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眼是怎麼形成的?

oikp


簡單說,雞眼是由於局部長期摩擦刺激、壓迫導致而引起的侷限性、圓錐狀角質增生。

其皮損為圓形或橢圓形的侷限性角質增生,針頭至蠶豆大小,呈淡黃或深黃色,表面光滑與皮面平或稍隆起,境界清楚,中心有倒圓錐狀角質栓嵌入真皮。因角質栓尖端刺激真皮乳頭部的神經末梢,站立或行走時引起疼痛。

雞眼好發於足蹠前中部第3蹠骨頭處、砪趾脛側緣,也見於小趾及第2趾趾背或趾間等突出及易受摩擦部位。

好發人群:

1、長期穿不合腳鞋子。緊窄的鞋靴或畸形的足骨可使足部遭受摩擦或受壓部位的角層增厚,且向內推進,成為頂端向內的圓錐形角質物。

2、長期站立或行走:長期的站立或行走可增加腳部的負重,更容易造成腳部局部皮膚受擠壓或摩擦,也是導致雞眼出現的一個因素。

3、因職業引發:長期從事攀爬、跪拜等職業的人是雞眼的好發人群。

1、外用腐蝕劑:雞眼膏外貼或雞眼軟膏外敷,也可用10%水楊酸冰醋酸、30%水楊酸火棉膠及水晶膏等。外用腐蝕劑須保護周圍皮膚,可將氧化鋅膠布中央剪一小孔,大小與皮損相同,粘貼在皮膚損害處並使皮損露出,另用膠布細條搓成索狀圍住孔成堤狀,然後敷藥再以大塊膠布覆蓋,封包3~7天換藥1次,直至脫落。

2、物理治療:電烙,二氧化碳激光燒灼,接觸X線照射。

3、手術切除。

預防發生雞眼,應減少摩擦和擠壓。鞋靴宜柔軟合腳,鞋內可襯厚軟的鞋墊或海綿墊,在相當於雞眼處剪孔(有孔鞋墊)。足趾畸形者應進行矯治,如有足部外生骨疣應予手術治療。經常泡腳,也是預防雞眼的好方法。

雞眼久治不愈而根本原因是將蹠疣誤稱雞眼。若你患上雞眼後外敷雞眼膏不愈,千萬不能再採用手術、激光、冷凍等去除病灶的方法。


純鈞LHGR


對於雞眼的形成,根據我的親身經歷,我認為是這樣形成的。

我多年腳上生有雞眼,位置多在小拇指內側上和大拇指內側上。發現患處中心有硬塊物,且越長越厚,一層皮蓋一層皮,最後由多層皮組成,發白色,由於體積變大,兩腳趾磨擦,疼痛難忍,直至走路歪拐,寸步難行。

對此,我採取熱水浸泡,使其變軟,然後,用手掐挖,直至把那個硬芯拔出後,方才罷休。可是好景不長,過段時間,又恢復原狀,我又如上為之。

後來我又用針挑,一層接一層,直到把那硬塊全部拔出,見血,這要算根治的比較徹底,以後就形成的慢。

可是有一次,從我根治之後,一年多好象都再沒有出現,我總結了一下,其原因是夏天,穿的拖鞋,鞋不磨。再是那年冬天,我穿的棉鞋也比較寬鬆,特別是前邊大,未能束縛到腳趾頭。

為此,以我之見,形成雞眼,多為鞋硬,不夠柔軟,引起腳指相互硬磨所致。很不成熟,僅為個人感覺而已。


米貝夢


小時候家窮,鞋不合腳。左腳的前腳掌長了一個很大的雞眼,走路要不小心踩到什麼小石頭之類的,那個疼痛真是酸爽。只是那時候沒人拿這玩意兒當病,家長也都大大咧咧沒人管。疼得受不了,也不知道去個醫院。現在回憶起來也夠狠的。一盆熱水,一個冰盒,一個保險刀片,開整。活活給自己動了個外科手術,那血流的,一盆水都紅得不透明瞭。記得特清楚,割到最後,看見一個小白芽,一碰劇痛,估計是病根,拿鑷子夾住,猛地一下拽下來,當時那血出的,不是嘀嗒嘀嗒的,快連成線了。術後腳腫了好幾天。現在回憶,太胡來了,這要感染破傷風了,事兒就大了。不過農村孩子也皮實,這種都不算事。從此以後再沒得過這類毛病。看來病也會挑人欺負。


實現一個曉目標


雖然不是醫生,但作為一個過來人說一下親身經歷。

大學時買了一雙超硬底的鞋,因為那是自己當時買的最貴的一雙鞋了,就經常穿,不久就長雞眼了,一開始還不覺得是鞋的問題,但每次穿兩天那雙鞋腳底的雞眼就會很疼,換別的軟底鞋就會好很多。

重點告訴大家我是怎麼治好再也沒有復發過得!

一開始就是去學校醫務室買雞眼藥,類似創可貼,但是不管貼多少掉了幾層,但都不能根治,後來舍友在網上看到一個偏方,說是把芹菜葉壓爛糊到傷口處。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就嘗試了,真的沒幾次就好了!!!那雙鞋也丟掉了!!!有困擾的朋友可以試一試~~~


兩兩三三


很明顯,你這個不是雞眼,而是刺猴。

首先雞眼不會長在手上,其次,雞眼雞眼,起碼長得要像雞的眼睛吧。


足護小貼士


首先要區分好,雞眼和蹠疣,二者很多人出現弄混的情況。

不誇張的說一下,除了經常穿高跟或者中老年人容易出現雞眼,

一般的孩子或者年輕人十有八九是蹠疣的情況。

下圖這種是雞眼,在小腳趾外層或者關節或者,或者前腳掌受力部位,

下圖這種都是蹠疣,各個部位都可能出現,手足,身上或者臉上也可能出現的。

蹠疣特徵就是泡水發白明顯,清理軟白皮後可以看到內部有細微紅黑點。



二者一定需要區分治療,雞眼是摩擦引起,主要是去掉角質內核即可。

蹠疣是病毒感染,單純祛除角質後過一兩週又長出來了。抗病毒治療才容易祛除乾淨。


疣瘊疹皮膚問題


雞眼是最常見的腳部疾病,可以發生於雙足底,偶見於手部,好發於青壯年,一旦患上輕則影響美觀,重則影響工作和生活。有人問,雞眼是怎麼形成的?現在我們就好好了解它。

什麼是雞眼?

雞眼是由於局部長期受壓和摩擦導致皮膚角質過度增生變厚,因其患處皮厚增生,嵌入肉裡頂起硬結,好似雞的眼睛,中醫將其命名為雞眼。雞眼為境界清楚、淡黃或深黃色、侷限性的角質增生物,呈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壓痛顯著,無明顯擠壓痛。表面較硬,有光澤,壓迫時會產生疼痛感,發生於趾背或蹠部的雞眼為硬雞眼。因汗液的浸漬而軟化,表面呈白色,發生於趾間的雞眼為軟雞眼。雞眼無傳染性。

雞眼是怎麼形成的?

雞眼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鞋子不合腳,如鞋太緊或鞋跟過高,就會擠壓腳的某一局部,造成這個部位反覆受壓;如果鞋子太鬆,腳易在鞋裡面滑動摩擦,刺激角質增生,從而形成厚繭。此外,長時間站立和行走也是雞眼的發病原因之一。

如何預防雞眼?

(1)矯正足部畸形:有雞眼形成的基礎是局部骨結構發生了改變,有雞眼的腳趾發生了屈曲變形,應到醫院接受手術矯正骨結構的畸形。

(2)睡前用熱水泡腳:經常行走或長久站立的人群容易患上雞眼,因此這些人應注意勞逸結合,同時每天睡前用熱水泡腳,可促進腳的血液循環。

(3)鞋子寬鬆合腳:雞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鞋與腳摩擦和擠壓,因此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要選擇寬鬆合腳的鞋子減少對腳的摩擦和擠壓。

(1)貼雞眼膏:先用熱水浸泡患處,削去表層角質增生部分,並儘可能將中心角質栓小心削去,將雞眼膏的紅色藥塊對準此核心部位貼緊,每週換藥一次,換藥前削去已浸白的部分,直至脫落。

(2)雞眼軟膏外敷:雞眼周圍以膠布粘貼保護,敷藥後再蓋膠布固定,七到十天換藥一次,每次換藥前也需清除殘留藥粉,用熱水泡足並颳去軟化的角質。

(4)挖除手術:如果上述方法均無效,則可去正規醫院接受雞眼挖除手術。


藥師方健


說到雞眼,大家其實都不陌生,但是如果提到它是怎麼形成的,那麼我們就不得不提“胼胝”。

我當初上大學第一次遇到“胼胝”這兩個字時候,也不知道這兩字讀啥,後來搞清楚了這兩個字,也就大概明白了雞眼是怎麼形成的了!

胼胝,讀pianzhi,是指皮膚於骨性突起處受到了過度的壓力,從而出現了過度的角化,簡單的來理解就是手腳磨起的老繭,只不過比老繭更加嚴重,而雞眼就屬於胼胝的一種。

位於腳趾上的胼胝就稱之為雞眼,而位於腳趾以外的其他地方,比如蹠骨頭下方等,則稱之為胼胝。


那麼,形成雞眼的原因通常有哪些?

事實上,大多數雞眼的形成都是由於患者腳趾的畸形如錘狀趾、趾囊炎、爪形趾等引起的,而這些畸形又常常是因為穿著不合腳且過緊的鞋所導致的。

不過雞眼又分為硬雞眼和軟雞眼,硬雞眼通常是形成於有骨性突起的部位,而軟雞眼則可以長在腳趾間隙,又可以長在骨性突出。而位於腳趾甲邊緣的雞眼,我們臨床上又通常稱之為甲周雞眼,雖然看起來很小,但是比一般雞眼還要痛,而且經常伴有腳趾畸形或穿鞋不當!

但往往大家容易把雞眼和軟疣混淆,這裡教大家一個簡單辦法。一般情況下,你從兩側擠壓會痛的是軟疣;如果是直接壓著就會痛的就是雞眼了!

得了雞眼,怎麼辦?

通常採用手術治療方法,削剪並減少壓迫是治療雞眼的重點,通過手術刀儘可能去除無血管性角蛋白組織,但修剪只能在短期內使疼痛得到緩解,因此,修剪後通常還要求泡腳或洗澡後,用輕浮石或胼胝銼刀定期對病變部位進行清理!



第一,切不可修剪過深,容易引起感染或出血;

第二,含有角質分解劑的雞眼膏很容易使足底皮膚浸軟化,並可能引起感染,因此,最好避免使用這類製劑!!

第三,修剪雞眼不用麻醉,但是剪之前要注意先將腳泡幾分鐘,等它皮膚變軟了再剪!


醫學小偵探


雞眼是個常見病,但是有的人越治療長得越多,這是怎麼回事呢?我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雞眼是怎麼形成,雞眼該怎麼治療。我還要教大家識別一種和雞眼長得非常像的疾病,這種病雖然和雞眼長得像,但是治療方法完全不同,如果錯把這個病當雞眼,結果只會越治越多。

雞眼是什麼?

雞眼就是老繭,當我們某一部位長期受到壓力,皮膚為了進行自我保護,就會不斷角化來增加自己的厚度。長期反覆的壓力刺激,導致老繭越來越厚,這些過度增厚的老繭反倒可以引起疼痛。


雞眼這個病,很麻煩,反反覆覆,治好了又長,令人心碎。

可以使用雞眼膏,雞眼膏可以讓雞眼軟化脫落。還可以用手術的方法切除雞眼。

但是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往往沒過多久,雞眼又長出來了。

真正根治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穿一雙寬鬆、柔軟的鞋子——減少腳部壓力和摩擦,就可以預防雞眼形成和防止雞眼復發

(很多美女為了美麗,犧牲了自己的健康。很多高跟鞋導致足趾長期受壓、受摩擦,形成雞眼)


雞眼和蹠疣

雞眼和蹠疣都是長在腳上的突起,都可以引起疼痛,但是致病機理和治療方法完全不同。

雞眼是因為皮膚受摩擦、受壓,為了自我保護不斷增厚,不具有傳染性。而蹠疣是由於HPV病毒(對,就是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後導致,是病毒感染,具有傳染性

這是蹠疣,是不是很容易誤認為是雞眼?

怎麼區別這兩種不同的疾病呢?

首先雞眼通常為單發,而蹠疣往往有很多個。

蹠疣因為會有出血,所以有黑色的出血點,而雞眼沒有。

蹠疣是用手從兩邊擠痛,而雞眼是壓著痛


注意啦,蹠疣千萬不能用雞眼貼治療,因為蹠疣是病毒感染,雞眼貼會導致周圍皮膚組織受損,然後病毒就趁機擴散,越治越多。


人體探索者


雞眼,俗稱“肉刺”,是一個很煩人的東西,摩擦和壓迫是長出雞眼的主要原因。遭受摩擦或受壓部位的角層增厚,且向內推進,頂端向內的圓錐形角質物。

我從小腳底就長了一個雞眼,那一小塊的肉硬邦邦的,像個小刺扎進腳底。有時候走路就硌得慌。後來知道這是雞眼,聽人說用雞眼貼可以貼好,我一口氣買了好多,貼了一段時間雞眼附近的肉都腐爛一大塊,以為雞眼掉了,過了一段時間發現雞眼還在。後來就沒有貼過雞眼貼,等到雞眼硌得慌的時候我會用剪刀剪掉那地方的肉,類似循環很多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