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去世,兒媳婦要注意哪些習俗,哪些是兒媳婦份內的事?

張大美人兒46989


婆婆去世了,媳婦兒不用做什麼,按照當地的習俗守孝就好。對於處理老人家的後事,讓你先生去做,千萬不要為了這個事和先生髮生衝突!真要是為了這事鬧出矛盾,會成為永遠都解不開的心結,對你們以後的生活會造成不良後果。

至於孫子輩的,不是在升學考期間,在老人家出門那天請假,送老人家最後一程。這是親情,也是人性的體現,不能因為孩子上學就不送奶奶最後一程。這於情與理都說不過去,可能也會成為孩子永遠的遺憾。


知足常樂127827286


俗話說:“媳婦熬成婆。”婆婆去世,兒媳婦也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婆婆。有些事以前由婆婆作主,現在輪到兒媳婦了,兒媳婦也就該履行分內之職責。

為什麼說婆婆去世,兒媳婦才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婆婆呢?按中國的傳統習俗,只要父母在,哪怕兒子兒媳婦年紀上了六十七十,做了爺爺奶奶,你仍然還是兒子兒媳婦。按中國民間傳統,年滿五十的人就可稱“壽”了,但還有一個規矩,只要還有父母健在,哪怕兒子兒媳婦滿八十歲也不能稱壽,更不能讓人來祝壽,仍然稱之為“生日”,因為有父母健在,年紀再大依然是兒子兒媳婦,不可“僭越”。

(婆媳之間)

婆婆去世,兒媳婦該怎麼做,從時下情況來看,分兩不同的範圍。

一是大城市的喪事。婆婆在城市中去世,現在都是火化,去世的人放在殯儀館內,免去了尋靈,許多家庭只在家中設有靈堂,火化的時候再進行遺體告別儀式,所有的喪事程序都簡化了。此文對這種喪事也就不多說了。

二是小城鎮與鄉村喪事。有地方實行了火化,但仍然按傳統的喪葬習俗的程序來辦理;有的地方仍然是傳統葬法,喪葬習俗尚未改變。本文要著重介紹的就是這種傳統喪事之中兒媳婦要注意哪些習俗和分內之事。

兒媳婦對喪事的前期準備

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人老就總有那麼回事。因此,在婆婆健在的時候,兒媳婦對將來婆婆喪事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那麼兒媳婦在婆婆健在時要做些什麼呢?大件的東西一般由兒子準備,那就是壽材(棺材),兒媳婦要準備的是婆婆去世時身上要穿的衣裳和蓋的被子,俗稱壽服,包括衣服、鞋帽、壽被等。這類東西按傳統習俗,應由婆婆的女兒來承擔,但兒媳婦有責任提醒她們,也就起來一個督促的作用。如果婆婆只有兒子,沒有女兒,那這些東西就得由兒媳婦來置辦了。

有一些兒媳婦認為,人還活著,辦這些東西怕婆婆不高興,好像是盼著她早點死。其實在這方面的擔心沒有必要。大多數的老人當年紀大了後都有一種怕死的心理,對很多關於死亡的字眼都很忌諱,但對壽材和壽服的置辦還是很高興的,民間習俗認為做壽材和壽服是為活著的老人“添福添壽”。

人生一世到離開人間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能帶走的就是一副棺材和身上穿的壽服,如果老人生前能看來自己的壽服,他們心裡會特別高興,認為兒媳講究孝道。中國有一個傳統習俗,六月六曬龍袍,普通老哪來的龍袍?那就曬衣服和被子,這一天,上了年紀的老人就喜歡把自己的壽服拿出來曬一曬。

當然,現在有些老人既不用女兒操心,也不用兒媳婦操心,他們自己私下準備好了,像這種情況,兒媳婦也該過問一下,讓老人心裡高興,也是做兒媳婦的乖巧之處。

(壽服)

婆婆去世後的分內事

一、穿衣服。婆婆去世後,因為,通常的情況下,只有兒媳婦在婆婆身邊,要趁亡者的身體還柔軟的時候,給她洗澡,有的地方有專門為亡者洗澡這個職業,那兒媳婦就要把人喊來。兒子不方便參與給母親洗澡,兒媳就要主動承擔起這個責任。然後把壽服給亡者穿好。至於後面的亡者入殮,以兒子女兒為主,兒媳婦只是幫忙了。如果亡者沒有女兒,兒媳婦就要承擔起女兒的職責。

二、清理遺物。婆婆去世後,兒媳婦還有一個重要職責:清理婆生前的日用品,如衣服、鞋帽和常用的個人用品等,哪些可以留,哪些不能留,做出決斷,然後把不能留的東西放到房子外面歸堆,亡者出殯時要全部燒掉。

三、料理和參與整個喪事過程。在辦理喪事的過程之中,按民間的習俗,兒子與兒媳婦是有分工的。大事,即外面的事,如報喪、請人、找墳地等均由兒子負責處理,內部的瑣事,如開支、號布的分發、客人的安排等,則由兒媳婦負責。當然,這種分工不是一成不變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時還要看兒子與兒媳婦哪個的能力強,承擔的任務就多一些。如《紅樓夢》中就用了很多筆墨,寫了一場辦得風風光光的喪事。寧國府賈蓉之妻秦可卿死後,其公公賈珍請榮國府的孫媳婦王熙鳳全權負責辦理秦氏的喪事。

兒媳婦除了“熬成婆”,應承擔新婆婆的職責外,她也是家庭一個重要成員,喪事辦理過程之中,各種表現孝道禮儀都要參與其。兒子與兒媳婦並稱為孝子孝媳。

婆婆去世,兒媳迴避的特例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那就是婆婆去世時,兒媳婦懷有身孕,按民俗習俗,這種人是不能靠近亡者,據說是孕婦會淤壞亡者。這種說法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可能是古人意圖的一種表面現象,一種冠冕堂皇的藉口,主要目的可能是出於對孕婦的一種保護。民間雖然說死者為大,但在過去人們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宗接代的思想,且根深蒂固,而即將出生的嬰兒在人們的思維中比亡者更加重要,關係到後代的健康問題。古代的醫學科學沒有現在發達,亡者因何病而死,是不是有傳染病,那些年代的人憑肉眼難以準確判斷,因此,讓孕婦遠離或者回避亡者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如今喪事操辦,有的地方依然讓孕婦迴避,而有的地方孕婦不用再回避,但還是儘量避免過度的勞累,為了腹中的孩子,還是適可而止吧。

(孕婦)

至於孫子的奶奶去世後,在外讀書的孫子是否參加的問題,如果不是遇到關鍵性的考試,如中考、高考之類,關係到孩子前途,最好還是要他們回來參加,因為中國的傳統孝道文化是靠一代代傳承。作為亡去的老人已是什麼也不知道了,無所謂愛和恨,說實在的,人死如燈滅,民間的葬禮儀式搞得再風光,亡者已看不到了,與其沒有任何關係,這些都是做給活在世上的人看的,起到一種教化作用。




關山聽風


先回答奶奶去世,孫子正上學是否回來。

應該回來,最好回來。孫子的學校如果太遠或正應對考試,我不建議非回來不可。未成年要安排人去接,孫子如已成年,還是儘量要求他回來送一送奶奶。

我將婆婆去世兒媳份內的事談我的看法多餘或不足部分自己增減。

一、人去世,來人來客會很多,家裡貴重物品、易損物品妥善安放,因為要安排一個停放遺體骨灰、待客、禮儀班子的地方,男人心粗,女人要按辦事人安排提前整理。

二、公公在不在?照顧好他和丈夫孩子的飲水吃飯衣著,你是家庭主婦,在你來說,活人比死人更重要。

三、通知孃家人做參加喪禮準備,反饋時間、地點、人數、路線、風俗、吊禮。

四、自己洗去化妝,換上素色衣服,這裡不是指孝服,那個自有人安排。注意言談舉止面部表情的使用。

五、參與喪禮計劃研究會議,起碼要知情,對墓地(涉及風水利於後代,如果公公去世在先這點省略),規模、參加人數、禮儀天數,斟酌建議告訴丈夫讓他提出,這涉及費用開支,既要周全,又不要無謂浪費。

六、涉及死者遺產問題,首先採取科學方式保全、取證,而不是吵鬧、爭奪。(這點我希望不會出現)

七、如果是在農村,有必要,我說的是有必要 讓孃家弟或妹提前來,什麼不幹,看家,看好東西和那些什麼…。(話我不能說全)

八、與來的親戚說話慎重,以客氣話為主,敘述性的少說。尤其與婆婆的女兒交流不要暢說欲言。


泰山木32140178



鳳146983974


習俗分地方以及民族,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民族他們的習俗是不同的。如果是漢族的話,如果婆婆去世了,兒媳婦是要和兒子一樣要披麻戴孝的。兒媳婦不可以在葬禮上穿過於鮮豔的服飾,要以素服為主。不可以大聲嘻笑,表情要嚴肅。以示尊敬。

至於孫子需要上學,如果孫子已經成年,建議還是應該請假去參加葬禮,以示對祖母的孝敬和悼念!如果孫子還未成年可以不參加祖母的葬禮!


心在遠方2019


孝子孝孫們忙外,孝媳忙內,因為你是內當家的,家中的剪刀,尺,白布,線,針,你知放在了什麼地方了,下葬那天孝媳必須為亡者抱下水罐子,這才是你最重要的工作,望老人安息。


光明的前途6


按照鄉村傳統習俗,兒媳婦需要穿孝戴孝,參加葬禮到墳墓,還要跟著轉墓(繞著墓穴轉三圈)。孫子上學也要回來參加葬禮的。份內事也不少,迎來送往,安排買辦等雜事。


記錄時代風雲


親情是一個很重要的感情,有時候比所謂的愛情還穩靠,應該請假讓孫子回來敬孝,特別是家孫,披麻戴孝,這是喪禮的禮節環節。媳婦要跟丈夫跪接賓客,端茶倒水,迎來送往,不能化妝穿喜色的衣服。衣服以深色為主。不要嬉笑言談,要莊重。


寂寞的0辦公室


婆婆去世,孝子的基本忙於喪葬事宜,家中的大小事情,客來送往,接待親朋好友,和幫忙的生活開支和其他的經濟支出。


用戶71595899341阿青


現在有專門兒操辦喪事的,他讓你怎麼辦?你就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