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雍正,誰的治國水平更高?為什麼?

史海深處


論康熙和雍正的治國水平,誰的更高?通過對比他們在位時的種種做法措施,可以說康熙和雍正的治國水平不分上下。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康熙是如何治國平天下的。

一、力排眾議,平定三藩。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三藩都佔據要地,擁兵自重,同時耗費了朝廷大半的財賦。康熙帝把削平三藩提上了議事日程。當時,吳三桂感覺到康熙要採取措施了,於是上書請求要求撤藩,試探朝廷的態度。朝廷內部大部分官員都主張不可撤藩,怕引起內亂,康熙力排眾議,堅決主張撤藩。撤藩命令剛下,吳三桂公然發動叛亂,其他兩個藩王紛紛響應,舉兵反叛。康熙臨危不懼,下達武裝平叛的命令。經過8年的戰爭,平定了三藩,清政府的一大心患就此除去。

二、統一臺灣,鞏固政權。鄭成功和其子鄭經相繼死後,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即位,內部腐敗,爭權奪利,動盪不安。康熙抓住了這個時機,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率軍統一了臺灣。之後,康熙設立臺灣府,並在臺灣府下設三縣,加強清政府對臺灣的管轄,促進了臺灣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三、

解決外患,收復雅克薩,平定噶爾丹叛亂。清軍入關後,沙俄逐步侵入黑龍江流域,佔領雅克薩等城。康熙幾次派人想跟沙俄進行和談,他們反而趁著清政府整頓內亂的時候,不斷殺掠擴張。康熙果斷採取強硬措施,派兵前往黑龍江地區抗擊沙俄侵略者,至1683年,只剩下雅克薩還被沙俄佔領著,在統一臺灣後,康熙派兵進行雅克薩保衛反擊戰,兩次雅克薩之戰中,徹底打敗沙俄。康熙收復雅克薩之後,開始著手解決噶爾丹叛亂,對於噶爾丹的侵擾,康熙一方面多次給予勸誡,一方面加強塞外兵力,為武裝反叛做準備。1690年,康熙親征塞北,指揮軍隊大戰噶爾丹,噶爾丹潰敗而逃,後來又經過康熙的兩次親征,才最終平定了噶爾丹叛亂。

四、勤政寬仁,開創盛世。對待臣民,康熙一直強調要“仁愛”,屢次下令停止圈地關心賑災,倡設義倉,時刻都在關心民眾疾苦。康熙任賢選能,對於貪官一律嚴懲,而清官則是大加表彰。同時採取種種措施,

爭取和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對於明代的遺老,康熙更是採取寬容的政策。康熙在位61年中,為清朝的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他的治理下,清王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國泰民安的盛世之景。

我們再來看看雍正是如何做的。雍正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皇帝,但不能否認他在治國上確實有一套。

一、整頓吏治。康熙晚年,官吏貪汙嚴重,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雍正即位後,便開始整頓吏治,先後頒佈了11道諭旨。嚴令將虧空錢糧的官員革職查辦,凡是虧空貪汙的官員,一經揭露就嚴懲,絕不會法外開恩。並必須將所有虧空補齊,禁止官員縱容下屬向百姓索要。同時還設立會考司府,整頓收支。經過整頓,雍正時期吏治清明,同時減輕了人民的額外負擔,為百姓減少疾苦。

二、改革賦役制度,實行攤丁入畝。為了進一步減少農民負擔,雍正強力實行“攤丁入畝”制度,地多的人多納,地少的人少納,無地的人不用納,從而取消了人頭稅,而且簡化了稅收手續,減輕農民負擔,推動人口增長,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三、改土歸流。為了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管理,解決土司割據的弊病,雍正採納鄂爾泰將雲貴土司改土歸流的設想,在少數民族地區分別設立府、廳、州、縣,並委派有任期且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管理,促進了這些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四、設立軍機處。為了保證軍務的高效率和機密性,雍正設立了軍機處,一開始只是個臨時的軍事要務機構,後來軍機處開始處理全國所有的機密事務,取代內閣成為最高決策機構。軍機大臣由雍正親自挑選,直接聽命於雍正,這樣一來,雍正將國家的權力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五、完善密摺制度。康熙時就有秘密奏摺,這種奏摺直接送到皇帝手中,別人不得開啟查看,皇帝看完後批示,再返回上奏摺的人手中。雍正認為這是個瞭解下情的好辦法,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密摺制度,使用密摺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各省督撫、提督和一些中下級官員都可以密摺奏事。這樣,雍正對各地的情況瞭如指掌,同時又能嚴密控制地方官員。

六、賤民脫籍。1723年,雍正採納年熙的主張,認為壓良為賤應該革除,於是先後下令廢除山西、陝西樂戶的樂籍,廢除浙江紹興惰民的丐籍,廢除江西棚民、蘇州一帶的丐戶的賤籍,使社會下層勞動者正式改為民籍,

存在了1000多年的賤民制度就此被廢除。

通過分析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康熙和雍正的治國水平都非常高,康熙開創了“康乾盛世”的恢弘局面,並開疆擴土,極大地擴展了清朝的版圖,為後世子孫留下了巨大的遺產。而雍正則是一位改革者,進一步鞏固清朝的政權,成為康乾盛世有力的推動者


歷史小師妹


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兩人所處的時代環境不同,所以對比兩位皇帝的執政功績,不能簡單的畫一個等號。

康熙皇帝畫像

康熙皇帝執政時期,清朝江山還未穩定,內部反清復明起義不斷,外有沙俄在東北虎視眈眈,南方有三藩,有鄭經,西北還有葛爾丹,所以肯定不能按社會穩定時期來進行統治,康熙皇帝統治時期,征戰不斷,基本上鞏固了滿清的統治。

但是因為這連年戰亂,也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國家百廢待興,國庫支出頗多,一直處於嚴重的財政赤字中,康熙皇帝對大臣們相對比較寬鬆,所以也就導致了康熙一朝晚期吏治腐敗,國庫空虛這些問題,康熙皇帝如果在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之下,他未必會是一位好皇帝。

康熙皇帝畫像

我們再來看看雍正皇帝, 在他繼位之前,經歷了激烈的九子奪嫡,對康熙一朝晚期官場,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他都深有體會,所以雍正皇帝上臺後,力排眾議開始整頓吏治,推行新政,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些政策對推動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雍正皇帝登基後,社會環境也不算穩定,但是比康熙時期好了很多,主要是準格爾部蒙古和青海羅卜藏丹津,但是有嶽鍾琪,年羹堯等人,軍事上沒啥需要雍正皇帝擔心的,但是雍正皇帝執政期間,他在文人,士紳,大臣中口碑非常不好,雖然往清朝的長遠發展來看,雍正皇帝的政策更有利於普通百姓的生存,但是皇帝和官吏之間,矛盾非常激烈,也可以想象,雍正皇帝的政令要推行下去,面臨的阻力會有多大。

雍正皇帝畫像

所以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這兩位雖然都是非常優秀的帝王,但是兩人執政期間的缺陷都是非常明顯的,如果非要對比一個,我認為雍正皇帝比康熙皇帝更為傑出,治國理政的水平也會更高,雍正皇帝登基的時候,處理政務的能力已經非常熟練了,即便讓他來對付三藩,鄭經,沙俄,葛爾丹,也許不能像康熙皇帝那樣得心應手,但是也不至於出現太大的動盪。

但是如果讓康熙皇帝在雍正時期執政,搞定準格爾蒙古,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問題不大,但是要追繳各地官員虧空的庫銀,整頓吏治,他未必有雍正皇帝這樣的決心,首先康熙皇帝就不可能得罪士紳,對待大臣也會顧忌情面,改革,推行新政這些舉措多半不會在康熙皇帝的選擇之中,在這一方面,康熙皇帝是遠比不上雍正皇帝的。

雍正皇帝畫像

雍正皇帝就如一劑西藥,執政的時候見效快,但是副作用也明顯,康熙皇帝就如一副中藥,雖然執政期間的問題,不一定能迅速得到解決,甚至這副藥不一定就治病,但是卻在各個反面都會產生一些鎮定的作用。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玄坤文史


首先就是從行政態度來說,雍正絕對是第一,其實不僅是在清朝,即便是在整個歷史上看,在所有皇帝當中,論執政的勤勞雍正也是無人能比,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雍正自從登基以來,可以說日夜不休,每天只睡兩個時辰,其餘絕大多數時間都在處理奏摺、朝政。他在位一共十三年,在這段時間裡,他批閱的奏摺字數一共達到了二千多萬字,將那些奏摺如果按照一卷一卷的來計算,也達到了三百六十多卷。平日裡他整天休息的日子只有一個,那就是他的生日,而即便是過年也不多休息。所以我們看現在的那些影視劇裡面雍正整天談情說愛,完全是在胡扯,純屬編劇的一種極度無知的表現。所以在這方面康熙和他的孫子自然也比不上。

再來說說業績方面,康熙作為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可以說剛好處於一個初期的不穩定階段,所以他做的事件就相對多一些。首先是平定了三藩,消除了內部軍事力量對朝廷政權的威脅。在和沙俄的戰爭中也取得了勝利,接著在臺灣上,也是消滅了鄭氏政權,算是將臺灣納入國家領土,多次出兵蒙古各部落。但同時他的問題也不小,首先就是在他晚年時的文字獄,打壓漢人,這種文化的打擊使得漢族的傳統文化受到了衝擊,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

從吳三桂到臺灣,再到準噶爾,再到沙俄,可以說他在位的時間裡,戰事就沒有停止過,常年的征戰使得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即便是在對待臺灣上,雖然嘴裡喊著不加賦稅,結果反而是極其的嚴苛,造成了土地兼併的激烈化。而且,還有一點就是他晚年的時候,極其怠政,對於那些貪汙腐敗的官吏,幾乎是充耳不聞,以至於達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地步。如此狀況之下,就使得整個社會不斷出現矛盾衝突,已經非常的危險,但是他已經沒有能力去管理。

接著這一個爛攤子交到了雍正手裡,對於社會局勢的不穩,朝廷國庫的空虛,開始了他的挽救國家的手段。首先就是懲治貪汙問題,對於那些貪官,一旦發現,直接處死,將家裡的財產充公。而對於那些廉潔的官員,則是選擇獎勵。而且在任用官員上,他也沒有過於區分滿漢,而是任用了田文鏡、李衛等一些漢人。對待百姓和土地上,則是取消了人口稅,推行了攤丁入畝,這幾讓百姓有地種,可以放心生娃,讓人口得以迅速增長。

可以說,從綜合方面來講,還是雍正的作用更大一些,可以說挽救了清朝。




清水隱士


我認為雍正的治國水平應該更高一些,原因如下:

康熙在位時間歷史之最,總共61年。他在位期間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一舉解決了清朝的多方戰亂,穩定了清朝的統治基礎。


  • 而他兒子雍正在位僅僅13年時間,雍正歷史上雖然沒有康熙那麼轟轟烈烈的文治武功,但就我認為他在治國方面確實高出他老爹一籌。是的康熙一生確實平定了很多叛亂,但是我感覺多少有點窮兵黷武的情況存在,可以說他在位的61年清朝經濟毫無建樹,百姓生活水平不升反降,並且他還推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以致於清朝當時和西方的差距是越拉越大。搞得他死後雍正千辛萬苦的登上皇位,本來應該高興的事,可等一打開國庫的時候,雍正真是想哭的心都有了,真沒想到康熙只給他留了區區800兩白銀,這些銀子對諾大一個國家能幹嘛呢,只夠十萬大軍半年的糧餉的,何況雍正即位以後西北還一直不太平,他還要制定作戰計劃的。


    康熙朝晚期他一直推行仁政,朝中許多官員貪汙受賄他不說縱容也差不多。可以說他留給雍正的完全就是一個爛攤子,雍正即位以後採取狠厲的手段懲治了貪官,為國庫追繳了錢財,另外雍正比較好的一點就是向地主徵收稅賦,這點雖然得罪了地主,但受到了窮苦百姓的擁護,也充盈了國庫。雍正一直都是辦實事的,不像他老爹一樣好大喜功,就連乾隆的功績也是他老爹給他打的基礎。不然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也不會那麼尊崇他

小結: 雍正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的,不然哪來的康乾盛世。


以上關點只代表我個人獨自關點,各位讀友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交流。另外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文字實屬原創。


阿杜帶你品歷史


01

所謂時勢造雄主!

康熙八歲登基,十六歲智取權臣鰲拜、後又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剿滅葛爾丹,其一生可謂是功勳卓著,被稱之為“千古一帝”。

只不過康熙雖然有如此多的輝煌成就,足可證明其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治國能力有多強!因為上方所描述的功績基本屬於軍事方面,與治國本身並無太多的關聯。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治國》

通過上述這段引文,所謂治國,就是先使民富,那麼康熙執政時期,百姓的生活如何呢!康熙年間,由於國家戰爭不斷,因此國家財政的壓力轉嫁到了百姓頭上,造成百姓入不敷出。

據《清史稿•災異志》記載,康熙時期幾乎年年發生大饑荒,“人食樹皮”、“立人市鬻子女”“父子相食”“人相食”之類的記載不絕如縷。

並且由於康熙晚年對貪官的縱容,導致吏治十分腐敗,更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因此康熙的治國能力並不能說有多麼的出色,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雍正的治國能力如何!

02

雍正在位共十三年,期間,雍正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足4個小時。以漢文寫的硃批奏摺多達22000多件,以每件硃批平均為100字計算,字數就有220多萬字。因此他被譽為清朝最勤奮的皇帝!

他即位之後,所面臨的問題一點也不比康熙少。自康熙後期開始,清朝就一直處於財政緊缺狀態,國庫嚴重短缺,更為嚴重的是,由於康熙晚期的縱容,吏治嚴重腐敗,風氣極差。官員們挪用公款,壓榨百姓,上下其手,大肆貪墨的事情屢屢發生。

貪汙之風的盛行造成百姓負擔重,朝廷的賦稅難以如數徵收。而當時社會上對官員貪汙並不為恥。相反,如果官員清貧返鄉,還會遭到宗社鄉鄰的恥笑,他們會告誡子孫,不要向這種人學習,賺錢才是正道。內患又極重,雍正要面臨西北局勢不斷緊張的情況。

因此如何處理好眼前的內憂外患,無疑是考驗皇帝治國能力的標準。但治國就要先整頓好吏治,否則,即便朝廷推行好的政策,也會因為官吏腐敗無能,最終成為禍害百姓的苛政。因此,吏治水平就成為了關鍵中的關鍵。

所以雍正為了大力整頓吏治,他加大了對官員腐敗的整治力度,不僅樹立官員模範,而且以鐵腕手段糾正官場風氣,並推行制度保障。他通過火耗歸公,推行養廉銀,解決官員們的生活所需,想要從根本上防範官員腐敗。西南推行歸土改流,加強中央統治。

並且實行秘密立儲、廢除堅籍、大規模採用密摺制度,這都是雍正用來治理國家的辦法。而且雍正的攤丁入畝政策大大的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勞動者有了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其執政後,國庫存銀達到了六千萬兩,比康熙年間整整翻了數倍,足可見雍正的治國能力要比康熙強。


漁公子讀史


論治國、育人水平,康熙遠超雍正。但是康熙留下的局面,也只有雍正能接。都做好人是不現實的,總歸要有人做惡人的。


康熙更懂得順應形勢,借力使力,充分運用權謀,所以康熙不但開創了盛世王業,奠定了後來中國幅員最大的版圖,留下千古一帝的盛名。自己也是風流一生,留下子嗣無數,並且對皇嗣的培養,也是別具一格,留下類似《皇明祖訓》的《聖主訓》。所謂“九子奪嫡”,正是因強而鬥。

而雍正的性格是有問題的,康熙曾經評價胤禛,“為人輕率、喜怒不定”。這種性格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不穩定,無法給人以帝王沉穩的感受。所以雍正即位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

的確雍正也是如此,比較固執,特別容易鑽牛角尖。寵幸別人的時候恨不能捧上天,恨別人的時候,甚至恨不能讓別人萬劫不復不說,還要再踩上三腳,以洩心憤。

寵幸年羹堯的時候,不但給年羹堯超乎歷來的權限外,自己吃個荔枝,覺得好吃,八百里加急讓人送到西寧給年羹堯。挺田文鏡的時候,直接不惜得罪整個士紳階層,還說“自己就是這樣的漢子!”

但是收拾胤禩、胤禟等人的時候,圈禁、抄家、削宗籍不算,還要給他們起“阿其那、塞思黑、菩薩保”這些辱罵人的名字。

曾靜汙衊他,他逐條反駁,還要親自操刀修改。弄出一本《大義覺迷錄》,還要廣大天下告訴世人。


所以雍正最終謗滿天下,除了他立志改革,得罪了很多利益集團外,他這種性格也是造成他一直被歷史誤解的主要原因。

但康熙屬於創業階段,打下偌大一份家業。他靠的是滿足和拉攏不同利益集團,來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

所以康熙到了晚期,是一個國庫虧空、積弊叢生,吏治腐敗,各種既得利益集團橫生的局面。所以這種攤子交給任何一個仍然做“好人”的皇子,大清都會出問題。


也只有這樣脾氣不好,一根筋,喜歡鑽牛角尖,頂得住壓力,敢於得罪各種利益集團,不怕後世罵名的雍正,才能迅速改變局面,澄清吏治、革除積弊。

雍正在位期間,沒有照耀後世的文治武功,留下的不過是那些扯不清道不明的一地雞毛和各種汙名。但正是他在位的13年,撐起了後來60年的乾隆盛世。


炒米視角


康熙和雍正,但論治國水平,那是沒法去比較的,但兩個人的執政風格確實是不同的。



康熙的執政風格屬於抓大放小。康熙繼位之初可謂內憂外患,內有權臣擅權,外部勢力也沒有完全平定。所以,康熙必須要籠絡各路利益集團,為我所用,來平定內憂外患,實現其江山一統的目標。而也正因為如此,在某種意義上他也必須對既得利益集團的一些非法行為睜一眼閉一眼,甚至還要加官進爵以安其心。

所以我們發現,到康熙朝晚年,雖然康熙富有四海,文治武功兼備,但由於對功臣多年的籠絡和放任,導致朝堂內外被既得利益集團所把持,國庫空虛,貪腐橫行,吏治敗壞。



但雍正的執政風格與康熙不同,他屬於那種事無鉅細型的,說通俗點就是眼裡不揉沙子,與康熙的抓大放小正好相反。因為雍正年間,外部勢力已經基本平定了,阻礙清朝發展的主要因素其實是內政問題,比如吏治問題、財政問題、稅制問題、貧富差距問題,歸根結底這都是康熙朝遺留下來的既得利益集團造成的。所以,雍正必須對既得利益集團死抓不放,狠抓到底,頂住壓力,把這些盤根錯節的關係徹底打斷,逼迫他們放棄既得利益,這樣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保證清朝後世的延續。



所以康熙和雍正的治國水平都很高,沒有什麼高低之分,之所以會有不同,是因為他們面臨的時代不同,問題也不同,所以執政風格也會有不同。


達摩說


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個人感覺應該是各有千秋。難分伯仲。一位是穩定大清得統治,一位完善大清的統治。都分別對於清朝貢獻出自己得最後一份力量!

康熙皇帝清朝進關後的第二位皇帝,史稱“千古一帝”。在順治爺駕崩後年僅八歲就登基皇位。十四歲親政,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六十一年裡康熙爺可以是說是功績無數,政績輝煌。先是在康熙八年的時候拿下了權臣鰲拜,處置了鰲拜的親人隨和黨羽,穩定了皇權。

* 鰲拜圖

* 少年康熙圖

又在康熙二十一年的時候徹底平定了三藩之亂。由康熙十二年開始到二十一年結束整整十年!康熙爺運籌帷幄最終取的勝利,加強了中央集權,屆時全國的統治權幾乎都在皇帝手裡。

平定三藩之亂後又於康熙二十二年收復臺灣,將臺灣納入清朝的版圖。次年在臺灣設立一府三縣,加強對於臺灣的管轄。增進臺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康熙在位的六十一年中一大部分時間都在打仗,收復土地擴張版圖。這裡我們就不一一列舉。總而一句話康熙皇帝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徹徹底底穩定住了大清的根基,穩定了大清的統治!

*少年康熙圖

雍正皇帝大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他主要的貢獻就是勤政,一生都在為大清操勞,最後累死在皇位上。同時他實行的種種改革措施讓大清在百廢待興的局面中迅速的走了出來,使大清朝在穩定統治的同時快速的發展經濟文化。讓百姓過上穩定太平的日子。

於雍正元年實行攤丁入畝,改變過去由人丁地畝雙重徵收的政法。這一舉措大大減輕了無地和少地百姓的負擔壓力。

實行火耗歸公建立養廉銀。這一新政使以往大小官員在徵收錢糧和加工銀錠時在其折耗上的貪汙行為有所收斂。既通過火耗歸公增加的中央財政收入,又因養廉銀助於了廉政。

* 雍正畫像

改變立儲方式建立秘密立儲的方式。因為康熙朝的“九子奪嫡”讓雍正看到了歷代立儲的不足之處,決定改變立儲方式。將選好的皇子姓名寫下來放在“正大花明”匾後,有寫密旨放於內府,便於以後校對。這樣一來避免了皇子之間因為太子位的爭奪。從而促進皇子之間的感情,穩定局面。後代都沿用這個方法。

整飭貪汙,對於康熙朝的貪汙腐敗問題,下令建立一個由自己得親信大臣組成的集團,大力整理調查,對於有問題的官員不管在任還是退休一律嚴查。很快就追繳回來康熙朝的國庫虧空。而且肅清了整個官場。

對於雍正皇帝推行的各種新政還有太多,我們簡單列舉了幾個!個人覺得一個是穩定,一個是完善。所以覺得這兩位皇帝對於大清都是舉足輕重的存在!


小房談史


歷史上能稱得上盛世的不多。其中就有"康、雍、乾"時期。拿康熙和雍正父子二人在治國水平方面相比較、分高低,各有千秋吧!

康熙是歷史上被史學家稱為少有的幾個大帝之一,自然要高出一籌。

他八歲登基,擒敖拜、平三藩、收復臺灣、剿滅葛爾丹。是清朝康雍乾盛世的開創作者。也是大清版圖的奠定者。

在位六十年,大部分時間,無論朝政治理還是知人善任上,都是可圈可點的。在清十二帝中,唯康熙做到了不言自威!

他的繼任者雍正,有冷麵王之稱,十三年的皇帝當的很辛苦。日均硃批兩三萬字,可算最勤政的皇帝,但這絲毫遮不住他皇位來路不正的嫌疑、洗刷不掉篡位的非議,就連他的死至今仍是一個謎。

康熙晚年已國庫虧空、腐敗現象也很嚴重。雍正繼位後,採用強有力的措施,自然得罪不少朝臣。他的三大新政: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納糧當差可謂利國利民,至他去世,國庫己有六千多萬兩白銀。

但卻觸犯了權貴們的利益,至死都落個"罵名滾滾來"的結局。康熙晚年的懷柔和雍正的嚴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表相看,在治國本領、民心、名聲上,雍正遠不及父皇康熙。但雍正十三年的作為應功不可沒!他為接下來時間更長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晚亭與落霞同暉


應該說,各有所長。概括起來,能力上雍正排第一,康熙次之,乾隆再次之。

作為締造清朝康乾盛世的三位君主,他們的身上也有著不一樣的光輝,這種光輝伴隨著他們的施政風格作用於國家機器中,對清朝乃至中華民族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那麼,三位帝王的治國水平如何呢?筆者認為:1、康熙:文韜武略,後勁不足

作為清朝和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皇帝也是清朝文韜武略最出色的皇帝。

1662年,順治皇帝死,年僅8歲的康熙繼位。

康熙年少繼位,但少年老成,16歲時,擒拿權臣鰲拜,實現親政,掌握了最高權力。

1673年,康熙力排眾議,同意撤藩,引發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隨即,康熙調兵遣將,歷時8年,終於於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維持了西南地區的穩定;

1683年,康熙派施琅平定寶島,最後一支南明勢力宣告覆滅;

1689年,康熙指揮清朝取得兩次雅克薩之戰的勝利,迫使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確定了東北地區的主權;

1690年,烏蘭木通之戰,康熙親征擊敗準噶爾汗國葛爾丹,將其逐出漠南蒙古;

1691年,多倫諾爾會盟,漠北喀爾喀蒙古內附清朝,清朝取得漠北蒙古宗主權;

1696年,康熙再次親征噶爾丹,在昭莫多打敗準噶爾,逼迫噶爾丹自殺,解除了準噶爾對漠北蒙古的威脅;

1716年,準噶爾南侵西藏,清朝兩次入藏,終於在1721年驅逐準噶爾,佔領西藏,從此西藏再次納入中國版圖;

可以說,康熙皇帝的一生,是武功赫赫的一生,在康熙的大舉開拓下,清朝取得了漠北、西藏的控制權,對準噶爾形成了戰略優勢,為雍乾時期徹底解決準噶爾問題打下基礎。

同時,在東北簽訂《尼布楚條約》,有力遏制沙俄南下,為維護邊疆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是,由於連年征戰,清朝國庫逐漸空虛。康熙戎馬一生,雖然成倍擴張疆土,但是在內政方面,康熙皇帝做得不夠全面。

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康熙對內政的鬆懈,導致康熙後期開始,清朝的腐敗問題已經非常嚴重。

而最嚴重的是,康熙宣稱以仁治國,對於腐敗採取了姑息和容忍的態度,滋生了“政寬事省”的思想,由此朝野內外的官僚隊伍中,虛詐、迎合、粉飾、浮誇等腐敗之風嚴重氾濫。這使得康熙朝後期,腐敗問題愈演愈烈。

加上康熙朝連年征戰,事實上此時的清朝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境地。

康熙朝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九子奪嫡”,這是康熙內政失敗的典型案例,這折射出善於對外擴張的康熙皇帝對內部問題的忽視,正是由於這些不經意,才導致了最後很多悲劇的發生。

2、雍正:勵精圖治,務實勤勉

在康雍乾三位帝王中,雍正在位時間最短,存在感最低,但是卻是治國水平最高的。

《清史稿》:“聖祖政尚寬仁,世宗以嚴明繼之。論者比於漢之文、景。獨孔懷之誼,疑於未篤。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盡出於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睏。有近臣言州縣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爾未為州縣,惡知州縣之難?’至哉言乎,可謂知政要矣!

康熙後期,社會危機凸顯,統治搖搖欲墜,所以到雍正繼位時,可謂是真正的爛攤子。

所以,雍正面臨的最重要問題,就是挽救大清的統治。

雍正是清朝乃至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表現在雍正凡事親力親為,不依仗他人,每天的平均睡眠時間只有4個小時,每年除了自己的生日,基本沒有休息。

雍正上臺後,恪守“務實”二字,一改康熙朝後期以來阿諛奉承和溜鬚拍馬的不良作風。

整頓吏治是雍正一朝最大的特色之一,其中的肅貪運動更是範圍廣泛,達到了懲戒貪官,充實國土,清明環境的巨大作用。

在整頓吏治的強大作用下,清朝的國家機器重新煥發出巨大活力,開始了新一輪的迅猛發展。

1723年,清朝擊敗和碩特蒙古,收復青海,至此準噶爾汗國的勢力範圍退縮到天山南北地區;

另外,雍正繼位後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包括:

攤丁入畝,即廢除人頭稅,客觀上是對最底層農民人身控制的放鬆,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將中國實行兩千多年的人頭稅廢除,而併入土地稅;

火耗歸公,雍正2年7月推廣全國,將明朝以來的“耗羨”附加稅改為法定正稅,並設置養廉銀,意在打擊地方官吏的任意攤派行為。此舉集中了徵稅權利,減輕了人民的額外負擔,增加了外官薪給,對整頓吏治、減少貪汙有積極作用;

官紳納糧,即讓官紳也同老百姓一樣交稅服徭役兵役,當然如果他們不願服兵役和徭役,可以用銀子折算;

改土歸流,是指改土司製為流官制,將原來西南地區統治少數民族的土司頭目廢除,改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加強了中央對西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統治。

雍正的政策,在康熙大力開拓的基礎上,可以說起到了鞏固清朝統治成果的目的,意義深遠。

正是由於雍正皇帝的鐵腕手段,清朝的國力迅速回升,國庫存銀由繼位時期的600萬兩到駕崩時的7000萬兩。

作為康乾之間承前啟後的帝王,雍正居功至偉。

3、乾隆:天子驕子,盛極而衰

在所有的皇帝中,乾隆可以說是最幸運的。

而在這樣的基礎上,乾隆皇帝還是中國歷史上最高壽,掌握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

因為在位時間長達60年,因此乾隆皇帝的影響也非常巨大。但是和康熙和雍正相比,乾隆的治國水平就稍顯不足了,治國水平在康雍乾帝王中排名第三。

乾隆在位時期,清朝繼續保持對準噶爾部的打擊,終於在1757年取得了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的巨大勝利,此舉標誌著時隔1000多年後,天山南北再次回到中國懷抱,同時也標誌著清朝徹底解決了遊牧民族的侵擾問題。

但是,這個成果的取得,是康熙、雍正以來不斷積累的結果。

歷史上,乾隆皇帝更像是一個後人乘涼的皇帝,畢竟,該開拓的,爺爺幹了,該整頓的,爸爸幹了,結果到了乾隆這裡,就只好享受了。

這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夠完整,事實上乾隆皇帝也在不斷地對外開拓,對內整頓。

晚年,乾隆皇帝將一生中經歷的十次軍事勝利總結為“十全武功”,並自詡為“十全老人”,這說明乾隆皇帝確實也在不斷努力。不過在後人看來,這些舉動有更多的作秀之嫌。

不過,雖然乾隆也很努力,但是在功業上無論如何也趕不上自己的爺爺和父親,而且,雖然乾隆也很努力,但是在經歷了鼎盛後,清朝不可挽回地走上了下坡路。

乾隆中期開始,沉寂多年的腐敗問題再次凸顯,並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

在乾隆執政後期,出現了史上最大的貪官和珅,和珅的家產,相當於清朝15年的財政收入,這是一個可怕的數字,也間接說明了乾隆後期的官場腐敗程度。

在這樣的趨勢下,老百姓更加民不聊生,乾隆執政後期,爆發了規模浩大的白蓮教起義,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

到嘉慶繼位時,清朝國勢衰落更加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