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凡事都要向下想三层”的时候,到底应该怎么想?


当我们说“凡事都要向下想三层”的时候,到底应该怎么想?

第003篇非自然成长笔记

几乎每个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

凡事都要向下想三层。

可你有没有想过,“凡事都要向下想三层”,到底应该怎么想?

之所以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今天看到一句话,叫“学习学习再学习”,说的是我们在学某个东西之前,要先学一下学习的方法,这样后面的学习效率就能更快。

这让我的脑子里迸出了另一句话:

思考思考在思考。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我们能通过学习怎样学习的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为什么不去先思考一下如何思考问题,让思考更有质量呢?

于是,我对“如何凡事向下想三层”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番粗浅的思考,并借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经典框架,得出了3条思考问题的思路,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一、习惯追问事物的本质,知道“是什么?”

“凡事向下想三层”的第一层,就是去发现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质,知道“是什么?”

大哲学家罗素说:

多数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

因为用脑思考是一件比动手搬砖还累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意吃学习的苦;所以很多人能够接受对一件事物模糊的认知,懒得去探究背后的原因,习惯过着不求甚解的生活。

比如说,有些街边的餐馆,一整面墙都是菜单,密密麻麻几十上百个菜品,让人一看就犯选择恐惧症。

但很少有人去想,为什么我们会在对着这样的菜单点菜时感到为难?

其实这种现象可以用心理学上一个叫「决策瘫痪」的概念来解释:

在选择过多的情况下,人们会因为对比选项耗费的过多精力而不知道该如何决定,甚至直接放弃决定。

所以,肯德基的菜单只有20多道菜,而且很多还是套餐,就是为了简化消费者的选择,促使其更快下单而设计的。

你可能会说,不知道这些又没什么,并不影响生活。

问题恰恰出在这样的想法上。因为如果你不去主动发现,就只能够被动接受,活在一个混沌且缺乏掌控感的世界。

比如上面这个选择恐惧症,发现了它背后心理机制的人,至少会在自己感到“痛”时,知道这种“痛”来自哪里,下次再做选择的时候他就懂得通过减少选项来减少这种“痛”。

而一个从没去想过这个问题的人,下次再碰到这样的情况,还是会感到满脑子的痛苦,还是会浑浑噩噩想要逃避。

如果把我们的生活比作在大海里驾驶船只,那么习惯追问事物本质的人就是那些会去发现风向、洋流是如何起作用的人,他们知道该怎样规避负面影响,利用自然条件帮助自己更好地航行。

而那些习惯接受事物表象的人,就像听天由命般,常常在麻烦的漩涡里颠簸,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很多人们习以为常的场景里,其实都有不曾了解的东西。而那些你不曾了解的东西,很有可能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当我们说“凡事都要向下想三层”的时候,到底应该怎么想?


二、举出案例去解释原因,理解“为什么?”

有一句话叫“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意思是说,只知道事情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子。

但在我看来,在今天这个知识获取如此方便的时代,更多的情况是,已经知道了“为什么?”,但是不太理解 “为什么?”

比如说写文章,我们都知道,一篇文章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获得读者的认可,离不开用户思维的运用,你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看问题,帮读者去表达。但

用是,户思维具体是怎么体现的?怎么才算是站在读者的角度?你可能并不太理解。

这时候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去找几篇用户思维运用得很成功的文章读一读,这样你自然就能更加理解,写作中的用户思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

互联网营销专家李叫兽曾在知乎上分享过他的一段学习经历,说他有一次看书看到一句话:

人的爬行脑(控制人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

这个理论解释了,人类之所以更容易理解并记忆图片信息,以及具有“生动形象描述”的文字信息,是因为人的爬行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

但是李叫兽发现,他虽然知道了这个原因,可他没有很好地理解“人的爬行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于是,李叫兽就问自己:

我遇到的哪些事情是可以被这个理论所解释的?

他先是想到了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进口袋里”,因为“把1000首歌放进口袋里”显然比“小体积大容量的MP3”更加视觉化,也更容易被人理解并记忆,这就解释了“人的大脑更喜欢视觉化信息”这一理论。

除此之外,还有努比亚的手机文案“能拍星星的手机”和M&M巧克力豆的“只溶在口,不溶在手”。

甚至,李叫兽还想到了求婚的时候可以说“我希望有一天我们都70岁了,仍然能手牵手一起走在XX的沙滩上”,而不是一句空洞的“我想和你永远在一起”,因为前者是更加视觉化的信息,更容易被人理解且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能经过这么一番举例论证,我们自然就对这个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凡事向下想三层”的第二层,你可以通过找出案例去解释原因,让自己对其有更深的理解,做到既知道“为什么?”也理解“为什么?”

当我们说“凡事都要向下想三层”的时候,到底应该怎么想?


三、根据新知来调整自己,优化“怎么做?”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扎心台词:

听过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更为扎心的问题所在:不是道理没有用,而是你没有用。

如果我们知道了一个道理,明白了一种逻辑,却没有做出一点改变的话,那我们的所知所得,自然就无法帮助我们去过好这一生。

所以在“凡事向下想三层”的第三层,我们要懂得根据新知来调整自己,做出改变,去优化“怎么做?”

当你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想清楚了一件事情,你可以问问自己,它们可以给我带来什么帮助?以后能被我用在哪些地方?并在接下来的行动中去实践运用。

比如,今天我因为这篇文章得到了“凡事都向下想三层”3条思考问题的思路,分别是:

1-习惯追问事物的本质,主动去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让自己对自己的生活以及这个世界更有掌控感。

2-在找到原因的同时,通过举一反三,拿出案例去解释你所发现的“为什么?”以加深自己的理解。

3-获得新知后,要懂得根据新知来及时调整思维视角,优化往后的行动。

那么,以后我再想一件事或者一个问题的同时,我就可以使用这3条思路去思考,让思考变得更“有用”。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电影《教父》中的经典台词: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愿你通过养成“凡事向下想三层”的习惯,获得“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过上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生。

当我们说“凡事都要向下想三层”的时候,到底应该怎么想?

成长,是一场逆人性、改认知的非自然运动。关注【非自然成长笔记】,一起学习,一起行动,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