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下腹部發脹,總有排便感,下墜感,是怎麼回事?

晨曦幽蘭2


你好,這種問題是很常見的。

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狀態。

這個就是說非常常見的一個,脾胃虛寒。消化系統溼氣比較重的一個現象。

很多人,嗯,會去做腸鏡。

檢查也查不出什麼問題。

在這裡我教給你一個辦法。非常好用,一用就有效果。那你可要艾灸,以下這幾個穴位。

只要你一做當天就見效。

最好的,是它可操作性非常強。費用很低。你花個10多塊錢,二三十塊錢就能有效果。

用蘄春艾條艾灸。神缺穴,天樞穴。。,關元穴。合谷穴。命門穴。

每個穴位灸,15分鐘。

神闕穴可以延長到30分鐘。基本上一次你就能看見效果。同時還要注意飲食上。不能吃太寒太涼的食物。你喝的冷飲料太多。涼蓆空調吹得太多。將會造成這樣的問題。

上面這些穴位,你堅持一段時間。自然出效果。

回答完畢。這是我多年針灸,艾灸,一線臨床專業的經驗。

我是老吳和蘄艾,專注蘄艾種植加工,致力於艾灸文化的公益傳播。


老吳和蘄艾


其實這種感覺在醫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那就是“裡急後重”。表現為下腹部不適,很想解大便,然而又無法一洩為快。“裡急”即形容大便在腹內急迫,窘迫急痛,欲解下為爽;“後重”形容大便至肛門,有重滯欲下不下之感;肛門、直腸及髓尾部墜脹,總有“排便不盡感”。造成“裡急後重”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



細菌性腸炎

正常腸道是存在細菌的,它們參與到食物的分解過程中,和腸道和平共處,相互依託。當腸道受到壞的細菌侵襲時,比如:細菌性痢疾、腸侵襲性大腸埃希菌腸炎、非傷寒沙門菌屬食物中毒、嗜鹽桿菌性食物中毒等就會引發腹瀉和下腹部墜脹感。



原蟲性腸炎

這是一類由寄生蟲感染引發的腹瀉,由於飲食衛生的提高這種腸炎現在比較少見了,但是在個別邊遠的地區或者畜牧業比較發達的地區,也還是比較常見。比如:阿米巴痢疾、蠕蟲性腹瀉、腸道小袋纖毛蟲病等。



非感染性腸炎

腸道炎症反應並非都是感染因素引起的,有一些病因不明的非特異性腸道炎症也會出現“裡急後重”的症狀,比如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



腸道或者腹腔佔位性病變

當腸道出現或者腹腔出現包塊是,包塊會壓迫腸道的正常蠕動,也會產生“裡急後重”的感覺,比較常見的佔位性病變有:結直腸癌、子宮肌瘤、盆腔炎等。




醫學掃地僧


經常下腹部發脹,總有排便感,下墜感,你要注意了,身體肯定有問題!這個時候需要仔細辨別:

1、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有不乾不淨的飲食情況。如果有這種情況,並且同時還伴有體溫上升,那麼要重點排除是否有細菌性痢疾。像題目中出現的這種情況算是比較輕的,如果嚴重的話還可以引起休克,也就是說血壓降的低於90/60mmHg以下。甚至還可能發生中毒性腦病!怎麼知道是不是細菌性痢疾?糞便細菌培養,培養出來有志賀菌就可以確診!


2、提防惡性腫瘤,比如直腸癌。以前直腸癌多發生在中老年人群中,但是我們發現直腸癌病人越來越年輕,並且很多患者發現的時候就已經是中晚期。題目中的腹脹、有排便肛門下墜感就是直腸癌的一個常見症狀!通常,除了這些症狀,直腸癌還可能出現大便有血,或者大便有膿,甚至有血又有膿。那麼如何診斷呢?通常用直腸指檢篩查!直腸指檢可以摸到70%-80%的直腸癌,並且退出手套的時候手套上會有染血。而直腸癌的確診需要在直腸鏡下去腫塊做病理組織學診斷!


3、不要忽略婦科疾病。婦科疾病比如盆腔炎盆腔積液也會引起下墜感!這是因為盆腔積液的"低位"就在肛門附近,它會刺激肛門產生便意,也就是排便感和下墜感!


骨科木匠劉醫生


這是中氣下陷的現象。

曾遇一患者,一天大便7-8次。連小便的時候,大便都控制不住要出來。估計時間挺久了。

當時把脈,脈比較細,跳動還行。看舌象光滑無苔。如同鏡面,這是氣血虧虛的症狀
整天感覺疲憊,手腳無力感。以為自己經絡不同,去做經絡疏通沒效果。

這主要是腸炎導致,氣不固澀。導致脫證,久了就中氣下陷。變成脫證。

當時用了治療疫毒痢的白頭翁湯加芍藥湯,加澀腸固脫的。5劑後前來複診。大便次數減少,一天3-4次。復開五劑加減下。大便基本正常。有時一天兩次。

再來就診就吃補氣血固脫的了。效果甚好。


用戶88716618158


下腹部發脹,伴有排便感,下墜感,這是非常常見的腸道系統的症狀,如果是偶發一次兩次可能是由於腸道蠕動痙攣導致,往往休息一段時間,改善飲食結構就能完全恢復。而如果經常出現則要當心一些腸道疾病了。

腸道感染原因

腸道本身就有許多細菌,而腸道屏障破壞或者細菌失調則可引起腸道感染,都可以引起下腹部發脹,繼而出現強烈的排便感,裡急後重,比較常見的細菌性痢疾等。通常大便形態也會有所改變,通常伴有粘液膿血便。也有全身發熱等症狀。

腸道非感染病變

該類疾病並非有腸道細菌感染引起,而是由於腸道本身的疾病,比如克羅恩病、腸易激綜合徵等。該類疾病需要排除其他感染性因素後進行鑑別。

腫瘤原因

年齡>50歲的,飲食結構中長期低纖維素飲食的,是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腫瘤刺激腸道可引發腹部發脹,腫瘤位置靠近肛門時也會伴有排便感,下墜感,通常排便不暢,大便變細,可大便帶血,如果伴感染還有粘液膿血大便以及全身發熱等症狀。

婦科相關疾病

在女性患者,出現下腹發脹,伴有排便感、下墜感還要當心婦科相關疾病,女性子宮緊貼直腸前側,子宮及盆腔的相關炎性病變以及腫瘤病變也可刺激該症狀出現。

建議

如果經常出現該症狀,很有可能是有相關病變,建議去檢查一下,及時診治,不耽誤病情。

通常可先化驗大便,進一步做個腸鏡,女性還需要做婦科檢查以及B超檢查,具體的檢查順序還需要根據患者詳細的症狀以及是否有其他伴發症狀來定。


骨腫瘤科張餘醫生


腹部發脹很顯然存在消化不良,是由於腸道內菌群失調,食物在腸道內發酵形成的脹氣所致; 想排便,但是又排不出來,說明腸道的蠕動功能不好,毒素垃圾堆積過剩,破壞了腸道內的微生態環境。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有清除毒素,促進消化,調節免疫等功能。腸道內有著數量巨大的微生物群,以細菌居多,細菌也分為有害菌,有益菌,中間菌等,他們相互制約,共同維護腸道微生態平衡。


腸道內數量最多,佔的比例最大的當屬雙歧桿菌,雙歧桿菌長期黏附於腸粘膜表面, 有阻止致病菌定值,保護腸黏膜的屏障功能。


如一旦有細菌病毒入侵,腸道菌群失調,有害菌佔了上風,勢必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 當胃腸道內微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時,正確合理使用微生態製劑,對胃腸道功能重建將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療法就是選用微生態療法,口服益生菌製劑。有研究表明,補充一定量的雙歧桿菌能抑制有害菌,幫助有益菌繁殖再生,提高腸黏膜對致病菌的免疫應答,保護和穩定黏膜屏障。

但是雙歧桿菌厭氧,怕酸,不耐常溫,在經過胃消化時就容易被胃酸殺滅,因而進入腸道內的活性很低,難以發揮作用。

我國益生菌泰斗王厚德院士歷經30餘年,29萬代馴化成功的青春雙歧桿菌,彌補了普通雙歧桿菌的不足,耐氧,耐酸,耐常溫,無需冷藏,常溫下可以存活兩年,口服後進入人體,到達腸道內的活菌率高達90%以上,每袋活菌量不低於300億,對人體的腸道健康有著非常好的作用,能解除腸炎病人的痛苦,消除便秘,腹脹,腹痛,腹瀉等現象。


少有人走的路Vegan


腹脹在消化科是比較常見的症狀,腹脹伴隨著排便的異常在消化系統疾病中也並不少見,很多的消化系統疾病都存在著這樣的臨床症狀,臨床上需要根據患者的其他伴隨症狀以及輔助檢查來加以鑑別。

首先,腸易激綜合徵經常出現這樣的臨床症狀,腸易激綜合徵的患者往往伴隨著腹部不適的症狀,並且以腹脹最為多見,在排便或者排氣之後腹脹的症狀可以緩解,腹瀉型的腸易激綜合徵常常排便較急,也有的患者以便秘為主,這類患者常常伴隨著腹脹、排便不淨的感覺,經常在飲食受涼、焦慮等刺激因素的作用下發作或者加重,治療時以患者教育以及藥物治療為主,根據患者不同的情況選擇解痙藥、止瀉藥、抗焦慮抑鬱藥,還可以應用調節腸道菌群的藥物,腸易激綜合徵得患者症狀發作很多呈間歇性,易反覆發作,但往往沒有器質性病變,也不會影響全身狀況。

其次,其他的腸道疾病也會導致上述症狀的發生,比如炎症性腸病,但是典型的炎症性腸病的患者除了下腹部脹痛、排便感覺異常之外,還常常在發病時伴隨著腹痛,便質常常呈黏液膿血便,病情進展緩慢,症狀反覆發作,還可能出現發熱、營養不良等全身症狀,結腸鏡檢查是本病的主要診斷手段之一,與免疫異常也有關係,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氨基水楊酸製劑最常用,如果有其他症狀的出現,還要進行相關的對症治療。

本期答主:陳泳淼,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遇到題中所述情況後,首先應該考慮一下生理方面的因素,比如飲食不當引起的腸道痙攣,這是比較多見的情況,尤其是吃了太多的冷飲後,又或者是嚴重便秘所造成的腹脹及排便不盡感等等,而對於此類問題,只要調整一下飲食結構和習慣,基本上都能很快恢復;

其次,則是感染性腸病,所謂"病從口入",基本上所有此類的疾病多是由不潔飲食所致,而感染所造成的炎症則是刺激腸道,誘發題中所述症狀的罪魁禍首,所以,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餐具應當仔細清洗消毒,飯菜要新鮮,尤其是剩飯剩菜,必須要充分加熱後再食用;

再次,則是功能型腸病,比如克羅恩病,比如腸易激綜合徵等等,發病期間同樣會出現腹脹、排便不盡或肛門下墜等不適感;

第四,尤其需要注意的,患者是否患有腸道內腫瘤,尤其是直腸癌,其典型症狀除了題中所述,還會出現大便性狀的改變,而患者甚至可以通過這些異常表現做到早期發現;

另外,直腸癌是可以通過簡單的肛門指檢進行篩查的,簡單不費事,如果上述症狀頻繁出現且較為嚴重,最好能去醫院看一下;

第五,婦科疾病,比如盆腔炎,也會因為炎症刺激而導致便意和肛門下墜感的出現,女士應該多多注意,必要時可通過婦科彩超檢查進行區別。


綜合內科張醫生


很想解大便,又感覺沒排乾淨,下腹部不適,伴有肛門、直腸墜脹感,這就是消化內科常說的裡急後重。可以引起這種症狀的消化道疾病較多,可以分為感染性病變和非感染性病變,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學習一下。



經常下腹部不適,總有排便感,下墜感,是怎麼回事?

1.感染性病變:最常見可以引起裡急後重感的感染性消化道疾病是細菌性痢疾和某些細菌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狀比較急,病程比較短。

2.非感染性病變: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腸易激綜合徵、放射性直腸炎和結直腸腫瘤。這些疾病引起的裡急後重感往往是慢性的,容易反覆發作。



綜上所述,可以導致下腹脹、下墜感和排便不盡感的原因有很多,如果症狀持續不緩解,建議查個腸鏡明確一下病因,排除了器質性疾病後很可能就是功能性腸病(如腸易激綜合徵),我們可以服用益生菌、曲美布汀、莫沙必利等藥物來緩解症狀。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帶來幫助!喜歡就點個贊吧!


汪醫生小課堂


腹脹是消化系統較為常見的一個症狀,當腹脹伴有排便感,下墜感的話,多說明是腸道的問題,主要原因是腸道蠕動過慢,腸道的氣體產生過多,排氣障礙和內臟的高敏感性為主。

長期的腹部發脹,有排便感,下墜感多見於腸易激綜合徵,腸易激綜合徵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病,和胃腸的功能改變有關,臨床表現以排便的異常為主,以慢性或者複發性的腹痛,腹脹,腹瀉,排便習慣改變,大便性狀異常為主。


對於腸易激綜合徵的診斷標準主要是如下:

1.排便後腹部的脹痛等症狀會有所緩解;

2.當腸易激綜合徵發作時會有排便頻率的改變;

3.發作時大便的性狀也就是外觀會有所改變。

以上的症狀需要出現6個月,近3個月內需要有3天出現以上3種症狀,才可以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徵。

對於腸易激綜合徵的治療主要是以心理治療,飲食調整和藥物治療為主。

首先應該向患者解釋清楚疾病,讓患者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疾病,在飲食上應該以一些易消化,富營養的食物為主,避免會導致胃腸道不適的食物,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進食綠色蔬菜。

而對於腸易激綜合徵的藥物主要有乳果糖,聚乙二醇,匹維溴銨,洛哌丁胺等。

以上就是小克的觀點,歡迎各位提問和補充,關注小克,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