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出動40萬人都挖不動武則天墓?

tuoshan


你說的是黃巢起義軍吧!不是挖不開,是站在墳頭上挖錯了方向,知識決定產量啊。

黃巢(820年~884年)山東曹縣人。其父姓周,名宗旦,世為鹽商。巢少時積財聚眾,喜賭博,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來,因皇室奢侈過度,賦稅沉重,加上連年發生水﹑旱災,遂致民不聊生,盜匪群起。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盜匪起事,翌年黃巢起兵響應,乾符五年王仙芝敗死於湖北,黃巢被推舉為沖天大將軍,率眾攻掠江﹑浙﹑閩﹑粵等地,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陷洛陽、長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號為帝,國號大齊。唐以官爵籠絡李克用相援,大敗黃巢,巢自刎身亡,為害十年的黃巢之亂始告結束,史稱為黃巢之亂。

黃巢也是中國盜墓史上的狂人,是因為其盜掘的對象都是重量級。一是效法項羽,掘秦始皇陵;二是學赤眉軍、董卓,掘漢武帝劉徹的茂陵,三是掘武則天與李治的合葬墓乾陵。對於黃巢盜掘的文字散見諸陵的盜掘記載中。

在武則天的乾陵被盜掘的歷史文字中,黃巢掘陵時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據說差不多挖了半座梁山,但最後僅挖出了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今天你去乾陵都還能看得到。由於農民軍中文化人少,加上乾陵依山而建結構實在太堅固,孩子們弄不清乾陵的內部結構,搞不明白墓道走向。結果挖錯了方向,所以乾陵才躲過了劫難,成為今天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看來,盜墓也是要學學分金定穴看重山一重纏是一重關啊。(聽說蘭亭序就在乾陵,有沒有很感興趣。)




長安城不良人


,乾陵位於西安市八十公里的梁山上,面對煙雨濛濛的梁山和天蒼地茫的大千世界,乾陵神秘莫測,唐代陵地以京師長安為版,這種持點以乾陵最為明顯。乾陵外城周長四十公里,城牆四角有角樓,處城南門為鵲臺,內城的朱雀門,地宮的入口,象徵長安城的明德門,朱雀門,承天門,連著陵園三大門的司馬神道,象徵長安城的朱雀大街。

乾陵陵園的司馬神道自南向北對稱排列著許多大型石刻,一對高達八米的柱形華表,接著是石牛石馬,各五對,石人十對,朱雀門地勢較寬的地方,豎立著巨型碑。西則面是迷聖碑,正東面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碑的北面建有東西兩闕樓,現已毀。內城朱雀門以南的地方,立有六十一尊冫王賓"石像。乾陵司馬神道工程浩大,在唐代陵墓中首屈一指,所認有人稱乾陵是中國曆代皇陵之冠。

武則天死後就葬在這裡,一一乾陵就是武則天的墓地,並於李治一齊葬葬於乾陵。

乾陵地宮簡值就是人間天堂,富麗堂皇。無與倫比。唐朝社會中央財政充裕,國泰民安,自然修建的乾陵雄偉壯麗,地宮有十六個大的石洞,有十六座大殿,有長廊相連,還挖有龍池,四大間所藏黃金,珠寶,文物字畫歷代名帖,在石洞內陪葬。

所以形容四十萬人都難手打開乾陵武則天墓地之說。武則天畫像,上官婉如的手跡,李世民收藏的蘭亭序集。如果打開乾陵,一定命石破驚天,珍稀文物重見天日。

武則天的∴的;垂拱集…更是無價之寶乾陵是唐代帝陵中保存最完的,其中原因很多。

乾陵被偷盜多次,每次都死傷很多人馬,最著名的一次偷盜是唐未節度使溫稻帶領三千多土兵盜墓,結果是死傷大半,嚇得溫韜抬頭鼠竄,慌忙逃跑一口氣跑回長安,還有一次又帶領千多義馬,剛到地宮,就風雨大作,雷電交加,剛打開地宮大門,裡面突然空中轟的一聲,一道閃電劃過,士兵個個慘叫著,倒在地業化成灰燼。溫韜驚呆了,急帶士兵離開,然而突然有一巨蟒張牙舞瓜,撲向溫韜,嚇得溫韜倒地,漳下臺階。又突然天降暴雨,如同江河水沖瀉而來,溫韜士兵死傷大半。從此二一壹韜再也不敢去盜乾陵墓地。

故此,有傳說就是四十萬人也打不開武則天的乾陵墓地。

可見武則天的墓地之大:,之雄偉壯麗,地宮神秘莫測,機關重重。在歲月的長河中,乾陵是二個奇蹟。這個奇蹟是我們的先人自已創造的一個奇蹟。秘們租先的民族的智慧。

武則天的墓地,乾陵,規模之宏大壯麗之無比,富麗之堂皇,簡直令現代人不可想象和猜測。


偉岸的根


題目所說的40萬人挖掘乾陵是指唐朝末年黃巢起義時,派40萬大軍對乾陵進行盜掘,但是挖了40多米深的大溝都沒有發現墓門,隨之放棄,目前乾陵還有黃巢的盜溝。

乾陵也是中國曆代朝代陵墓沒有被盜的很少的幾個之一,為何黃巢動用40萬大軍而不得,最終卻是幾位農民發現墓室門的,這是也許是一個很大的諷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影視劇中的武則天

【一】皇陵在修建時將安全納入建設範圍,這個也是所有建設皇陵時所要考慮的事情。而乾陵在這方面做的是比較好的,唐皇陵基本都被盜掘,唯獨乾陵沒有,而且每次盜掘都是大規模盜掘,一是人多,二是手段專業(包括炸藥的採用),但是就是找不到墓室門,找不到墓室門就進不去地宮,自然而然就盜掘不了。

【二】乾陵修建的風格決定的。乾陵在古代帝王陵墓中算是最特殊的一個,他是依梁山而建,鑿山建穴,說白了,整座大山就是地宮的蓋子,而大山都是有各種岩石構成,而且地宮是往下挖掘,所有,如果找不到墓室門,你根本就打不開,除非你把整座山給移走,但這又是不可能的。所以,乾陵對於墓室門的處理上絕對是高手中的高手,竟然使得盜墓者怎麼也找不到墓室門,進而保存了它的完整性。

【三】僅僅就黃巢為何動用40萬大軍而不得,老百姓為何開山炸石就能夠發現,

這是因為年代的原因,唐末黃巢起義局裡武則天去世的時代相比較建國後時間不算久遠,所以,他的地宮墓室門仍然保持著他建設時候的狀態和水平,也就是它的深度和厚度。但隨著地殼的運動,經過近千年的變化和運動,地理地貌早已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乾陵的墓室門自然而然隨著地殼的運動逐漸上升,也就是已經沒有啟用之初的那種深度和厚度,所以,在開山炸石中才能被發現。

還是要慶幸乾陵自身建設的堅固和工藝的特殊,為我們保存了一個完整的乾陵,讓我們對它內部的構造以及裡面大量的隨葬品充滿了猜想。



如果問世界上哪個皇帝的陵墓最難挖,那麼毫無疑問是女皇武則天的乾陵

陵墓被冷兵器時代的刀劍劈過,被熱兵器時代的機槍、大炮轟過,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盜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出動人數40萬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幾乎被挖走了一半。然而時至今日,乾陵依然保護著主人武則天和夫君李治的遺體。

我們不禁要問,漢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掃蕩了,康熙大帝連骨頭都湊不齊了,為什麼單單武則天的乾陵可以獨善其身?

乾陵位於陝西省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於公元684年,歷經23年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

唐高宗與武則天的乾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文獻記載,乾陵陵園「周八十里」,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狄仁傑等 60 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築群多處。

第一個光顧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軍領袖黃巢,黃巢調出40萬士兵,跑到梁山西側開始挖掘。這些人都是農民出身,對鐵鏟鐵鍬的運用熟練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剷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黃巢溝」。

這位自稱是書生的黃巢愚蠢之極,他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將修建產生的碎石埋在離墓道口300多米遠的地方。也就是說,他挖錯了方向,由此可見,沒文化的人千萬不能成暴發戶。

就以為這個歷史典故,所以才有40萬人都挖不動武則天墓的說法。

知曉更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歡迎關注道人,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解答


科普道人



史書記載,唐乾陵建造極其堅固,先是在山中鑿洞,甬道中有數道石門,後用條石塞住墓道口,條石之間用鐵水灌注,墓上有大型的地面建築。黃巢起義軍40萬人發掘因風雨雷電而不可發,後來歷代都有人盜掘,也未成功,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時代的刀劍劈過,被熱兵器時代的機槍、大炮轟過,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盜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規模最大的黃巢一次出動人數40萬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幾乎被挖走了一半。

距今1300多年,陵墓依舊完好真是奇蹟啊。乾陵埋葬了許多的貴族皇帝墓地,在數千年的時間裡幾乎都被掏空了,而她的墓地卻從未被人打開過,“萬年壽域”這個是她的“陰宅”名字。第一個光顧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軍領袖黃巢,歷代所有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中,他的反動程度僅次於明末的張獻忠。這位鹽販子率領60萬大軍攻進長安後,先是痛痛快快地燒殺搶掠一番,待土匪癮過足了,他突然發現自己無事可幹了,其實當時的唐朝皇帝正糾集力量準備反擊呢。這時,有人告訴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側黃土地下埋藏著大量碎石。 這個消息就是在暗示黃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側,那些碎石大概就是修築完乾陵後剩餘的原料。黃巢大喜,立即調出40萬士兵,跑到梁山西側開始挖掘。這些人都是農民出身,對鐵鏟鐵鍬的運用熟練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剷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


黃巢溝,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沒有入口一樣,後來,唐王朝軍隊集結向長安發起反攻,黃巢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空手而逃。這位自稱是書生的黃巢愚蠢之極,他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將修建產生的碎石埋在離墓道口300多米遠的地方。也就是說,他挖錯了方向,由此可見,沒文化的人千萬不能成暴發戶,因為錢也好,兵也好,在他們手裡不是造福一方的資源,而是勞民傷財、禍害天下的毒藥。

向乾陵伸出罪惡之手的第二個人是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此人似乎生下來就是給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煩的。在乾陵之前已經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但他的理想在此破滅。和黃巢一樣,他也興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溫韜實在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但他還是沒有再繼續挖下去,遂此絕了念頭。乾陵至此逃過第二劫。
最危險的是第三次,這次出動的不是40萬大軍,而是一個現代化整編師,盜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鋤頭、鐵鍬,而是開山劈石如切菜的機槍大炮。主謀就是民國時期的國民黨將軍孫連仲。他帶領部下,學著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黑色炸藥炸開墓道三層豎立石條,正準備進入時,突然冒出一股濃煙,盤旋而上,成為捲風,頓時天昏地暗,走石飛沙,七個山西籍士兵首當其衝,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裡還敢再向前,發一聲喊跑了出來。據說,孫將軍的一個團生還者寥寥。當地人流傳因武則天是山西人,他最恨老家的人來掘她的墓,所以那七個山西兵必死無疑。就這樣,乾陵終於躲過最後一劫。 到了建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幾個農民發現了乾陵的墓道。1960年,陝西省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並於4 月3 日開始發掘乾陵地宮墓道。發掘顯示:乾陵地宮墓道在梁山主峰東南半山腰部,由塹壕和石洞兩部分組成。塹壕深17米,全部用長1.25米,寬0.4至 0.6米的石條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長63.1米,南寬北窄,平均寬3.9米。 石條由南往北順坡層疊扣砌,共39層,平面裸露410塊,39層約用石條8000塊。石條之間用燕尾形細腰鐵栓板拉固,上下之間鑿洞用鐵棍貫穿,以熔化錫鐵汁灌注,與石條融為一體。挖掘情況與《舊唐書嚴善思傳》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相同。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圍也沒有找到盜洞和被擾亂的痕跡,從而證明乾陵是目前唯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