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體制化,怎樣理解《肖申克的救贖》?

Learning200


“監獄是個怪地方,

起先你恨他,然後習慣他,

更久後你不能沒有他,這就叫體制化。”

這句話總結了老布的一生。

像電影中安迪和瑞德,

他們對未來生活滿懷希望,

憑藉過人的勇氣,智慧和努力,最終逃出了牢籠,

過上了沒好的生活,

這是極少數人能做到的事情,是很勵志的一種。

但是大部分人在規則,習慣和意識中,

已經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忘記了奮鬥的希望,

日復一日,麻木的度過了自己的美好時光,

像老布為代表的這種人,

就是被“體制化”的絕大部分人。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我們處在社會之中,必然會被體制化,

關鍵我們是否有自己堅定的目標,

要像安迪那樣,對未來充滿信心,逆境是磨練自己最好的途徑。


magic阿莫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片看了好幾遍,看完之後意猶未盡,引人深思。

體制化在現代生活中再常見不過,我們從小被要求好好學習,考學,長大後找工作結婚生子老去。然後我們要求下一代學習工作結婚生子老去。

這種生活的怪圈我是不喜歡的,但同時我也是其中一名,這就是制度化。

即使家庭情況貧困也要去周遊世界那些人的生活,我是非常向往的,即使嚮往,但我也知道這是不可能去做的,這就是制度化。

就像監獄裡的犯人,幾點起床,幾點睡覺被規定的死死地,等到他們出來,面對著與小時候截然不同的社會,他們無所適從,最終選擇自殺


橙紙汁


1、到底什麼是體制化呢,我觀點如下!

——《肖申克的救贖》

斷斷續續把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又看了一遍,真是愛死主角安迪了,他聰慧、睿智、冷靜、有著良好的審美和修養,身陷囹圄卻能絕處逢生,實現了他在戒備森嚴的肖申克監獄的完美越獄。

看完電影我思索良久,有很多情節讓我感慨,讓我試著來梳理一下和大家分享。

電影中有一個似乎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名叫布魯斯,他年輕的時候入獄,在監獄裡面足足被關了五十年,當他獲得假釋時他卻像瘋子一樣用匕首挾持了前來向他道賀的人。當時瑞德說了一段話: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的,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活。這就叫做體制化。

被關了五十年,被體制化了的布魯斯,他已經習慣了高牆內的生活,在高牆以內他負責管理圖書,在眾囚犯是一個受人尊敬的尊在。在那麼殘暴的獄所裡他還會細心呵護小鳥,滿溢著人性的光輝。然而,出獄以後他只是一個年老的囚犯,在政府的幫助下到超市裡幫忙,儘管竭盡所能也不免被罵。離開了監獄,反倒讓他無所適從,人無往不在獄中,現實的生活對已經被體制化了的布魯斯來說比監獄更加可怕,最終,在出獄不久後他選擇了上吊自盡。

與有形的監獄相比,無形的監獄無處不在,還記得那個哭訴自己只會在高速路口收費的大姐嗎?也許她也曾經憎恨高速路口收費的單調乏味,當科技的發展取代了人工收費,她卻發現自己除了收費什麼都不會,時代要拋棄某個人連招呼都不會打,她已經過了自己的黃金年華她還可以做什麼呢?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被體制化了的人比比皆是,體制化就像溫水煮青蛙,很多人渾然不覺,如果能一輩子呆在體制內,直到終老,也未嘗不是一種幸福;只是現在的科技發展、體制變革日新月異,一輩子呆在體制內有很多時候可能也是一種奢望。

還記得我們父輩的供銷社、國有企業破產下崗大潮嗎?那些被體制化了的人最終去了哪裡?體制化也未必一定就是一份有編制的工作,也有可能是看上去很溫馨的家庭,甚至有可能是一份感情……

一開始你恨它,接著你習慣它;最後,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你才發現,離開它你已經活不下去了——這就是體制化!

同樣是在高牆之內,無辜的年輕銀行家安迪因為被指控槍殺其妻和她的情人,而被判處無期徒刑。在長達二十年的牢獄生活中,安迪為什麼不僅沒有被體制化還成功越獄呢?

首先,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安迪的冷靜。

入獄之後,囚犯們打了一個賭,看新來的囚徒哪一個先哭。瑞德壓的是安迪先哭,沒想到這個看上去年輕瘦弱的囚犯居然一言不發,以致於瑞德不得不輸掉了兩盒煙。一個月以後他才第一次和人說話,向瑞德請求買一個鶴嘴錘。我猜想他在思考越獄的辦法,並且他確定瑞德可以幫他搞到錘子。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另一個新入獄的犯人,入獄以後痛哭流涕大哭大叫當晚就被獄警踢爆了頭,第二天就不治身亡了。

面對不可避免的厄運,冷靜地接受不做無謂的掙扎已經最大限度的保存了自己的能量,先接受並認清現實再謀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其次,我覺得值得我們借鑑的是安迪的資源互換能力。

作為一個年輕的銀行家,安迪有著良好的理財能力。在一次勞作中,他無意中聽到一個獄警咒罵該死的稅收制度致使他不得不繳納大筆稅款,安迪冒著生命危險向那個獄警提出建議幫他避稅,併為在牢獄之中的囚徒們請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邊勞動一邊喝啤酒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到活著的樂趣,同時也贏得了囚徒們的擁戴。

為了換取獄中可憐的自由,安迪幾乎用他的財務知識幫助了所有的獄警,併為典獄長洗錢做假賬。安迪也因此得以在獄中建起屬於他的圖書館,然而,一個新來的年輕犯人恰好知悉殺妻案的真兇和安迪無罪的事實時,典獄長諾頓卻為了能把安迪留在獄中幫他洗黑錢殺了那個可以證明安迪無罪的年輕人,安迪出獄後成功取走了三十七萬典獄長的黑錢並以他的方式將典獄長繩之以法。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不怕被利用,就怕連被利用的價值都沒有,不妨靜下心來想想,你的存在可以給別人帶來那些幫助和好處呢?與其等待別人的施捨,不如想想你有沒有能力用你所擁有的去交換你所沒有的東西呢?

接著,安迪堅韌不拔的毅力讓人佩服。

安迪在獄中負責管理圖書館,他每週都要給當局寫信申請撥款買書,一寫就是兩年,兩年後當局不勝其擾給他撥了一點點錢讓他停止,他變成一週寫兩封信,直到當局真正修繕圖書館。安迪用他的努力建成了當時英格蘭監獄內最好的圖書館,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瑞恩給他鶴嘴鋤的時候就曾經調侃道:“如果想要用鶴嘴鋤把監獄的牆挖出一條路需要六百年!”然而,安迪沒有用六百年,他只用了十九年就挖了一條通往自由的秘密通道。誠如他所說:“人總得忙點什麼,要麼忙著生,要麼忙著死。”在漫長的監獄生活中,飯菜中能挑出蛆,還慘遭同性戀犯人雞姦,時不時被關到小黑屋緊閉,隨時應對獄警把頭打爆的危險,這人間的地獄裡毫無尊嚴自由可言。

安迪卻躲過獄警嚴密的監視用那個小小的鶴嘴鋤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裡一點一點鑿開了一條通往自由的隧道,這需要怎樣毅力和堅持?

鑿通監獄的牆之後,通往自由的路卻是汙穢的下水道,用瑞德的話說,有五個足球場那麼大。這一段汙穢的路程不知道安迪是怎樣爬出去的,爬過這段黑暗令人作嘔的歷程,安迪終於奔向了他想要的自由。

最後,即使深陷牢籠,也不曾泯滅安迪身上人性的光輝。

他就是那隻每一片羽毛上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的鳥兒,他不只是用自己的學識為囚徒們贏得了勞動後喝啤酒的機會,還冒著被關禁閉的危險在監獄裡播放了動人的樂曲聲,那一刻,似乎所有人都是自由的。在他被關禁閉出來後,獄友們問他關禁閉的感受,對於這種讓大多數囚徒聞之色變的極致刑法,他居然微笑著說莫扎特在他的心中,知道瑞德喜歡吹口琴還悄悄給瑞德買了一支口琴做禮物。

在漫長的監獄生活中,他從未放棄過希望,正如他給瑞德的留言中寫的:希望是好的,也許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正是這份希望支撐他活了下來,並且贏得了他夢寐以求的自由。那些讓你難過的事情,有一天,你一定會笑著說出來。






Asphyxia


認真學習了大家的回答,隨後查找了相關資料,再結合影片,

個人認為:

在《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片中:

“體制內”≈“舒適區”;

“被體制化”則意味著“迷失於舒適區”內,逐漸的,“粘性”、“依賴性”大於前進的動力,人們從此碌碌無為,活得如同行屍走肉一般,直至生命的終點。

下面,樂哥借鑑神話大師約瑟夫·坎貝爾的著作,來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坎貝爾在《千面英雄》這本書中告訴我們,英雄的旅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階段——啟程:放棄當前的處境,進入歷險的領域;啟蒙:獲得某種形式的領悟;考驗:陷入困境,與命運搏鬥;歸來:迴歸正常生活。


蒙冤入獄,是安迪“英雄之旅”的啟程階段。“屋頂喝啤酒”、“播放歌劇”等劇情,其實就是他“啟蒙”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安迪獲得了對於“希望”、“自由”、“救贖”等影片主題的領悟……

從《西遊記》到《荷馬史詩》,從《戰狼》到《肖申克的救贖》,

古今中外,上文引用的“英雄旅程”,似乎成為了各類(神話、影視劇)英雄成長和建功立業的必經之路!

以此類推,《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安迪和瑞德,也不例外!

我們來分析一下,導演是如何“安排”安迪和瑞德的。(為了契合問題,主要分析“啟程”這一階段)


接觸過安迪的囚徒很多,但是隻有瑞德願意和安迪踏入“成為英雄”的未知境遇。當然,獲得最終救贖的,也只有瑞德一人!

啟程——離開“舒適區”。

成為英雄的第一步,就是主動或者被動的離開自己的“舒適區”。

安迪在入獄前是一位格調高雅、家境優渥的銀行家。

如果不是因為“殺妻”冤案,他根本不會和肖申克監獄發生任何交集,後面的劇情自然也不可能發生。

所以說,安迪是意外的、被動的踏上了“救贖”自己以及瑞德等人的旅程。


《肖申克的救贖》經典海報。

再來看看瑞德。

在肖申克監獄中,瑞德可以搞到其他人搞不到的東西,只要你出得起價錢。

這樣一位“手眼通天”的“大人物”,毫無疑問,肖申克監獄的大環境,就是他的“舒適區”。

但是,自從安迪進入肖申克的第一天起,瑞德的“啟程”和“啟蒙”之旅同時開啟。

如果不是和安迪一起踏上“旅程”,最後被強行“驅離”(假釋委員會)出“舒適區(肖申克監獄)”的瑞德,難免步入老布的後塵。

從這點來說,瑞德救贖了自己。


其實,瑞德才是整部影片的主角。因為,他是故事的講述者(旁白);他的名字,是英文Redemption(救贖)的前三個字母。
可以片面的理解為——講故事的人和真正被救贖的人,都是瑞德!

綜上,不難看出:

安迪和瑞德,陰差陽錯,被動的離開了自己的“舒適區”(體制內),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相比之下,瑞德所說的“體制化”,指的是肖申克監獄中,那些已經被惰化、對自己的人生失去了希望、渾渾噩噩、混吃等死、習慣了被圈養於高牆(舒適區)之內、對未知充滿了恐懼的囚徒們(人們)。

結合實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

捫心自問,我們有勇氣離開“體制內”嗎?


不習慣——習慣——依賴——不願離開——被體制化……

小結:

“不要被體制化”、“不要迷失於舒適區之內”;“要勇於打破自身的侷限性”、“更要勇於踏上未知的旅程”,最後去發現(或創造)那無限的可能!

這是《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片想要表達的主題之一!

啟蒙、考驗、歸來……

在踏上了新的旅程之後,典獄長山姆和好友瑞德,為安迪送來了最重要的“裝備”——《聖經》和礦錘;


《聖經》和礦錘,就是安迪在影片中的最終“裝備”!

獄警和獄友們偶爾也會組隊帶他刷刷“副本”、提升一下等級——“屋頂喝啤酒”、“幫獄警報稅”、“播放歌劇”……

裝備和等級提升得差不多之後,安迪挑戰了守關BOSS山姆,併成功逃出了肖申克。


湯米之死,是安迪與山姆矛盾爆發的節點。

做完這一切,安迪又迴歸到了平靜祥和的正常生活之中……

至此,整個“英雄之旅”,順利完成!


影片結尾,安迪和瑞德,完成了“英雄之旅”,迴歸到了正常的生活……

結語

每部影片,都會有一個或者多個明確的主題。

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導演想要表達的主要意圖。

因為,想要表達什麼,是導演的事;

至於說怎麼理解,那是每一位觀眾的事!

這也是電影的魅力之一!


樂之者電影


在電影中,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體制”是某種規則、習慣、意識和氛圍的環境,體制化的根源是意識形態,想要避免體制化,就要敢於懷疑,積極論證,保持批判性思維。避免自己被體制化,必須勇敢、思想、看和聽牆外的信息,創造強化獨立的人格,擴大自己的自由。

在肖申克的救贖中,犯人在監獄生活了幾十年,早已適應監獄生活,不敢懷疑,所有的事情照做,與外面的世界完全脫軌,慢慢的監獄生活才是最好的歸宿



黃大大愛電影


在電影中,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體制”是某種規則、習慣、意識和氛圍的環境,體制化的根源是意識形態,想要避免體制化,就要敢於懷疑,積極論證,保持批判性思維。避免自己被體制化,必須勇敢、思想、看和聽牆外的信息,創造強化獨立的人格,擴大自己的自由。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對此有闡述。一個在監獄裡呆了幾十年的犯人說,體制化就像這個監獄一樣。剛來的時候,你特別不習慣,覺得四處都不舒服,到處都在壓抑你。可是,時間長了以後,你已經非常習慣這一切了。

反倒是離開了它,到活得非常彆扭了。 作為對體制化的一個現實的註解,這個老人在離開了他生活了幾十年的監獄後,在外面根本無法適應,再也找不到在體制之內生活的感覺。於是,他就自殺了。來上廁所都必須報告,經得許可後方可釋放,如不按此規則運行,他就解不出來了,那樣他會很痛苦的。

擴展資料:

《肖申克的救贖》劇情簡介——

20世紀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銀行家安迪因涉嫌殺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鋃鐺入獄。在這座名為肖申克的監獄內,希望似乎虛無縹緲,終身監禁的懲罰無疑註定了安迪接下來灰暗絕望的人生。未過多久,安迪嘗試接近囚犯中頗有聲望的瑞德,請求對方幫自己搞來小錘子。

以此為契機,二人逐漸熟稔,安迪也彷彿在魚龍混雜、罪惡橫生、黑白混淆的牢獄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求生之道。他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幫助監獄管理層逃稅、洗黑錢,同時憑藉與瑞德的交往在犯人中間也漸漸受到禮遇。

表面看來,他已如瑞德那樣對那堵高牆從憎恨轉變為處之泰然,但是對自由的渴望仍促使他朝著心中的希望和目標前進。而關於其罪行的真相,似乎更使這一切朝前推進了一步…


讀點快訊


1、信 念

瑞德(Red)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重重擠壓之下的牢獄裡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確有資格這麼說。因為從進來的那一天起,獄長就說過,“把靈魂交給上帝,把身體交給我。”除了他能弄來的香菸和印著裸女的撲克牌,任何其他異動在這個黑暗的高牆之內似乎都無法生長。

然而安迪(Andy)告訴他,記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所以安迪能夠用二十年挖開瑞德認為六百年都無法鑿穿的隧洞。當他終於爬出五百碼惡臭的汙水管道,站在瓢潑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時候,我們彷彿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奪目霹靂。亮光之下,我們懦弱的靈魂紛紛在安迪張開的雙臂下現形,並且顫抖。

庸常生活裡的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按部就班,習慣了先說「那不可能」,習慣了沒有奇蹟,習慣了,習慣了。可是正如《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coo’s Nest)中說的那樣,“不試試,怎麼知道呢?”

試著留住一些信念,在它們喪失殆盡之前。它們也許無法最終實現,也許無法讓我們更有意義的活著——甚至對於我自己而言,它們只會愈加帶給我來更多的虛無感。然而我知道我有多需要這樣的虛偽與自欺,因為你可以說我在做夢,但我不會是僅有的一個。

——我們已經看到監獄長打開藏有安迪鑿石錘的《聖經》時,翻至那頁正是《出埃及記》。這個章節詳細描述了猶太教徒逃離埃及的過程。

2、自 由

我到今天也始終不明白,這兩個意大利女人在唱什麼。事實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東西不說更好。我想,那是非筆墨可形容的美境。然而卻令你如此心傷。

那聲音飛揚,高遠入雲,超過任何在禁錮中的囚犯們所夢,彷彿一隻美麗的小鳥,飛入這灰色的鳥籠,讓那些圍牆消失,令鐵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

當安迪不顧一切地在監獄的喇叭裡放《費加羅的婚禮》(Le Nozze di Figaro)時,鏡頭緩緩劃過正在廣場上放風的犯人們和獄警們。他們叫人感動地靜立當地,拋卻所有憤懣、狠毒和怨懟,沐浴著我從未覺得如此自由的陽光。莫扎特的樂聲鋪灑在這些人們身上,來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將他們都濯洗得純淨無比。

強者自救,聖者渡人。我這才明白安迪的用意。修屋頂的時候,他為大家爭取來啤酒,事實上是為大家爭取到那種像在修繕自家的屋頂一般自在的感覺,所以他不喝酒,微笑卻帶著巨大的幸福;放費加羅的婚禮,也是要喚醒他們已喪失殆盡的自由感。

然而強者終究是少數。自由面前,更多的人們紛紛選擇禁錮。在監獄圖書館呆了五十年的布魯克斯(Brooks),為了不被假釋,竟然想通過傷害獄友來達到留在監獄的目的。很奇怪嗎?自由本來應該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東西。可是布魯克斯們卻早已經被監獄的規則之下規則了自己,他們需要規則,需要秩序,如果沒有它們,甚至無法生存。

「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假瑞德之口,斯蒂芬·金直指卑微。

布魯克斯得到了身體的自由,靈魂卻已經被無可挽回地體制化。他終於沒有能夠擺脫對自由無法適應的困境,懸樑自盡。而睿智如瑞德,在出獄之後也悲哀地發現,自己竟然連撒尿都要向經理報告,否則一滴尿都擠不出來。他也考慮如何違規以便回到監獄,甚至考慮與 布魯克斯一樣離開。

要麼忙著生活,要麼忙著等死(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eath)。步履匆匆的人們也許應該偶爾駐足,跳出來看看自己的模樣。我們終會知道,習慣於服從規則的人們將付出巨大代價來習慣本來屬於每一個個體的自由。

3、友 誼

此片無關愛情,除了背叛。有的只是監獄中的男人間的友誼。瑞德和安迪的那種友誼置放在高牆之下,似乎比我們紛繁俗世中的友情來得更加純粹和乾淨。他們都是內斂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喜歡這種感情。所以在他們終於相會在太平洋小島的陽光沙灘之上的時候,忍不住一人笑了。


小豬視頻剪輯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體制化,從看見這個詞的那一刻,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陷入深深的思考,這部電影在我心中也成為永恆。

面對難以逾越的高牆,是適應它進而依賴它,還是反抗它進而摧毀它,這是監獄中甚至現實中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問題。老布克斯選擇了前者,於是在被釋放後無所適從,以自殺了結殘生;安迪選擇了後者,最終重獲自由;而瑞德在安迪的救贖下,完成了從前者到後者的轉變,也成功獲得了新生。

故事開始於一宗冤案:整個世界上有四個人知道真相,兩個人當場死亡,一個人是真兇,另一個人被關在肖申克。離奇的案件只是一個引子,確認把主人公穩妥地放置進銅牆鐵壁的體制之內,它便不再重要;而有意無意地與宗教故事相互重疊的部分更象是敘述技巧,藉以觸發觀眾內心深處的共振。影片的核心立足於幾句重要的臺詞:“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然後你逐漸的習慣它,足夠的時間後你開始依賴他。這就是體制化;不要忘了這個世界上還有可以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也觸摸不到,那就是希望。”

什麼是體制?肖申克的高牆;典獄長及他的訓詞“把信仰交給上帝,把身體交給我”;安迪獄室牆後的泥土。什麼是希望?從獄警手裡獲得的啤酒;連續七年每週寫給州議會尋求圖書館資助的信件;令院子中所有囚犯傾耳聆聽的從廣播裡傳來的《費加羅的婚禮》中“多麼溫和的西風”;以及能夠逃出監獄的與下水管道連接的隧道。

在肖申克,希望不再是某種若隱若現的精神,無論是對體面生活的堅持,對美好事物的追尋,還是對自由的嚮往,都具體到了每一個音符每一粒石子和每一把泥土。正因為時間之漫長,足以讓人關注哪怕最瑣屑的事;但也正因為時間之漫長,才顯得這希望如此真實持久,如同黑暗處的一點火種,微不足道卻永不熄滅。在這裡,對希望的理解和我們每個人所知道的那句名言如出一轍:“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換作安迪的論述則是:“如果每年滴一滴水在堅硬的水泥塊上,持續滴上一百萬年,會怎麼樣?”

對於每個人來說,至少曾經,那一點火種是存在於我們心中過的。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絕大多數人習慣了視而不見四周矗立的高牆,適應了被現實生活中重重帳幕的拘禁,逆來順受地接受命運的安排與擺佈。我們日復一日地順應體制,以“存在即合理”的藉口拒絕思考,以與體制融為一體而沾沾自喜並嘲笑鄙視被體制所淘汰的失敗者,渾然忘記了在體制之外,還有我們曾經追尋過的東西和擁有過的希望。

什麼是體制化?開始,你抵抗它;慢慢地,你習慣它;不久後,你開始依賴他;最後,你離不開它!很明顯,它就是一種人的心理依賴,心理上的習慣、茫然或者麻木。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人物老布克斯,通常被認為是“體制化”的典型。他是一位被判處終身監禁的重刑犯,他在獄中已經呆了50年。當他得知政府即將假釋自己這個年愈古稀的老年犯人時,竟為了能留在監獄,試圖傷害另一名獄友。黑人重刑犯瑞德,向我們道出了布克斯的內心真相:“他已經愛上了這監獄”“他在此已50年了,50年!這是他唯一認識的地方。在這兒,他是個重要的人,一個有教養的人;在外面,他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假釋出來的囚犯,申請張借書證都有困難。這些圍牆很有趣的,開始,你恨它們。接著,你適應了它們。日子久了,你開始依賴它們,喜愛了這監獄。判你終身監禁,這就是它們的目的。”這段臺詞,常常被人引申為:深深道出了一種令人無限唏噓的專制體制下的人格。他們已然適應了專制體制,在高牆內有限的空間裡遊弋。他們成為即得利益者,或在有限的空間裡掙得了些許利益。在專制體制裡,他們在周圍人的眼裡成為重要的人物,一個體面的人。他們為了維持這種體面,與專制集團密切配合,相互利用。因為他們知道,離開了專制集權的庇護,他們將無可謀食,無可自誇。他們依賴著這個體制,也被迫使自己喜歡上這種體制。而這正是這種體制所需要。因為在專制的高牆內,“判你終身監禁,這就是它們的目的。”但問題是,實際上它不僅是專制制度的產物,而且是一種人的依賴性的某種表現。體制化,其實正如日久生情。

體制化其實普遍存在,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只要處於社會之中就必然被體制化。關鍵要看這是一種怎樣的體制。一個以集權為核心的體制背離人性原則,將人改造成馴服者;而自由平等指導下的體制則以自由競爭為基礎,實現人和體制價值的統一。

我這樣理解,這部電影從某種意義上說像極了現實。每個人都有自由自主的權利,但社會先以高度統一的教育控制人的思想和發展可能性,這時青少年則會經歷叛逆期,像電影中所說“先你討厭它”;然後社會分層,被體制化的大多數人就這樣進入社會,從社會底層開始奮鬥,“後來你開始習慣它”,勝利者晉升,失敗者留級或者直接掉下去,人的諸多可能性和創造性消亡,順從,然後“到最後你離不開它”。 當你到達一定年齡,房貸壓著你,婚姻的圍城困著你,生存壓力與工作壓力,社會保障等諸多體制化內容都讓你已經離不開它了。

我沒有悲哀,只有茫然。當旺盛的生命屬於我的時候,我對青春和生命的被作踐毫不足惜,以為一個人只要存在,就還會把它找回來的。如今感到需要借貸生命了,事情是如此的不易!這不易也不是由於什麼人的吝嗇,而是每個人都只能按照命運為他們所安排了的生存軌跡滾過去。儘管“鐵飯碗”為社會所創造的價值是很可懷疑的,但它目前還是生存法則中的常規。誰在是違反它,後果也是嚴重的。

全心投入準備考研快半年了,日益感受被應試體制化。因為身邊的整個環境早已被體制化,同學、老師、領導、課本、試卷、宿舍、圖書館的一桌一椅......這不正是一座監獄嗎?它用功利禁錮著想出人頭地的我們。如果高中是深牢大獄,那麼大學算是模範監獄了。進入了稍微“自由”的監獄—大學—四年了,看到很多人會不習慣新的監獄,不習慣“多出來的自由”,所以虛度者甚多。再過半年,這群被體制化的囚犯就要脫離這個用分數監禁了我們12年的監獄。有的人徹底“自由”了,他們進入社會;有的人沒有理想和目標,等著父母安排他們的命運。社會也是一坐大監獄,大到每個人都跑不掉,都是無期徒刑。追求功名利祿是社會的體制。追求功利本身並沒錯,但把功利當作生活的目的就是被體制化了。很多人得到功利,卻丟了人格、感情,他們快樂嗎?很多人賺了大把銀子,卻只用來買豪宅、寶馬,他們有價值嗎?但他們都是社會體制中的“成功者”。

最後被體制化出來的我們,到底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到底我們怎麼過得快樂?到底什麼才是幸福?什麼是自我,什麼是真正的自己?我們怎麼才能逃脫我們被體制化 ?做一個真正的自己?

我想身在體制中,還是要有一顆超越體制的心。人的心裡如果都沒有了費加羅婚禮的歌聲,那就成了又一個“別林科夫”了。

“有些鳥兒是永遠關不住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豆沙包來看電影


其實體制化也分外和內,一個叫正式工一個叫勞務派遣工,其實豬腳一開始只是個勞務派遣工根本就是個在體制外的人,就是幹髒累活的人,可是豬腳有一定經濟頭腦上面的領導正好需要這麼一個人,就把他歸入體制內了,豬腳也就因為在體制內了所以就不用幹髒活了,慢慢就會有人拍馬屁什麼的,而豬腳也就是利用了這點在條件允許下大膽的做著自己的事情,其實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第一你要有專業知識,第二你要合領導口味,第三要會利用自己的權限和價值為自己辦事。


用戶61167277699


我是這樣理解的

這部電影從某種意義上說像極了現實。

每個人都有自由自主的權利,但社會先以高度統一的教育控制人的思想和發展可能性,這時青少年則會經歷叛逆期,像電影中所說“先你討厭它”;然後社會分層,被體制化的大多數人就這樣進入社會,從社會底層開始奮鬥,“後來你開始習慣它”,勝利者晉升,失敗者留級或者直接掉下去,人的諸多可能性和創造性消亡,順從,然後“到最後你離不開它”。 

當你到達一定年齡,房貸壓著你,婚姻的圍城困著你,生存壓力與工作壓力,社會保障等諸多體制化內容都讓你已經離不開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