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歷代不靠譜皇帝的所做所為入手,分析古代的皇帝制度的優缺點

引言

中國古代皇帝制度,指的是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皇帝作為權力中心的專制統治制度。皇帝制度是由秦始皇所創立的,之後的歷朝歷代都沿用了這一制度,並不斷的修補完善,加強皇權統治。中國古代皇帝制度的理論基礎是"君權神授說",表明皇帝的權力是上天所賜,具有合理性。同時皇權統治之下,還有一系列嚴格的等級制度,以彰顯皇帝獨一無二的地位,保證了皇帝至高無上、不受制約的絕對權力。

在皇帝制度的統治下,皇帝成為了是國家的核心和權力主體,掌控著國家最高的統治權。天下都一切都未皇帝一人所有。同時皇帝還是國家政務的最高決策者,一切都要按照他的意志進行。皇帝掌控著國家軍政,有權指使文武百官,而在朝官員必須無條件的服從皇帝的旨意,哪怕是賜死,也必須接受,因為皇帝的話語就是最高的法律。無論是官員任免還是對外出徵,事無大小,都只有皇帝一人才能決定。

由歷代不靠譜皇帝的所做所為入手,分析古代的皇帝制度的優缺點

帝王早朝圖

皇帝治理國家,主要通過奏事、朝議等方式來了解信息,做出相應的決斷,奏事制度可分為"面奏"和"書奏"兩種,面奏指的是當面啟奏皇帝,但一般只有身份顯赫的大臣才有資格。書奏指的是向皇帝上書,申請裁定。清朝時期,除了這兩種制度,又衍生出了"密奏",密奏指的是上奏人親手書寫奏摺,上奏皇帝,得到了皇帝的批示後,不許向告知他人,並且奏摺還要限期收回,期間上奏內容只有上奏人於皇帝兩人知曉。密奏制度反映了帝制社會晚期皇權的極端高漲。

皇帝制度將權力牢牢的握在了皇帝手中,為了防止繼位時產生權力紛爭,皇帝制度有一套完整的繼承製度,即"嫡長子繼承製"。皇帝正妻所生的兒子,稱為嫡子,正妻鎖生的第一個兒子,說嫡長子,具有繼承皇位的權力。如果正妻無子,才會在別妻的兒子中選擇。"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便是這種制度的基本規定。"嫡長子繼承製"的實行,雖然有利於保證皇權過度的穩定,但也迫使很多不想做皇帝的人,莫名其妙的成為了皇帝。

《宋史》中有這樣的記載:"有不祧者,通祭四廟、五廟。廟因眾子立而適長子在,則祭以適長子主之;嫡長子死,即不傳其子,而傳立廟者之長。"

由歷代不靠譜皇帝的所做所為入手,分析古代的皇帝制度的優缺點

"嫡長子繼承製"繼承順序

明神宗三十年不上朝

說起歷史中最不像皇帝的皇帝,萬曆皇帝最為典型。明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曆,史稱萬曆皇帝。他雖然坐在皇位上,但卻是近三十年沒有上過朝,不見大臣。萬曆皇帝朱翊鈞,在位的前十年裡,因為有內閣首輔張居正輔佐,下達了一系列到改革措施,大大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人們安居樂業,出現了史上有名的"萬曆中興"的局面。三次出征,也是鞏固了明朝的領土。不過好景不長,自萬曆十五年開始,明神宗朱翊鈞便開始以各種藉口推辭上朝,一推辭就推辭了二十八年的時間。

明神宗不上朝的一大原因是因為他的腿部有疾,考古學家挖開了明神宗的墓穴,打開了棺槨,發現明神宗的屍骨是呈彎曲狀態躺著的,二利用科技製作出了明神宗的復原圖後,發現他的右腿要比左腿短上一節,所以說明神宗可能患有嚴重的腿疾,之所以不上朝便是因為腿腳不便。而另外一個原因,便是因為張居正的去世。張居正去世後,朝野之中很快便掀起了對他的討伐,把貪汙腐敗的罪名加到已逝的張居正身上,使得明神宗看清了在朝文官的真正嘴臉。

而且明神宗喜愛鄭妃,想要立鄭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但因為朱常洵並非為嫡長子,明神宗的提議一直被在朝官員所否決,無奈之下只得立朱常洛為太子,也就是之後的明光宗。因為立嗣一事自己沒有鬥過在朝官員,加之張居正一事,明神宗便以不上朝的方式,躲避官場之中的勾心鬥角。不過因為他長時間不理朝政,文官只得自行決斷,處理政事,直接導致了朝廷之中黨派林立的現象發生

《明史》之中,對於明神宗的評價並不算好:"在廷正類無深識遠慮以折其機牙,而不勝忿激,交相攻訐。以致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

由歷代不靠譜皇帝的所做所為入手,分析古代的皇帝制度的優缺點

明神宗朱翊鈞

千古詞帝后主李煜

南唐後主李煜,是南唐的末代國君。李煜精通書法、善於繪畫、通曉音律,在詩文方面也有的造詣他的詞一直流傳至今。李煜的詞風,繼承了晚唐以溫庭筠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的風格,又吸納了馮延巳等人的作詞手法,自成一派。李煜的詞前期主要描寫男歡女愛,詞風歡快,後期則描寫亡國的悲痛,哀婉悽絕,寓意深遠。李煜是亡國之君,但提前李煜,人們對他的評價往往不是批判,而是悲痛與惋惜。

李煜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若非坐在皇帝的位置上,他定然能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但命運卻和他開了一個玩笑,把最不應該坐皇帝的人,推到了皇位之上。李煜本是中主李璟的第六個兒子,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皇位是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的,奈何李璟的二子到五子,早早的便都夭折了,李煜也就變成了第二繼承人。李煜的大哥很有軍事才能,但生性多疑,為了皇位毒死了叔父,又想毒死父親李璟,沒有成功,也於公園959年死去了,就這樣,李煜莫名其妙的便成為了唯一的繼承人,登上皇位。

從本質上來說,李煜是個文人,擅長舞文弄墨,但對於治理國家卻是一竅不通。李煜繼位時,南唐國力已然十分衰微了,國破家亡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但面對這種狀況,李煜沒有勵精圖治,進行改革,反而是一味的作詞感嘆。他對軍事不感興趣,即使有將領提出要帶兵出征,李煜也是儘可能的婉拒。最終,公元975年,宋軍兵臨城下,李煜只得投降。

《宋史》中記載到:"後主煜,字重光,南唐元宗子。仁孝,善屬文,工書畫,妙於音律。置澄心堂於內苑,引文士居其間。嘗著雜說百篇,時人以為可繼《典論》。"

由歷代不靠譜皇帝的所做所為入手,分析古代的皇帝制度的優缺點

南唐後主李煜

被逼登基的宋欽宗趙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中,坐上皇帝的龍椅,便意味著將天下收入囊中。天子一怒,伏屍百萬,坐上了皇位,也就掌握了生殺大權。所以為了這個位置,多少人鋌而走險,不惜帶兵起義,不惜弒君篡位。但古往今來,卻有這麼一位皇帝,是被逼到了皇位之上的,登基時更是直接嚇昏了過去,他就是宋欽宗趙桓

宋欽宗趙桓,"靖康之難"的兩位男主角之一,與其父親宋徽宗一同被擄走囚禁,在歷史最丟人的皇帝排行榜中位列前茅。不過談起"靖康之難",主要責任還在宋徽宗。宋徽宗在位期間,宋遼金三國呈三足鼎立之勢,互相顧及,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就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局面。而宋徽宗不知為何,聽信了金國國君的讒言,與金國聯軍一同滅了遼國,遼國一滅,金國再無後顧之憂,於是開始著手對付宋國了。

滅掉了遼國之後,宋徽宗也意識到了後果,於是暗中收降了遼國國君,想借助遼國殘餘的兵力對抗金國,於是被金國抓到了把柄,以"背信棄義"的理由,率大軍攻打宋國。宋徽宗見金國來襲,連吃了幾場敗仗,萌生了退意,便準備讓自己的兒子來替他"背鍋",宣佈退位,由趙桓繼位。趙桓知道當前宋國的局勢,自然是不肯繼位,哭鬧了一番後,竟然昏死了過去,而宮中的大臣太監,就趁著他昏死的時候,為他穿上了龍袍,登基做了新一任的皇帝,不得不說,自古以來都是兒子坑爹,而被爹坑了的兒子,史上少見。趙桓可能是歷來皇帝之中,最為悲催的一個了。

《廿二史劄記》中記載:"是遼之南京,即唐幽州鎮之舊治,確有明證。金初因之,宋欽宗至金,館於燕山東南憫忠寺,此寺猶在東南也。"

由歷代不靠譜皇帝的所做所為入手,分析古代的皇帝制度的優缺點

宋欽宗趙桓

評價

皇帝制度強調的權力集中,大一統的原則,改變了先秦事情諸侯割據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封建制度與生俱來的割據性和分散性。皇帝制度主導的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絕大部分的時間還是處於領土統一的狀態下的。長時間統一的封建國家,大大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融合。而且在皇帝制度之下,有統一的政令與較為穩定的國內環境,這有利於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作為在封建社會中,與皇帝制度相配套的繼承製度,嫡長子繼承製無疑上成功的,隨著嫡長子繼承製的推行,有效的保證了皇室政權的平穩過渡,有利於穩定民心,鞏固皇權,嫡長子繼承製經過實踐的檢測,符合封建社會實際情況,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皇權過渡制度。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皇帝制度說到底也不過是一種剝削制度,皇權統治之下,在朝為官的人自然是衣食無憂,但官場中的花銷是建立在剝削農民的基礎之上的,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平民百姓的窮困,阻礙了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皇帝制度下,皇帝的意志便是唯一,還會造成對百姓思想的束縛,明清時期中國落後於世界,這便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有許多皇帝登基之時尚且年幼,根本不懂政事。也有很多皇帝根本就是白痴一個,也順利的登基了,晉惠帝便是這兩者的代表,有大臣上報晉惠帝,說現在天下正在鬧饑荒,百姓沒有飯吃,民不聊生,他竟然反問大臣,既然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喝肉粥,可見晉惠帝的昏庸。像他這樣皇帝,歷史上還有很多。皇帝年幼無知便會有外戚干政,這也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弊端。

參考書目:《宋史》、《廿二史劄記》、《明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