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和薛平貴有什麼關係嗎?

無筆


前幾年有一部特別火的電視劇叫《薛平貴與王寶釧》,其中的薛平貴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薛平貴。這個薛平貴呢,在歷史上並無此人,因為他是民間虛構出來的人物,所以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愛情故事,同樣也是虛構。

然而歷史上薛仁貴則是真實存在的人物,他所在的家族世代為官,不過到他這一代的時候,突然沒落了。薛仁貴因為家境貧寒,而選擇應徵,加入張士貴部下,後立下赫赫功勞,成為唐初時期的名將。

有很多人好奇,薛平貴是不是薛仁貴,畢竟兩個人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而且都是有名的將軍。其實在這裡有很多種說法,我們先來看一看第一種。

薛平貴是根據薛仁貴改編的。當時有一戶土豪,請戲班子唱關於薛仁貴的戲劇《汾河灣》。這部戲劇講的是薛仁貴與柳銀環的愛情故事,但是因為其結局比較悲慘,令土豪的母親鬱鬱寡歡,不久便生病了,所以土豪對症下藥,重金請人改寫《汾河灣》,讓薛仁貴的愛情有個完美的結局。

這個改寫的《汾河灣》呢,就是《王寶釧》,不過主角變為了薛平貴,和薛仁貴僅是一字之差。

第二種說法,薛平貴其實是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不過這種說話很快就被否定了。因為實在是太牽強了。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薛仁貴和薛平貴是一個人呢?最根本原因是因為他們都來自唐朝,而薛平貴在史記中沒有記載,薛仁貴則有明確記載,所以產生了混淆,認為薛平貴就是薛仁貴的產物。


理科男讀歷史


薛仁貴、薛平貴,兩人都姓薛,而且名字都有相同的“貴”字,難道這兩人是兄弟?似乎有點道理,而實際上他們並非兄弟。薛仁貴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唐開國之初的名將,而薛平貴,則是民間故事與戲曲中的虛構人物。

薛仁貴的先祖、長輩都是官吏出身,可是傳到薛仁貴,卻是年少貧賤,靠幾畝薄田耕種為生。薛仁貴娶妻柳氏,賢惠有見識。薛仁貴想遷祖墳改運,而柳氏則勸說薛仁貴從軍,跟隨唐太宗遠征遼東。正是柳氏的勸說,薛仁貴成了唐初的一代名將。

安市城一戰,高句麗大將高延壽率20萬大軍救援安市。薛仁貴自恃武藝高強,為了引起唐太宗李世民的注意,故意穿上了與眾不同的白衣白甲,手持一柄方天畫戟,腰別雙弓,在高句麗大軍中橫衝直撞,前後衝殺,所向披靡。此戰之後,薛仁貴有了“薛白袍”的美譽,得到了太宗賞識。

高宗年間,薛仁貴“三箭定天山”,降鐵勒九部,坑殺降卒近十萬餘。薛仁貴因為納了部落女子為妾,遭到彈劾。唐高宗以薛仁貴功過相抵,不予追究。數年後,薛仁貴協同大唐開國功勳李勣,一路捷報,屢敗高句麗大軍,奪數十城,迫使高句麗歸降。唐朝廷隨之在平壤設立了安東都護府,負責管理高句麗舊地。

吐蕃吞併吐谷渾後,薛仁貴奉命護送吐谷渾王還青海復國。唐軍將領郭待封與薛仁貴不合,郭待封傲慢行事,不聽薛仁貴調遣,導致大軍糧草、輜重被吐蕃所掠。唐軍失去軍需,在四十餘萬吐蕃大軍的圍攻下,大敗。薛仁貴只得與吐蕃議和而退,吐谷渾徹底淪陷。

吐谷渾復國失敗後,薛仁貴被廢為庶民,後又多次起復。十餘年後,突厥人入侵雲州,薛仁貴再次奉命出征。薛仁貴憑藉昔日威名,摘下頭盔,在陣前露了個臉,嚇得突厥大軍“下馬羅拜”而遁。薛仁貴則乘機進攻,大破突厥,斬首萬餘,獲牛馬牲畜數萬,取得雲州大捷。

薛仁貴老當益壯,近七十歲高齡,再次取得了一次輝煌的勝利。就在雲州大捷的第二年,薛仁貴病逝,享年七十歲。《舊唐書》評之曰:“仁貴驍悍壯勇,為一時之傑!”

薛平貴與薛仁貴同為唐朝名將,同樣出身貧寒,後來娶了類似薛仁貴原配妻子柳氏的賢惠妻子王寶釧。從軍時,一根扁擔打退了數百軍士,並擒獲了水潭中的怪物“紅鬃烈馬”,獲得了皇帝的賞識。在軍中,同樣有一個類似郭待封的出身名門的連襟魏虎,處處為難陷害薛平貴。而薛平貴也與薛仁貴一般的勇猛無敵。薛仁貴曾納部落女子為妾,而薛平貴也娶了西涼公主。這麼看來,薛平貴的原型應該主要就來自薛仁貴。

不過,薛平貴娶西涼公主,又成了西涼可汗,後又登基為唐朝皇帝,這似乎又和五代後晉皇帝石敬瑭有點類似。石敬瑭是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後來代後唐建立了後晉。

而在薛平貴的身世上,說是宮中嬪妃爭寵,淑妃生下皇子,並被立為太子。另外一位貴妃竟然趁皇帝外出狩獵,令賊人入宮刺殺淑妃母子。這很有明末三大疑案之一的“梃擊案”的影子,賊人被放入宮中大搖大擺的行刺。

隨後,皇子被宦官偷偷運出宮外,交給一家薛姓平民撫養,取名平貴。宦官去世時,將一切告訴了皇帝,皇帝四處尋找,都沒有找到自己的兒子。而此時,薛平貴就在丞相王隱府上做長工。這裡頗有“趙氏孤兒”的味道。

不過,這個出身就出了一個大問題,薛平貴是李氏的女婿,又是李氏血親,這就成了親兄妹結婚了,所以,薛平貴就改成娶了西涼國的公主。同時,因為薛平貴本來就是皇太子,所以返唐後,父子相認,順利繼承了唐朝皇帝之位,西涼也併入了大唐。

因此,看來看去,這薛平貴的原型,絕不止薛仁貴一個,而是歷史上很多事件的合體。所以,薛平貴和薛仁貴的關係,還不能簡單的說是虛構人物與原型人物的關係,薛平貴是融合了更多歷史人物事蹟的一個虛構人物,而薛仁貴只是其原型之一。


奕天讀歷史


答:薛仁貴和薛平貴都是指同一個人。

薛仁貴是唐初名將,崛起於草根,從普通小兵做起,百戰沙場,不斷建功,最終成為威震天下的赫赫戰將。

因此,薛仁貴的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

特別讓人矚目的是,薛仁貴能完成如此華麗變身,離不開他妻子柳氏的默默支持。

薛仁貴在窮困潦倒的時候,就是柳氏他去投軍的。

但是薛仁貴功成名就歸來後,柳氏卻早在家鄉病逝。

因為薛仁貴很傳奇,也很勵志,後人把他和他的子孫的事蹟改編成為小說、演義、評書,以及戲劇。

單就戲劇論,就有《汾河灣》、《獨木關》、《摩天嶺》、《樊江關》、《徐策跑城》、《薛剛反唐》、《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徵西》、《三請三休樊梨花》等等。

話說,清初山西某富戶為母慶壽,邀請堂會,演出《汾河灣》等戲。

這位高堂壽星很入戲,情感跟隨著戲劇情節的發展跌宕起伏,悲喜交加,大喜大悲,看到最後薛柳二人竟不能團圓攜手,悒悒不快,後來竟抑鬱成疾,臥床不起。

這可真是樂極生悲。

富戶大急,懸巨賞徵求薛仁貴夫妻團圓的劇本。

當地某文人於是按要求寫了一出大團圓結局的熱鬧好戲,薛仁貴不但與柳氏久別生逢,而且當上了西涼國的國王,封柳氏為王后,從此兩人過上了國王和王后的幸福生活,生下了一大堆王子和公主。

這場戲一下子就治好了老太太的抑鬱症。

改編戲劇的文人也獲得了豐厚的獎金。

但是,這出戏也只能演給老太太看看,哄老太太開心罷了,是沒辦法對外演的。

因為大家都知道,薛仁貴與柳氏的結局並不是這樣的。

該文人於是做了靈活變通,把薛仁貴改成“薛平貴”,把柳氏改成“王寶釧”,並且在開頭加了《綵樓配》、《三擊掌》、《別窯》、《探窯》等劇目,與後面的《武家坡》、《大登殿》串成一個群眾喜聞樂見的英雄傳奇喜劇,劇名就叫《王寶釧》。

結果,《王寶釧》不但可以對外演出了,還比原劇《汾河灣》更加賣座。

所以說,薛仁貴和薛平貴,其實是都是指薛仁貴。


覃仕勇說史


薛仁貴和薛平貴兩個人的名字就一字之差,然而兩人是有聯繫的。薛仁貴是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唐初名將。他的祖先都是北魏,北周,隋朝的大臣。薛仁貴的父親由於早逝,因此薛家沒落了。



薛仁貴少年時就開始種田,成年後,在他妻子的勸說後,薛仁貴決定應徵入伍,跟隨唐太宗徵遼東。在遼東戰役中,薛仁貴立功了,因此名揚軍中。唐太宗也提拔薛仁貴為中朗將,鎮守玄武門。唐高宗時期,山洪暴發,薛仁貴警示內宮,救了唐高宗,於是唐高宗賜給薛仁貴一匹御馬。薛仁貴降高麗,破突厥功勳卓著,唐高宗封他為平陽郡公。



薛平貴是中國戲曲和民間故事的虛構人物,西涼國王,王寶釧的丈夫。薛平貴的漣源有三種說法:1.山西一富戶為母慶壽,辦堂會,演《汾河灣》。富商為了滿足母親的要求。提議改劇本,所以當時的編劇根據薛仁貴的事蹟杜撰了以為薛平貴。2.有人認為薛平貴是後晉石敬瑭。3.京劇《武家坡》中提到西涼,所以薛平貴可能是西北地區的人物。



所以從以上的陳述來看,薛平貴的原型是薛仁貴,當時古代的人們為了避嫌,所以在戲劇中用薛平貴來代替薛仁貴。薛仁貴是真實人物,薛平貴是由薛仁貴的故事演變而來的。薛平貴歷史上並沒有這個人。因此我們可以說薛仁貴也就是薛平貴,一個是歷史人物,一個是戲曲人物。


肖邦老師的課堂


薛仁貴是大唐盛期唐王李也世明執政時期的名將。小說《薛仁貴徵東》一書描述了薛人貴徵東救駕,以及薛仁貴英勇善戰,功勞蓋世的一系列英厷事蹟。而薛平貴與薛仁貴二人姓名一字之差看似弟兄,其實牛馬不相及。薛平貴是後人根據”薛仁貴”的傳說編寫的一齣戲劇《薛平貴與王寶釧》


天高雲淡839


總的來說,薛平貴是歷史杜撰之人,而薛仁貴是真實存在的人物。作為一個虛構人物,薛平貴的聲勢和影響力是可以和薛仁貴相提並論的。薛平貴多出現於民間的虛構故事和戲曲中,作為一個藝術形象,薛平貴有著高貴的出身,藝術形象中的薛平貴是唐宣宗的太子,而且宰相王允的女兒王寶釧拋繡球還將他選為了女婿。

相比之下,薛仁貴就是有鮮活的真實背景的。《舊唐書》和《新唐書》均對薛仁貴做了詳細記載。薛仁貴又叫薛禮。舊唐書對他的記載是漢族人,出身於今天的山西河津。生於公元614年,故於683年。薛平貴的祖上是北魏的河東王薛安都。初唐時期,薛仁貴追隨李世民征戰遼東,在應募投軍之後,很快因為突出表現獲得李世民的讚賞,為李世民戰遼東立下了汗馬功勞。

此後,薛仁貴繼續效命於李世民,曾經率領大軍打敗九姓鐵勒,對高句麗的戰爭中,表現英勇,降服了高句麗。接著破突厥,一時聲名無人能及。民間所傳的“良策息干戈”、“仁政高麗國”等事蹟,多是說薛仁貴的。薛仁貴一度官至瓜州長史,檢校代州都督。最後被封為平陽郡公。而京劇《武家坡》的原型,則是《汾河灣》裡的薛仁貴與原配妻子柳迎春。二者的地點和故事情節,極其相似,故事所發生的地點也都在寒窯,可以說這應該就是薛平貴源於薛仁貴的有力證據。

總的來看,歷史上雖然沒有薛平貴這個人的文獻記載,但是他們兩個幾乎是在同一個時代,而且名字一字之差,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故事原型多與薛仁貴和其原配柳迎春的相似。所以可以認為《武家坡》就是由《汾河灣》演變而來。可以肯定的是薛平貴雖然與薛仁貴不是一個人,但是二者的經歷極其相似,可以說,薛平貴就是薛仁貴的形象做了藝術昇華。藝術創作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為了使得戲曲的故事情節飽滿,加入一些虛構元素,對於人物的名稱和出身,做一些改造包裝,也是很司空見慣的事。隨著年代的久遠,眾多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他們的形象也早已模糊不已。人們出於歌頌紀念的目的,適當的加入一些創新元素,反而使得人物更加鮮活起來。我們作為一個看客,不光要看到歷史的真實,也要通過藝術區看到自己,而那個自己就是藝術角色的展示。


木劍溫不勝


《白鹿原》裡唱的秦腔裡,薛平貴和薛仁貴是否是一個人?

《白鹿原》裡有一集曾出現了一段秦腔,戲名是《西涼國辭別了公主玳瓚》,說的是薛平貴和王寶釧的傳奇故事。無獨有偶,京劇舞臺上也有一段薛仁貴和柳金花的故事,薛仁貴薛平貴一字之差,故事也非常類似,那麼薛平貴和薛仁貴到底有沒有關係?是不是實際上是一個人呢?

薛仁貴

薛仁貴大家都很熟悉,名禮,字仁貴,出身河東世家薛氏,是唐代初年的名將。唐太宗徵高句麗,薛仁貴白衣白袍在千軍萬馬中如入無人之境,初出茅廬就一鳴驚人。薛仁貴徵戰一生幾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

在京劇傳統劇目《汾河灣》中,薛仁貴的妻子叫柳金花,出身河東大家柳氏,不顧家裡反對嫁給薛仁貴,生子薛丁山。薛仁貴出外征戰一去就是十幾年,後來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在汾河灣碰到薛丁山射雁,父子互不相識,薛丁山射術精準,薛仁貴非常讚賞。這時,突有猛虎竄至,仁貴怕虎傷人,急發袖箭,不料誤傷薛丁山。薛仁貴回家和柳金花相見後,才知道誤傷致死的正是自己的兒子,夫妻兩個悲痛欲絕,是個悲劇結尾的故事。

當然薛丁山的歷史原型是薛訥,是玄宗時期的名將,可沒有被老爸射死。而薛仁貴的夫人確實姓柳,勸夫從軍也是有的。

薛平貴

再來看薛平貴,這完全是個虛構人物,因為真正的唐懿宗沒有這樣的傳奇經歷,唐懿宗也是唐朝有名的昏君,和薛平貴的形象相差甚遠。

薛平貴的故事,和薛仁貴的傳奇確實很相似。王寶釧是宰相之女,也是不顧家人反對嫁給薛平貴入住寒窯。薛平貴也是應徵入伍,在外征戰十八年,後藉助西涼公主玳瓚的力量,殺回長安,自立為帝。王寶釧獨守寒窯十八年,終於被封皇后,到十八天後突然去世。其實也是一個悲劇結尾。

兩個故事和人物的高度相似性,讓人容易得出薛平貴故事來源於薛仁貴故事的結論,“兩薛並演”也成為了中國戲曲裡的獨特一幕。


集賢院居士


這兩個人,經常被弄混,其實完全不是一碼事。我就請問,李小龍和李雲龍有什麼關係嗎?



就像李小龍是功夫天王一樣,薛仁貴是唐朝初年的大將。他的一生,戰績彪炳。其中,最令人神往的一幕,發生在薛仁貴率軍征討九姓鐵勒(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的一支)的戰役之中。


在戰鬥中,薛仁貴三箭射殺對方三員戰將,令九姓鐵勒的陣腳大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的典故的由來了。薛仁貴本人,對維護唐朝的國家主權,確實立下了赫赫戰功。



就像李雲龍是影視角色一樣,薛平貴是戲劇舞臺上虛構的人物。戲劇角色薛平貴出身貧寒,但後來也成長為著名的武將,他與王寶釧的浪漫愛情故事,家喻戶曉;加上戲劇的時代背景,也是定在唐代。所以,人們常常把薛仁貴與薛平貴弄混,是情有可原的。



王寶釧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她拋繡球選擇了平民小夥子薛平貴。沒想到,王寶釧的父親嫌貧愛富,堅決不同意。勇敢的王寶釧,在與父親三擊掌後,斷絕了父女關係,與心上人薛平貴一起,搬進了寒窯.......


據考證,薛平貴這個角色的塑造,也許借鑑了薛仁貴年輕時的貧寒經歷。不過,實際上,串聯整個愛情故事的主線,是敢愛敢恨的女主角王寶釧,而不是男主角薛平貴了。


雖然,一筆寫不出兩個薛字,只是可惜,這兩位薛姓名人的關係,確實是八竿子也打不著的。


俚言雜談


而薛仁貴是《舊唐書》《新唐書》中均有記載,他名禮,字仁貴,漢族,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生卒年是公元614年-683年,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唐朝初年名將,著名軍事家。唐太宗李世民征伐遼東時,薛仁貴應募投軍並在與遼軍的戰鬥中驍勇善戰,立下戰功,而後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因薛平貴與王寶釧在歷史上並無其人其事,又因《武家坡》(薛、王故事)與《汾河灣》(薛、柳故事)情節十分相似,也有人認為它是薛仁貴與柳迎春故事的演變。

至於如何演變的,目前有兩種說法較為可靠:

1、據一些老輩藝人講述,薛平貴的來源是:某年山西一富戶迎合富母的心態,將《汾河灣》戲中薛仁貴與柳氏的結局改成了大團圓結局,並將“薛仁貴”改為“薛平貴”,劇名也改為《王寶釧》,自此之後,京劇舞臺上便出現了一個薛仁貴,一個薛平貴,“兩薛並存”,相安無事。

2、另一種說法是認為薛平貴即是後晉石敬瑭,石敬瑭為後唐明宗李嗣源之婿,又為契丹所立,國號晉,即戲中“由西涼歸來即皇帝位”。

實際上,小說也好,戲劇也好,一般都會參考某個原型人物,再糅合多個人物的故事於一身,以增加其戲劇性和可觀賞性。所以薛平貴一角,應是以薛仁貴作為原型,又糅合了石敬瑭等人的部分身份和故事,為了迎合觀眾喜歡大團圓的願望,又想象了一些喜劇的情節,再加以藝術加工而成的虛擬人物。

(一起讀史,分享心得,請您關注我的頭條號。)


六甲番人


這兩個人風馬牛不相及,除了名字裡“薛”與“貴”。同為唐朝人但不是一個年代。薛仁貴是唐朝確有其人,是唐太宗徵高麗的元帥,在朝鮮半島還有其墓碑。小說薛仁貴徵東把他神化,說是武曲星下凡,常幻化成白虎,最後被其子薛丁三一箭射死。薛平貴是民間傳說中唐朝時期人物,出身貧寒,宰相王允的三女兒王寶釧拋繡球選其為婿,其後,薛平貴從軍遠赴西涼征戰,輾轉成為西涼國王,回到中原與王寶釧相聚。中國各地有許多關於薛平貴事蹟的戲曲劇種廣泛流傳。

但是他們有共同或者說像似的經歷,就是都是苦出身,同樣被富家女看中結了姻緣,同樣離鄉背井從軍,同樣離家幾十載,同樣衣錦還鄉,妻子同樣忠貞不二,苦守寒窯,最後團聚。同樣被編成戲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