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大魚吃鉤頂漂?

吖吖嗷嗷嗚


草魚吃鉤時的漂相

一是浮漂往上頂,即魚咬餌上浮後造成浮漂上升,其特點是動作大,往往頂翻浮漂,速度快的個體不是很大,浮漂上升速度慢點的反而可能是大草魚,提竿多可中魚,而且鉤得很牢;二是抽漂頂出幾格時,還來不及揚竿,又見漂悶入水中,這主要是較小個體魚所為;

三是漂在水中斜走或平行移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水域多不足斤級的草魚,因性情溫和,加上嘴小,咬餌後身體往後退或是平身遊走,形成這種漂訊,另一種是大個草魚在上午咬鉤時會出現,特別是用長條草餌作餌時,更會出現這種現象;

四是浮漂緩緩悶入水中,也有兩種區分,大草魚吃鉤時浮漂下落特別穩健,呈現出不緊不慢,中間無停頓,而小草魚吃食雖也有直接拉悶的,但速度快,並且在視覺上有輕飄感。

以上幾種情況皆可在浮漂的動感中提竿起魚,但需要注意的是,悶漂的一定要等漂全部悶入水中,抽漂的一定要等漂欲傾倒時,走漂的則要在走移一二十釐米以上,這樣中魚率才會提高。

自然水域中鉤後的表現有幾類:

一種是大草魚中鉤後似乎感覺魚不大,等到拉至近岸,往往魚一見人影,便猛回頭衝出,此時十有八九斷線;第二種是中大魚後還來不及反應和調整,魚往前一衝,也多為斷線;第三種是個體較小的,則在中層水域亂竄,因敵不過釣具而被抄上岸。

對待5千克以上的大草魚,除了要求釣具優良牢固外,在中魚後第一時間內還必須把握住釣竿,使其與地面成五六十度角,甚至讓竿腳直立,中上部前傾,不要害怕竿斷線斷,甚至草魚豁口的現象也極少發生,使竿前部直至中下部形成彎曲,充分與大魚較量。如果膽怯,想用送竿的辦法卸去魚掙扎的大力,那拉平拔河就是必然了。

至於小水面或池塘人工養殖場中的草魚由於每天按時按量“就餐”,缺乏自己覓食的活動量,也養成了“處變不驚”的溫和性情,因此體力和性情是與自然水域中的草魚不同。在池塘釣草魚很少有猛然衝撞的感覺,因而技術含量也較低,只需運用常規戰術即可獲勝。不過釣具還是偏牢一些為好。

大草魚溜魚有方

總結釣草魚的成功經驗,我的體會是:自然水域的大草魚中鉤後十有八九是隨著竿線而至,讓人猝不及防,等到看見魚時才大吃一驚,但此時已晚,大草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掉頭猛逃而失魚。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中魚後不要把魚拉至淺水近處,而是讓它在幾米十幾米外遊走,待它累後再拉近遛翻。

如果在第一回閤中能把握住要點,使大魚跑不掉,已是有七八成的勝算,餘下的只管把握住釣竿與地面所成的角度,任魚左右前後遊動,不消10分鐘,幾千克的大傢伙也就乖乖束手就擒了。其實最危險就是花樣繁多的遛魚經。刪繁就簡,是手竿智取大草魚的最有效方法。



釣魚老良


什麼大魚吃鉤後上頂即所謂的頂漂,根據你的敘述水深2米,釣底的情況下三種魚,草魚、鯉魚、白鰱都有頂漂的現象發出。主要是由於以下幾種原因造成吃鉤後頂漂。

魚的吃餌習慣

在南方很多野河中都有網箱養魚的習慣,餵養一種比重較輕的漂浮,讓網箱內的魚吃的乾淨,即不浪費又節約成本。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魚類,會吃到一些飼養的漂浮顆粒,長期以往形成了抬頭吃餌的習慣。象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吃餌後浮漂上頂的現象。

調釣的因素

在調漂過程中,為了讓餌料快速到底避開小雜魚、走水等狀況下,釆用調低釣高或重鉛垂釣時,鉤餌水下狀態為雙鉤餌團躺底或子線鉤餌躺底。在這種狀態下大魚吃餌時也會出現浮漂上頂的現象。

水底狀況

野釣水域水底凹凸不平、坑坑窪窪是垂釣者比較常見的情況。受水底地形的影響在此垂釣時,也會出現魚吃餌後浮漂上頂現象。還有就是水底有障礙物時,由於與釣點位置相當近的原因魚吃餌後會本能向障礙物游去,這時也會出現浮漂上頂現象。

任何一個魚種吃餌後的浮漂動作絕對統一,在特定的環境中,受調釣、地形、習性等原因,魚類吃餌後浮漂動作各有不同,甚至與天氣、水溫也有關聯。本人在垂釣中看到浮漂漂尾在原地轉一圈,提竿時中鯉魚的情況,說真的我也挺納悶,百思不得其解。個人見解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