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影視將如何提升呢?

亞大影視娛樂


國影視將如何提升呢?我作為一個普通的觀眾角度去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認為是劇組方面據我瞭解,應該邊編劇和導演和演員這三個一定要互相聯通溝通好。才能完成好一部優秀電視或電影。

編劇一定要根據中國現在的生活情況寫劇本,要貼近生活,劇本挖掘於生活生活的點點滴滴,從而達到與觀眾有共鳴,了。

導演應該注重指導演員們演戲方面的一些技巧,從而提高演員的演技和表演技巧,導演也要指導和拍攝的手法,因為導演是中部劇的關鍵,必須要了解整部去的所有流程所有的人都要聽導演的安排,演員一定要有紮實的演技和臺詞,演員要做到理解自己演的人物性格特點,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注意細節,很多演員的演技都贏在了細節上。

至於拍攝手法,也不多解釋了,我覺得拍攝手法方面中國做的也比較好了,至於後面的影電視或電影的成果,是靠整個劇組的後期人員來完成的,他們的剪輯還有配樂方面,也會給電視或電影帶來很大的效果,最重要說一點就是希望,演員們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劇本,要注意要慎重,儘量不要接一些爛劇,做到有選優質的品質好的劇本。覺得從這些方方面面提高電視或電影,中國的影視將會步步高昇。最後祝我國影視發展越來越好。






剪影剪劇


中國影視需要全方位的提升,簡單地來說,重點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管理體制的提升。國內現行的影視行業,圈子文化特別嚴重,近親繁殖,一代不如一代。所以,重建一個開放的倡導競爭的公平公正的管理機制特別重要。現在圈內都是自己人,互相吹捧是常態,搞了一堆藝術家,真正拿得出手的有限。圈外人很難融入,主要靠人脈或財力,優勝劣汰難。

其次,明確編劇的核心地位。社會主義文藝觀是內容決定形式,大家都同意劇本才是電影好壞的關鍵。但是現實是在國內編劇的地位極低。什麼人都可以亂改亂噴劇本。我們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國內導演兼第一編劇的電影大多是爛片,編劇兼導演的電影或許拍得不怎麼唯美,但至少能呈現一個較好的故事。所以,未來的中國電影一定是編劇負責制。如今是導演負責制,資本負責制,人人都可以做導演做製片,所以爛劇成堆。

第三,開放的市場。以保護本國經濟名義的封閉影視市場,導致國內缺乏有效競爭,死水一潭,其實是保護了落後。開放市場,引入海外技術管理和資金,以此推動改革是必然的。

第四,全民人文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也很重要。觀眾的欣賞水平和趣向,能引領影視劇的發展方向。

第五,相關專業高校也要改革。許多影視類專業的學生的教科書學到畢業了還是全新的。許多畢業生從事的其他工作。說穿了,高校辦班為掙錢,學生就是混個文憑。教學質量不好,學生沒興趣。

隨著國家對文化影視產業的重視,對行業規範化管理的提升,改革開放的深入,相信中國影視後天更美好吧。


西瓜境界


「 一、文化為什麼要走出去 」

1、軟實力才能征服人心。西方經濟學把國家實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不必說了,經濟基礎、軍事等等。軟實力是什麼?文化、教育、體育等方面,在這些方面,文化是軟實力的核心要素。真正在世界上影響人心、征服人心的不是硬實力,硬實力可以征戰但不能征服。我舉兩個例子,我們在初唐盛唐時,用兵最少,但八方來朝,當時西安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唐朝時候歌舞昇平,皇家樂府工作人員差不多有四萬人,比我們國家樂團多十倍都不止。為什麼世界各國都願意來呢?因為唐朝的文化發達,我們有很多發明,都願意來交流。再舉一個反面例子,美軍把伊拉克、阿富汗等國家,短短几天就收服了,但征戰到現在,不管怎麼折騰,不管扶持哪方面的人上臺,這兩個國家依然一團糟,生活水平遠不如戰前,老百姓怨聲載道,什麼原因呢?就是征戰後,軟的東西文化相沖突,特別嚴重的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文化上的衝突沒辦法解決。所以說靠文化、靠軟的東西,才能夠真正的讓人服氣。

2、增加中國影響力。最近三百年以來,中國沒落,中國的轉折就是從乾隆開始,有人說“康乾盛世”,實際上到乾隆就已經由盛轉衰了。從那算起到現在差不多三百年,三百年來中國國力漸衰,西方大國崛起,西方強國的各種生活方式、文化對中國全面影響,幾百年來在中國形成一股崇洋媚外的風氣。具體的表現是什麼呢?就是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什麼東西都是外國人好。不管什麼事,哪一件中國人自己說好,那一定不行,外國人說好這事就行。所以我們不管拿什麼獎,不管是什麼電影獎、音樂獎,甚至是文學獎,不管什麼東西都是外國人給的好。國人不管做什麼,都缺乏自信。現在中國人提出的口號是“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六百年來全球有九個大國先後崛起,中國如果實現復興是十個大國,這六七百年來其它九個大國都叫“崛起”,唯獨中國提的口號叫“民族復興”。什麼原因呢?中國曾經在世上厲害了兩千多年,這三百年才沒落下去。所以我們不是新的崛起,是復興。那麼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最重要的是什麼呢?當然發展經濟、發展軍事,還有一條就是要在文化領域裡,改變西方影響中國的現象,把影響中國變為“中國影響”。別看四個字,兩個字一顛倒,內容完全不一樣。中國現在提了要民族復興,建設小康社會,光靠經濟走出去是不行的,文化也必須配合走出去,硬的軟的一起走出去,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民族復興。

3、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現在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從哪來?關著門自己說文化自信這不行。所謂的文化自信是自己民族文化,拿出去跟別的民族文化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增強自己,在比較中顯得更高更好,這個自信才能有。怎麼去比較?只有通過交流才能比較。所以說文化增強自信的必由之路,就是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在世界上與其它民族文化相比較、鑑別,然後吸收精華,去除糟粕,提升自己,逐漸建立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所以說中國文化不走出去,建立文化自信也是一句空話。我記得毛澤東曾說過“有比較才有鑑別,有鑑別才有提高”,就是這個道理。

「 二、文化怎樣走出去 」

1、要建立傳播渠道。建高鐵,要先建高鐵線路;要開車,要先把公路建起來。這就是基礎設施,有鐵軌,有高速公路,火車和汽車才有跑的可能。同理,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必須先有傳播渠道。現在中國文化在對外傳播中,無論電影、電視、網絡、平面,諸多方面都嚴重缺乏渠道。我們說話的聲音,海外絕大部分的地方聽不到。你不要以為西方的媒體就是客觀的,這是完全錯誤的。所謂的大媒體、主流媒體都一定有他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它會為自己的精神世界服務。在海外,看到中國的報道,基本上都是負面消息,老百姓從哪獲取知識呢?一般都是從媒體獲取。真到中國旅遊,改變印象的有沒有?有,但很少。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讓世界瞭解中國的渠道。我舉一個例子,電影怎麼發出去的?全世界電影公司不知道多少家,美國的獨立製片人公司超過三千家,但只有六家公司有全球發行渠道,這也是這六家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號稱“六大”。其它公司,單講電影電視收入,已經超越六大中的兩三家了,但是通通不能稱為“大”,就因為他們沒有全球發行渠道。中國電影依靠這六家發行渠道,能發出去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中國電影近三年翻了一倍都不止,但中國電影這幾年來海外票房基本上沒有增長,什麼原因呢?海外收入跟國內的市場不匹配,這還是在2012年我們萬達併購AMC以後,中國電影在北美地區還放一些,從此就看出渠道的重要性。現在中國有些電影拍出來後,在北京或上海搞一個首映,號稱全球首映,那都是忽悠,不可能是真正的全球發行。

2、需要打造內容品牌。除了要有傳播渠道,另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有內容品牌。美國文化影響全世界,美國不僅是經濟強勢,文化更強硬。美國出口的第一產品既不是飛機也不是其它事情,而是文化產業,美國文化產業佔了GDP24%,排在第一,美國文化的GDP產值佔了全球1/4,全面影響世界。美國文化不光是渠道強,還有很多著名品牌,比如奧斯卡、格萊美、迪斯尼,甚至包括肯德基、麥當勞,它創造了方方面面的東西,影響美國傳統的思想價值觀,教育全世界從小就形成唯“美”主義。那麼中國文化走出去,除了盡全力打造自己的傳播渠道以外,還要打造我們自己的、在全球真正叫得硬的內容品牌,沒有這個光有傳播渠道也不行。如果不把內容品牌建設起來,我想不管是花多少錢、過多少年,最終還是回到原點。

3、依靠民企走出去。文化走出去,靠誰走出去呢?政府當然是可以走出去的,政府本來就應該作為文化走出去的主導力量,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政府走出去靠的是財政投資。第一投資的財力有限;第二還有長期持續的問題。所以完全靠政府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在深度、廣度、持續性方面,是難以做得深,做得久的,政府可以做指導。為什麼國企難以走出去呢,國企代表著國家,走出去不是走到外省去,是走到外國去。走出外國去,中國國企首先過不了審批關,特別是在文化方面更敏感,所以我覺得國企是很難走出去。只有民營企業是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主力軍。依靠民企文化走出去,這個認識可能現在人們還不認同,但是我相信通過幾年的實踐,會慢慢統一認識的。第一,因為民營企業走出去一個是民企容易解決審批問題,比如說我們收購英國的歐典院線那要經過歐盟的十幾、二十幾個國家的審批,我們上週已經拿到正式的批文。要是個國企,這麼多國家,指不定卡在哪了。而且它是歐洲的第一大院線,民企肯定是容易審批。而且,傳播中引起的反感較少,容易教化。你傳播什麼東西,寓教於樂,讓別人樂呵呵的接受,主動的接受,花錢來接受,那才叫本事。不然的話硬生生的去宣傳那可能不行。民營企業因為它是拿自己的錢來做的,它一定要想要我怎麼把這個錢收回來,怎麼樣讓別人接受、買我的產品,可能我們會在宣傳真善美和市場方面會容易找到平衡點,做出既能表現中華民族的特色,又能表現我們中國自己傳統價值觀,又能讓外國人接受的東西。而且從民營企業長期發展戰略來看,它能夠做比如說現在三年五年內是虧損的,但是五年八年以後才能贏利的決策也可以做,國有企業很難做到這一點。還是舉一個電影院線的例子,2006年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我們蓋了很多萬達廣場,我說投資電影院吧,我的手下人告訴我,全國才十億票房,就算20%的利潤全國才兩億,投資怎麼收回來。可是我講,我們就賭吧,它總要增長吧,就賭十年增長100億,還沒敢說增長太多,增長100億的時候就是20億。真的,這個公司是虧了三年以後才贏利,但是我們還是趕上一個比較巧的時期,就是從那以後進入中國電影黃金十年,如果沒有黃金十年,可能熬的時間更長。像我們海外一些文化產業投資也是這樣的,也是需要熬時間的。民營企業因為是老闆終身制,他可以考慮更長遠的戰略。

「 三、走出去的政策建議 」

文化要走出去,知易行難。說的是很容易的,怎麼走出去?到現在這麼多年沒走出去,肯定是很困難的。我有三點中肯的建議:

1、國家支持要給力。現在中國文化企業有一個問題就是規模普遍偏小。上百億美元的,除了萬達,可能還沒有。外國兩百億、三百億的公司一堆。而且現在文化企業,外國叫娛樂企業,基本上都是全產業鏈,全媒體,很少有單獨的電影公司,都是電影、電視臺等等合併起來的。所以我們這些文化企業走出去和這些大的財團競爭。就本身實力,還有制度方面的牴觸問題,所以對抗就很難,走得比較困難,就需要國家給予扶持。支持要真支持。我舉一個例子,我到法國電影協會做了一個調查,我說法國人也就是個中等國家吧,但是為什麼法國電影可以在全球排第二,影響力那麼大?法國的電影節可以說世界第一節,奧斯卡名聲大,但是大家忘了奧斯卡是一個獎,就是兩個小時完事了,戛納一個節日,一辦就辦一週,是全球最大的電影節,而且法國電影節還有世界影響力。法國人很早就認識到,如果不對法語電影支持,英語片就會佔滿全部市場,所以只要是投拍法語片,法國本土電影,國家一律先給50%的出資,比如說你投一個億,先給五千萬,放映如果產生虧損,再由國家補貼虧損的部分,一個億虧了六千萬,國家就由五千萬變成補六千萬,就是靠這個政策,還有一些稅收等其它優惠政策。所以說在法國沒有任何好萊塢限制的情況下,主要靠法語電影,其實這種現象很多的,德國、西班牙、日本韓國很多都是這種形式。所以必須國家政策給力,才有可能使文化走出去做得更好。

2、要放寬對文化走出去的審批。支持文化走出去,說了很久了,兩週前剛開了會議,談到走出去。但是我又聽說,最近外匯流失,又說對不管什麼樣企業的投資併購,不管是製造業、文化業通通審批要收緊,對外投資縮減。我覺得這個政策上就應該有所區別,對待投資也要區別對待,文化的併購談判是特別複雜困難的事情。我們這次併購的歐典,始於五年前的談判,我跟歐典的董事長不知見了多少次,但就是談來談去也談不下來,真正的機會是什麼?英國一脫歐他就慌了,他擔心走向趨勢會改變,所以趕快想把它賣掉。這種文化資源類的併購,還有一些品牌文化的併購,我覺得國家應該在這些審批方面要放寬。如果一視同仁,或者是不管什麼都從嚴過審,談文化走出去就非常困難。

3、要打造文化龍頭企業。美國電影有超過三千家的企業,真正有全球競爭力的就只有六家,這六家不是每年自己拍片,自己拍的片子撐死1/3,一半或者是1/3,剩下的就是靠發別人的片子,收錢。有核心競爭力的就這麼幾家,美國旅遊企業大型的超過一千家,還不算小的。真正影響力的品牌就是兩個,迪斯尼和傳奇。這說明什麼呢,文化要影響本國進而再影響世界,而不是靠一堆人,幾個大品牌就決定了,要靠龍頭企業。我們有句古話說的話,萬隻小舢板,也抵不了一隻航空母艦。就戰鬥力來講,一萬隻小船並在一起,也抵不過航空母艦。就是說中國文化要走出去,不管是在國內走還是向外走,首先中國文化要有龍頭企業,而且還不止一個龍頭企業,要有一批龍頭企業。中國如果能培養出十個八個年收入在百億美金,兩三個幾百億美金的綜合性文化產業收入的文化企業,可能我們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當中我們就能夠佔領潮流。時間關係,我就單講一個文化走出去,謝謝大家。


囧視覺


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但在資本的裹挾之下,其創作層面不斷遭遇價值觀和藝術性危機,核心競爭力亟待加強。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語境下,中國電影提升核心競爭力的使命更為迫切,而堅守文化自信,則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

文化自信是提升中國電影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文藝作品獲得文化自信應遵循這樣一個鏈條:應先有自己的文化主張,然後進行文化表達,最終完成文化征服。完成了文化征服,文藝作品方能獲得文化自信,也才能產生較強的核心競爭力。中國電影堅守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競爭力也應遵循從文化主張到文化表達再到文化征服的路徑。首先是文化主張,進行文化主張的前提,是要堅信我們的文化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是我們的文化主張之根基,文化表達之依託。

現在某些電影作品並沒有表達出這樣的優秀中華文化,更多呈現出的是資本裹挾下的價值觀迷失,如崇尚財富、權勢,個人利益至上甚至消解民族精神等。這些充斥銀幕的文化根本不是優秀的中華文化,這些影片進行的文化主張也偏離了中華文化,最終也不可能產生文化自信,更不會產生核心競爭力。

當下,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如機構改革以及主管部門的諸多措施,都在這一方面進行著調整,從文化主張這個根本層面入手來解決核心競爭力的問題。其次,國產影片在文化表達層面不能墨守成規、抱守殘缺,應當注重中華優秀文化的現代化解讀、國際級呈現與世界級製造。這方面成功的個案已有很多,如《紅海行動》中的將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等主流價值觀與高科技戰爭類型對接,以及對人物立體性和人性豐富性的書寫,摒棄了對“高大全”和“偉光正”式的人物刻畫,在保證影片社會效益的同時充分實現經濟效益。這便是其核心競爭力的具體體現。


朱小朱講電影


中國影視的提升還得靠觀影人群欣賞水平的提升。如果觀眾的欣賞水平提高,一些靠流量明星為賣點的影視作品就沒有生存空間。


我是逆襲中的胖子,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請點贊、關注。謝謝!


《上海堡壘》給了流量明星一記響亮的耳光

雖然上圖的話只是調侃,卻很說明問題。

錢都給了明星,劇情、特效一塌糊塗,觀眾當然不買賬。

這部電影就是觀眾勝利的典範。

不要以為有了小鮮肉觀眾就會買賬,觀眾受了太多的騙,現在還想讓我花錢看爛片,姥姥!


不要小看導演

我認為導演的藝術修養肯定高於大多數的觀眾。

其實他們也不想拍爛片,但有些導演為了錢,還是會違心拍垃圾片的。

說一部這樣的影片:

《戰國》,上映於2011年。主演有孫紅雷、金喜善、吳鎮宇還有景甜。

導演是金琛。雖然金導不是什麼明導,卻也是資深導演。

這部電影投資巨大(具體金額不知道),票房只有坎坎8000W。

那麼資方為什麼會投資這樣一部電影呢?

就得說說女主景甜了。

這部電影就是為了捧紅景甜。

但是錢花了,女主沒紅。還連累導演、演員跟著捱罵!

呵呵,好像一幅現代版的烽火戲諸侯,比喻好像不恰當,但就是這麼個意思。


電影市場,觀眾才是上帝

又想起了當年罵聲一片的《富春山居圖》,這樣一部史詩級的爛片,竟然還取得了3億的票房。

我們只能說,那時的觀眾是不成熟的,甚至有觀眾會說:有劉德華、有志玲姐姐也值回票價了。

就是因為觀眾的縱容,才讓爛片一次次受益。

如果更多的觀眾去看高質量的影片,低質的影片自然沒有生存空間,也能倒逼電影工作者去拍出更好的作品。


逆襲中的胖子


[抑制天價片酬]

1.我們現在的演員,除了一些老戲骨,或者沒有太大名氣的明星之外,大部分的片酬都是天價,一次出場費都需要幾百萬才可以。而且說實話演技並不是多好,各種難度動作都要替身,自己卻只是擺個架子,甚至有的臺詞都不樂意背的,只是數數數字,幾秒的鏡頭就可以了,但是片酬卻高的不行。

2.其實更提倡多少付出,多少收穫,雖然你是“大碗”,但是賺的錢也是老百姓的,如果想有更好的發展,就需要剔除這些不良的毛病。

[影視不需要一味走出去]

1.現在的許多電影都比較注重鏡頭,怎樣把人物拍的炫酷怎麼拍。但是有時候這種方式反而降低了影片的質量。

2.太依賴特效。我們前輩拍攝的影視,許許多多經典畫面,沒有用到高科技的濾鏡,沒有用到動作特效,但是效果卻反而出奇的好。為什麼?有多人反思過呢。如果在影片中更多的加入西方特色,那就不是我們的傳統影視,我們已經偏離了航向。

3.太過誇張。每一部戲裡主角都是無所不能的,可以萬千炮火不沾身,像傳說中的神仙一樣。可是現實是,你會流血,會疼痛。現在人更需要的是貼近現實的,才更有味道。


影視老王


關於中國影視的提高,個人認為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還是需要長期的準備的。

目前需要做的主要是一下幾個方面:

其一:對於製作方而言,不要去盲目地製作一些小眾的,沒有意義的影視劇(比如一些網絡電視劇,電影),讓觀眾產生厭惡的心理,簡言之,就是要把我自己的核心思想,就拿業內的“正午陽光”影視製作公司來說,它就是比較有自己的主見。

其二:對於播出平臺來說,有的也是製作方,要想讓國內影視做的越來越好,最大的希望就是“嚴厲控制辣雞製作的播放”,比如一些低質量無主體思想的製作作品。

其三:對於影視方面國家的監管部門,要是能夠做到“嚴進嚴出”就好了,相關的配套措施也制定到位那就很好了。

其四:作為觀眾的我們,不要被明星啥的矇蔽了自己的審美眼光,有主見的去看待評價一些東西是最好的,這樣就可以讓那些“辣雞”一樣的影視製作沒有自己的市場,自然而言的就不會在有人去製作了。

總上所述,就是本人的看法,雖然有的看法不夠完美,希望大家多多見諒哈。


小陳韓娛


作為影視製作者,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我覺得中國電影要想發展的更好,就必須的抑制天價片酬,特別是那些沒什麼演技的流量明星。此外還因該嚴格控制那些狗血劇情的垃圾電影的輸出。感覺現在看國產電影,最悲哀的就是宣傳特好,特別期待,但是進影院一看又非常失望,大家都知道在中國演員片酬高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一些演員的片酬就佔了整個影片大部分的預算,那整部電影就得在影片製作上壓縮開支,導致現在市場上的很多電影劇情狗血,製作粗糙。還有的就是好題材好劇情的影片少,如果能夠多一些像《我不是藥神》、《戰狼》系列、《紅海行動》這樣優秀的良心作品,那中國的電影市場一定不比國外的差,而且這些優秀作品裡並沒有那些所謂的天價演員,中國永遠不缺優秀的觀眾,缺乏的是優秀的作品,觀眾不是傻子。


信仰之路影視


第一,影視產業已經成熟。對任何一個行業來說,其實都會有一個行業的生命週期。從理論上來看,我國影視產業已從發展期步入成熟期。對於一個成熟的行業來說,最大的特點就是行業內激進行為會慢慢下降,行業內的企業數量正在減少,行業即將沉澱下來。這就是中國影視業的現狀。之前出現大量影視作品,後期將會慢慢沉澱。

第二,中國消費者的審美觀已經形成。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已經形成成熟的消費觀,因此對於只有那些特效鏡頭劇集來說,將難以獲得消費者的認同。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較為著名的影視劇作品實際上都具有非凡而深刻的內涵,如《流浪地球》有著劉慈欣這位才華橫溢的作家的大敘事,此時影視劇的內容PK也逐漸發展到最緊張的階段。中國影視產業的內容之王已經形成一種趨勢。

第三,產業兩極分化正在形成。對於中國的影視業,一些演技超凡的影星往往太忙而應接不暇,而有的演員往往會受到無戲可拍的結局,這也是行業洗禮的必然結果。事實上,我國影視產業並非寒冬,而是進入了一個全面轉型期

在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和中國已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文化經濟與其影響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內容。從世界範圍看,不少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速度不僅超過傳統制造業,而且作為新興的朝陽產業在經濟規模上成為了國家的主導和支柱產業,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的文化產業也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雖然中國經濟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獲得了世人矚目的飛速發展,然而我國的文化產業化發展嚴重滯後,這與我國的經濟大國和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身份十分不相稱,更為重要的是文化產業不僅僅是金錢的問題,還關乎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安全,關係到一個民族的文化原創力問題。本文正是基於此,藉助於產業競爭力相關理論、新貿易理論和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探討我國影視產業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新形勢下如何加快產業化進程,提高影視產業國際競爭力,以及如何擴大我國影視出口貿易的發展戰略。 本文首先闡述了影視產業的基本概念與特徵,以及影視產業在當今世界經濟中所佔地位。並通過對中國及美國的影視產業發展歷程與現狀進行概述,分析了中國影視產業化發展的現實環境及存在問題。其次,通過運用邁克.波特的“鑽石模型”體系對我國影視產業競爭力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在現狀分析的基礎上,以美國、法國、韓國、印度等四個影視產業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作為比較對象,從需求狀況、經營狀況、融資渠道及體制、相關產業、產業政策和法制環境以及出口競爭力六個競爭因素出發,對中國與其它國家的影視產業競爭力進行比較研究,得出我國影視產業除了需求佔有一定優勢外,其餘核心競爭力均處於劣勢的結論,並針對我國影視產業競爭力水平比較低的現狀,從多個方面為提升我國影視產業競爭力提出了具有現實意義的政策建議。第三部分研究重點在於運用新貿易理論進一步探討入世後中國影視服務貿易的發展問題。首先分析在成功加入WTO之後,尤其是在入世後過渡期我國影視產業服務貿易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其次通過分析中國影視產業貿易的發展現狀,進一步利用新貿易理論從規模經濟、寡頭壟斷、產業內貿易、文化傾銷以及文化貼現等方面解析了我國影視貿易發展處於相對劣勢的主要原因,進而提出在新形勢下,如何基於創造優勢使中國影視產業完成從單邊的貿易赤字向貿易平衡轉變,並最終成為世界影視出口大國的發展策略。


人活著要爭氣


國產電影已經走過了粗獷式的發展階段,進入了提升藝術質量的時期。“新主流大片”等現實題材影片以豐富的類型、紮實的敘事、充沛的人文含量、多樣的藝術探索獲得了較高的藝術質量,為提升當下國產電影藝術質量提供了重要啟示。 由主旋律電影升級而成的“新主流大片”,是近年來國產現實題材影片中的重要構成,也是最能顯現其藝術成就的作品。“新主流大片”中有歷史題材影片,但更多作品如《湄公河行動》《救火英雄》《空天獵》《中國推銷員》《拆彈專家》《紅海行動》《戰狼》系列等為現實題材。這些影片獲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取得了豐盈的藝術成就。 首先,這些影片延續了主旋律電影中以愛國主義、英雄主義、集體主義為主導的主流價值觀,更對其進行了深化和拓展。如《紅海行動》用三個層次詮釋了愛國主義.探究其多元性和深刻性。第一個層次表現的是蛟龍突擊隊對集體同胞的解救。這與大量同類題材影片所表達的愛國主義並無區別。第二個層次的表現則突出了對個體同胞(鄧梅)的解救。影片以這種表現,凸顯了國家對生命個體的關注、對每位同胞個體生命的尊重,其以人文厚度獲得的國家層面價值遠遠超過表層的人員損失,是至高無上的。而影片的愛國主義表現也因此被賦予了人文的高度,超越了第一個層面的普通愛國主義。在第三個層次中,蛟龍突擊隊的任務是和恐怖分子搶奪製造髒彈的原料,把蛟龍行動升級到反恐、反戰爭和拯救人類的高度。影片的愛國主義表現,在這個層次中也超越了前面兩個層次,獲得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度。 其次,這些影片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現了中國當下社會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影片中的人物,摒棄了之前平面化的塑造,被賦予了具體、生動、可感的立體性格,比起以往有了較強的創新意識。如《戰狼2》中的冷峰絕非“高大全”,《紅海行動》中的眾多人物,並未被淹沒在“愛國主義”的海洋中,也未被淹沒在群像和類型之中。片中大部分人物都有較為鮮活的個性和立體的人性,影片也以此再塑了中國當代軍人所擁有的英雄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再次,這些影片將主流價值觀表現和商業類型充分對接,在提升其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確保了其傳播價值.如《湄公河行動》《戰狼2》《紅海行動》等影片均營造出了戰爭、動作、懸疑等類型元素。在營造類型L時,影片也努力避開常規,求變求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