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因角度看,翼手目到底與哪些動物關係更近一些?

2218992768



翼手目有兩個亞目——大蝙蝠亞目和小蝙蝠亞目,兩者有不同的進化線路。大蝙蝠亞目與靈長目親緣非常近,小蝙蝠亞目與食蟲目親緣近。二者也分為食果蝠和食蟲蝠。 翼手目可能和靈長目共同起源於類似食蟲目的最原始的真獸類。翼手目兩個亞目一個比較顯著的區別是大蝙蝠亞目通常視力較好,眼睛較大些,主要依靠視覺來辨識物體。小蝙蝠亞目一般視力退化,眼睛較小,主要依靠超聲波來辨識別物體。



食蟲目主要分為蝟形目、非洲蝟目和鼩形目,基本就是刺蝟類、鼩鼱類和鼴鼠類。 食蟲目通常是夜間活動的小型哺乳動物。今天大約有365種食蟲目動物存在。食蟲目是哺乳綱真獸亞綱中最早出現和最原始的一目。食蟲目動物在中生代白堊紀就已出現。通常認為食肉目、翼手目、齧齒目都是由早期的食蟲目分化出來的。

大多數食蟲目都有小眼睛、小耳朵和長鼻子。有些沒有可見的耳垂,但有敏銳的聽覺。它們每隻腳上都有爪形腳趾,它們牙齒的樣式和數量相當原始。有些食蟲動物,如身體很長。鼴鼠的身體更像圓柱形,刺蝟的身體更像圓形。一些食蟲目動物,如樹鼴鼠和鼩鼱是擅長爬樹的動物。 食蟲目動物更多地依靠嗅覺、聽覺和觸覺,而不是視覺。一些種類的鼩鼱可以利用回聲定位來導航。



食蟲目動物內耳的骨骼與其他哺乳動物不同。它們沒有骨化的顳骨,鼓膜附著在骨質的鼓膜上,而它們的中耳被周圍的骨頭封閉。 食蟲目動物生活在世界各地的陸地棲息地。此外,一些種類的食蟲目動物棲息在水生環境中,而另一些則挖洞。 鼴鼠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地下他們挖掘的洞穴裡。鼩鼱通常生活在地面上,為躲避和睡覺而建造洞穴。有些物種生活在沼澤地區,那裡腐爛的植物、岩石和原木很常見。其他居住在乾旱地區,包括沙漠。鼴鼠和鼩鼱通常全年都很活躍。



刺蝟的刺由堅韌的角蛋白組成,是一種防禦機制。受到威脅時,刺蝟會捲成一個緊密的球,這樣它們的刺就會露出來,它們的臉和腹部會受到保護。刺蝟大多是夜行動物。 顧名思義,食蟲目動物以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小動物為食。食蟲目動物的食物不僅限於無脊椎動物,還包括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


水鼩鼱以小魚、兩棲動物和甲殼動物為食,而刺蝟以鳥蛋和小型脊椎動物為食。 許多種類的食蟲目動物利用它們敏銳的嗅覺或觸覺來定位它們的獵物。例如,星鼻鼴鼠不僅有敏銳的嗅覺,而且它的鼻子上有許多小的觸突,這使得它能夠找到並捕獲獵物。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翼手目下只有蝙蝠一類動物,分為大蝙蝠和小蝙蝠兩個亞目。這些日子跟人聊天,總會聽到“蝙蝠是老鼠變的”之類的神言論。說這話的人裡面甚至不乏大學生,是時候聊聊這個事兒了。

圖:蝙蝠

基因角度上翼手目的近親

很早以前就有研究證實,蝙蝠的基因與老鼠相差十萬八千里,毫無瓜葛。大蝙蝠亞目中,狐蝠、果蝠的基因與靈長目中的狐猴相似度較高;小蝙蝠亞目更邪乎,它們的基因與馬和犬科動物相似度更高。注意噢,基因相似度高並不代表有傳承關係(人類和老鼠的基因相似率也大於80%呢),只能證明在億萬年以前,這兩種生物是由同一個物種演化而來的。

圖:長得像的不一定是親戚

不是猴子進化成了人,而是遠古一種靈長目動物種群發生了分化,其後代分別演化出了猴子和人類;不是狗進化成了蝙蝠,而是遠古的食蟲類“勞亞獸”種群發生了分化,其後代分別演化出了狗和蝙蝠。(所以蝙蝠是狂犬病毒的天然宿主???😂)

翼手目的演化歷程

約一億年前,這個世界是強勢恐龍家族的天下,陸地上的生態系統非常完善,所有生態位都被塞得很滿,地表、樹冠、天空等都被爬行動物佔據了。但也有例外——夜空。白天的天空被翼龍和原始鳥類佔據著,但它們都沒有夜視能力,這使一種樹棲的、長得像鼩鼱一樣的哺乳動物看到了機會。

圖:類樹鼩古蝠的化石

古蝠類的祖先於8000萬年前從樹棲食蟲類中分化出來,自立門戶。它們先是在前後肢中間長出了皮膜,學會了滑翔;然後前肢指骨漸漸特化伸長,皮膜變得更輕、更薄,行動方式也從滑翔變成了飛行。古蝠類做這些改變是非常值得的,它們可以藉此獨享白堊紀的夜空,夜間活動的飛蛾等昆蟲真香啊,還沒人能跟它們搶,怎一個爽字了得~。

如有謬誤,煩請指正。歡迎喜歡科學的朋友們關注:純野生科學家。專業化繁為簡,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學小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