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璟詐死案,有沒有可能得到了最高領導人的默許?

遲到了多年570


楊璟,明朝開國功臣,在明廷平定湖南、廣西、山西等戰役中屢立戰功,因此深受朱元璋的器重。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群臣,楊璟封營陽侯,祿千五百石,予世券,允世襲罔替。洪武四年(1371年),楊璟跟隨大將軍徐達鎮守北平,同時明廷還讓他在遼東練兵,以備接下來征伐北元所用。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楊璟因病去世,朱元璋追封他為芮國公,賜諡號“武信”。

以上是明史中關於楊璟的所有記載。按明史所說,楊璟是因病去世的,屬於善終,並無任何的不妥之處。

可不知什麼時候,網上突然流傳出洪武十五年時楊璟未死,而是詐死的傳說。據說在十五年,楊璟因圖謀造反被人告發,被朱元璋秘令在北平的朱棣將其誅殺。但是,因謀士姚廣孝認為此人軍事能力頗強,日後定有大用,於是力勸朱棣不要殺他,而是將其保下來。而後朱棣接受了姚廣孝的諫言,隨後在姚廣孝的密謀下,楊璟為保全家族,於洪武十五年稱病不出,拖到八月,由與自己身材酷似的貼身侍衛範冉代死。楊璟詐死成功後,朱棣將其派往瀛西當倉河守將,後又命其前往遼東訓練鐵騎。



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楊璟以百戶令的身份跟隨朱棣起兵,之後在靈璧一戰中,他因保護朱棣不幸戰死。

以上就是網上流傳的最廣的關於楊璟詐死的一個版本。但其實這個版本是漏洞百出,首先朱棣為什麼要冒死救下楊璟?救下楊璟對朱棣沒有任何好處,你說他想造反?但實際上可能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還在壯年,太子朱標更是意氣風發之時,朱棣是長了幾個腦子敢造反?以當時的局勢,朱標當皇帝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而以朱標的地位和聲望,他做皇帝是眾望所歸的事情,只要稍微有點腦子的都知道造反就是自尋死路的事情。



而且就算朱棣敢造反,他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去救下一個被朱元璋下令要處死的人,這等於就是自尋死路。要知道一旦被朱元璋發現朱棣救下了楊璟,朱棣必定會受到嚴懲,別說造反了,就連現在的地位都將不復存在。

況且,楊璟何德何能有什麼資格讓朱棣冒著欺君之罪的大罪去救?你說他軍事能力強?是的,他打戰的確可以,但還沒有到那種名將的地步,還沒有到那種一人頂千軍的境界,他這種水平的將軍,朱棣麾下可不少。你說他身後的勢力強?真還真沒有,他雖封侯,但自始至終沒有擔任什麼要職,根本就沒有什麼資本去打造出一個讓朱棣這個藩王都動容的勢力。因此,就是一個這樣的楊璟他根本就沒有資本,讓朱棣去冒這麼大的風險去救他。



再者,即使朱棣敢救下楊璟,他要做的也應該是讓楊璟隱姓埋名起來,又那會救了他,還讓他出來接著領兵的,你當朱元璋的錦衣衛是傻子嗎?你當北平的官員是傻子嗎?朱棣鎮守北平不假,但北平可不是他說了算,他還沒有到那種隻手遮天的地步。

如此,綜上所述,“楊璟詐死,朱棣營救”一說根本就不存在。至於為何在靖難之役時,會出現另外一個楊璟,其實原因很簡單,僅僅只是同名同姓而已,在明史中本來就有關於他們二人不同的記載,因此一點都不奇怪。歷來同名同姓的名人又不是沒有,比如西漢初年,韓信就有兩個,而且也是同時出現的,一個是淮陰侯韓信,另一個就是韓王韓信。



因此這種同名同姓,還同時出現在一個時期的人物,這在歷史上卻是不稀奇的事情。


澳古說歷史


明初開國將領營陽侯楊璟詐死一事,其實在楊璟兒子楊洪死後,此事就露出端倪,只是楊家人守口如瓶,外人也轉喉觸諱,這一秘事淹沒在歷史中,僅有極少數人明真相,後來楊家人幾次修譜,此事才漸漸公之於眾。

楊璟全家圖,右一為楊洪。

楊璟早年隨朱元璋打天下,能征善戰,獲封營陽侯,跟著徐達北征後就留在了北平,朱棣就藩北平沒幾年就爆發了胡惟庸案,牽連眾多,朱元璋先後殺了3萬多人,在北方的楊璟也被列為胡黨,下詔朱棣誅楊,當時的朱棣已在北平構建自己的班底,覺得人才殺了可惜,也知道他是被冤枉的,於是密謀後,在軍中找了個身材相貌相似的士兵冒充身亡,瞞過了錦衣衛,朱元璋還追了個芮國公。

楊璟之子楊洪畫像。

此後楊璟一直在遼東替朱棣訓練鐵騎,靖難之役爆發後,隨朱棣南征,1399年,朱棣大軍繞過了重鎮徐州,直下宿州,在淮北大地上拉開了序幕,此時朱棣是孤注一擲,能否打過淮河就看這一仗,結果在靈璧之戰,楊璟為保護朱棣戰死,朱棣繼位後,封為璟國公,但由於楊璟是參與政變的將領,詐死之事也極不光彩,所以在《明史》是對其事蹟一概抹去。

圖為楊璟之子楊洪墓。

所以今天看到的《明史·楊璟傳》,他是死於洪武十五年,別的什麼也沒有,而楊璟的子孫還活著,其子楊洪一直鎮守邊關,後來還掌大將軍印,封昌平侯,死後追贈穎國公,死前留下親筆《吾父秘事》一札,講述了父親楊璟的真相,楊洪的《神道碑》上也刻著“父璟戰歿於靈壁”,楊璟詐死一事從那時起正式公之於眾,《國朝獻徵錄》也收錄了此事,要說這事件,朱元璋肯定到死是矇在鼓裡的,朱棣授意後在小範圍內做成的此事。


圖文繪歷史


楊璟詐死,肯定是沒有到最高領導人默許的。

楊璟是誰,他是明朝洪武年間的將領,在洪武三年朱元璋開國大封群臣的時候,與湯和等人同時列入二十八侯爵,是為營陽侯。而那題目中所說的最高領導人,自然說的也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了。

下面我們就說一說關於楊璟詐死的記載吧

其實關於楊璟的記載,並沒有像湯和等人那麼多,只是在明朝《國朝獻徵錄》中第八卷,記載了楊璟了過往,而其中,楊璟去世更是一筆帶過。


十五年卒,贈芮國公,諡武信。就這一句話,說了楊璟之死。

上面所說,營陽侯楊璟是在洪武十五年去世,被朱元璋追封了一個芮國公。其實楊璟之所以在洪武十五年去世,是因為當時的胡惟庸案,胡惟庸案發之後,楊璟也被列入了胡惟庸叛黨裡面,成為了朱元璋眼中胡惟庸黨派的一員。

因此,朱元璋就派遣朱棣,去殺掉當時在北平負責練兵的楊璟。

而當時朱棣已經有了不臣之心,於是就聽從了身邊謀士姚廣孝的建議,留下這名將領,萬一以後能夠用到也說不定。

因此朱棣找來了和楊璟身材個頭差不多的楊璟的侍衛,這名侍衛名叫範冉,範冉在吃下毒蘑菇之後毒發身亡,因為身材酷像,中毒而死又看不清面目,因此矇混過關。

楊璟詐死的依據

按照常理,在歷史中的記載,楊璟應該在洪武十五年之後就不會再出現了,為什麼楊璟詐死的事情會被後世發覺呢?

是因為楊璟的兒子楊洪的一封親手書寫的手札,也就是類似於日記的東西,名叫”吾父秘事“。這裡面明確記載了朱棣追封的璟國公就是自己的父親楊璟,也就是上面所說的詐死的芮國公楊璟。

而璟國公是什麼情況?從哪裡冒出來的呢?從後來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楊璟在詐死之後,被朱棣派到了自己封地的瀛西當倉河守將,後來又被派遣到遼東訓練鐵騎,知道詐死的八年後,靖難之役起,楊璟復出,然後隨靖難大軍一路南征。

在決定雙方勝負的靈璧大戰中,楊璟挺身護駕,為救燕王而捨命捐身,以此報了燕王的活命全家之恩。朱棣繼位,追封楊璟為璟國公,將他的生前履歷及往事前功一概抹去,並在實錄、史籍中均不作任何記載。

為什麼在明朝歷史上沒有相關記載,我們只能在楊洪的手札裡面看到呢?因為這事關朱棣篡位的事情,所以楊洪雖然寫下手札,卻命令後人不得外傳旁傳,以避誅族之災。所以歷史關於楊璟的記載都沒有了,至於楊璟一族,亦深知凡參與謀權奪位的臣子,在新天子得勢之後大都難免滅口誅族之禍,故也心照不宣,將錯就錯,凡涉及楊璟身世的地方,一律削方就圓。

為什麼說,楊璟詐死不會得到最高領導人的默許

要知道,朱元璋最開始下的命令可是殺掉楊璟啊,而且是讓朱棣親自去。這個時候有人會問了,難道不會是朱元璋私下授意朱棣不要殺掉楊璟嗎?當然不可能,朱元璋讓朱棣留下楊璟幹什麼?方便以後篡位啊?

當時朱元璋為了胡惟庸案廢了多少心思?殺了多少功臣啊,怎麼可能留下一個將軍,還是私下裡留下呢?楊璟也沒有什麼大的背景,朱元璋發起狠來連李善長等人都可以殺掉,楊璟又算的了什麼?

所以說,楊璟的詐死,絕對是朱棣瞞著朱元璋私下裡進行的,肯定不會得到所謂的最高領導人也就是朱元璋的默許。

你們覺得呢?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楊璟是誰?為何會有其詐死一說?楊璟是在洪武三年的時候被封為營陽侯,而且此人頗有武藝,早期還跟隨朱元璋討伐過陳友諒,攻克九江等地,後來湖廣等地爆發叛亂,而楊璟奉命前去圍剿。



洪武三年,被封為營陽侯,食祿千五百石,但在洪武十五年時卒,被追封為芮國公,諡武信,在胡惟庸案發生以後,朱元璋就下令徹查相關黨羽,而楊璟也是因胡惟庸的案件而被牽連,但這次死亡記載大多認為是詐死,因為此時的楊璟深受朱棣喜歡,認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派他率兵操練於遼東地區,以保其周全。

而且在相關記載中說在楊璟的身邊有一位與其極其相似的貼身侍衛,他叫範冉,為了保全楊氏家族,這名侍衛替楊璟而死,所以此時的楊璟隱姓埋名,躲過了相關機構的追查,而後被朱棣派到遼東訓練鐵騎,後來為朱棣反擊建文帝做出極大的貢獻,並在靈璧大戰中為救朱棣而被殺,所以此時的楊璟才算是真的死去,之後楊璟被追封為璟國公,但因為朱棣政權得來不正,所以並沒有為其正名,這才導致很多人不瞭解楊璟的死亡真相。


所以對於楊璟的假死只能說得到了朱棣的默許,而朱元璋可能真的被矇騙過去了,否則對於胡惟庸案的態度,是不可能放過楊璟的,你覺得呢?


曉峰來介紹


沒有吧!否則!也沒有八賢王和寇準夜訪楊琛這場戲的主角是楊璟家庭導演的一場鬧劇。


淡墨青衫16


楊家將中任堂惠代楊六郎延於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