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君權神授”是否屬於原本的儒家思想?

朱八戒CC


董仲舒是孔孟儒家的繼承和發揚者

,儒家也是人,中國是以聖賢為神

。所以孔孑,老孑都在神之列。他們說的都是聖人語,君權神授當然是有聯繫的。君權一定在神(聖人)所教理論下才能領導人。如果君權不受神(聖人)意辦,也就是不按自然規律辦事,亂殺胡冤,以自己主觀行

事。那就是世稱昏君,如做明君必按君權神授沒錯。


鄭四爺明舟


我是風月,我們一起論歷史!

導語:

孔子,孔子是儒家思想一派的創始人。對於儒家思想孔子主張“仁者,愛人“。中心思想以“仁”字概括。

孟子,繼孔子之後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他所主張的儒家思想“仁政,民貴君輕”。中心思想以“義”字概括。

荀子,集儒家思想的大成者,荀子主張“性惡論“,性善是因為教化的原因,中心思想為“禮和法。”

而董仲舒雖然是儒家思想的又一繼承人,但是和儒家思想卻有明顯的區別。

漢朝的儒家思想

自秦皇嬴政,焚書坑儒之後,很多儒家的重要典籍消失,漢朝的儒家思想是董仲舒在一些遺留下來的儒家典籍當中總結出來的。

雖然漢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漢朝所謂的儒家思想和孔孟一派的儒家思想卻產生了很大的區別。

董仲舒所提出的思想

董仲舒所主張的是大一統和君權神授,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漢朝中央集權制度。

而“君權神授”的表面意思就是皇帝的權利,是至高無上的,是神授予的。

而孔孟一個是“仁”,一個是“民貴君輕”都和董仲舒的思想有差別。

兩者相比之下,就能看表面上的思想差距。

並且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並不是單純的儒家思想,董仲舒融合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和儒家四家之長,產生的新儒家思想。

不僅僅如此在董仲舒的思想當中還有一絲對孔孟思想的曲解!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所表達的意思是百姓知道的可以任由發揮,百姓不知道的,應該通過教化讓百姓知道。

而到了董仲舒哪裡,反而成了另一個意思,變成了:百姓只需要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不需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幹!

結語:

孔孟代表就是原來的儒家思想,而董仲舒所表述的思想叫做新型儒家思想。

通過我們上面的對比,可以發現,董仲舒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有區別的。

所以說董仲舒的“君權神授”不屬於原本的儒家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更像是一種“愚民術”,一種“帝王術”。

他把孔孟認為的仁愛百姓,變成了忠君!這就是董仲舒區別於孔孟思想的根本原因!


聽史論風月


“君權神授”的概念應該早就有了,從周天子開始一直差不多這樣了。董仲舒提的是“天人感應”,儒家的思想主流是人倫秩序,很少涉及鬼神,天人感應更像是玄學。大家都知道,漢朝初期用的是黃老之道,老莊之學,黃帝學說大行其道,玄學是其子學科,董仲舒是後期儒學子弟,肯定受其影響,再一個董要想實現其政治目的,也要包裝下,因為純儒在戰國時就不受主流國家採納,要想為君主採納必須改變,重新包裝,重新解釋,重新發現經典的側重以適應當代。黃帝內經中就多有人以應天,天以應人的觀點,其它黃帝經典中應該也多有此意,不過其它黃帝經典大多遺失了。。。

儒家的根本思想是人倫與秩序,講的是人與人如何相處相存,社會應該如何運轉各階層如何相處相存。以此生髮,社會各種現象,各種情境下如何處理和解釋。

儒家是繼承了周禮的大多學說,天子代天也應該是有的,但只是形式上如此,天人感應完全是董仲舒發表的,以獨尊儒術之後,限制帝王無度的手段吧,大概如此。


風雨夜觀山


我是紅辰夢劫,我來回答。

不管什麼時代,都講究學以致用,不管何種學說不只是為皇帝服務,也要順應時代潮流,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法家助嬴政開創了天下大一統的千秋功業,可是到後來天下一統,需要止戈養民了,而法家還堅持嚴苛刑法,加上秦朝繁重的勞役和兵役,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秦滅亡是遲早的事情。

孔孟創立儒學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學的主要思想是“仁、義、禮、智、信,溫、良、謙、恭、讓”,孔子雖然在古代迷信氛圍下提出了天(人格化)的存在,曾多次提到天命,但並不提倡神學“子不語怪力亂神”,孟子也說“誠者,天之道也”,孔孟之道宗旨是“以人為本”。

漢武帝之前,匈奴的實力強過漢朝,對漢朝肆意掠奪,對皇帝百般羞辱,匈奴單于冒頓曾給呂后寫信,說“我是喪偶的君王,而你呂后是個寡婦,和我都不快樂,沒有什麼可以娛樂的,你和我不如互相各取所需如何?”呂后看過信後氣衝丹田、怒髮衝冠,但又不敢和匈奴開戰,只能強忍著怒氣小心翼翼地回信,說自己“年老色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汙。鄙邑無罪,宜在見赦。”並且送上兩輛車、兩匹駿馬還有美女及其金銀珠寶與單于和親。

漢武帝想要雪恥,對匈奴開戰就必須加強自己的權力,不然無法應對朝堂上那些主張“和親”的反對派,基於此過去的儒學思想已經不能滿足漢武帝的需求了。

董仲舒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深刻明白這個道理,為了維護皇權,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以《公羊春秋》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黃老”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著《春秋繁露》和《天人三策》,建立起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思想體系。

董仲舒的“君權神授”是基於《公羊春秋》創立的新的儒學體系,並不是原來的儒家思想。

玉肌碧潭浪花紅,朔風解語伴良辰。

菩提薩埵歷千劫,漪瀾簾影衾寒夢。

關注 紅辰夢劫,與作者一起談古論今。


紅辰夢劫


董仲舒提出的“君權神授”並不是儒家本源思想,這是董仲舒根據漢代的時代背景提出的新儒學思想,吸收陰陽五行家,法家的理論,是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奉天承運”、“替天行道”等等。“君權神授”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原本的儒家思想是什麼?“君權神授”有什麼結果呢?下面,我們一一分析:

1、“君權神授”的意思

最早的記載君權神授的是《尚書·召誥》曰:“有夏服(受)天命。”意思是說我的王權是上天賦予我的,神聖不可侵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利用人民對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把自己的意志假託為上天的命令,稱之為“天命”。為了更好的加強王權,同一時期提出了“天人感應”。《尚書·洪範》:“肅,時寒若”,“乂,時暘若”。意思是: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可見,古代君王為加強中央集權想盡腦子,無所不及、面面俱到,以替天行道為藉口掩蓋統治的合理性。

2、春秋時期儒家思想

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是在西周文化及其發展方向對抗、斷裂而產生的,並於續發展一脈相承,周公的禮樂,周公之道在於德、禮,後世薪傳,形成孔子的仁、禮儒家思想。“以仁為本,強調中庸之道,推崇遠古聖賢,憧憬大同世界”。其實用現在的話簡單來說,原本的儒家思想是:做人要善良,做事要本分,多像以前聖賢的偉人學習,希望世界和平,大家可以和睦相處.......。雖然,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但達不到頂峰的高度,後來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君王的權利。

董仲舒提出的“君權神授”學說。董仲舒認為皇帝是天的兒子,是奉命來統治人世的,人民應該絕對服從他們,凡是君王做的都是正確的,君王說的不能去反對,否則是對天的懷疑,君權神聖不可侵犯。後來,結合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了“三綱五常”,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

3、董仲舒提出“君權神授”的時代背景及後世影響

漢初,經過戰爭的洗禮,國貧民窮,漢文帝、漢景帝採用了老莊的“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經過文景之治後,漢武帝時期,國富民強。這位年輕氣盛的帝王,雄韜武略,一展鴻鵠之志。在統一政治、軍事和經濟後,思想統一勢在必行,於是董仲舒就閃亮地登場,提出了“君權神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興辦太學等等儒家門派的思想主張。儒家一躍成為正統。此後,奠定了儒學思想在當時以及此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中的主宰地位。


左小炏


“君權神授”並不完全屬於原本的儒家思想。

為什麼呢,這要從儒學起源說起。

儒家思想中“民本”等思想與政治措施是從春秋戰國之前就存有的,到了孔子才把這一些思想系統化地整理了起來構成了“儒學”。

然而當時孔子的目的是,在春秋戰國的諸侯爭霸中重構周朝的社會等級秩序,並沒有為君王著想太多,因而慘遭各國摒棄,倒是法家的“耕戰”(發展生產,軍事擴張)等主張得到統治者的青睞,於是就有了強秦這樣的國家。

儒家的日子不好過啊(比如秦朝的焚書坑儒),誰都得混口飯吃,於是乎儒學自己也得反思發展自己哪裡跟不上潮流,最終新儒學出世,把自己變成了一個零件——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大機器的決定性零件,直到清末以後才默默消散,被一些進步思想所取代。

(不好意思扯遠了)回到小董的新儒學,那麼新儒學到底新在哪呢?

跟前面孟子荀子的不大一樣,這個添了點料,新儒學是小董融合《公羊春秋》、陰陽家、黃老之學思想形成的新思想體系。

“君權神授”絕對是個新東西,它的目的就在於神化王權,讓君主地位高高在上誰也不敢冒犯,這裡已經是和原本的儒家思想脫軌了。

原本的儒家思想是重構秩序又不是討好君主,在孟子荀子那也不過是關於修身養性“養浩然之氣”,“制天命而用之”(人可用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的正能量,在奮鬥目標上小董可謂與前輩略有脫軌。

  • 為什麼說是“不完全”屬於呢?

“君權神授”是服務於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新事物,而伴是而生的還有“天人感應”,意思是說你是神授予的權利,有權利就有義務,你若治國不好民生凋敝上天就要責罰,這裡也體現了最初儒學的“民本”思想,也是拐個彎告訴統治者你不要嘗試壓榨人民。(這就是統治者總派人觀星的原因)

任何事物都不能非黑即白地去評論,辯證地去看待事物才會得到全面的認識,中國古代的很多東西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文化的繼承性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五千年已過,腳下仍神州。


佚只小川


不屬於原本儒家的思想。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為春秋末期的魯國人孔子。雖然孔子的思想帶有唯心主義的色彩,孔子承認“天”(人格化的天)的存在,也經常提“天命”,但是他卻從來不談“怪、力、亂、神”的東西,“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說明孔子重人事而輕天命,具有現實主義的思想。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也談“天”,但孟子更重視的是修身養性,從“四端”(惻隱、羞恥、是非與善惡之心)中擴充人的“四德”(仁、義、禮、智),堅持“性善論”的倫理道德思想,從未談“神”。同時,這一時期儒家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就更不談“神”了,他甚至還否定“神”的存在,他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義思想。所以“神”並不是儒家原本存在或倡導的思想。當時代發展到西漢,為了休養生息,恢復生產,漢初統治者將道家“黃老思想”奉為了統治思想,雖然它有利於漢朝國力的恢復,但它無法解決西漢出現的諸多新問題。於是,在漢武帝時代,儒家代表人物,“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向漢武帝上了《天人三策》,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主張,特別提到了“春秋大一統”、“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思想,從而適應了漢武帝加強君權的需要,實現了儒學的神學化、政治化、經學化,儒學成為了今後國家的正統思想。所以,“君權神授”是西漢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並不是儒家原有的思想。





道古論經


儒家思想是孔子創立的一中學術流派,屬於諸子百家之一,儒家思想很浩大,主體大概是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或者說儒學,在先秦時期根本不受統治者待見,只存在學術交流中。儒學能有今天的成就、能在中國流傳2000多年,其實都是漢代大儒董仲舒的功勞。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天人三冊,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權神授。這一思想其實已經不單單是儒學那麼簡單了,它是董仲舒融合諸子百家的精華思想整理出來的新儒學。只是需要有個年代久遠的靈魂人物,所以還要掛在孔子門下,仍稱儒學。

但是不論這個天人三冊是什麼學說,它是確確實實符合皇帝需求的,因為漢武帝正急需加強中央集權、響應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所以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主張。

也正是因為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主張,從此儒學才在中國發展下去,且一直作為王朝的主流思想,也使得孔家繁至今。


向天空


董仲舒作為改造和推進儒家理論的人從來都不會提出“神”這個概念,否則就從根本上違反了“《論語·述而》有云:子不語怪力亂神”這重要的一條。而且董仲舒的理論無論是天人感應還是天人合一,這個天一直都是自秦始皇開始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那個天。是一種脫離了宗教的抽象而至高無上的存在。至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根本原因是其他學派的理論對天有不同的看法,比如《道德經》裡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從根本上否認了董仲舒天人感應論的理論依據所以才必須被罷黜。

至於認為董仲舒提出君權神授理論的,基本都是研究基督教神權對王權影響,但是對儒家傳統理論一無所知的人才會這麼說。因為所有中國的受命於天理論其實最早都起源於公元前1056年才死的周文王,他當時宣稱的占卜記錄是“受商之大命於皇天上帝”裡的皇天上帝也就是後來的昊天上帝其實是個脫離了宗教而抽象為“天”的存在,也就是後世所有皇帝的皇權的根本。


格物書畫


是對儒家思想的切貼的發揮。應說在八卦基礎上形成的六十四卦就是明顯的人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就是具體的儒家思想。董仲舒的“君權神授”是承襲發明八卦,周易的伏羲氏與周文王的權利祖先———巫現為部落酋長的巫事行為實質是做了神與人的中介在此社會下成為君王。漢王朝是地道的封建理論王朝,所以董仲舒的“君權神授”是對這新石器時代的巫覡的地位與價值的尊崇充分地繼承發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