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宗縣丹鳳街道東邊有一個寧靜而和美的村莊...

山龍村是丹鳳街道東邊一個寧靜而和美的村莊。山龍村原名“三龍村”,因三條連綿的山脈簇擁彙集而得名“山名村”。

李氏宗祠始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是為了緬懷李璜改土設流之功而選址建祠。宗祠坐落在山環水抱之處,祠堂遠山為雄壯的紅果山,子午河、二允河似玉帶一樣交匯於此,兩河流淌的漩渦,彷彿是文明的交融。祠堂後面老龜山、水井坡綿延彙集,鍾靈毓秀,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李氏宗祠全景

師宗縣丹鳳街道東邊有一個寧靜而和美的村莊...

宗祠坐東朝西,佔地面積約640平方米。祠堂大門為牆垣式大門,門兩邊的圍牆,在天井四角設有花臺,植有桂花樹、牡丹、月季、丁香等植物、與祠堂的建築交相映襯。

祠堂分前、後兩院。前院大門楹聯為:“入室向家聲,老子淵源,唐朝譜系;啟簾賞春景,碧桃滿樹,紅杏在林。”左耳房三間各一副楹聯:“凡事讓三分,便覺天寬地闊;有言留半句,自能月淡風清。”“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忠厚持家昭祖德;詩書繼世振人文。”

雕刻於清道光丙申年(1836年)的“李氏宗祠”匾

師宗縣丹鳳街道東邊有一個寧靜而和美的村莊...

後院大門楹聯為:“祀祖宗一柱清香,必誠必敬;教子孫兩行正業,曰讀曰耕。”後院的正殿是祠堂的中心,正殿前面是十八扇屏門,屏門的玉腰為鏤空木格式,天頭、上幅、下裙和地腳均雕刻著“鹿望金鐘”“竹報平安”“雙龍戲珠”等精美的圖案。中間六扇屏門是正門,正門上方懸掛著“李氏宗祠”鎏金匾,此匾雕刻於清道光丙申年(1836年)八月。正門兩側的廈柱有一幅顯目的楹聯:“為國為民,忠貞不轉他山石;報功報國,愛敬宜深斯土人。”此聯就是李璜“改土設流”的經歷和寫照。

在宗祠的正殿供奉著李氏先祖李璜的牌位,兩側是李璜四個兒子的牌位。在李璜牌位的兩側有一幅楹聯,是當年李璜積極響應明朝廷號召,推行“改土設流”,明熹宗朱由校御賜的“設流改土家聲遠,裕後光前世澤長”楹聯。正殿的左側掛著李璜的遺像。

讚譽李璜的對聯和繪畫

師宗縣丹鳳街道東邊有一個寧靜而和美的村莊...

李璜在李氏家族乃至師宗境內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是師宗州改土設流的功臣。李璜在明成化年間,曾為師宗土知州瓏耿的管事,“秉性剛毅,遠見卓越”。在任土知州管事期間,他目睹了瓏耿的種種劣跡及其執政情況,發現瓏耿兇殘狠毒,奸詐狡猾,為了鞏固和加強自已在地方的統治,設置心腹,籠絡親信,形成了盤根錯節的裙帶關係網。因此,李璜對瓏耿的所作所為極為憤慨,便借代瓏耿進京請求襲職之機,“將瓏氏不法害民等事縷悉上陳,奏請改土設流,得允。經治二年隨遣流官,革去土官,不得與州事”。《新纂雲南通志》記載:“傳到瓏耿,遣李璜赴京請襲,璜意請改土設流,職遂除。”從此結束瓏氏自明洪武初在師宗的統治,也結束了師宗由土官治理的歷史。

李璜對土官統治一方的政治較為熟悉,對其弊病也甚為了解。他認為有世襲土官的長期統治,必然導致互相勾結,拉幫結派,欺上瞞下,魚肉鄉民,進而形成了一個抗命於朝廷的獨立王國,這對國家的穩定以及地方的長治久安是極為不利的,應該設置流官,避免上述弊病。這是一個大膽的、有進步意義的改革建議,於國於民都非常有利的。李璜憂國憂民,雖為瓏耿管事,卻能捨小節求大義,甘願放棄個人利益,從國家和民族的大局出發,冒殺頭之危險向朝廷陳請建議,沒有敢於擔當的精神是做不到的。

右廂房

師宗縣丹鳳街道東邊有一個寧靜而和美的村莊...

在明王朝準允了李璜的陳請,革去瓏耿的知州以後,作為地方霸主的瓏耿懷恨在心,想方設法蓄意報復,迫使李璜離鄉避難,逃到阿寧(今丘北)。但他對自已的行為並沒有後悔,也沒有向瓏耿屈服,且在丘北置石銘志,後人稱此為“李璜石”。《師宗州志》記載:“在江外阿寧鄉魯石白村,昔李璜奏請改土設流,瓏氏不得與州事,因避居江外,攜師宗一石置道旁,祝曰:如璜為私,此石消來;如璜為公,此石昂藏。今其石果巖特立。”這段史料,從一個側面反映李璜對自已行為的執著,映射出其毫無私利、為國為民的情懷。

李璜改土設流的主張,結束了師宗世襲土官統治的歷史,從此流官治理理師宗的制度便沿襲了下來。這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舉措,得到朝遷的支持,也贏得了百姓的擁護和愛戴,故有“忠貞不轉他山石,愛敬奚帷茲土人”的傳誦。除山龍宗祠之外,在竹基鎮宗甲村、彩雲小紫薇村等地均立有李璜神道碑,這是後人對李璜改土設流功績的稱頌。

新建的格扇門

師宗縣丹鳳街道東邊有一個寧靜而和美的村莊...

山龍李氏祠堂在清道光二年(1822年)被火燒,除正殿外,其餘全部燒燬,後來李振毓、李奠川聯合族人捐銀,修繕了後院、前院大門和圍牆。1975年在此祠中辦附設初中班,大門被拆下,用於南面教室的建設,前院擴為操場。1987年學校遷走後,教室及一些地基賣給私人,其餘歸併為村中祠堂,由村中耆老李彥紅、李培生、李春茂管理,並修復祠堂,重產了李璜牌位。改革開放後,參加抗日戰爭遠征軍的空軍飛行員李寶華(1949年初隨國民黨到臺灣)回鄉祭祖,帶頭捐資修葺,修整了被破壞的李璜墓碑,把祠堂土牆更換成磚牆。據統計,全村有2名舉人,3名國子監學生,拔貢、優貢49名;為官者正五品3名,正七品3名,軍功六品1名;民國初期省立師範生8名,大學1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博士2名,碩士2名。

如今,山龍李氏宗祠不僅是村中教化子孫的重要場所,也是弘揚禮義廉恥、教育子孫勤學奮進的陣地。

鑄造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的鐵香爐

師宗縣丹鳳街道東邊有一個寧靜而和美的村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