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在古代頻發,看兩宋時期如何應對,朝廷與民間協同抗災渡難關

疫情的歷史,幾乎貫穿了人類的歷史,自然的責難,從來不會對任何特定時期有任何的憐憫,能夠戰勝疫情的只有科學醫療的進步及人類自身的防範。

根據《宋史》記載,兩宋時期有規模的瘟疫發生次數達到了30多次,差不多平均十年一次的頻率,雖然比隋唐時期高,但是比明清時期要低。這樣的疫情發生頻率,在醫療條件相對較差的宋朝,他們是如何一次次戰勝天災的呢?

瘟疫在古代頻發,看兩宋時期如何應對,朝廷與民間協同抗災渡難關

​宋朝針對疫情,設立了許多的醫療機構,主要分為御藥院、太醫局、翰林醫官院、惠民和劑局。在這些機構當中,有服務皇帝的御用機構,也有負責全國醫學教育推廣的機構,還有在民間解決民間疾苦的基層醫療機構。

御藥院基本就是皇帝御用的私人大藥房,對疫情的幫助不大,這裡就不多贅述。而翰林醫官院則在疫情方面有很大貢獻。翰林醫官院,後來改名翰林醫官局,隨著翰林醫官局不斷髮展,在翰林醫官局就職的醫官逐漸多了起來,平日裡大多數人都沒什麼事情,面對這種冗員頗多的情況,朝廷出臺了相應的對策,也就是駐泊醫官制度,將冗員駐泊到全國各地,一旦有疫情發生,這樣就可以有駐泊醫官立刻去對症治療,並且將疫情反饋給朝廷。

瘟疫在古代頻發,看兩宋時期如何應對,朝廷與民間協同抗災渡難關

​宋朝在對付疫情方面還有一個發揮重要作用的機構,它就是惠民和劑局,後來改名為太平惠民和劑局。這也是一個服務於民間的醫療機構,專司民間醫藥。

這個太平惠民和劑局,雖然是一個整體,其實包含了兩個部門,一個是惠民局,一個是和劑局。惠民局主要負責向民間銷售藥品,相當於今天的藥店;和劑局是負責製作藥品的機構,他們會根據惠民局的需求來製作不同的藥品。如果遇到了疫情發生,惠民局會第一時間瞭解到民間遇到了什麼樣的疫情,需要什麼樣的藥物,把信息傳達到和劑局,和劑局負責想辦法制作藥物,滿足惠民局對藥物的需求,從而控制疫情。在平時無疫情事情,惠民局會控制藥價,保證民間藥品正常售賣,和劑局則會廣泛地蒐集藥方,尤其是對疫情有用的藥方,然後與其他地區和劑局進行共享。除了藥方外,和劑局還會蒐集一些藥材,以備疫情發生時藥品充足。

瘟疫在古代頻發,看兩宋時期如何應對,朝廷與民間協同抗災渡難關

​“制急於民用,……民有疾鹹得赴局就醫,切脈約藥以歸”

宋朝在疫情發生的時候,還做了一個當時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舉動,那就是免費向疫區染病的疫民施藥,以此來幫助疫區的百姓渡過難關。在宋仁宗在位期間,一次“京中大疫”,宋仁宗不愧仁宗之名,毅然將自己私有的名貴通天犀捐獻出來,磨碎入藥救民。宋廷“遣使頒藥”或施糧救民之舉幾乎成為了一種常態,只要有疫情發生,宋廷每次都會對感染的疫民進行幫助。在這種情況下,面對疫情,宋廷積極的救治,在抗擊疫情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北宋元祐五年,蘇軾在杭州抗擊流行病時,建立了安樂坊,三年時間裡治癒了千人。後來朝廷覺得安樂坊非常好,於是將其改名安濟坊,推廣到了全國,專門用於那些“病臥無依之人”的治療。成為了抗擊疫情最後的保障機構。

瘟疫在古代頻發,看兩宋時期如何應對,朝廷與民間協同抗災渡難關

​凡戶數達到千戶以上的城寨,均要設立安濟坊,凡境內有病臥無依之人,均可送入安濟坊收治。

在宋廷積極手段的控制下,疫情在發生的時候會得到有效抑制,疫區的感染百姓也會受到妥善的處理。民間面對疫情的時候,也會採取一些民間的辦法,配合朝廷,一起抗擊疫情。

在民間,疫情主要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地區,防範疫情時,衛生極為重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疫情的傳播。宋朝的人也是出名的喜歡乾淨,經常洗澡保持個人的衛生,同時也會按照醫生的指導,在洗澡的同時,使用一些清潔用品,例如皂角等。

瘟疫在古代頻發,看兩宋時期如何應對,朝廷與民間協同抗災渡難關

​除了個人衛生外,家庭衛生也是宋人極為重視的事情,他們會經常打掃房間,經常保持通風,也會焚燒一些藥品進行燻屋。在宋朝時期,百姓對蚊蟲的危害也有了一定的認識,會有目的性地進行殺滅蚊蟲,防止疫情通過蚊蟲進行傳播。

當然,也會有一些愚昧的人會選擇相信巫醫,而放棄藥物的治療和自我防範,這樣的人往往會造成更多的人感染,增加抗擊疫情的難度,在宋朝除疫時期著實也不容忽視。

瘟疫在古代頻發,看兩宋時期如何應對,朝廷與民間協同抗災渡難關

​除了以上的這些防護之外,在古代面對疫情的時候也講究加強情志調節,因為在疫情發生的時候,人們往往都會十分焦慮,這樣十分不利於對疫情的防範,心情不好的時候,從中醫角度來看,是會影響自身免疫力,導致氣機不暢而更容易患病,用今天的話來講,那就是降低免疫力,不利於預防。

綜上,在兩宋期間,朝廷與民間百姓共同努力,從自身預防到積極救治融為一體,從而能夠有效地控制疫情,消滅疫情。不得不佩服宋朝時期朝廷和民間的先進思想與方針,幾乎達到了千年後的水平,令人欽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