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不是一件任由人隨意加身的褂子?

張公述史


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沒文化,真可怕"。

"文化"到底是什麼?是學歷?經歷?閱歷?文化是一個人受家庭、成長環境、經歷、閱歷等長時間沉澱下來的思維和行為慣性。家庭有家庭文化,企業有企業文化,校園有校園文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所以說,每個人身上都被不同文化印上烙印。從這個角度說,文化是一件任由人隨意加身褂子。

文化是一種現象。

文化往往與教養聯繫在一起,人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無不是一個人文化修養的表現,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沒知識的人不一定沒文化,人的自我修養就是一個人是否有文化的表現。

一個女人膽大妄為地搶正在行駛的公交車方向盤;一位局長違犯交通規則,不服從處罰,還謾罵交警;一位老者揚手扇了不給他讓座人一巴掌等等,這些行為就是沒文化,沒教養的表現,這和他是不是局長、是不是老年人沒有關係,是和他所受教育、善良、尊重他人和自我約束等有關係。

我很贊同作家梁曉聲對文化的概括: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無需提醒的自覺;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雨倩有約


人們常說:"沒文化,真可怕"。可"文化"到底是什麼呢?是學歷,是經歷,是閱歷,非也。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很靠譜的解釋,說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無需提醒的自覺;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從這個解釋可以看出,文化不是一件任由人隨意加身的褂子。

記得我上高中的時候,班裡有個同學戴著個眼鏡,給人感覺很有文化,可實際不是那麼回事。他學習成績很差,成天到處晃悠,不按時上課,班主任還罵了他,說別人戴眼鏡是因為刻苦學習導致眼睛近視的,而他戴著眼鏡不是因為學習造成近視的,給讀書人丟臉,可能上網太多導致近視的。班主任認為他眼鏡加身,不是文化多的象徵,而是給文化人抹黑,當然班主任批評他的觀點是不值得提倡的,只是他沒有順應大家普遍對戴眼鏡人的認知罷了!從這個故事也可以看出文化不是一件任由人隨意加身的褂子。

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大家看過中央電視臺辦的大型公益尋人欄目《等著我》嗎?在《等著我》20160424這一期欄目中,有春花帶著丈夫、二兒子找她的大兒子有明傑,有明傑是名牌大學畢業的,穿得很光鮮,但他出場的行為讓人譴責,對自己的父母九年不聞不問,見面後依然高高在上的姿態,好像接見自己的父母一樣,惹怒鬱鈞劍、張春蔚都紛紛指責他,而他依然不以為然,說得一些不痛不癢的話,可能感動了自己,我卻沒有任何反應。這種人就是不知恩圖報的人,說他沒良心那是輕了,戴著眼鏡,穿得光鮮,名牌大學畢業,在我眼裡,是沒有任何“文化”的表現,因為有文化應該做一些跟文化相銜接的事情吧!而不是面對自己的父母沒有任何愧意,沒有任何交代,家裡為他念書就剩瓦片了,可悲!


流年3128


這個前提是要真正的瞭解一下文化,從文化對人的影響我們可以更直觀的解讀文化。

文化影響著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同時也在影響人類的各種認知以及各種行為。

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能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促進人的全面文明發展。

文化對人的影響既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也源於人們參與的各種文化活動。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文化的影響。

我們接受各種教育、參與各種活動、在不同的環境場所為人處事、以及面對生活的點點滴滴都離不開文化的作用力。

人類由於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創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蓋的範圍內和不同的層面發揮著主要的功能和作用。

如果真要用褂子來形容文化,那我認為就是必須穿上的褂子!



龍門天成


什麼是文化?文化乃是人文化成,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簡單來說,就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們衣食住行等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持有的。當代著名作家梁曉聲概括得很經典: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他主張文化迴歸質樸、知足、正義的人性,摒棄那冷冰冰的理性、那裝飾得漂亮的諾言。


以進為文

開口閉口即是文化,在國人勒緊褲腰帶的年代,或被譏為地道的侈訕。然時過境遷,風景殊異,在全民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奔小康的當下,不學習的人註定會被社會所淘汰,文化已炒成了一個發燙的詞語,這或許就是富而求雅的時代特徵吧。

什麼是褂子?褂子亦是除背心、棉襖等冬衣以外的統稱,或指上衣外套,或為身份標誌。急於求醫的人,碰見身穿白大褂的第一時間,不免心生幾分敬慕,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真乃萬民健康之保護神也。

文化和褂子本無瓜葛,服飾成為文化另當別論,文化若被用以自標自飾,或藉以嚇人時,與一件隨可著身的褂子就沒什麼差異矣。文化這件大褂,備之不難,著之光鮮,走之出來,頗有些人模人樣了。

其實,把文化當作一件褂子披在身上,原也無可厚非,有之總勝於無也。早期的文化,也許就是少數聰明的猿人給自己套上了一件褂子,或幾片樹葉,或幾塊獸皮,聊可遮羞,如此而已。有了這件褂子,於彼時就升格為最初的人類了,否則仍舊落在未開化的獸類,或被喚作野人。

人類最早的褂子,原本就是一種文化。然自有了人類社會誕生,文化漸離人間煙火,成為稀缺資源,長期被少數人壟斷和自封。所謂書香門第、儒化之邦,並非針對全體國民而言;歷朝歷代,無數匍匐在黑暗和屈辱中的小民,賤如草、弱似蟻,衣衫襤褸、食不果腹,焉有享受文化的權利與福祉?

以文教化

舊時身穿青布長衫的識字先生,打著幌子,吆喝著走街串巷,給目不識丁的民眾代寫家書、招牌、契約等等,而高端的文化作為一種奢侈品,則是王公貴族、各式名流、富人老總的專享專供。自古豪族多貴子,從來寒門少禮儀,災區的饑民不是不想種蘭花,委實是蘭花沒有饅頭更需要。於廣大飢寒中煎熬的小民而言,文化就像一位香豔美人,縱然偶見其酥胸翹臀,又豈生褻玩之意哉?

在身著文化大褂的人看來,沒有文化悲則悲矣,或可怪訝其何以如此?猶記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思想解禁,學人平反,文化如經冬後的春草,返青回綠,有主講人曾提問臺下的某培訓班學員:什麼是美學?答曰:美學是關於美國的學問;又有愛詩的少年去書店購買艾青詩選,售書的阿姨拉長著臉,斥曰:小小年紀,早熟三號,都想談情說愛了。嗚呼,如此沒文化,可笑亦可嘆。

盛世呈祥,澤被萬民,文化的發展繁榮為政府所倡導、為民心所向之,文化產業無往而不得其所矣,藉著強勁的東風,各界大咖、推手披褂上陣,致使文化的大潮奔湧不息。然泥沙俱下,人多手亂,讓一般單純善良小民辨識不清,其暴發者、走紅者,或終於提拔上位者,得勢之餘,每每有所顧忌。何也?無非顧忌自家的墨水不足,被視為沒文化、一介草夫而已。

於是乎,主持的紛紛出書,唱歌的炮製自傳,做官的搖身成博導,各行各業也競相推出本土文化,以內提品位、外樹形象。嗟乎,當附庸風雅成為時尚、花拳繡腿代替真功,還有文化的本真與復興嗎?

當下,文化受追捧、被熱炒,文化的飯好吃、文化的水太深,已為不爭的事實,故而做足文化的文章,寧可過之、唯恐不及。再者,披上文化的褂子,做個江湖專家也不算難事,揣著筆記本,走州過縣,或出入各種鎂光燈下,你方唱罷我登場,光環閃爍,頭銜和銀子照單全收,無怪乎有憂時論者紛紛感嘆:所謂有文化,所謂專家,就是哇啦哇啦說一通你壓根兒聽不分明的話,就是搬一大堆你沒聽說過的新名詞,但不知到底是一條小溪還是一塊爛泥塘。

1920年,胡適在南京大學暑期學校講學時嘆曰:現在所謂新文化運動,實在說得痛快一點,就是新名詞運動,拿著幾個半生不熟的名詞,你遞給我,我遞給你。以前看某位文化散記作家,或某位國學美女教授,受邀為文化學者,頻頻在媒體亮相,驚羨他們太有範兒了,不但出口成章,而且把古今天地、世態人性說得淋漓通透,不禁汗顏咱自個的淺陋渺小,兩股顫顫欲鑽地縫去。

近來,又見各類文化專家扯出各式大旗,什麼“高端文化之頂層設計”、“重溫經典的心靈悅讀”、“文化生態與文化旅行”之類,驚絕世眼。當某類所謂的文化,遍地氾濫的時候,隨便什麼,粉粉刷刷,略一包裝,便成精品,讓不明就裡的廣大小民眼花繚亂,無以適從,一次次兩腿發軟。嗚呼,文化如此推行,庶民百姓之所獲,能幾何矣?


萬物化生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真正繼承並弘揚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我們民族的基因。如何建立文化自信、助推文化之興國?其要務在於去偽存真、擯虛務實,難者從易、巨者從細,扭轉文化推行中碎片化、扁平化、低俗化的傾向,讓那些只是喊於口號、錄於視頻、寫於橫幅、舉於牌匾、貼於牆壁、刻於石碑、展於櫥窗、印於書冊的各類形式主義的文化粉飾,各自收場。

文化的核心,是人,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文學藝術作品;其創建文化的核心,是服務於大眾,是直面、薰陶、提升人的心靈,表現出一種“自信不自負、自豪不自滿、自尊不自傲”的新格局。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未莊,阿Q就像一個漂盪在文化斷代上的遊魂,始終都沒有能夠找到可以能容納他的文化共同體,革命黨的銀桃子被趙秀才和假洋鬼子掛在了胸前,這革命與革命黨全然淪為一件褂子。在鴉片戰爭時期,中華民族第一次被列強敲開了大門,覺得中國是世界的中心,其餘者皆為蠻夷。現如今,崇尚外國文化,自己本民族曾經驕傲的東西卻被認為土,這是怎樣的一種未莊人姿態?在將目光聚焦於文化糟粕之時,傳統文化的精華應該得到繼承、創造、發展。

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幾千年來傳承的理念已浸潤於每個國人的心中,成為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積澱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以追求理想的社會狀態。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民,雖然終日為生計奔波,但卻享受著精神生活上的充實。

成就了清華園裡最大家的梅貽琦先生曾感嘆道: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文化的繁榮,呼喚真正的文化人和文化大師。如果文化淪為一件件外表漂亮的褂子,那罩著的只能是處處骨感的軀體,沒了豐盈、少了溫厚、淡了生息,民眾之所望,則落得“只見大樓不見大師”了。

新時代所期待的文化人,學養豐厚,襟懷坦白,中和融通,既紮根本土、吸納民族傳統之精髓,又放眼世界、博採人類文明的成果。他們上承天命、下接地氣,不懷揣利心,不摻帶水貨,不兜售私貨,尊雅正以為本、奉明達以為宗,以文化的薪火洞照乾坤、教化性靈。

文化就是文化,褂子只是褂子;文化不是一件褂子,不是任由人隨意加身的。中華文化之花,何以綻放凡間、遍地開花、布澤大眾,其有賴於一大批真正的文化人務實推進,他們要有一顆向善無私奉獻的心,一股坐得板凳十年冷的韌勁,一副正己以正人的大胸懷,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下,重啟責任擔當的文化自覺,重塑深厚根基的文化自信。誠如是,則文化之幸,則國民之幸也!


揮弓探賾


應該不行。要有文化,至少還是要讀過一些書,受過教育。同時有一定的個人修養。有文化當然好。有些人沒什麼文化,但性格質樸率真,情商高,同樣很有生活的智慧,不比很多所謂有文化的人差。

有些人沒什麼文化,卻喜歡附弄風雅,就容易鬧出很多笑話。比如以下有,民國軍閥張宗昌的三首詩,以供參考。

《詠閃電》

忽見天上一火鐮,疑是玉皇要抽菸;

如果玉皇不抽菸,為何又是一火鐮。

《詠雪》

什麼東西天上飛?東一堆來西一堆;

莫非玉皇蓋金殿?篩石灰呀篩石灰。

《大風歌》

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故鄉;

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

由此可見,文化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隨意玩弄和駕馭的。


安漢縣嘉陵江撿石人


文化不是一件任由人隨意加身的褂子。也不是學歷越高的人文化越高,文化可以在學校裡學到,也可以自修獲取。文化不等同於知識,文化惠顧品德高尚的人。明太祖朱元璋沒有上過正規的學校,你不能說他是個沒有文化的人。有的人雖然讀到了博士後,仍然談吐粗野,品行不端,這種人能算有文化嗎?因此,文化不是任由人隨意加身的褂子。


豬籠草98710081


這個問題問得不嚴肅,文化絕對不是披不披的褂子。榮格說:“一切文化都會沉澱為人格。”其實一切發展都會歸結為文化的發展。我們首先搞清楚文化的定義,再去理解文化的重要。下面我的一篇談文化的文章就能回答這個問題。

文化決定了人的層次

(張清義談國學)

一切發展最後都會蛻變成文化的發展。我們之所以談文化是因為人生離不開精神境界,要想修到一種境界又離不開人文精神,要想具有一種人文精神,就必須對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有正確的認知。文化能決定人生層次,同樣也能決定我們的理念和命運。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一切文化都沉澱為人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指責一個人沒文化,其實就是說他做事情人格上有缺陷。

什麼是文化?定義有上百種。我們比較贊成這樣的定義:文化是指一個人、團體、民族所具有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舉個例子來說明:一箇中國小夥子定居海外,找了一個異國姑娘做妻子。中國小夥子每年清明節都要回中國農村老家和族人一起在本家祠堂祭祖。因為往返路程費用很大,異國的妻子有些抱怨。但中國小夥子堅持回家祭祖。因為對小夥子來講祭祖能體現出他的精神價值。每年清明都回家又變成了小夥子的生活方式。最後異國妻子在不堪忍受的情況下提出離婚。我們說造成這兩個年輕人婚姻破裂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文化有差異。

由此可見,對文化的認知不同,就會導致不同的理念,理念導致不同的行為,不同的行為使我們的命運產生迥異。因為西方物質文明發達,對西方的盲從有時會影響我們對中國文化的正確認知,下面從中西文化差異的角度談談中國文化的特點:

1、中國文化特點是二合一,西方文化是二選一。僅從飲食上就可見一斑。我們是筷子文化,兩根筷子必須和諧如一才能進餐。西方是刀叉文化,用刀一切為二來進餐。二合一就是追求和。“和為貴”的理念在中國人的心理可謂根深蒂固。如果在中國做事情你特別重視結果,事事都要是非分明,最終目的不是求和,你就陷入極端的誤區。因為中國人不喜歡極端。這大概與我們的農耕文明有關。因為我們農民在種莊稼過程中對春、夏、秋、冬的自然狀態非常依賴,天冷時不急,因為知道自然春夏會來,天熱時很平靜,因為知道自然秋冬會來。這種溫和、平靜的心態使每個中國人都具有了求安心理。

從國學的角度來看同樣離不開求和的思想。國學的主要內容是儒釋道,儒家追求人倫之和,佛家追求眾生之和,道家追求天地人之和。《中庸》裡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求和也是中庸智慧的體現。這裡需要提醒的是:用中庸智慧求和不是要我們在人生中走中線,做和事佬,而是守中線,不走極端,使萬事都趨於一種合理、自然、平衡之態。

“和” 的 最高境界是“太和”。在北京故宮有個太和殿,太和也是我們華夏民族推崇的理念。朱熹講“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太和我們可以理解為:大也和,小也和。日本國的大和民族,他們只知道大和,不知道小也需要和,大和與太和還是差了一個點,所以可以說日本文化與我們中國文化也是差了一點。

西方文化特點是二選一,對是對,錯是錯,是非分明。所以我們經常看到西方國內遊行示威,很多問題都是通過鬥爭、對抗來解決。

2、一切發展最後都要得到文化的支持,都要具有很強的人文精神。這個觀點不只一次被歷史事件所證實。

下面我們從歷史中談談事例。意大利佛羅倫薩在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一大批銀行家、金融家。中國山西明清時期晉商同樣出現了一批商業英才和金融專家。巧合的是這批大人物出身都是農民。但是這兩批人物的結局的確值得反思。

意大利佛羅倫薩出現了一個大家族,叫美第奇家族。這個家族裡面出現了鉅商和大銀行家,家族的財富可以說富可敵國。正是這個家族強有力地庇護和資助了文藝復興運動。這個家族當中有很多銀行家和企業家對古希臘哲學進行研究,對雕塑、繪畫、建築的鑑賞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他們把財富、權力、審美三者進行了完美結合,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所以說美第奇家族的名聲不是建立在財富和銀行業績上,而是每每提起文藝復興,人們都會感念他們,因為他們和一些文化大師一起創造了一種新的文明。

中國山西明清時期的晉商在歷史上也是名聲顯赫,他們的票號發展到海內外,打造的銀行系統規模比美第奇家族大的多。但當時的中國,文化沒有支持他們,他們也沒有支持文化。

晉商的傳統觀念就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意思是說用經商掙到的錢來購置土地,用土地來固守財富。中國人習慣把農耕取得的財富叫本富,把經商取得的財富叫末富。所有的晉商把財富都用在這五個方面:

1、捐輸助餉,支持政府。

2、購置土地,建造豪宅。

3、轉化成高利貸資本,贏得高息。

4、窖藏金銀。

5、用於宗教慈善開支。

因為晉商的墨守成規,思想保守,沒有做到人文堅持,沒有支持文化,使他們的家族景象漸漸寥落。中國山西也成為比較貧困的省份。晉商為我們留下的只是建築遺產:喬家大院、常家大院、曹家大院等等很多古建築。晉商的子孫的命運更是令人驚訝。大銀行家日升昌李家的兩個後裔,一個是理髮員,一個是靠放羊為生。理財大師雷履泰兩個後裔,經過考證,一個是糧店的夥計,一個是木匠。

3、中國文化的另一個特點是對公共空間不關注,不投入情感,沒有道德標準。我們中國人講忠孝,關注兩個庭,朝廷和家庭。對朝廷、國家、民族是忠,對家庭、或五倫之內的人是孝。中國人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亂扔垃圾,走路搶行,亂闖交通紅燈,不認為是不道德的事情。即便是做官的對公共空間同樣漠視。在歷史上我們發現當官的走上街道,好不容易進入了公共空間,但他要手下人打出“肅靜”“迴避”的牌子,強行把公共空間又變成自己的私人空間。

對公共空間的不關注還嚴重影響了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中國人幫助人都是在五倫之內提供幫助,如果發現一個和自己沒有絲毫關係的人對自己很好,我們會馬上警覺起來,會馬上懷疑這個人另有企圖。如果懂得了中國文化的這一特點,我們就不會再去簡單的指責中國人素質差,在遇到一些矛盾時,就會用平和的心態去接受。在拓展人脈時,就要大膽去幫助陌生人,不要僅僅怕被懷疑而喪失很多機會。

4、中國文化是聖賢文化,西方是英雄文化。西方崇拜英雄,講征服。我們中國人因為追求和諧,崇拜君子和聖賢。因為對西方物質文明的膜拜和學習,很多中國年輕人不知不覺地學習了西方的個人主義精神。做事情以個人為主,追求簡單、明瞭的風格,最後陷入了事事都要是非分明的誤區,處處給人家講道理,結果四處碰壁,與環境格格不入。所以說我們必須要依據我們的文化特點才能真正的適應環境,才能做到以道御術做事業,才能做到真正地順勢。因此我們贊成這樣的說法:學中國文化稀裡糊塗地活著,學西方文化明明白白地死去。在中國,如果有人誇你有能力,你應該謹慎,因為有能力經常是被打壓和排擠的對象。如果有人誇你有本事,是真正的讚揚,有本事就是要讓你的能力得到別人的認可,團結別人一起做好事情。

有能力結局很慘。在中國歷史上很多人物的結局也證實了中國文化的這一特點。劉邦和項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劉邦武功遠遠不及項羽,項羽不僅武功蓋世,而且能征善戰,劉邦對自己最後能獲勝都感到詫異。就是這位能打的項羽下場很悲慘。三國中的呂布也是勇冠三軍,最後下場同樣悲慘。還有關公、張飛都是善戰將軍,最後死的可謂悽慘。《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水滸》中的宋江,《西遊記》中唐僧都沒有武功,但他們以德取信於人,都是領導者。從名著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華名族對道德和聖賢的尊崇。

以上我們只是談了中華文化特點的一部分,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遠非這點筆墨所能磬盡。但對中華文化特點的認知如果能理解和悟透以上四點,在中國做事業就完全可以得心應手,左右逢源,而且甚至能智慧一生,達到人生較高層次,幸福善終。


張清義聊家教


文化,明德和明理。德,人的德行,內心的堅持,心靈強大。理,萬事萬物的規律,做事的辦法,事物的真相。不良目的的人為了達到個人目的,篡改德理,企圖對人洗腦,也就是用偽文化為人加身褂子,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不要被私慾控制,依然能夠分辨偽文化和真文化,真文化沒有變,只是接觸的人被私慾掌控下,理解成了偽文化。


每日功課


所謂文化,是由一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受教方式、和個人能力所綜合影響之後的思維方式。有人把他簡單的分為了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當面對事情的時候,一個人的第一選擇,最直接的代表了他的文化屬性,而且這種文化屬性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

舉個例子來說,面對同一件事,有的人作出的選擇是有風險,我需要遠離;有的人卻是覺得這是個機會,可以嘗試,這是擁有兩種決然不同文化屬性的人所作出的選擇。這種選擇不會因為別人的勸誡改變,這就是文化屬性的本質,已經成型的模式,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強勢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遵循事物的規律,沿著規律的方向前進,所有的一切都顯得順其自然;而弱勢文化,也就是我們大多數人現在所處的文化,是一種渴望被救贖的文化,我們的奮鬥是為了被領導發現才能,從而改變自己的現狀,這也就是渴望救世主的文化。

弱勢文化下的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掙扎,努力奮鬥,一步一步,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夠得到相應的成功,可惜的是,在你不理解文化屬性的時候,你的一切奮鬥都是在等待別人的救贖,也就是更多人所說的機遇。之所以要奮鬥,不過是被救贖的可能性更大一點而已。這就是我們最真實的生活,本質上來講也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學。

而強勢文化下的人,他們就像老子所說的那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他們掌握著事物發展的規律,甚至說引導者社會發展的方向,最明顯的就是馬雲,他是強勢文化的代表,他發現了事物發展的規律,並藉助這個規律成長,從而又掌握了事物發展的方向,這就是典型的強勢文化。

浙南的老闆沒有馬雲那樣偉大的成就,也可以說他們也沒有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但是他們之間的努力改變了事物發展的方向。他們可以創造一個產業出來,這個產業又可以去影響其他人,這是文化屬性的侵略,也是強勢文化的一種代表。而我們弱勢文化的生存,只能在這種強勢文化的裹挾中,充當一個文化發展的打手。

弱勢文化的人總在感嘆,成功多麼不易,那是因為我們的成功也只能是在強勢文化的夾縫中生長,而這個夾縫可能還是強勢文化的那些人的舍予。想要突破這種現狀,首先要突破的便是自己的文化屬性。大多數的弱勢文化人群想要的不過是小富即安的生活,這是他的文化屬性,給他的最大的成就。而那些成功的人,總是在這種基礎上,打破原有的定式,從而形成新的世界觀人生觀。人們都懂得不破不立,又有多少人懂得,破的是什麼,立的又是什麼。現在站在這個角度來說,破的是文化屬性,立的也是文化屬性。打破自己原有的弱勢文化思維方式,跨越一個階段,跟隨強勢文化的腳步,創立一個最合適的生存空間,這才是一個人的發展。

生活中我們也聽到很多雞湯,比如我們要站在領導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句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是因為什麼,其實這就是我們在打破自己被安排的思維模式,進入獨立思考的階段,這就是弱勢文化自我救贖的過程。只有改變自己的文化屬性,脫離這種等待被發現被救贖的過程,提升這種境,才能有更高的成就。



早上煙火


文化給人的感覺是崇高的,中國的文化是由祖祖輩輩所傳下來的。

我們作為中國的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我們應該對祖先的文化而感到敬重,雖然當初沒有科技時代,但是他們所傳承下來的文化卻是用中國科級依據能夠呈現的。

中華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國際舞臺的角度上來講,中華的文化更是增強各國之間的交流,讓各國人民知道文化的益處。

中華的文化獨樹一幟,獨領風騷,各國人民的文化都是優秀的,但是我認為中華的文化更能凸現文化之美,文化之善。

文化是崇高的,是讓人尊敬的,是不能夠,讓人們所任意評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