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密(1):开篇的处理


《道德经》解密(1):开篇的处理


我们知道,老子写《道徳经》是有意图的,当时周室衰微,争霸时代来临,再也没有尧舜禹时的大同世界。

老子因此作文醒世,反对強权霸道,強调宽柔无为,顺天应民。所以,看似道理艰涩,

其实也不过寓言,万不可以象(相)失意。

比如开篇即是争议纷纭。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我们一般喜欢将前两句一以贯之,因为它的句式一致,但从实际而言,后面的全是讲名,而不再言道,虽然总体是讨论道的言说与命名(名相)。

"道,可道,非常道。"

应该是开篇的序言,因为关尹要求老子写点治世之道的文章,因而有五千言的《道德经》,老子说."好吧,我就写一写,不过,先要申明的是,我虽然这样谈论道,但真正的道并不就只是我说的这些,因为道是有但没有固定的名(相)!"

所以《道德经》也只是寓言,不过没有写得像庄子那样汪洋恣肆!这点像孔子与孟子之比较。

接下来,既然道无可说无定名,又得说就必依名,所以老子很自然说,我用的这些名(相、言)跟道一样不是固定的,所以大家不可执于名(相、言),有点如佛陀说他讲法四十九年却并未说法。


后面就好理解了,有名无名皆是不可名,举个例子而已。如此难以确言确道的文字,一般人理解起来,不就显得玄妙么?而一般的说法,似乎关注所谓道之玄妙,而非言说的玄妙。


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你看到的是褐还是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