又來了,以前打不過,現在還是打不過,但劉備卻沒有帶著部舊家屬跑路。凡是荊州軍民願意跟隨的,都一起走,不拋棄不放棄,要死死一起。

(歷史上的長坂坡)

這樣曹操帶著五千精兵,很快就在長坂坡追到了劉備和他的群演們。這回不能猶豫,戰略撤退吧,沒辦法丟下了老婆孩子,帶著劉關張諸葛等幾十個骨幹逃了出去。但是,關於摔阿斗這件事,史書並沒有記載,屬於三國演義給編的,當然,這麼寫非常符合劉備的人物性格。

那麼,三國裡邊,劉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三國志又是怎麼評價他的呢?

我們引用三國時代一個叫傅乾的話說,劉備是“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意思就是,對人寬厚好心,能讓人願意為他送死。除了上面帶著老弱病殘撤退,不忍拋棄的事蹟,我們再通過幾件事來看。

人品故事一:從小就很乖巧,長輩喜愛,貴人支持

劉備從小父親去世,家境貧寒,和母親賣草鞋、編草蓆為生。窮到如此,在當時三國大電影裡,還能演什麼?最多就是領個盒飯,在難民堆裡扮演一具普通死屍吧。但是不,這孩子從小就有大志,母親也不簡單,在不知道哪天會死的亂世,過著就米下鍋的日子裡,竟然決定讓劉備去上學。

(閻立本《蜀主劉備》)

三國志寫到:劉備有個同學叫劉德然,兩人一個祖宗,但可能屬於八竿子打不著的遠親了。他爹劉元起就經常資助劉備。但你覺得劉備肯定是打雙百的好學生那就錯了,恰恰相反,這傢伙喜歡騎馬馴狗,喜歡聽音樂,還愛穿品牌衣服。就這樣,劉元起還是資助他,不用想,劉備一定是特別的乖巧,否則人家給你錢是沒道理的。時間一長,劉媽媽就說了,“各家過各家的日子,這捐助還能成了常態?”劉元起說:“人不可貌相。我們老劉家的這孩子,絕壁不是一般人啊。”

等到再大一些,年輕的劉備儀表堂堂,身高達到181.5釐米(2015年我國平均男性身高是167cm),垂著胳膊,手能超過膝蓋以下,臂展特別長。三國那會要是有足球隊的話,絕對是好守門員,不踢足球搞拳擊也很有優勢。青年劉備話很少,喜怒不形與色,但是他最大的長處是:特別善於處人。所以周邊的豪傑、年輕人爭相認他當哥。大商人張世平、蘇雙,財產都是“千金”級別,合現在大約相當於一個多億的身家,非常看重劉備,經常直接給拿錢。劉備有了啟動資金,自然養活了一幫志同道合的人。

人品故事二:賞金獵人拿了錢,卻放了劉備一馬

各地黃巾軍都反了,劉備也加入了轟轟烈烈的反黃巾運動中,雖然黃巾軍是農民起義,我們今天當然是應該讚賞的。但是其一,劉備是劉秀的後代,根兒是皇族的,不能跟著黃巾軍起鬨,幹自己的老祖宗吧;其二,劉備估計看到黃巾軍是烏合之眾,成不了氣候,還是高姿態一點,站在國家的角度,更符合“道義”,容易得人心。

但是就在他投奔老同學公孫瓚後,跟著打黃巾軍後,遇到了一次險境,差點就丟了性命。這時候,他的為人就顯示出作用了。

(劉關張)

當時,公孫瓚讓劉備做了平原相,但是當地有個叫劉平的人,一直和劉備不對付,就想辦法僱了賞金獵人,要幹掉劉備。但是,這個殺手到地方了,卻不忍心下手,就和劉備交代了這件事以後,放過了劉備。這件事可以看出,劉備“寬仁有度,善於處人”的品質不是白來的,確實口碑好,影響大。

人品故事三:陶謙送大禮,徐州拿走不客氣

曹操攻徐州,徐州牧陶謙發來急電求援,劉備不含糊,手下只有一千人,另外湊了幾千饑民,二話不說去幫了一把。陶謙也夠義氣,劉備一到徐州,就給他補充了四千精兵,讓他駐紮在小沛這個地方,封他為豫州刺史。

(讓徐州)

不久陶謙病危,就跟別駕糜竺說,除了劉備,沒有人能穩定徐州局勢。於是,就出現了演義中的“三讓徐州”,但是正史沒有三讓,是一讓,不過劉備沒敢接,後來在眾人的勸說下,才領了徐州牧,實現了他鼎足生涯中第一桶金的積累。

能為人下,能忍一時,成就三分天下有其一

史料記載劉備其人,代表性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多寫了。客觀的說,劉備的氣度,雖然不是最大的,但與同時代的梟雄相比,還是比較大的。正因為如此,也能讓他在若干亦敵亦有的牛人身邊,輾轉騰挪出自己的生存空間。劉備先後投奔過曹操、陶謙、呂布、袁紹、劉表,但跟這些人都相處的不錯,可見還是有著不一般的人格魅力,也是他最終能夠三分天下,據有蜀地,與曹操孫權抗衡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哇哦歷史


劉備摔阿斗乃小說《三國演義》一家之言,歷史上根本沒有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一事,更無劉備摔阿斗一事。

劉備應該是歷史上比較難評價的一個人了,他一面是弘毅寬厚的蜀先主,而另一面則是口若懸河的市井無賴。

我們都知道他三顧茅廬的故事,即後漢末年身份尊貴的劉備為了求賢,自己降低身份三次去南陽臥龍崗拜訪當時身為貧民的諸葛亮。但殊不知的是,善於用人只是劉備的優點之一,之二應當是他雖然所見略遜於精通文韜武略的諸葛亮,他卻能夠適時的團結各方有識之士而終成大事,可見此等能力絕非等閒之人所能及的。毛主席曾經使用“如魚得水”四個字來形容劉備請用諸葛孔明,甚至高度評價了《三國演義》中劉備的種種高智商外交政策。

當然,優點突出的人通常缺點也很突出,劉備就是如此。他善於識人、用人、團結於人,但是缺點一就是始終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在《三國演義》之中他曾多次因為感情用事其國家和天下而不顧拂袖而去,究其緣由不過是為了置一口氣兒貿然出兵,將原本的軍*事部署全部打亂,導致大仇沒報還一路敗北,最終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己死在了那李白詩中“兩岸猿聲啼不住”的白帝城。其二則是,貪功總想鬍子眉毛一把抓,接上面說他不過是為了一口氣就喪得數萬精兵強將,如果換做他人面對此事雖不見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也不會如劉備一般“小人報仇沒早沒晚”,由此可見意氣用事的劉備並非當最高領袖的料兒。

不過話說至此,劉備作為慈父和損友還是比較合格的,關於慈父:他臨終前在託孤遺詔中,對諸葛亮等人曾託以阿斗,並對阿斗寫道:“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和“汝父德薄,勿效之。”這兩句。關於損友:張飛把劉備的妻子弄丟了,正想自殺劉備如是說:“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

總的說來,劉備為先主“恩威並行,法禮同施”,為人友“弘毅寬厚,善與人同”,為人父“無所不至,茹苦含辛”,不失為一代明君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