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之戰—兩國君主之間的較量,勝負早已註定

高平之戰是後周和北漢、契丹聯軍之間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後周柴榮來說這是一場成王敗寇,有進無退的生死之戰,對於北漢劉崇亦是一場報亡國之仇、殺子之恨的雪恥之戰,對於整個五代十國更是改變格局最重要的一場決戰,這場戰役為之後北宋統一中原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高平之戰—兩國君主之間的較量,勝負早已註定

戰爭背景

後漢高祖劉知遠死後,兒子隱帝繼位, 幾年後隱帝聽信寵臣的讒言,誅殺幾位顧命大臣及家眷,當時任樞密使兼侍中的郭威正統帥大軍防禦契丹,隱帝卻趁機派人殺了郭威全家,郭威得知消息後率軍殺回大梁,隱帝倉皇逃跑途中被殺,太后與大臣商議立皇叔劉崇之子劉贇為新帝。之後郭威在澶州上演黃袍加身,篡漢自立,改國號為周,不久又在宋州將漢新帝劉贇殺死

劉崇得知此事之後當天在晉陽繼皇帝位,仍以漢為國號,建立北漢,即位不久後向契丹稱臣求援,向後周發起數次戰爭,但勝少敗多,期間北漢既要供養軍隊,又要對契丹進貢,國內賦稅很重,以致民不聊生,百姓多逃入後周境內。

乾祐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逝,養子柴榮即位 。劉崇聞訊大喜決定趁機南征,並遣使向遼國借兵。 遼派大將楊袞帶兵入援北漢,劉崇整兵以張元徽為前鋒,會同遼軍南攻潞州(今山西長治),張元徽在太平驛(在今山西襄垣西)擊敗三千潞州守軍,留下少量部隊圍困潞州後,大部隊長驅南下澤州(今晉城),企圖一舉滅亡後周。

此時後周正值國喪,聽聞此訊朝臣們不免一陣慌張,但新帝柴榮可不是個養尊處優的太平天子,這些年跟著義父郭威身經百戰,很快鎮定下來開始分析戰局,然後決定親征。

大臣們擔心動搖國本,一致反對,但柴榮心意已決。於公,這是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之戰,潞州是連接山西和中原的重鎮,號稱“天下之脊”,一旦戰敗,即將要面臨的就是國滅身死。於私,自己初繼大統,急需一場漂亮的勝仗來鼓舞士氣,樹立威望。

是年三月,柴榮御駕親征率軍北上,與漢軍對陣於澤州(今山西晉城 )的高平城,高平之戰就此拉開帷幕。

世宗聞北漢主入寇,欲自將兵御之,群臣皆曰:“劉崇自平陽遁走以來,勢蹙氣沮,必不敢自來。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搖,不宜輕動,宜命將御之。”帝曰:“崇幸我大喪,輕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來,朕不可不往。

高平之戰—兩國君主之間的較量,勝負早已註定

雙方對戰經過

後周、北漢兩軍對陣,嚴陣以待,兵力相差懸殊

兩軍對陣於高平城巴公原。

北漢劉崇親自率領中軍,大將張元徽率左軍在東,楊袞率右軍契丹騎兵在西,軍容極盛,陣容嚴整,擺出決戰的架勢。

周世宗柴榮命白重贊、都虞侯李重進統率左翼軍在西,樊愛能、何徽統率右翼軍在東,向訓、史彥率領精騎在中間列陣,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率領禁軍緊隨全身披掛到陣前督戰的世宗。因後周軍前鋒前進過快,河陽節度使劉詞率領的後軍部隊被拉在後面,所以兵力遠少於北漢大軍。

劉崇驕傲自大,放棄契丹援軍,率漢軍攻周

劉崇看雙方兵力相差懸殊,根本沒把後周軍隊放在眼裡,覺得自己已經勝券在握了,就後周這點兵力,哪還需要契丹援兵,自己的北漢大軍就能將他們殺個片甲不留,今日不但要一舉擊敗後周,也要在契丹人面前揚眉吐氣一回,劉崇彷彿都已經看到自己光復大漢的高光時刻了,不僅要把柴榮踩在腳下,就連契丹以後也不需要放在眼裡。

契丹大將楊袞觀察了一下週軍的排兵陣勢對劉崇說:"周軍雖人少,但排兵佈陣頗有章法,是強敵,不可貿然進攻呀”。這時劉崇正沉浸在自己美好幻想裡,哪聽得進去這些,不以為然的說道:“機不可失,你就別在那胡說了",楊袞憤然離去。

當時正值三月,北方初春寒冷多風,兩軍對峙時颳起了東北風,處於下風向的後周士兵處於劣勢,本就人少,又不佔天時,北漢大軍似乎真的已經要摘掉勝利的果實了。

但似乎老天也不待見趁人之危又驕傲得瑟的劉崇,關鍵時刻風向變了,現在是北漢處於下風向開始喝風吃沙了。大臣見狀勸諫劉崇,風勢不利應暫緩出兵,劉崇大怒不聽,命大將張元徽率左軍千餘精騎衝擊後周右軍,沒想到運氣不錯,碰上了兩個軟柿子,周軍右翼主將樊愛能、何徽竟是兩個貪生怕死的畏戰之輩,交戰不久就被北漢打得落花流水,兩個主將還率領騎兵先逃走了,這樣的主將帶出來的士兵自然也好不到哪去,餘下的上千步兵直接向敵軍卸甲投降。

北漢主見周軍少,悔召契丹,謂諸將曰:“吾自用漢軍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諸將皆以為然。楊兗策馬前望周軍,退謂北漢主曰:“勍敵也,未可輕進!”北漢主奮髯,曰:“時不可失,請公勿言,試觀我戰。”兗默然不悅。

高平之戰—兩國君主之間的較量,勝負早已註定

世宗柴榮身先士卒,鼓舞士氣,後周轉敗為勝

陣前督戰的周世宗柴榮差點被氣吐血,但眼見戰事緊急,後周軍隊士氣大減瀕臨潰敗的邊緣,實在沒有閒工夫和那兩個敗類生氣,柴榮穩定了一下情緒親自率領左右親兵,冒著矢石出陣督戰,堅定可克敵的決心。

後周士兵見世宗柴榮身先士卒,以身犯險抗擊敵寇,頓時士氣大漲,無不一當百,這時宿衛將趙匡胤高呼:君辱臣死,國家安危,在此一舉。又對張永德說:公麾下多善於騎射者,您引兵佔領西側高地攻北漢敵寇左翼,我帶兵攻擊右翼,二人遂各帶兩千兵馬夾擊奮戰,內殿直夏津馬仁瑀也和眾人說:讓陛下受敵,要我輩何用。接著躍馬引弓連斃數十人,後周將士大殺北漢勢如破竹。

北漢主劉崇得知柴榮親自上陣,命人嘉獎張元徽並催促他乘勝進攻。但後周將士勇猛,張元徽陣前戰馬被射倒,自己也被後周軍斬殺。漢軍見驍將張元徽陣亡,頓時士氣低落,後周軍乘著越來越大的南風,猛烈進攻,北漢軍大敗。

楊袞見周兵攻勢迅猛,不敢出兵救援,又恨劉崇之前驕傲自大不聽勸告,於是丟下漢軍,帶著契丹士兵全軍撤退。

戰敗逃走的樊愛能、何徽率領潰軍恬不知恥的一路搶劫輜重,並且還散佈周軍已然大敗的謠言企圖阻止後軍劉詞前進,但劉詞並沒有理會二人的謠言,繼續率軍前進,在黃昏時與前軍會合,當時北漢兵尚有兵萬餘人,隔山澗佈陣,企圖做最後抵抗。後周軍得到增援,又發起猛攻,北漢軍潰敗,王延嗣被殺,後周軍又一路追殺到高平城,山上遍佈北漢兵的屍體,丟棄的軍資器械到處都是,另有數千北漢兵投降。北漢主劉崇僅僅率領數百騎兵狼狽脫逃。

高平大戰,後周軍取得全勝

合戰未幾,樊愛能、何徽引騎兵先遁,右軍潰。步兵千餘人解甲呼萬歲,降於北漢。帝見軍勢危,自引親兵犯矢石督戰。太祖皇帝(趙匡胤)時為宿衛將,謂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屬何得不致死!”又謂張永德曰:“賊氣驕,力戰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請引兵乘高西出為左翼,我引兵為右翼以擊之。國家安危,在此一舉!”永德從之,各將二千人進戰。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馳犯其鋒,士卒死戰,無不一當百,北漢兵披靡。

後周軍心不穩因何能轉敗為勝

後周開始是處於劣勢的,當時周太祖郭威病逝,後周處於國喪之期,世宗柴榮雖是受太祖命即位,但並不是郭威血親,當時一班朝臣老將不服者很多,五代時期君臣大義淡薄,皆是為利所趨,柴榮還沒來得及坐穩皇位,世仇劉崇就趁虛而入打進來了,柴榮根本沒時間做更多的準備,但了不起的是柴榮頭腦十分清醒,他很快就想明白了這場戰役的利害關係—就是一場不勝即死的戰爭。

對內人心難測,對外強敵壓境,兵權只有掌握在在自己手中才最安全,而且必須要打出:"首戰我去,我戰必勝”的姿態,抱著這個心態,柴榮面對一切狀況都能鎮定自若,當右翼主將潰敗逃跑時,柴榮更深切的感受到只要自己戰敗,這些趨炎附勢的臣下就會立刻推翻自己,這時候只有拼死一戰才能有一線生機,所以柴榮一馬當先,直接衝入劉崇中軍廝殺拼命,將士們看皇帝都不顧自己的萬金之軀了,也紛紛衝入敵營,拼死抗戰。但他們不知道,當時唯一不能逃、不能退的只有世宗柴榮,世宗不捨命殺敵,命就真的沒了。

所以周世宗就是憑藉一顆清醒的頭腦和這份不要命的勇氣贏得軍心,感染眾將士重燃士氣,才能反敗為勝,還有就是劉崇這種智障對手的神助攻以及那陣西南風。

高平之戰—兩國君主之間的較量,勝負早已註定

北漢聯合契丹重兵南下,為何慘敗

北漢想要報仇這次是確實是最好的時機,雖然劉崇是趁人之危,但是要報滅國殺子之仇,也算出師有名,可以理解。

前期北漢佔盡優勢,後周新君即位,軍心不穩,戰時柴榮後軍又被拉下,在高平對陣時劉崇和契丹聯軍的兵力遠勝於柴榮的軍隊,這個時候不趁機報仇,活捉或者殺了周世宗,還等什麼呢。

但是劉崇很奇葩,關鍵時刻驕傲上了,國仇家恨也都忘了,滿腦子都是要當英雄、證明自己,裝孫子花錢請來的契丹軍不用,偏要帶著自己那點漢軍衝鋒陷陣,真是一點不心疼呀,這時候老天爺都看不過去了,可謂自作孽不可活,轉變風向使北漢軍處於劣勢,劉崇不聽勸告還是要逆風抗戰,再加上後周世宗柴榮不要命的打法,北漢軍幾乎全軍覆沒。

高平之戰—兩國君主之間的較量,勝負早已註定

五代十國後期形勢圖(左)北漢劉崇(右)

所以高平之戰的勝負其實是柴榮和劉崇兩國君主之間的較量

柴榮生性謹厚,擅長騎射,又讀了大量史書和黃老學說的著作。周太祖郭威一度對宰臣說:“如朕不可行,當使澶州兒子(指柴榮)擊賊,方辦吾事。”郭威駕崩後,柴榮按照遺詔即位,可見太祖郭威對柴榮能力的肯定

高平之戰後柴榮吸取戰時周軍將不用命、士不能戰的教訓,命趙匡胤廣募天下壯士“選取優者為殿前諸班”,將禁軍整頓為一支威震鄰國的軍隊,在他五年多的統治期間,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南征北戰,揭開了結束分裂,統一天下的序幕。

廣順二年(952年)正月,泰寧軍節度使慕容彥超叛亂,柴榮屢請率軍征討,得到郭威嘉許。在戰事不利之際,郭威一度對宰臣說:“如朕不可行,當使澶州兒子(指柴榮)擊賊,方辦吾事。

《舊五代史·列傳九》陛下神武之功,近代無比,於文德則未光。

高平之戰—兩國君主之間的較量,勝負早已註定

劉崇年輕時嗜好賭博,品行無賴,二十歲左右在河東應募從軍,隨兄長劉知遠征戰,郭威謀反後,劉崇本欲舉兵南下,但聽說要立其子劉贇為帝,大喜罷兵,之後沒多久兒子被郭威害死。

劉崇在太原建立北漢稱帝后,向遼稱臣乞求出兵援助。北漢既要供養軍隊,又要對契丹進貢,國內賦稅很重,以致民不聊生。

高平之戰後逃回太原,又被柴榮圍困為城中兩個多月,北漢元氣大傷再無力南下,劉崇因此憂憤成疾,不久去世。

《舊五代史·僣偽列傳》:少無賴,好陸博意錢之戲,弱冠隸河東軍。唐長興中,遷虢州軍校。

《資治通鑑·後周紀一》:北漢主始息意於進取。北漢土瘠民貧,內供軍國,外奉契丹,賦繁役重,民不聊生,逃入周境者甚眾。

高平之戰—兩國君主之間的較量,勝負早已註定

由此可見兩人根本沒有什麼可比性,柴榮能文能武,雄才大略,治國治軍有方。劉崇品行惡劣,目光短淺又毫無底線,這種人帶兵就算佔盡優勢又有什麼用呢,所以高平之戰北漢必敗。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後周紀》

《舊五代史·列傳九》

《舊五代史·僣偽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