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女狙擊手

導讀:俄羅斯與烏克蘭合拍的影片《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上映沒多久便吸引了眾多俄羅斯觀眾,蘇聯女英雄、傳奇神槍手柳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利琴科的名字再度聞名俄羅斯大地。

蘇聯女狙擊手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在二戰勝利70週年前夕,人們希望能以此片一起追憶那段共同的歷史,向參加衛國戰爭的80萬蘇聯女兵致敬。

一、兩千女狙擊手殺敵1.2萬

在二戰爆發的最初幾個月裡,希特勒的突然襲擊令蘇聯紅軍在人員與裝備上遭受了巨大損失。“值此生死存亡之際,所有蘇維埃人民都挺身而出,不分性別,不分老幼,”蘇聯時期一位歷史學家在評論那段歷史時說。為緩解兵源不足的壓力,斯大林下令修改不允許女性上戰場的傳統。“任何人,只要能拿起槍向敵人射擊,都能夠走進這場保衛家園的戰爭。”

據估計,約80萬女兵在蘇維埃祖國岌岌可危之際加入紅軍。儘管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從事的都是非作戰工作(護士、廚師或文職僱員),但仍有數千名女性拿起武器,與敵人展開面對面的拼殺。她們中有飛行員,有坦克手,還有最能體現女性耐心、精細和堅韌特點的女狙擊手。

蘇聯女狙擊手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早在1931年,蘇維埃政府就著眼於備戰,發佈了“全民軍訓令”,要求全國公民從小學生開始,就接受“遍及式軍事訓練”。成千上萬名青年女性響應號召,加入遍佈全國的射擊俱樂部練習射擊,其中的佼佼者很快嶄露頭角,成為名噪一時的神槍手。

1942年3月,蘇聯紅軍在莫斯科附近的維斯尼亞基組建中央女子狙擊手訓練學校,校長諾拉畢業於著名的伏龍芝軍事學院,曾作為志願者參加過西班牙內戰,作戰理論與實戰經驗豐富。她認為,女性特有的抗壓以及忍耐能力,使她們具備了成為一名優秀狙擊手的基本素質。經過培訓,她們能更好地發揮耐心細緻以及精確射擊等長處,等待最恰當的時機,給予目標緻命一擊。

在諾拉校長主持下,中央女子狙擊手訓練學校招收具有7年以上教育程度的18歲至25歲女性,其中很多人有過戰前在射擊俱樂部訓練的經歷。她們在狙擊手訓練學校重裝上陣,接受更嚴格的觀察、隱蔽以及射擊訓練。

到戰爭結束時,中央女子狙擊手訓練學校共訓練出1885名女狙擊手,以及數十名狙擊教官。這支由近2000名女性組成的狙擊軍團在戰爭中共殲滅1.2萬德軍,納粹德國在宣傳裡描述她們“擁有美貌,但都有一顆冷酷的心,躲在暗處,一槍一槍射殺德軍士兵”。

二、納粹想將她撕成309塊碎片

在2000名蘇聯紅軍女狙擊手中,柳德米拉無疑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一位,電影《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正是取材於她的部分生平。戰爭爆發前,柳德米拉就經常參加射擊俱樂部的活動,很快成為一名神槍手。戰爭爆發時,這位正在基輔大學學習歷史的姑娘毅然中斷學業,參軍奔赴前線,到第25步兵師當了一名步槍射手。

蘇聯女狙擊手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1941年8月,第25步兵師奉命守衛巴亞耶夫卡附近的一座高地,柳德米拉在此取得最初戰果。她用一支狙擊步槍,擊斃兩名敵軍。此後,她隨軍轉戰敖德薩、塞瓦斯托波爾,越來越多的敵人倒在她的槍口下。參戰短短一年,柳德米拉便獨自狙殺德軍官兵309名,其中包括36名狙擊手,創造了史上女狙擊手殺敵數量之最。她本人後來回憶:

  • “踏上戰場,我心中充滿對德寇的仇恨,因為他們毀了我們和平的生活。我把仇恨化作子彈,射向法西斯的心臟。”

一時間,柳德米拉成了蘇聯紅軍中的傳奇,甚至連德國人都知道了她的名字,威脅要把她“撕成309塊碎片”。

1942年6月,柳德米拉被迫擊炮擊傷,蘇聯最高統帥部藉此機會命令她離開戰場,一邊養傷,一邊隨蘇聯軍事代表團出訪美國、加拿大和英國,成為第一位在白宮受到羅斯福總統接見的蘇聯公民。

在芝加哥的一次巡迴演講中,被美國媒體稱為“死亡夫人”的柳德米拉麵對聽眾侃侃而談。她說:

  • “我25歲,我在前線已經消滅了309個德國侵略者。先生們,你們不覺得躲在我背後的時間太長了嗎?”

這番令美國人汗顏的話轟動一時,據說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盟軍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決定。

回國後,被晉升為近衛軍少校的柳德米拉在上級安排下,再沒有參加過戰鬥。1943年10月,她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成為衛國戰爭期間唯一獲此殊榮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位在生前獲此殊榮的女性。1974年10月,年僅58歲的女狙擊手病逝於莫斯科。在她的墓誌銘上有這麼一段話:

  • “痛苦如此持久,像蝸牛充滿耐心地移動;快樂如此短暫,像兔子的尾巴掠過秋天的草原。”

三、為祖國流盡最後一滴血

蘇聯女狙擊手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柳德米拉是幸運的,至少她在殘酷的戰爭中倖存下來,她的大多數戰友都為祖國流盡了最後一滴鮮血——2000名女狙擊手中,僅有500人在戰後生還。犧牲者的事蹟無不令人動容。比如有“好姐妹”之稱的狙擊手納塔利婭·科維索娃和觀察手瑪麗·波麗凡諾娃。

二人戰前是同一個研究機構的研究生,戰爭爆發後,一起參加訓練,並最終成為默契的狙擊組合。在1943年8月14日諾夫哥羅德附近的戰鬥中,受傷的二人彈盡糧絕,待德軍士兵圍攏後,她們引爆了身上的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

羅扎·沙妮娜是畢業於中央女子狙擊手訓練學校的另一名優秀學員。在猛烈的炮火下,她曾不顧指揮官的命令,繼續支持步兵縱隊前進。她所在的部隊本有78名士兵,但最終只有6人倖存,她是其中之一。她的英勇事蹟在蘇聯民眾間廣為流傳,盟國報紙則稱她為“東線戰場的隱形死神”。

1945年1月,沙妮娜在掩護一名受傷的炮兵軍官時,被一枚爆炸的炮彈碎片擊中胸部犧牲,年僅20歲。犧牲前,她共擊斃54名德軍(一說為59名)並榮獲光榮勳章。她的作戰日記於1965年出版,出版商在序言中寫道:

  • “如果沙妮娜在歷史上留下什麼記錄的話,那並非是她殺死了如此多的人,而是以下事實,即她為了一項事業熱切地從事艱難而危險的工作,這項事業就是:她的祖國能夠繼續生存。”

每日更新,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