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女兒誓做“不婚族”,母親聽完原因後,不再逼她相親

作者丨池魚

圖片丨網絡

01

玲子說,自己這輩子誓要做個“不婚族”。

因為這種想法,她一直是父母還有親戚眼中的一種另類存在。

20多歲的時候,她在各種壓力之下去相親,父母一開始還會替她做一下選拔,測一測對方的人品是否合格。

隨著年紀的增長,後來只要有人來家裡相親,不管對方條件怎樣,年紀多大,是二婚還是帶著孩子,她的母親都是點頭如搗蒜。

“可以的,我覺得人不錯,你就答應了吧。”

在父母眼中,她能夠出嫁變成頭等大事,而不管她嫁的人究竟怎樣?

這種急病亂投醫的心態,讓她感覺很是無奈。

35歲的她,不光不想結婚,就連談戀愛也是高中的時候,有過一段朦朧的初戀而已,後來再也沒有遇見一個合適的人。

她也不知怎樣是合適的人?

只是她的心裡一直都有一種感覺:這輩子應該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人。

而與此同時,她很享受一個人的狀態,周圍人異樣的眼光也完全不能影響她,她是一個心理比較充實的人。

只是父母沒日沒夜在耳邊的叨嘮,能夠讓她的心裡浮起一絲煩躁。

畢竟她不能完全去忽略父母的心情,她比較孝順。

武志紅老師的《為何家會傷人》裡說,每個人的人生,都要經歷兩次誕生。

第一次是出生來到這個世上;

而第二次是戀愛,我們一生中會與許許多多人建立許許多多種關係,但戀愛是我們生命中能自主建立的最親密的關係。

親子關係是天生的,好壞我們都不能選擇,而戀愛關係卻是能夠選擇。

35歲女兒誓做“不婚族”,母親聽完原因後,不再逼她相親

02

書裡有這樣一段話,我認為說得很在理:


“戀愛是一種特殊的選擇。其實,我們無意識中都將戀愛當作治療,目的是為了修正我們童年的錯誤,其表現就是,戀人多數時候都是我們選中的理想父母。現實中父母或多或少讓我們不滿意,我們心中都藏著一個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們選擇戀人的基石。”

戀愛是親子關係的一種複製。

如果童年幸福,更可能複製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們更可能複製痛苦。

玲子最初對於愛情的理解,肯定是來源於父母身上。

不過她父母的愛情,在她看來是痛苦的,也是尋不到美好的。

玲子的性格內向,這種性格的形成有一個過程。

她的父親是個在婚姻裡沒什麼責任感的人,大男子主義很嚴重,不屑於做家裡的任何事,在外也賺不到錢,但偏偏好面子,容不得別人說半句不好。

包括她的母親也不行。

但是女人在結婚以後,多半都會變得嘮叨一些,這種嘮叨的出發點無疑是為了讓這個家變得更好。

她的父親覺得煩,剛開始是頂嘴,後來變成動手打人。

母親稍微說多點,她的父親就採用砸東西或者是打人的方式先發制人,想讓自己站在有利的一方。

而她母親性子也不弱,有時不會妥協,所以兩個人年輕的時候總是吵架,打架更是不在少數。

而同時,母親把心裡的煩悶轉移很大一部分到她的身上,心情不好的時候,隨時藉著各種理由罵她。

她有次考試考了第一名還被母親罵了,因為老師說她唯一錯的那道題很簡單,原本她是不應該錯的。

被罵得多了,她變得小心翼翼起來,做事很是放不開,生怕自己哪裡有點做得不好,母親便會罵她。

35歲女兒誓做“不婚族”,母親聽完原因後,不再逼她相親

03

時間長了以後,她的性格也幾乎定型。

她說自己很矛盾。

大致是這種狀態,努力中帶著一絲膽怯,堅強裡藏著很多擔憂,裝作開心的樣子,實際心裡時常莫名其妙地悲傷。

她認為自己內心比較充實,享受獨處,但也總是在夜裡的時候感到獨孤,想要找到一個依靠的人。

第二天醒來,還是感覺自己這輩子找不到這樣一個人,所以並不付諸任何行動。

在每個人想象的父母中,他們都有著這個世上所有美好的品德。

長大以後,當我們在尋找另外一半的時候,會產生一種代入,想避開童年的不幸,也會假設修正父母戀愛中的缺點。

這個時候,代入的不僅是對方這個角色,還有自己的角色。


“戀愛,主要意義不是讓我們找到一個能黏一輩子的伴侶,而是讓我們真正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伴侶是另外一個和自己一樣獨立、一樣重要的人。並且,我們還深深懂得,這兩個相互獨立的人,又能無比親密的相處。”

事實上,能夠做到很難。

而玲子心裡,其實也不喜歡母親在婚姻裡的做法,她一直認為自己長大以後不能做像母親這樣的母親,要給自己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

但是她發現自己的有些性格和母親簡直如出一轍,儘管她刻意去改變,還是會在不經意間露出來。

每當這個時候她會很沮喪,認為自己不適合結婚,因為她做不了一個好母親。

她現在說起母親無緣無故罵自己的很多話,都會委屈得哭出來,她那時不過是個孩子,但是母親卻在無意識中,把自己在婚姻裡的傷害轉到她的身上。

雖然這些並不影響母親愛她。

母親依舊把能夠給予的所有愛,好的東西都給了她,所以她心有感激,也很孝順,只是這些抹平不了疤痕。

而關於自己的另外一半,她在避開父親的種種不好。

所以,以前別人問她是什麼要求時,她總說自己沒有要求,但面對介紹的另外一半時,她還是在無意識進行對比和修正。

35歲女兒誓做“不婚族”,母親聽完原因後,不再逼她相親

04

曾經,她有一個同學給她介紹過一個男生,個人還是比較優秀,她去見過一次面,當時心裡就把他排除掉了。

因為她說,他性格和父親好像,都是那種不多話,表面看起來很老實的人。

當年她的父母是媒妁之言,沒有經過相處就結婚,她母親一直都認為看起沉默的父親是個值得依靠的男人,結婚以後才感覺自己嫁錯了人。

或許她的相親對象不是像父親這樣的,但她不敢冒險。

她的心思細膩敏感,想得也比較多,一次次相親都不成功的原因,或多或少都是因為她在進行這種對比。

後來,她自己也累了,說不想相親了。

她父母現在還是吵吵鬧鬧,嚴重時父親也還是做起打人的動作,她的母親性格也越發潑辣,罵她父親,罵她奶奶沒教好。

只是,打架的頻率低了不少。

母親經常會向她訴苦,這更加深她心裡的恐懼,再看看周圍人的婚姻,讓她時常感覺還是一個人比較好。

母親催促得多了,她在35歲的時候也終於忍不住,說出了真實原因,還有父母婚姻和母親的做法對自己產生的巨大影響。

後來,她的母親終於默許一切,不再逼她相親。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人卻需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很多人都或輕或重的走在這條路上,然後儘量讓自己去避開那些陷阱,一邊犯錯一邊糾正,跌跌撞撞地前行。

-END-

丨和每個來這裡的人談愛說情,但無關風月。點擊上方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