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電視劇質量越來越差了?

段槿年


我覺得,這不是市場化過度的原因,而是現在中國整個社會處在浮躁期,幹什麼事情都沒有了以前的“意氣風發”很多理想也淹沒在了時代的洪流中,過度的追求經濟效益,投資電視劇成為了單純意義上的買賣,只是為了賺錢,忽視了電視劇的質量,人們根本沒有踏踏實實做事的想法。 藝術,在編劇和導演還有演員的心中只是賺錢的工具,什麼東西吸引眼球拍什麼、整個電視行業處在低俗乏味空洞時期,什麼藝術、什麼內涵、什麼認真嚴謹、都比不上金錢、金錢成為了很多人唯一的追求。


小書包讀萬書


更多的原因恐怕不在於電視劇本身,而在於外部環境的變化。

第一,在90年代以前電視劇的產量很少。這就形成了電視劇播放市場上面非常明顯的賣方市場特徵,只要有電視劇播出就可以取得不錯的收視效果。這就像人只要餓了吃什麼東西都覺得好吃一個道理。其實論製作水準的話,很多八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本身不見得比現在更好。很多人感慨現在的電視劇不如以前好,很多時候就是因為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導致的一種情懷而已。

第二,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娛樂手段比較單一,看電視是最為廣泛也最廉價的一種娛樂方式。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各樣新式的娛樂手段越來越多。看電視本身就已經不再成為主要的娛樂方式,電視劇也因此不再受寵。民眾在注意力逐漸被其他娛樂方式吸引的情況下,對電視劇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

第三,電視已經失去了主流媒體地位,網絡已經正式取代電視,成為最主要的傳播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電視劇本身也開始衰落,網劇的影響力現在已經開始凌駕於電視劇之上。

第四,對於電視劇題材的管控,八九十年代相對於現在反而更寬鬆一些。

第五,商業化改革之後,有一個短暫的調整期,對電視劇的質量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電視劇的生產是一種計劃模式。當時製作電視劇主要是出於一種社會責任,而不是經濟目的。以央視拍攝4大名著為例,除水滸傳以外,都採用的是這種模式。這三部電視劇在當時採用的是全國取景,全國各劇團招募演員的方式進行的。這種模式下所能夠動員的社會資源是現在的商業化模式永遠趕不上的。當然反過來看,能夠享受這種待遇的電視劇也是非常之少的,地方電視臺製作電視劇就簡陋得多,因此也就很難出現像央視三大名著電視劇這樣的影響力。而從央視本身來說,也很難對每一部電視劇都採用這樣的模式。所以其他電視劇成為經典的也就不多了。

商業化時代,早期資本進入的時候,由於不瞭解行業特徵,因此往往採用急功近利的模式進行操作,這在短期內就會形成非常嚴重的粗製濫造以及跟風現象。但隨著這個市場的逐步成熟,我們發現這種現象正在好轉。現在很多電視劇開始走精品化製作路線,題材上也儘可能地進行拓寬。經過這個調整期之後,電視劇製作市場正在逐步規範,電視劇的質量實際上是在穩步提升的。

就事論事,從電視劇本身來說,現在整體來看,其實發展還是不錯的。只是以後恐怕不能成為電視劇了,隨著網絡成為主流播放模式,網劇將成為主導,電視將成為次要播放平臺。如果統稱為劇集的話,那麼近年來的平均水準還是有所提升的。有一點可以保證,每年出產的電視劇當中,總是能找到一些精品劇集,其質量絕對不亞於八九十年代的電視劇。當然由於現在的生產量非常大,出現少部分跌破觀眾底線的電視劇也不意外。但是不能一葉障目,否定那些優秀劇集的成果。


用戶4325101516


80年代,以宣傳愛國思想、傳統文化的電影電視劇,佔大多數。 例如: 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相關影視作品、抗日的相關影視作品(臺兒莊戰役),四大名著、少林寺武打片。

90年代,港臺大陸百花齊放,古裝片、警匪片、愛情片、懸疑片、鬼怪片、武打片,辮子戲。

2000之後,全部灌水


大唐安西軍騎兵都尉


這話不能這樣說。我不認為中國的電視劇質量越來越差。實際上,最近一個時期以來,屏幕上出現了不少相當不錯的電視劇。如巜陸戰之王》《老酒館》《光榮時代》《空降利刃》等。



這些電視劇從各個不同側面表現了我們的歷史,表現了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表現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如《陸戰之王》和《空降利刃》,它們都屬於軍旅電視劇,從這些軍旅電視劇身上,我們看到了人民軍隊日新月異的面貌,看到了我軍新一代官兵的成長。而電視劇中所塑造的張能量、牛努力等人民軍隊官兵的感人形象也十分鼓舞觀眾,電視劇《老酒館》則反映了我國那段屈辱的歷史和我國人民的抗爭與奮鬥。《光榮時代》則反映了我們的公安幹警為保衛人民,保衛勝利果實與敵特進行的你死我活的鬥爭。等等,雖然這些電視劇可能存在著這方面或那方面的問題,不能使觀眾們完全滿意,但是,從內容上來說,你不能說中國電視劇的質量越來越差,這樣說不公正。


那麼,為什麼有人說中國的電視劇質量越來越差呢?我認為,這主要體現在電視劇的表現形式上。這些年來,由於各種媒體的不斷出現,觀眾們的審美愛好和審美水平不斷變化和提高。因此,一般的電視劇的表現形式對觀眾來說,己經沒有什麼新鮮感。例如,從表現形式上來說,無論是《潛伏》也好,還是《懸崖》也罷,它們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同樣,《士兵突擊》與《陸戰之王》《空降利刃》等從戲路上來說,都差不多。都是表現一名戰士的成長等等,這樣,難免會使觀眾們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因此,如何在電視劇的表現形式上有所創新、有所創造,這是擺在中國電視劇創作人面前的頭等任務。只有創新,才能更好的吸引觀眾,也只要創新,才能更好的發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認為中國電視劇質量越來越差,這只是發展中的暫時停頓,或者是暫時休整罷了。中國電視劇創作人通過總結經驗,通過吸取國外同人的優秀創作理念,中國電視劇的質量會越來越好。


穗原談影視


類似於經濟學中的二八定律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定律。

首先,現在我國經濟在飛速發展,美帝近期加關稅等劣行也能看出來它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擔憂、懼怕。當然,我國影視製作這一塊也在不斷的發展壯大。電視劇,電影,動漫都在崛起,這個過程肯定會良莠不齊。以二八定律來看,至少80%的電視劇都很一般,甚至成為神劇。其中原因不排除一些電視劇導演純正為了滿足自己的幻想yy,或著為了流量而拍攝的二流電影。目前來看,神劇確實多的數不過來了,特別是抗日這一塊的神劇(歌頌讚揚先烈過火了,估計老輩們看到這樣的戰爭場面,估計會氣活過來)。不好的、劣質的電視劇,肯定是會被淘汰的,沒有任何營養,純正的浪費時間。

其次,我國今年來也上映了好多優秀的電影,電視劇,動漫。這算是二八定律裡面的百分之二十。針對電視劇這一塊,近期比較優質的電視劇有:琅琊榜、偽裝者、人民的名義、大江大河、白夜追兇、破冰行動、雞毛飛上天,等等、、、、、、其實,好電視劇也算不少吧。

最後,要有發現的眼睛,對於劣質的電視劇一笑而過就好。把有限的精力放在那百分之二十的電視劇就好了。


稀裡糊塗80後影視


因為垃圾太多,因為文盲太多,因為自我陶醉太多,因為阿Q的後代太多,因為沒有思想的人太多,因為胡編亂造多,侮辱人智商的多。別怪導演他們是針對這類人群拍的影視劇。


用戶4360093416856


越來越不敢暴露負能量了,不敢於承認自身的罪過和缺失了。使觀眾找不到共鳴點了:為何劇中的人物辣麼完美?為何他們的困苦都能有最後的解決方案?要想生活幸福就得解決掉一些障礙?不能負重前行嗎?——幾乎沒有這樣電視劇了!

然後,觀眾也不習慣看所謂壓抑的劇集和電影了——平時夠苦的了,看電視電影還要受苦犯不上,還是看些無腦小黃段子過癮放鬆!——乾柴遇烈火,兩相情願,臭味相投!


瑪土撒拉99


我來講一講。原因很多,但認真分析歸納,基本是兩條:一是市場化過度,造成小鮮肉走紅、編導不追求、爛劇越來越多;二是觀眾水平不夠高,腦殘太多,像柳雲龍這種自戀狂也受捧。


瞎話老實說


一是人心浮躁少有人深入生活勤于思考寫不出貼進生活貼進時代的文學作品,當然就產生不了高質量的劇本。二是少有為藝術而認真創作的真正的藝術家,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急功近利,拉起個草臺班子短期內就能拍一個長篇,質量可想而知。三是從業人員無論是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都不高。尤其是歷史題材的作品,大到歷史知識,歷史現實,神劇、張冠李戴等等層出不窮貽笑大方。小到服裝、道具更是脫離實際漏洞百出,笑話、穿幫俯首皆是。四是追求收視率經濟效益,迎合低俗,題材一窩蜂,不顧文藝作品的社會責任和對民眾的引導和教化作用。所以來說現在的電視劇很少有引起廣大觀眾強烈共嗚,思想藝術性俱佳的作品來。


凱東54241387


現在的電視劇,純粹是在降低觀眾的智商,只適合沒有文化的獵奇的人觀看。事實上,電視劇的粗俗低質,與大眾文化的長期衰退低沉不振直接相關,是整個文化意識亂象和文化戰略迷茫的具體反應。如果小孩子學生娃年輕人,長期受當下電視劇的劣質文化影響,他們的文化知識、審美趣味、觀念意識、思想境界……真的非常堪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