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34個開國功臣,朱元璋殺了30個,剩下四人為何不殺?

成朝利


每個王朝的建立,有伴隨著一大批功臣,大明王朝也不例外。為朱元璋打江山的功臣有很多,被封為公爵的有25人(最有名的當屬開國六公爵),而被封為侯爵的更有79人,其他的就不說了,總是林林總總的,明朝的開國功臣可不止34人。



我們先看看25個公爵,是怎麼死的。

戰功最多的是徐達,他卒於1370年,死因是患病,頭一年勉強治好,第二年復發,直接病死,他的死和老朱無關。


常遇春,卒於1369年,行軍途中暴斃,朱元璋知道以後,為他傷心了好一陣子,他的死也和老朱無關。

常茂,卒於1370年,常遇春的兒子,因為戰事不利,還推卸責任,被老朱免職,不久自己憂鬱而死。這個是自己的問題,不是老朱為了給孫兒掃清障礙而乾的。

李善長,卒於1370年,死因大家都知道,手伸得太長了,結黨營私,各種罪名一籮筐,此人確實是是被老朱下令處死的。


李文忠,卒於1384年,病死的,和老朱無關。

馮勝,卒於1370年,因為受到老朱猜忌,所以被處死。

鄧愈,卒於1377年,病死在壽春軍營中,老朱知道後也覺得傷心,他的死和老朱無關。

湯和,1389年隱退,1395年病死,躲過了許多朝廷災難,自然生老病死。

傅友德,卒於1394年,老朱逼他親手殺死自己的兩個兒子,此人索性連自己的腦袋也交了上去,此人被老朱所害,冤死。

胡大海,卒於1362年,被部下所害。

耿再成,和胡大海一樣,被部下殺害,死於同年。

張德勝,卒於1360年,死於戰事。

趙德勝,卒於1363年,死於戰事。

丁普郎,卒於1363年,死於戰事。

俞廷玉,卒於1383年,死於戰事。

廖永安,卒於1365年,被敵人俘獲,不屈而死。

茅成,卒於1366年,死於戰事。

俞通海,卒於1367年,死於戰事。

丁德興,卒於1366年,死於戰事。

嚴德,死於戰事 。

陶安,卒於1368年,政績顯著,死在任上,和老朱無關。

濮英,卒於1387年,死於戰事。

藍玉,卒於1393年,忠於老朱長子,卻因此而死,這是老朱枉殺的又一個功臣。



康茂才,卒於1370年,軍中病死。

這是25位被封公的功臣,可以看到,這些人裡面,絕大部分都是生老病死、戰死,只有寥寥幾人是因為案件牽連,而被朱元璋下令處死。被他主動殺死的,主要集中在幾個事件中,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胡惟庸大案,此人事情白敗露之後,牽連極多。

另外一件事但是太子朱標意外死去,為了給太孫肅清朝堂,朱元璋在晚年大肆誅殺功臣,再加上當年胡惟庸等人的案件的不斷理清,前後被殺功臣超過20個。


小鎮月明


(朱元璋圖)

明朝34個開國功臣:

1、徐達:魏國公,洪武十八年病逝。

2、常茂:鄭國公,常遇春之子,洪武二十年獲罪,被貶到龍州,洪武二十四年病逝。

3、李善長:韓國公,被捕入獄,後將其處死,連累全家70餘口。

4、李文忠:曹國公,洪武十七年病逝。

5、馮勝:宋國公,因“藍玉案”受牽連,被賜死。

6、鄭愈:衛國公,洪武十年病逝。

7、湯和:信國公,洪武二十八年病逝。

8、傅友德:穎國公,後因“藍玉案”被猜忌,當眾自盡。

9、藍玉:涼國公,後因謀反被斬首,滅其三族,受牽連官員達一萬五千餘人。

10、唐勝宗:延安侯,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牽連被殺。

11、陸仲亨:吉安侯,洪武二十三年,因參與胡惟庸案被殺。

12、周德興:江夏侯,洪武二十五年,因其子淫亂後宮受牽連被誅殺。

13、華雲龍:淮安侯,洪武七年,病逝于軍中。

14、顧時:濟寧侯,洪武十二年病逝。

15、耿炳文:長興侯,因受彈劾而畏罪自殺。

16、陳德:臨江侯,洪武十一年病逝。

17、郭興:鞏昌侯,洪武十七年病逝。

18、王志:六安侯,因胡惟庸案,因其已死,未被追究。

19、鄭遇春:滎陽侯,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被殺。

20、費聚:平涼侯,洪武二十三年,因受胡惟庸案被殺。

21、吳良:江陰侯,洪武十四年,病逝於青州。

22、吳禎:靖海侯,洪武十二年病逝。

23、趙庸:南雄侯,因受胡惟庸案被殺。

24、廖永忠:德慶侯,違法之事被賜死。

25、俞通源:南安侯,洪武二十二年病逝。

26、華高:廣德侯,洪武四年病逝於瓊州。

27、楊璟:營陽侯,洪武十五年病逝。

28、朱亮祖:永嘉侯,被鞭打至死。

29、胡美:臨川侯,洪武十七年獲罪被殺。

30、韓政:東平侯,洪武十一年病逝。

31、黃彬:宜春侯,洪武二十三年,因胡惟庸案被殺。

32、曹良臣:宣寧侯,洪武五年,戰死阿魯渾河。

33、梅思祖:汝南侯,洪武二十三年,因胡惟庸案全家被殺。

34、陸聚:河南侯,洪武二十三年因胡惟庸案被殺。

朱元璋總共殺了15人,並非殺30人,誇大了。

(朱元璋圖)

剩下四人:

第一位:信國公湯和,主動告老還鄉。

第二位:黔寧王沐英,與太子朱標關係最好。

第三位:營國公郭英,輔佐朱允炆。

第四位:興國公耿炳文,躲過朱元璋誅殺,卻躲不過朱允炆御使彈劾,被迫自殺。


鐵男春秋


大明建國後,共封賞功臣34位,其中公6人,候28人。李善長,劉伯溫、宋濂、徐達、常遇春、湯和,鄧愈、藍玉、馮盛、傅友德、李文忠、沐英、胡懷庸、胡大海等。其中在洪武朝自然死亡及被殺後剩餘的有,湯和、沐英、郭英、耿炳文。之所以未被殺害,主要有兩點原因:

1、這四人除了沐英為朱元璋義子之外,其他皆為臣子。也都跟隨朱元璋征戰天下,深知朱元璋的性格。並且在太子朱標去世後,該幾位,明顯更加低調,事事不爭,屬於半隱狀態。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因此,獲得善終。

2、朱元璋為了鞏固皇長孫朱允炆的皇位,必須要殺掉一些功臣,因為朱標若在,到還好,因為也是從創業一直開始的。而朱允炆過於年輕,在功臣心中沒有過高的威望。所以為了孫子的地位,必須如此。但也過於狠毒。同時朱元璋又考慮到,朱允炆上位後,怕無將可用,這四位又顯得很低調,很知趣,所以,就留下未殺,主要為孫子皇位鞏固過渡。

朱元璋千防萬防,防過了很多人,獨獨沒有狠下心放置自己兒子的叛亂。導致建文帝被推翻。若朱標不死,建文帝殺伐果斷,那麼整個大明朝的歷史,甚至中國歷史都會改變。也就是明朝很可能不會定都北京。朱標上位,有很大希望遷都西安。朱允炆在,會穩固南京。那麼之後縱然假如出現朝代更迭,北京的首都地位也不會出現。也就不會出現如今的北京京都局面。


仰閣文化


朱元璋確實殺了很多功臣,但是說明朝有三十四個開國功臣,朱元璋殺了其中的三十個,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因為朱元璋雖然為人狠辣,但他對功臣也遠沒有傳言的那麼嚴酷。他殺開國功臣的邏輯,帶有很強的目的性,並非是亂殺。

一、早期去世的功臣多是善終

先按照死亡的時間順序,列一下明朝開國功臣的死亡日期及原因。(明朝建立之前去世的功臣不算,追贈爵位的也不算)

1369年—鄂國公常遇春病卒 

1371年—廣德侯華高病卒

1372年—宣寧侯曹良臣戰死

1374年—淮安侯華雲龍病卒

1375年—誠意伯劉伯溫被胡惟庸害死

1375年—德慶侯廖永忠賜死

1377年—衛國公鄧愈病卒

1378年—臨江侯陳德病卒

1378年—東平侯韓政病卒

1379年—濟寧侯顧時病卒

1379年—靖海侯吳禎病卒

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鞭死

1381年—江陰侯吳良病卒

1382年—營陽侯楊景病卒

1382年—汝南侯梅思祖病卒

1382年—宣德侯金朝興病卒

1383年—安陸侯吳復病卒

1384年—曹國公李文忠病卒

1384年—鞏昌侯郭興病卒

1385年—魏國公徐達病卒

1386年—六安侯王志病卒

1387年—鄭國公常茂流放

1387年—永城侯薛顯病卒

1388年—安慶侯仇成病卒

1388年—海西侯納哈出病卒

1389年—南安侯俞通源病卒

從以上列出的名單可以明顯看出,在洪武二十二年之前(公元1389年),明初開國功臣一共死了26人,其中22人是正常病死

只有廖永忠、朱亮祖是被朱元璋賜死。但是這兩個人的死,一個是知道的太多了,一個是貪贓枉法,都是死有餘辜,跟朱元璋誅殺功臣沒有什麼關係。

因此可以這麼說,洪武二十二年之前,朱元璋對功臣很少下手。僅有得個別案例,那也是沒辦法的選擇。

另外就是明朝第一功臣徐達的死因,關於他的死,我傾向於是跟朱元璋沒有關係。理由很簡單:徐達死的那年,朱元璋沒有任何必要殺掉他。

二、李善長案被誅殺十人

朱元璋真正大開殺戒,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殺李善長開始的。這一年死了十一人,其中朱元璋殺了九人

首先是兩個病死的:雄武侯周武病卒、航海侯張赫病卒,這兩人是善終。

同年,韓國公李善長因坐胡黨被處死,同年因為同樣原因處死的還有: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臨川侯胡美、宜春侯黃彬、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河南侯陸聚、滎陽侯鄭遇春。以上九人確確實實是被朱元璋所殺,無可辯駁。

關於殺他們的原因,《明史》的官方說法是當年胡惟庸謀反,這些人都有參與。事件在這一年被披露,然後被朱元璋一鍋端了。不過這屬於很不靠譜的說法。我覺得他們被殺的真正原因,應該還是朱元璋為了徹底廢除丞相制,有意得在打壓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李善長當過丞相,這是他必死無疑的重要原因)


從李善長開始,朱元璋才是真正動了殺開國功臣的殺心。不過殺了李善長一黨後,朱元璋並沒有繼續大開殺戒,而是及時停手。按照當時他的預估,應該是殺夠了,沒必要再殺了。

可是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1392年,朱標突然病逝了。他的死,嚴重打亂了朱元璋的傳位計劃。為了能讓皇孫朱允炆順利繼位,朱元璋只得繼續大開殺戒了。

不過這一年,朱元璋還來得及開殺戒。(要編造殺這些功臣的藉口)。因而在洪武二十五年,只死了三個人

其中黔國公沐英是病死(死的非常及時,算是一個善終);江夏侯周德興因為他的兒子跟宮女淫亂,被朱元璋以株連罪誅殺;靖寧侯葉升也是坐胡黨誅,屬於李善長一案的殘黨

三、藍玉案被誅殺十七人

轉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殺人藉口收集夠了,朱元璋便開始了大開殺戒:

首先是涼國公藍玉和開國公常升被誅。因受他們的牽連,會寧侯張溫、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桓、景川侯曹震、舳艫侯朱壽、懷遠侯曹興、全寧侯孫恪、瀋陽侯察罕、西涼侯濮興、宜寧侯曹泰、支平侯韓勳、徽先伯桑敬、東莞伯何榮等13人,一併被處死。


四、為了平衡政治,警告藩王,誅殺傅友德、馮勝二人。

再到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極具分量的穎國公傅友德被賜死。同一年,定遠侯王弼和永平侯謝成因為藍玉案被誅殺,屬於上一年沒殺完的殘黨。

最後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朝僅存的兩個開國公爵也都死了。其中宋國公馮勝是被朱元璋賜死,信國公湯和是病死。

同一年,崇山侯李新因為貪汙受賄,被朱元璋下令處死。

以上一共列舉了61人:其中病死26人;因自身原因被朱元璋處死的有5人;被朱元璋找茬而冤殺的有29人;被胡惟庸害死者1人

如果再分得細緻一些,朱元璋真正對功臣的全面大清洗是發生在朱標死後,1393—1395年這三年時間。被冤殺者高達19人,佔明朝被誅殺功臣的三分之二

五、朱元璋大開殺戒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要在這三年時間內大開殺戒呢?其實原因在前面提到過。

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由於皇太孫朱允炆太過年輕,且毫無政治威望和手腕。朱元璋原本為朱標培植的藍玉、常升一黨),反倒成了太孫朱允炆的最大政治威脅。(朱允炆鎮不住這些大將)

朱元璋當時63歲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年。迫於時間壓力,朱元璋只能在自己風燭殘年之際,以大開殺戒的方式,儘快解決最大政治隱患,消滅了藍玉、常升等一系列開國功臣

殺掉了藍玉、常升一黨後,傅友德、馮勝因為跟藩王有姻親關係,他們兩人的存在,同樣會造成政治失衡。所以朱元璋乾脆就一不做,二不休,把他們也一併剷除了。

這裡插一句,宋國公馮勝的女兒是周王朱橚的王妃,穎國公傅友德的女兒是晉王一系的世子妃。他們跟藩王的關係太親密,對朱允炆的威脅太大了。所以他們必須死。如果徐達還活著得話,他肯定也會被誅殺。(徐達是朱棣的老丈人)

六、總結

從後知後覺的角度來說,在朱標未死前,開國功臣只要不嚴重違法或偷偷搞小團體,朱元璋都不會殺他們。但是在朱標死後,除非是像湯和一樣變成廢人了,朱元璋才有可能放過。因此朱標的死,太孫朱允炆的懦弱無能,這才是朱元璋下定決心,大開殺戒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見,朱元璋殺開國功臣的決定,是非常冷靜的以政治理性為準則,絕不感情用事的選擇。某些歷史發明家動輒就說朱元璋是個賊王八,他殺功臣是因為他的出身低,導致他的性格自卑,變成變態殺人狂。這種極為膚淺的觀點,就當作是笑話了。


Mer86


我來闢謠,這純粹是在給朱元璋潑髒水。

所謂的“明朝34個開國功臣”,實際上說的是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十一月所封的6個公爵和28個侯爵,《明史》有云:“進李善長韓國公,徐達魏國公,封李文忠曹國公,馮勝宋國公,鄧愈衛國公,常遇春子茂鄭國公,湯和等侯者二十八人。”

李善長、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和常茂等6人被封為公爵,所以又被稱為“開國六公爵”。

那麼,當時朱元璋所封的28個侯爵又是哪些人呢?

湯和當時被封了箇中山侯,耿炳文被封了長興侯,周德興被封了江夏侯,廖永忠被封了德慶侯,傅友德被封了潁川侯,以及郭興、華雲龍、唐勝宗、鄭遇春、梅思祖等人,一起28個人同時被封侯。

這6位公爵和28位侯爵中,難道真的被朱元璋殺了30個,只餘4人得了善終?

顯然不是。

當時,這34位開國功臣當中受到胡惟庸案牽連致死的只有8人,被以別的原因處死的有6人,或病死或戰死的則多達18人,1人在永樂二年自盡,1人洪武十五年炸死。

或病死或戰死的18人中雖然有幾個人死後受到了胡惟庸案的牽連,但並不是在胡惟庸案中被處死的,總不能說是被朱元璋殺的吧?難道朱元璋還能將他們挖出來救活過來,然後再殺一遍?

李善長原本被列為開國功臣之首,但是後來因為牽連進了胡惟庸案,所以在洪武十三年被處死了,朱元璋也因此取消了他的功臣地位,將徐達放到了第一的位置,不過,徐達這個“開國第一功臣”倒也實至名歸。

徐達是被朱元璋殺死的嗎?雖然傳說是朱元璋送了一隻蒸鵝給徐達,以至於徐達“背疽”發作去世,可是當時的徐達正奉命鎮守北平打北元殘餘勢力,朱元璋也幾次試探過徐達,確認了他並沒有異心,朱元璋根本沒理由殺他。

所以,徐達被殺之說顯然不可信,徐達應當如史書所說是病死。

朱元璋對徐達的評價也很高,說他:“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雖然只活了45歲,可是也算得上是善終了。他和沐英一樣,曾經也被朱元璋收為養子,並且改姓了朱,後來立了功,又得以恢復了自己的姓氏,也算是光耀門楣了。

朱元璋很信任和欣賞自己的這個外甥,當然,李文忠立功也不少,所以才得以在洪武三年被封為公爵,並且位列第三。

馮勝是因為受到了朱元璋的猜忌,最後找了個罪名賜死了他,所以他沒能得個善終,不僅他的兒子不能繼承爵位,他自己也沒能進功臣廟。

鄧愈在洪武十年的時候奉命討伐吐蕃,打得吐蕃人找不著北,但是他在回師途中卻生了病,後病逝於壽春。

朱元璋一聽說鄧愈病逝,心情還挺悲傷,然後追封他為寧河王,又配享太廟,這還不算善終?

常茂是常遇春的兒子,之所以也能夠被封為開國公爵,實則是因為常遇春雖然戰功赫赫,無奈卻在洪武二年突然病死,所以功勞轉移到了常茂的身上。常茂後來因為和馮勝發生衝突,二人紛紛被貶,他也是病逝的,並非朱元璋所殺。

可見,“開國六公爵”之中,只有李善長和馮勝二人死在朱元璋手上,其餘四人則是病逝。

再看“開國28侯爵”,其中有7人是受到胡惟庸案的牽連被處死,有5人是因為別的原因被處死,但是這28個人中卻有14個人是或戰死或病死,只有12人被處死或被賜死。

湯和此人很知趣,或者說他很瞭解朱元璋,所以能夠做到激流勇退,他是34位開國功臣中得了善終的典型。

當時朱元璋想為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鋪路,所以想從湯和這幫老將手裡收回兵權,可是又不好開口,怕被罵過河拆橋,所以只能給他們一點暗示。湯和一看,瞬間明白了朱元璋的心思,所以主動湊上去,皇上呀,我老湯已經老了,再也打不動了,請您批准我辭職回家養老去吧!

朱元璋看到這麼知趣的湯和,心裡也很開心,不愧是自己的老朋友呀!所以,雖然湯和辭職了,可是朱元璋一直很善待湯和。

湯和也因為看得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安然地活了70歲。

這28位侯爵中,除了說說湯和之外,我們再看說說耿炳文和楊璟這兩個人。

耿炳文之所以被很多人認為是“開國34功臣”中沒被朱元璋殺死的四人之一,是因為他活到了永樂年間。

耿炳文在開國將領中以“善守”聞名,這也是他被視為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用的一個原因,因為他不善於進攻,所以造反的可能性小,又因為他善於防守,所以能夠在關鍵時刻保護朱允炆。

只可惜,朱允炆沒有用好耿炳文,以至於最後落了一個悽慘結局。

永年二年,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彈劾耿炳文服飾逾制,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是朱棣在故意找茬,所以耿炳文選擇了自殺,想以此保護家人,可惜他的兒子也沒能逃過一劫。

楊璟此人很有意思,他在洪武十五年的時候炸死,還被朱元璋追封為芮國公,可是一轉眼過了八年,朱棣發起了“靖難之役”後,他卻突然出現在了朱棣軍中,和朱棣一起打朱允炆,讓人目瞪口呆。

不過,楊璟後來在靈璧一戰為救朱棣而被朱允炆一方所殺,後被封為璟國公。

所以,說朱元璋一口氣殺了34個開國功臣中的30個,顯然是在故意向朱元璋潑髒水,將他標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暴君,可實際上並非如此。


寧糊塗


現在很流行明朝三十四開國功臣的說法,這個說法來自哪裡呢?有沒有歷史依據?三十四功臣都是誰?劉伯溫在不在三十四功臣之列?黔寧王沐英、涼國公藍玉、武定侯郭英呢?

如果這些問題都沒整理清楚,就去解釋34位開國功臣,被朱元璋殺了30個,剩下的4人是誰,為何沒有被殺,肯定就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了。

明朝開國三十四功臣都是誰

明朝開國三十四功臣,這個說法還真不是空穴來風,確確實實是《明史》中記載的。

洪武三年,徐達為徵虜大將軍,率李文忠、馮勝、鄧俞、湯和等將領,分道北征殘存的元朝勢力。北伐進展很順利,朱元璋認為大局已定,開始大封宗室、群臣。

當年夏四月,朱元璋先將自己的兒子、孫子分封了十位為王,其中就包括燕王朱棣。

冬十一月,北伐大軍大勝後班師還朝,朱元璋開始大封功臣,“進李善長韓國公,徐達魏國公,封李文忠曹國公,馮勝宋國公,鄧愈衛國公,常遇春子茂鄭國公,湯和等侯者二十八人。”

朱元璋第一次大封功臣一共封了六公,二十八侯,加起來正好是三十四開國功臣。

根據《明史·功臣表一》的記錄,二十八侯分別是中山侯湯和,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江夏侯周德興,淮安侯華雲龍,濟寧侯顧時,長興侯耿炳文,臨江侯陳德,鞏昌侯郭子興,六安侯王志,滎陽侯鄭遇春,平涼侯費聚,江陰侯吳良,靖海侯吳禎,南雄侯趙庸,德慶侯廖永忠,南安侯俞通源,廣德侯華高,營陽侯楊璟,蘄春侯康茂才子康鐸,永嘉侯朱亮祖,潁川侯傅友德,豫章侯胡美,東平侯韓政,宜春侯黃彬,宜寧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陸聚。

到月底的時候,朱元璋又增補了兩人為功臣,即忠勤伯汪廣洋和誠意伯劉基,變成了開國三十六功臣。

其實,洪武三年封侯的功臣中還有一位,名叫薛顯。但是當時因其擅殺官吏、匠人,朱元璋賞罰分明,因功封其為永城侯,因過貶其到了海南。所以,他被排除在了功臣之外,實際上是二十九侯。

這樣算起來,洪武三年封賞的明朝開國功臣實際上應該是三十七人。

沐英要到洪武十年,西征吐蕃立功後,才受封西平侯。

藍玉先跟隨傅友德平定四川,再隨徐達北征,又從沐英西征吐蕃,到了洪武十二年才獲封永昌侯。

至於郭英,其親哥哥郭子興是洪武三年獲封的開國功臣,他們有一個妹妹,就是朱元璋的郭寧妃。郭英到了洪武十七年,才受封武定侯。

這三人都不在開國三十四功臣之列。

三十四功臣,朱元璋殺了三十人,純屬臆造

六國公中四人都是病逝的,只有兩人因罪死。

徐達,洪武十八年,因背疽病逝。其子徐輝祖襲了魏國公的爵位,靖難之役中還在跟朱棣作戰,到永樂五年才去世。

常遇春,洪武二年在軍中暴病而亡。其子常茂獲封鄭國公。洪武二十年,常茂因為酒宴上砍傷了元太尉納哈出獲罪。朱元璋只是將其安置到了龍州,四年後去世。

李文忠,洪武十七年病逝。其子李景隆襲曹國公,還要折騰好久的。靖難之役中沒打過朱棣,後來開南京城門將朱棣迎入了南京城。

鄧俞,洪武十年病逝。其子鄧鎮襲衛國公爵位,後來改封申國公。因為鄧鎮是李善長一黨,被株連處死。

本來功勳第一的李善長因為胡惟庸案,在洪武二十三年被殺。而馮勝因為藍玉案發後,被人告發私埋兵器,在洪武二十八年畏懼自殺。六國公中,只有這兩人算是被朱元璋殺害的。

伯爵以上的開國功臣,活過朱元璋的僅有三人,耿炳文、郭英、愈淵

湯和也死在洪武年間

湯和幼年時是孤兒,為人比較謙卑,雖然比朱元璋年長三歲,但對朱元璋向來恭敬。朱元璋因為湯和對自己的恭敬,也是非常享受的。所以,湯和犯的很多過錯,朱元璋都不加追究。

晚年時,湯和因為醉酒說錯話,被朱元璋時刻提醒,甚至還將湯和所犯的過錯一一寫到了所賜的鐵券上。這也警醒了湯和,讓湯和更加的恭敬謹慎。特別是李善長建造府邸,跟湯和借了三百衛士,湯和立刻如實告訴了朱元璋。

正是因為湯和的謹慎,這才保住了性命,沒有被胡惟庸案牽連。

洪武二十八年,湯和病逝。

沐英同樣死在洪武年間

沐英對朱元璋的忠誠,是毫無疑問的。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去世,沐英傷心病死。

耿炳文活下來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有一個特點,善守不善攻。

在明朝的統一之戰中,耿炳文固守長興達十年,數十次擊敗來犯的張士誠。其後多是隨常遇春、徐達、傅友德、藍玉等人一起作戰,均非主將,攻擊力並不強悍。所以,朱元璋留下他,不擔心他造反,卻可以安心讓他幫朱允炆守土。

事實上也是如此,耿炳文在,靖難之役中,朱棣沒能前進一步。最後還是朱允炆犯渾,用李景隆替換了耿炳文,才導致南軍大敗,朱棣偷襲南京成功。

郭英活下來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朱元璋寵幸郭寧妃,同時朱元璋也想讓郭英牽制耿炳文。

郭英不同於耿炳文,郭英善戰,根據史料記載,洪武十四年,平定南方時,郭英前後殺敵一萬三千餘人,俘虜兩千餘人,繳獲戰甲數萬,戰船上千艘。

郭英後期主要跟隨耿炳文征戰,朱元璋要留下耿炳文,又不放心耿炳文,所以,就讓小舅子郭英作為耿炳文的副將,監督耿炳文。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御史彈劾郭英私養家奴,擅殺官奴,朱元璋一概給與寬恕。

俞淵,戰功一般,沒有威脅,朱元璋想將他留給朱允炆。

俞淵是三十四功臣南安侯俞通源的弟弟。俞通源被牽連進胡惟庸案,但因為當時已經去世,所以不予追究,僅是除去了爵位。他還有一個哥哥叫俞通海,至正年間攻打張士誠時中箭病逝。洪武三年,俞通海被追贈虢國公,只是因為已經去世了,所以,沒能位列開國功臣的國公之列,就沒能進入三十四功臣。

俞淵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戰功,表現也並不突出,應該能力也非常一般。他主要在父兄的功蔭之下,得到了朱元璋的特別照顧。其兄俞通源因為胡惟庸案被除爵,朱元璋就另外封了俞淵為越雋侯。後來,俞淵又被藍玉案所牽連,但是朱元璋還是沒有殺他。只是剝奪了他的爵位,勒令返鄉閉門思過。

推測朱元璋應該是故意的,俞淵雖然能力一般,但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所以,朱元璋想把俞淵留給朱允炆用。

其實吧,心大點多好。俞淵回鄉後過的很好,該吃吃,該喝喝,該睡睡。到了建文元年,朱棣叛亂,朱允炆就召復了俞淵,恢復了爵位。

只是呢,俞淵不知道真的是能力不行,還是運氣不好,靖難之役中的白溝河一戰,直接戰死了。他的兒子俞靖在其死後襲爵。

明朝開國功臣或其後代有一半牽連胡惟庸、藍玉兩案

如果說三十四開國功臣中,朱元璋殺了三十個,不免有點危言聳聽。

不過,在朱元璋所封的共計六七十位伯爵以上的開國功臣中,的確接近一半被牽連入了胡惟庸和藍玉兩案。客觀的說,相比歷史上的歷朝歷代,朱元璋的殺戮的確重了點。


奕天讀歷史


你好,我是歷史百事通。

首先明朝的開國功臣、將領大將以及統帥

徐達 (1332-1385)明朝時期明初大將

沐英 (1345-1392)明朝時期將領

郭英 (1335-1403)明朝時期將領

常遇春(1330-1369)明朝時期開國名將

李文忠(1339-1369)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鄧愈 (1338-1378)明朝時期開國元勳之一。追封為寧河王,諡號武順

李善長(1314-1390)明朝時期開國丞相

馮國用(1323-1358)明朝時期開國大將

馮勝 (不明-1395)明朝時期大將

傅友德(不明-1394)明朝時期開國功臣

廖永忠(1323-1375)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湯和 (1326-1395)明朝時期開國功臣

朱亮祖(不明-1380)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耿炳文(1334-1403)明朝時期大將軍 長興候

周德興(不明-1392)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江夏侯

薛顯 (不明-1387)明朝時期開國大將

費聚 (不明-1390)明朝時期開國將領,淮西24將之一

鄭遇春(1333-1390)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吳禎 (1328-1379)明朝時期開國大將

華雲龍(1332-1374)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淮安侯

陸仲享(1336-1390)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吉安候

謝成 (1339-1394)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永平侯

張德勝(133-1363)明朝時期開國功臣 蔡國公

葉升 (不明-1392)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靖寧候

梅思祖(不明-1382)明朝時期開國功臣 汝南候

顧時 (1334-1379)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滕國公

陸聚 (不明-1390)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河南候

王粥 (不明-1393)明朝時期開國功臣 定遠候

胡海 (1329-1391)明朝時期開國功臣

孫興祖(1335-1390)明朝時期開國功臣 燕山候

陳恆 (不明-1393)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普定候

桑世傑(不明-1358)明朝時期開國功臣 永義候

丁德興(1327-1366)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濟國公

金朝興(不明-1382)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王志 (1335-1386)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徐國公、六安候

俞海通(1329-1366)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韓政 (不明-1378)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東平候

曹良臣(不明-1372)明朝時期開國將領 宣寧候

剩下四人未死的是信國公湯和,湯和是軍事家,自小是個孤兒,和朱元璋是好友。與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軍,後隨朱元璋下采石、太平,功升元帥。其後又下金壇、常州,功升御史大於夫,但他是在所有功臣裡面最明哲保身的,在朱元璋稱帝后,不戀權利富貴,便卸甲告老還鄉。朱元璋得知便賜給他大批金銀財寶,土地與豪宅,雖無權利,但也保住了性命。

第二位是長興候耿炳文,管軍總管耿君用的兒子。耿炳文為人處世低調,無時無刻不彰顯對朱元璋的忠心。更是在自身祖先的碑文上雕刻自己是朱元璋的狗,還發誓要做一條有功之狗。耿炳文更是在戰場上勇猛無比,跟隨大將徐達、常遇春攻大同、晉冀、陝西。打敗李思奇、張思道等屢建奇功。朱元璋對他非常的滿意,對他也是放下了心。

第三位是西平候沐英,從小是個孤兒被朱元璋收為義子,由朱元璋撫養成人,對他有著父子的感情。沐英對朱元璋也是十分的忠心,戰場上也是表現的優秀。征戰福建、略崇安,破閔西十八寨等等。

第四位是武定侯郭英,他的姐姐是朱元璋的寵妃,而他也是功勳滿滿,跟隨朱元璋、郭達、常遇春等人攻打陳友諒、張士誠。奪回了雲南和中原。身經百戰,經歷大大小小的戰爭。後被冊封為武定侯。但他居功不傲。樸實的品質深受朱元璋的信任。


歷史百事通


殺自然有殺的原因,沒殺也有沒殺的原因,聽我細細道來。

先來說一下哪四個人逃過一劫和為什麼逃過一劫?

第一個人湯和。湯和是朱元璋的發小,並且是他把朱元璋從寺廟裡拉出來的,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前和當上皇帝以後,湯和對他也是非常尊重。後來湯和還把兵權也交給了朱元璋,之後帶著朱元璋的賞賜告老還鄉,也許是他這一系列做法讓朱元璋對他放下了戒心,最後沒有殺他。


第二個人就是沐英,沐英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養子,從小就跟著朱元璋,不僅在戰場上驍勇善戰,文治也是可圈可點。在治理雲南期間,興修水利,屯墾農田,注重發展商業,開發鹽井,整修道路,保護糧運,老百姓都得以安居樂業。而且他忠心耿耿,為人小心謹慎,深得朱元璋的喜歡。

第三個人就是郭英,一是因為郭英為人聰明,當官期間沒有犯過一個錯誤,在處理事務上小心謹慎。二是因為寧妃的關係,因而郭英備受朱元璋恩寵。



第四個人就是耿炳文,耿炳文第一是沒有什麼野心,為人謙虛。第二他擅長的不是進攻而是防守,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秘密武器。


再說一下為什麼其他人沒有逃過“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呢?

答案就是因為朱標死的太早,打亂了朱元璋之前的計劃。朱允炆優柔寡斷,軍事才能也不行,而且是晚輩,這些功臣們們根本不可能臣服於他,而且朱允炆也駕馭不了這些功臣。所以朱元璋才痛下殺手,製造了明初四大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藍玉案。



不過具體殺了多少人,應該沒有史書上記載的這麼多,有的人還說朱元璋是變態,殺人魔,誰是誰非,後世自由論斷吧?


史之鑑


朱元璋到底有沒有殺開國功臣?如果殺了,殺多少? 已經回答的很清楚了,這裡我不再贅述。我們只是在假設殺的前提下,分析一下朱元璋如此做的心理。

偉大領袖毛主席曾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一代豪傑朱元璋在古代算是比較英明的皇帝,理應愛惜人才,廣納賢良之士,卻為何火燒慶功樓將與自己出生入死的幾十個開國功臣全部燒死呢?我猜有以下緣由。

其一:朱元璋為人生性多疑,對許多人不太信任。封建思想提倡君為臣綱,臣子應當世世代代輔佐君王,江山的每次更改都會有人說是謀權篡位。

當然了,每代開國皇帝也會編一些亂七八糟的故事說自己是上天派下來拯救人民的,所以推翻前朝,登上帝皇寶座理所當然。

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也畏懼有能力且野心勃勃之人奪取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

更何況與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中,文才武略,對自己的寶座虎視眈眈的人並不少。萬一哪天他們就像自己那樣又將江山改了。於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全部幹掉,不留後患。

其二,朱標之死,朱元璋脫不了干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朱元璋直接造成了朱標的死亡,所以朱元璋對兒子深感內疚。


而這種內疚的彌補就全部放在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身上,對其給予厚望。並在朱允炆不到15歲之時便立為太子。

朱元璋兒子有才的並不少,而封建貴族又喜歡幾個大家族聯合。若是兒子中有人與幾大家族暗中勾結,那麼自己的嫡孫就陷入危機。

更重要的是,朱允炆性情與朱標相似,書生意氣,儒雅溫和,一心崇尚仁政。

這樣一個溫順性格的朱允炆若是日後執政,面對朝廷強硬勢力,可能會被牽著鼻子走。所以為了自己的基業千秋萬業,朱元璋也不得不將這些王侯將相消滅。

由此可見,朱元璋是想達到讓想反叛的都死,有實力的不敢再叛,想謀反的無實力的目的,以鞏固朱家子孫的江山。

但朱元璋火燒慶功樓的事件並沒有史料記載。《中華上下五千年》有說朱元璋殘暴地殺死許多大臣,但並未說火燒慶功樓殺死開國功臣。

所以以上原因也只是在假設真的有火燒慶功樓這件事的基礎上進行的揣測。


如若朱元璋真的火燒慶功樓,加上自己殘殺的其他大臣,位高權重的人數高達30人,為何還有四個不敢殺呢?

據說這4位逃過一劫的分別是信國公湯和、西平侯沐英、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四人職位並不小,卻能使得朱元璋留他們性命,可見都是非凡之人。

第一位信國公湯和:首先信國公湯和與朱元璋關係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

他們是同鄉亦是發小,從小在一起嬉戲,一起成長,感情至深,交情甚厚,朱元璋不可能不念過往之情留他性命。

其二湯和對朱元璋有恩。朱元璋不僅是自己兒時的玩伴,與自己一起留下成長的足跡,更是朱元璋能當上皇帝的重要因素。

當年朱元璋能夠投靠郭子興,還得歸功於湯和引薦,若是沒有當年湯和的這一推薦,朱元璋可能還是繼續在江湖飄蕩化緣。

其三湯和性格忠實老厚,凡事都能擺正心態,不爭不搶。


在朱元璋領導起義軍時就看出了這一點,每次分賞肯定沒有絕對的公平。但湯和從來都不抱怨,只是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四湯因與朱元璋從小一起長大,又一起征戰沙場,對朱元璋可謂十分了解。開國之初,朱元璋廢宰相設內閣,將權利集於一身,又設置監察制度監視百官。

湯和早就料想到朱元璋的之後的殘暴做法。於是自己向朱元璋請求交兵權,隱退故鄉。

湯和還鄉後,為了不讓朱元璋起疑心,便遊山玩水,不結交貴族,與平常百姓一樣過著無權的生活,不問世事,使朱元璋消除了戒心。

所以,朱元璋最後沒有對湯和下毒手,使其得以善終。

第二位長興侯耿炳文:其一耿炳文雖沒有湯和那樣能審時度勢的才華,更沒有湯和那樣知曉太祖心思的能力。

但此人為人低調收斂,處事小心謹慎,和其他高調的人相比,太祖更喜耿炳文。


其二,耿炳文是打仗能手,擁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曾帶領起義兵打得敵軍節節敗退。

朱元璋雖不願意看到耿炳文有如此軍事才華,但比起那些奸佞之臣,耿炳文還是可以信任的。

其三,明朝不能沒有大將在,若是將軍都死了,人心就會躁動,那些對明朝江山虎視眈眈的人就會乘機謀權奪位。

若是到那時,一個軍事奇才的將領都沒有,明朝必亡。所以朱元璋留了耿炳文一條性命,但卻不知耿炳文被自己兒子朱棣逼迫自盡了。

第三位是西平侯沐英:其一,沐英作為朱元璋的養子,雖不是親身的,但比親生的大部分兒子強得多。

沐英當時和自己南征北戰,吃盡了苦頭,才和眾將打下了明朝的江山。此人聰明好學,帶兵得法,深得朱元璋喜愛。

其二,沐英雖是養子,但若是自己死後,朝中有謀權篡位之人,沐英也會幫助自己的兒子平定叛亂,養的也永比外人強。

即使沐英不為自己的兒子,而是自己要當皇帝,也比把明朝江山送給外人好。



其三,沐英被派去鎮守雲南,離應天府(南京)相差甚遠。並且沐英在雲南是幫助百姓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把雲南整頓得很好,也沒有謀反跡象,所以朱元璋沒有殺他的念想。

但雖然逃過了朱元璋不殺的一劫,沐英卻因馬皇后病死與朱標病死後過於悲傷,最終悲痛死去。

第四位武定侯郭英:首先郭英也是個聰明之人,早就看破了歷史上多少功臣因位高權重而做事又高調的人,所以在朱元璋面前卑躬屈膝。

其二,郭英不僅懂君心,而且還是朱元璋的內弟。朱元璋走非常寵幸郭英的姐姐郭惠,就算不看佛面也看僧面。

況且郭英也隨朱元璋征戰多年,立下汗馬功勞,於情於理都不應該對他起殺頭的念想。

雖然朱元璋做過許多殘殺大臣之事,但這30個大臣是否死於朱元璋毒手仍待考證。況且也不排除清朝為了摸黑朱元璋而編造故事來汙衊朱元璋的可能性。


史之策


狡兔死走狗烹!哪朝哪代都是一樣 除了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誅殺的人有超過10萬!大部分人是官員! 光丞相胡惟庸案就殺了3萬多人!可謂是心狠手辣! 那麼他放過的功臣是哪些呢? 有四人也! 第一位就是他的養子沐英!沐英8歲被朱元璋收為義子!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更是帶領大軍平定了雲南 ,然後在那兒駐守休養生息大力發展,遠離了權利中心!所以朱元璋十分放心! 第二位就是湯和, 大將軍湯和和朱元璋從小穿一條褲子 是同鄉發小,長大後舉薦朱元璋參加義軍 , 之後隨著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無數戰功!朱元璋對他很放心 ! 答應他回鄉養老! 第三位就是郭英。濠州人。 他與兄長郭興跟隨朱元璋起兵,負責宿衛。

朱元璋稱郭英為"郭四"。先後跟隨朱元璋、徐達、常遇春攻打陳友諒、張士誠,平定中原、雲南等地,身經百戰。郭英是朱元璋的侍衛,鄱陽湖大戰時身負重傷,死戰不退,最終大敗陳友諒。

洪武十七年,郭英受封武定侯,他的妹妹是朱元璋妃子,因而備受恩寵。後朱棣起兵造反時,郭英作為碩果僅存的開國老將,跟隨大將軍李景隆平叛,無功而返。

朱棣即位後大肆清算,郭英被罷官回鄉,同年病逝,追贈營國公,諡威襄。 還有最後一位是軍師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劉伯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

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

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後為胡惟庸下毒於農歷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