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給他的兒子諸葛瞻留下了14個字,全部言中要害

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世稱“臥龍先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智者與忠臣的代表人物。在《三國演義》裡,他是智慧的化身。自古以來,人們對諸葛亮是非常的崇拜。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蜀漢的穩定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早年的劉備,東奔西走,無固定的落腳之處。公元201年,劉備被曹操打敗,被迫依附於荊州的劉表。此時的劉備意識到,沒有謀士的出謀劃策,僅靠關張趙三個武將,是無法成大事的。在徐庶的建議下,劉備去隆中懇請隱居的諸葛亮出山相助。

諸葛亮給他的兒子諸葛瞻留下了14個字,全部言中要害

諸葛亮雖隱居在隆中,卻對當時的政治局勢很是瞭解。他為劉備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形勢,還獻出了有名的《隆中對》。有了這個藍圖,劉禪是信心倍增,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在諸葛亮的鼎力幫助之下,劉備的人生開始了慢慢的轉變。先是赤壁之戰,大破曹操,得到了荊州、南郡、長沙等根據地。劉備以此發展,實力大增。益州之戰,劉備成功佔領了成都,自立為益州之主,從此天下有其三分之一。漢中之戰,劉備打敗了曹操,奪取漢中,實力達到空前的強大。這幾個重要的戰爭,劉備之所以能取勝,都離不開諸葛亮的出謀劃策。

諸葛亮給他的兒子諸葛瞻留下了14個字,全部言中要害

但天有不測風雲,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不但失去了親如手足的弟兄,還失去了戰略要地荊州,這使得當時天下局勢悄然改變。公元221年,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奪回荊州,不聽諸葛亮的相勸,對東吳發動了“夷陵之戰”。孫權手下大將陸遜火燒連營七百,劉備打敗,只得退回白帝城,不久駕崩。

劉禪是歷史上有名的軟弱帝皇,他當上皇帝后,國內諸事皆由相父諸葛亮處理。為了報答先主劉備的知遇之恩,匡扶漢室,諸葛亮五伐中原。因為過於勞累,公元234年秋,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給他的兒子諸葛瞻留下了14個字,全部言中要害

諸葛亮如此厲害,那麼他的兒子諸葛瞻又是什麼樣的水平呢?諸葛亮病逝前,給諸葛瞻留下了十幾個字:聰慧可愛,嫌棄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在諸葛瞻7歲的時候,他的父親諸葛亮去世了。年幼的諸葛瞻,多多少少也遺傳了父親的聰明才智,特別是在記憶力方面有著驚人的天賦。大家都知道,在封建時代,世襲制是非常的流行,所以諸葛瞻也世襲了他父親諸葛亮的爵位武鄉侯。諸葛瞻17歲那年,他娶了蜀國的公主為妻,被授為騎都尉。

諸葛亮給他的兒子諸葛瞻留下了14個字,全部言中要害

單從表面上來看,諸葛瞻的人生可謂是過得順風順水。他基本上不用努力,僅憑著父親的光環,一躍成為了皇親國戚。這或許連他自己也想不到,榮華富貴來的毫不費力。不過以此同時,諸葛瞻的責任越來越重。因為當時的蜀漢,後主昏庸無能,重用宦官黃皓,導致國內政權不穩。再加上蜀國連年征戰,國庫空虛,國力日漸下降。

公元261年,諸葛瞻被任命為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總領國事。不過歷史證明,諸葛瞻雖說是聰明過人,但是他在軍事方面的能力卻是一般。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遣鄧艾、鍾會等大舉發蜀。姜維在劍閣阻擋了鍾會的十幾萬大軍,鄧艾卻偷渡陰平,兵臨成都。諸葛瞻臨時領命,帶兵抗擊鄧艾。此時的諸葛瞻,猶豫寡斷,不聽黃崇的多次勸誡,佔據險要地勢,導致蜀軍節節敗退。

諸葛亮給他的兒子諸葛瞻留下了14個字,全部言中要害

鄧艾領軍長驅直入,蜀軍無法抵擋,只能退守綿竹。不過諸葛瞻還是忠誠可嘉,面對鄧艾的誘降而不心動,怒殺來使,決定與鄧艾決一死戰。諸葛瞻不僅對蜀漢忠心無二,還視死如歸。準備出擊之前,諸葛瞻悲憤地說:“我有三罪,內不能除去黃皓,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衛國土。”於是率軍出擊,兵敗自殺。

諸葛亮給他的兒子諸葛瞻留下了14個字,全部言中要害

縱觀諸葛瞻的一生,雖說是才智過人,但其在軍事的方面的能力卻是一般般,甚至算不上一個合格的將領。不過,諸葛一門忠烈,不為外敵的榮華富貴所動,為國捐軀,值得後人景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