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掌握平水韻的規律?

王老師200082288


問題:怎樣掌握平水韻的規律?


前言

平水韻當然有一定的規律,但是對現代人用平水韻作詩來說,不足以辨認出所有字的平仄與韻部。所以如今作詩,基本上還是要通過查詢來解決問題。

平水韻兩個難點,一是四聲,二是韻部

如果說規律,有幾處可以注意一下。

一、 韻部

1、無法區分的韻部

平水韻106個韻部,很多韻部如一東二冬,在我們看來韻母一樣卻分成兩個韻部,這就比較麻煩。解決的辦法幾乎沒有,主要靠查詢。

這些韻部大多是鄰韻,也就是做古體詩可以通押的韻部。但是作格律詩只有首句押韻才可以用鄰韻。

例如:

(一)“東、冬”為一類。

(二)“支、微、齊”為一類,“支微”較近,它們與“齊”較遠。

(三)“魚、虞”為一類。

(四)“佳、灰”為一類。

(五)“真、文、元、寒、刪、先”為一類。其中“真文”、“元文”、“寒刪”、“刪先”、“先元” 較近;

而“真元”、“寒先”、“元刪” 較遠;至於“真寒”、“寒元”、“文與刪先”、“先與真文”原則上不能認為是鄰韻。

(六)“蕭、餚、豪”為一類。

(七)“庚、青、蒸”為一類,“庚青”較近,它們與“蒸” 較遠。

(八)“覃、鹽、鹹”為一類。

以上是王力先生在《漢語詩律學》中歸類的鄰韻。但是要注意,(八)“覃、鹽、鹹”韻母是an,但是和“元、寒、刪、先””不是一類。

這幾組韻部,對我們來說幾乎沒有規律可循,作詩多了,可能會記住一些,但是解決不了問題,所以還是要以查詢為主。

另外還有獨用的韻部【侵】:侵尋潯臨林霖針箴斟沈心琴禽....很難和【真】、【文】區分。

【麻】韻:麻花霞家茶華沙車....和【佳】韻中的部分很難區分:佳差崖涯....不過這些韻部常用字少一些。

2、易於記住的韻部

容易記住的韻部有【歌】:歌多羅河戈阿和[和平]波科柯..... 【尤 】:尤郵優憂流旒留騮榴劉由油遊猷悠攸牛.........

這兩個韻部的字,可以藉助漢語拼音來分辨。可以看出來,大部分的韻部是很難分辨的。

二、平仄

以上,僅僅是說的平聲韻部。作格律詩的時候,上去入三個韻部的字不需要押韻,所以更不需要記住了。

但是在填詞的時候,有很多詞牌押仄聲韻,詞韻類似於詩韻的鄰韻通押,所以也相對簡單些,只是入聲字就有點麻煩了。

1、入聲

普通話中沒有入聲字,入聲字消失以後進入了其他三聲:平上去。在現代漢語中,入聲字在四聲中都有,例如:

失,一聲;集,二聲;法,三聲;闊,四聲。

這些入聲字是困擾我們的大問題,作格律詩和填詞都需要明辨平仄,大部分的平仄問題都出現在入聲字上。

入聲字也有一定的規律,但是現代人學習作詩完全沒有必要去背,因為我們畢竟不需要考試。當作輔助就可以了。

辨別的方法有:

  • 排除法

-n和-ng結尾肯定不是入聲;zi、ci、si沒有入聲;3、er和wei(-ui)沒有入聲字;

m、n、l、r的陰、陽、上聲沒有入聲字。

  • 辯音法

例如:1、zh、z、g、j、b、d,的2聲是入聲,但不是絕對,比如“鼻”不是入聲字。

  • 利用諧音偏旁記憶入聲字。

例如白,是入聲:迫、珀、帛、伯、泊、柏、舶、拍魄、百、 陌、箔....也是入聲;

及,是入聲:級、伋、汲.....也是入聲。

還有些入聲,一點規律也沒有,只好死記或者查詢。

2、個別非入聲字 平仄不同

例如筒,拼音:tǒng,平水韻中在【一東】韻,是平聲。

[宋] 陸游《長相思》:

雲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雲水中。月明收釣。頭未童。耳未聾。得酒猶能雙臉紅。一尊誰與同。

又如玩,拼音:wán,平水韻中在【十五翰】韻,是去聲。

唐玄宗李隆基《答司馬承禎上劍鏡》

寶照含天地,神劍合陰陽。日月麗光景,星斗裁文章。寫鑑表容質,佩服為身防。從茲一賞,永德保齡長。

這些字中,常用的不太多,時間長就記住了,沒把握就查詢一下。

結束語

其實古人作詩也有押錯了韻的情況,甚至因此在科舉中落榜。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還是以查詢為主,沒必要去背,因為即使背過也未必會做出好詩來。

很多的字,因為用得多了,慢慢就記住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怎樣掌握平水韻的規律?

平水韻要想全部記憶下來,必須依靠死記硬背。查詢一個字所在的韻部,當然也不是全無章泋可循,比如一個字的韻母仂音讀作ong,那它必在上平一東、上平二冬之中;一個字韻母仂音讀作ang,那它必在上平三江、下平七陽之中;一個字韻母仂音讀作i、ei、ui戒ai,除卻入聲字,,那它必在上平四支、上平五微、上平八齊、上平九佳戒上平十灰之中……以上這些簡單的覎律,我們叧要夗讀夗看,是逐漸可以摸清的,但具體這個字在哪一韻部,還是必須要依靠背誦。此外,《平水韻》也並非中古漢語的實際面貌,它叧是在中古漢語的基礎上編寫的一本以覎範作詩平仄用韻為目的的韻書,比如江、陽兩韻,元、先兩韻等,在中古漢語口語中實際已經相通,但是由於韻書束縛,又不得不在作詩時明確匙分,所以《平水韻》也並不等於中古漢語。

怎樣熟悉掌握平水韻和格律,詩詞初學者都感覺挺麻煩的。如果按照我們現實習慣去理解壓韻,我們自然會選擇壓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拼音韻。現在出現的新韻,也是由此而生。關於新韻和平水韻{古韻}的優劣問題,這是個爭議不清的話題。從每一個現代人學習,嘗試自己寫作古典詩詞的第一天開始,恐怕都為此思考過。其實在我看來,堅持遵循古音平仄格律和平水韻的是一派,認為詩詞應該改革用今音平仄和新韻的是另一派。前者主張最大程度的繼承傳統,後者主張根據古代詩歌的音韻基本原理去與時俱進,改革的目的是為了適應現代人的語境,使詩詞創作更趨簡易方便。我認為兩大陣容,都有存在的道理。我也發現,剛剛開始學習詩詞的初學者們,首先是支持後者的多。我剛剛學詩詞,也是不用平水韻的,甚至不知道有平水韻這回事。後來有一天終於讓我看見平水韻表了,也覺得平水韻太讓我抗拒,覺得一個韻部字太少,湊句壓韻大受限制,再說同一個韻部中間有些字,以今聲讀來,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簡直讓人從潛意識裡抗拒。所有初學者,沒有一個人從一開始就對平水韻一見鍾情的。

後來雖然慢慢接受了使用平水韻,但我這種抗拒心理一直留下了一個後遺症,那就是我直到今天,也罕見在一首詩裡使用用普通話讀來不押韻的字。比如我如果用四支韻的時候, 上平四支支枝肢移為垂吹陂碑奇宜儀皮兒離施知馳池規危夷師姿遲龜眉悲之芝時詩棋旗辭詞期祠基疑姬絲司葵醫帷思滋持隨痴維卮麾墀彌慈遺肌脂雌披嬉屍狸炊湄籬茲差疲茨卑虧蕤騎歧岐誰斯澌私窺熙欺疵貲羈彝髭頤資糜飢衰錐姨夔祗涯伊追緇萁箕治尼而推匙陲魑錘縭璃驪同一首詩裡,假如我用了支枝肢馳池之芝時這些字,我就儘量不去用眉悲規危等字,總覺得押在一起彆扭。當然,這是我的個人習慣,算是後遺症。其實也是平水韻容易被初學者抗拒的一大原因。在此我只說現象,不分析對錯。但平水韻到底會不會限制我們的詩詞寫作呢?我認為不能。道理很簡單,當我們面對一個題目和主題,或者一個場景一種心情,我們手裡握著106部平水韻,就有106種押韻的選擇。這下就顯得很富裕了。只押平聲也有30種平聲韻可供選擇!還說韻字少?那你趕緊洗洗睡去。很多初學者在使用新韻提高了自己的造句謀篇能力後,會開始嘗試去用平水韻。這是一個趨勢和過程。覺得可以給自己加點難度了。到了這個時候一換平水韻,就只能老老實實 對著韻表湊句了。怎麼樣去熟悉平水韻,其實很簡單,不用背誦,那些亂七八糟的字你也無法去背誦做到每一個字都熟記的。平水韻不方便也就是因為這。那該怎麼辦呢?只能慢慢去熟悉了。方法就是多玩臨屏,對著一個韻部,玩限韻接龍,限韻限題,對著一堆字去練湊句。日久天長,一個韻部大概有哪些字,也能記得個大概。但我幾乎可以肯定的說,當前沒有哪個學詩詞的人聲稱自己可以一字不落的背誦106部平水韻。這下大家心裡應該有數了。彼此彼此。我們都應該把平水韻視為詩詞寫作的一種工具而不是障礙。

有條件的可以把平水韻打印出來,用的時候對照著湊句,也可以存入手機,或者電腦硬盤裡。隨用隨看,或者寫完之後拿出來對照看看有沒有出韻。網上有古今漢字平仄對照的軟件,大家可以下載到桌面,用起來很方便的。其他的包括詞譜什麼的,常用的東西,都可以下載到桌面。喜歡上網學習和喜歡詩詞,是我們這些人的兩個共同點,網上有志趣相投的朋友,我們互相依託,一起練習,其中最見效的方法那就是玩臨屏了。玩限韻接龍,限題等等都可以熟悉平水韻,玩臨屏限韻時的第一件事就是點開平水韻表。找到所限之韻,由那些韻字展開聯想,在腦海裡形成情景,然後湊句成詩。玩臨屏,多從短小的七絕開始。不僅可以熟悉平水韻,也可以熟悉格律。平水韻和格律是初學者要邁過的第一道坎。這幾乎是同步進行的,下面我就怎麼去熟悉格律,說說我自己的經驗。格律的產生,以及格律存在的價值,不必我多說了。即使是主張改革的實驗體詩詞,也從來不敢說要拋棄格律,他們也只是反覆講今聲也可以符合格律的音韻之美。所以說格律對於古典詩詞這種體裁,是根本。你寫個七律,沒有格律那就不叫七律,不管你句子多美。當然古風對格律要求不嚴格,但你不可能只寫古風吧?學詩詞的人不懂格律,不遵守格律,那就等於是一句空話,學到老也還沒有入門。而且我還沒有聽說哪個古風寫得好的人不懂格律的。所以各位初學詩詞,就必須熟悉格律,慢慢來,由陌生到熟悉,用不了多久的。

平水韻的速記方法

小提示:希望喜歡古典詩詞的朋友手裡都有一個《平水韻》歷史淵源我們在這裡就不做一一考究了,但使用它是我們仂天學習古典詩詞的前提。仂天著重說的,是如何對它的熟悉和掌握。我在這裡仃紹的,是一些學習並辨識古韻的方泋和學習體會。畢竟,平水韻的發音不現在的普通話發聲有所匙別,重點中的重點,就是對入聲的掌握。 現在漢語裡叧有平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而古韻裡原來是有四聲的,平、上、去、入。仂天缺的那一聲,就是“入聲”。我們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要把這“入聲”給找回來。叧有把它找回來,我們才有可能認識詩詞中要求的平仄,才有可能去對仗,去押韻,才有可能完成我們對近體詩格律覎律的掌握。

1 、組詞法。將兩個最常用的入聲字組成一個常用的詞組,這比單獨記要容易得多。

比如,我們可以看看下面這些詞組:

日月,出入,得失,學習,積極,上面詞組,都是由兩個最常用的入聲字組成的。

多看幾遍,或者按照某一定的規律排列起來,或者按自已喜歡的故事情節來編排,記住這些詞組不難。

 2 、分類法。將最常用的入聲字分門別類。

數字:一六七八十百億

顏色:黑白碧綠赤色

材質:鐵石木竹

天體:日月雪

建築:屋宅室壁閣闕

入聲發音短,故常用來錶快速或破壞性的動作

如:速疾逐越突忽等等。

通過以上分類法,多記幾遍,除去與組詞法重複的少數字,我們又能記住70個入聲字。

3 、人名法。將你所熟悉的、含有常用入聲字的人名列個表,會有利於記憶。

如:屈原,李白。

上面這些資料,根據自已的喜歡與記憶習慣,借鑑著選哪種方式自已編排一下那些派入到陰平陽平中的入聲字,以利於自已以後對格律中平仄的把握。

文化領域創作者雲龍



雲龍256013933


《平水韻》誕生於南宋末年,是山西平水一個姓劉的文人。對一些當時流行的,前朝的韻書進行整理、合併而成的。由於歷史的侷限性,這個工具書誕生伊始,就已經落後於時代。是一個局部稍加改革,大部因循守舊的東西。

南宋末年。“入聲字”已經開始淡出官話系統,比《平水韻》晚誕生幾十年的《中原音韻》,就全面取消了入聲韻部。把入聲字,根據當時的讀音,分別派入平仄二聲之中。韻部也根據韻理,合併成了18個。比之平水韻的106個韻部要科學、簡明、合理多了。後來清朝人戈載編撰的《詞林正韻》也基本延襲了這一規則。

現在國家推行的是《中華通韻》。是由教育部牽頭立項,責成中華詩詞學會和北京的一些大學的學者、專家們研究通過的。《中華通韻》,就是要通用於規範詩詞、戲曲等韻文創作,作為依據的。這是一部嚴格依據當今流行的普通話語音編撰的,符合韻理的、科學、簡明、規律性很強,極易掌握的音韻工具書。只要你懂普通話,會漢語拼音。音韻、平仄可以張口就來,不用翻書,極其方便!

按新韻創作的詩詞作品,只要你全部按照新韻書,定韻、定平仄。依照詩詞格律的要求創作。作品的“水準”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並且新韻作品受眾極廣,沒有歧義,更有利於作品被讀者接受和流傳。

韻書的制定歷來是國家行為!每個朝代的統治者,在社會進入穩定發展的時侯,都會根據時代語言的變化修訂韻書。那個用了很久的“平水韻”就是“禮部刊行…”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也是因為沒有新的、權威的韻書取代它。

由於,有不少人都用慣了“平水韻”,而詩詞的創作在目前又是民間行為,沒有列入教學。故此國家對新韻沒有硬性推廣,而是採用了“倡今知古、雙軌並行”的方式。但國家的用意是明確的!就是:大力提倡在詩詞、韻文創作時使用今韻(倡今)。而對舊韻有所瞭解即可(知古)。

教育部受國家委託牽頭立項,也說明今韻的重要性,今後如有必要,可能隨時會列入教學大綱。

語言是時刻變化的。音韻也必須隨著語言的變化而改變!這是歷史規律,任何人也阻擋不了!創作詩詞使用今韻,是有利於作者、有利於讀者、也有利於國家的明智之舉!



橡木桶61955766


平水韻一共有106部,我們查一個平聲字在哪一部,還好些。因為上平聲和下平聲一共30部,逐部去找,一會兒就找到了。但是假如我們要確定某一個上聲,去聲,或入聲字在平水韻的哪一部,就比較費時間了。為了方便這種查找,前人造了一個表。只要你確定一個字在平聲的哪一部。和這個平聲相對應的上,去,入三聲的字,你照表去找就行了。

現將這個表複製出來,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木山文


《平水韻》原名叫《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是《大宋廣韻》的簡化版。而《大宋廣韻》來源於隋.陸法言的《切韻》,中間經歷了唐代的《唐韻》和《刊謬補缺切韻》的增補和修改。整個傳承關係在《大宋廣韻》的序中很明確。

《大宋廣韻》總共分四聲206個韻部,本來就標註了可以同用的韻部,在《平水韻》中直接合併成了106韻而已。

至於如何使用這部《平水韻》,在近體格律詩的創作中有兩個方面需要這部工具書。但是學習或研究《音韻學》不建議用 《平水韻》,《音韻學》的研究還是《廣韻》。

一個是查韻腳,創作時在同一個韻部中可以直接選擇。

二是查聲調,平仄的基礎是聲調,在吃不準“平上去入”的情況下可以檢索,並且多音字都有舉例註明


格物書畫


古代的格律詩講究平仄,古詩用的是平仄韻。《平水韻》一般是按現在的普通話音調陰平、陰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來區分。韻,就是用韻母相同的字放在後面,這樣有押韻的讀起來就順口了。要掌握了《平水韻》的規律,只需知道同一韻部下的所有字音調相同、韻母部分相同就可以了。


瀋陽莆商


唉呀!這個難度太大了。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掌握的。


海納百川79年兵


查閱平水韻表,其中有規律可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