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自建房,前面鄰居家高大,該怎麼建?

用戶5296967447111


農村自建房前方鄰居的房屋比較高大怎麼建?

這是個問題,我們農村建房前面的鄰居建房都要給後面留滴水(一般都是留一米)如果樓房建的很高兩家就要商量屋後滴水留多少合適了,說實話前方房子高夏天不怎麼影響光照,到了秋天太陽斜射很影響房子後面住戶的光照。

但是在農村建房這樣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只能房子蓋的越高滴水就要多留點(但是也留不多少最多1米5或者2米)沒有其他辦法,除非耍無賴我們村就有這樣的,別人家蓋房子坐在人家挖的地基裡不讓蓋,說影響他家光照,只要工人一干活她就坐人家地基裡面不讓幹,最後吵的超級兇實在沒辦法的情況下前面的鄰居把她的地買了這樣蓋房子她不說什麼了,我估計她也不是說影響光照,而是想把自己的地賣給人家。

都說和為貴在農村像題主這樣的現象太多,有的前面的房子建的太高後面終年不了陽光這在農村都是很正常的現象是避免不了的,畢竟村莊的大小和宅基地是有限的,個人看法僅供題主參考。



我家寧靜小院


現在的農村自建房,真的是越做越高,我們確實也會經常碰到自家宅基地前面的房子又高有大的問題,這樣的房子不但影響後面的通風采光,而且居住感覺也非常不好。說實話在農村碰到這樣的事情很讓人不開心,那到底有沒有辦法解決呢?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說,我們都不可能從鄰居方面去想辦法,畢竟人家的房子已經早就做好了。

做什麼事情都有個先後,所以既然鄰居的房子已經做好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再去怪人家怎麼樣,所以我們只能從自身去想辦法。大多數農村宅基地還是比較自由,統一規劃的畢竟還是少數。

如果是在我們老家,完全可以重新更換一個地方,因為我們這邊的宅基地都是自己找的地方,然後再去申請的。所以有這個便利的話,我們完全可以重新找地方來做。


就算不能更換宅基地,我們還是有辦法可想的,可以增加採光面積,增大前面的空間。

老實說如果自家的房子離前面鄰居家太近,哪怕把自己的房子做的比鄰居家的還高還大,照樣也是沒什麼改善的效果。所以我認為還是最大限度的增加房子前面的空間才是最好的辦法。

農村自建房的宅基地一般都有前後院,我們可以把後院全部變成前院,把房子整體的往後面推移,這樣一來前面最少有個十幾米的前院,和自己的房子可以自成一體,完全不受前面鄰居房子的干擾。


總的來說,這樣的情況只要不是統一規劃的宅基地,一般也不是什麼難題,就算是統一規劃的新農村,那就不可能出現房子超高超大的問題。更換宅基地、錯開宅基地,或者直接後退足夠的空間就可以完美解決了,畢竟農村還是不缺地。(圖片來自網絡)


農民也優雅


在農村建房子這一塊,也有一定的講究,不是隨便亂建的,不光是要按照建築規則,而且也要照顧街坊鄰居的想法。所以農村就有這樣一個說法:蓋房子不能比鄰居家的高,聽到這是不是很多人都感到疑惑,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說法呢?

其實在農村,鄰里之間的關係都非常要好,而且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會照顧其他人的感受,那麼蓋房子也是如此,因為如果房子蓋得太高,就會擋住別人家的視野,也會影響採光程度,所以就可能造成別人家一片漆黑,而且晾衣服什麼的也很不方便,也很有可能會導致鄰里之間的矛盾。其實,根據地勢不同,可能打的地基不一樣,但是房子的高度,要和鄰居保持一樣的高度,這樣也是互相尊重的一種態度,表示友好的一種方式。如果把房子蓋得太高,鄰居就會覺得你這是一種挑釁,也是一種炫耀,所以會使雙方產生一種誤會,那以後的交往中,也很不友好。

還有就是在農村建房子,人們講究風水,如果說鄰里之間,一方比一方的房子蓋的要高的話,對方高就可能把自己的福氣給壓垮,導致自己家的運氣減低。如果家裡面一旦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就會把這些矛頭指向對方,覺得就是因為對方的房子建造的比自己家高,所以擋住了自己的財運和福氣,使自己家遭受倒黴的狀況。而且如果有一個統一的高度,這樣看起來更有規劃整體感,而且井然有序,也非常美觀。為了避免矛盾的發生,所以蓋房子,不能比鄰居家的高。

也有網友表示:在農村居住著,和別人一樣就好,不需要搞什麼特殊化,這樣大家都可以和睦相處,彼此也不影響對方的生活,房子夠住就行,沒必要建的那麼大。對此你怎麼看?




鄉川小野馬


農村自建房,看起來簡單,但裡面有很多法律問題。首先,位置不可能自行選擇,要按照上級審批通過的宅基地規定的面積和方位。其次,自建房在高度上有也嚴格的限制,不能影響鄰里關係。

在本題中,可以看出,前面鄰居家的房子高大,可能影響後面鄰居的採光和通風。但從本題看,前面房子建設在先,後面房子還沒建(因為題主問該怎麼建),這就不存在前面鄰居的侵權問題。

但是,建築物如果採光和通風不好,勢必影響居住。國家的《物權法》和《民法通則》,都對建築物的通風和採光權做出規定:

建造建築物,不得違反國家有關工程建設標準,妨礙相鄰建築物的通風、採光和日照。
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係。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本題中,前面房子建設在先,後面建房子,應該自己先考慮通風和採光問題。國家對採光權具體標準規定,老年人居住建築不應低於冬至日日照2小時的標準;舊區改建的項目內新建住宅日照標準可酌情降低,但不應低於大寒日日照1小時的標準。所以,題主要建房子,首先要考慮在前面高大房子的影響下,自己在後面建房子,可否能獲得符合標準的採光權。

如果為了自己的房子有更好的採光權,只有兩個辦法:一是將自己的房子後移,保留足夠的距離;二是將自己的房子蓋高,起碼要比前面房子高,以獲得更好的採光。但是,這兩個辦法是否可行,還要看政策和法規以及民俗。如果宅基地已經批了下來,擅自將房子後移是行不通的;如果後面和左右有鄰居,你蓋得過於高大也行不通的,因為這可能影響了後面鄰居採光權,在民俗上東西鄰居也會提出抗議,何況,國家也明確定規農村自建房建設不允許超過三層。

所以,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敢於得罪前面鄰居,你先要看看,前面鄰居房子為什麼蓋的過於高大?有沒有違章行為?如果前面房子建設不符合法律和民俗,你當然可以舉報,讓前面房子落低一些。如果人家沒有違規,你又想獲得更好的採光,唯一的辦法是向村委會反映,要求調換宅基地。


齊東晏子


在農村自建房,當鄰居家的房比較高大時,你應該怎麼做?遠親不如近鄰,在民風淳樸的農村,這些事真的都不是事兒。

在一個村住著,村裡人天天抬頭不見低頭見,鄰里關係好好處,一門心思過光景。鄰居,就是左鄰右舍,住在一牆之隔的人。

我家住在終南山下,一馬平川的關中道。我們這裡的農村人,鄰居和鄰居很少糾紛、吵架,因為即使發生了糾紛也沒人管——村幹部沒人管,包村幹部在村部端著茶杯轉一圈也就沒人了,這些“官人”遇到糾紛都是嫌勞神傷腦耽擱賺錢,所以,群眾遇到難纏的事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本家族(門戶)裡德高望重的長者居中調和。誰讓我們這裡是老子著《道德經》的周至縣呢!前些年,辛家寨那些抓住機會繁育營養袋白皮松的人,著實賺了!育白皮松樹苗的一米左右寬度的畦,一蹺就會賣幾千塊錢呢,這個連臺灣人都自豪的不得了。當時辛家寨有個女婿是和他丈母孃家合著一起育白皮松樹苗的,樹苗一傢伙賣了幾十萬,他丈人家又是給家裡蓋房子又是給兒子訂媳婦娶媳婦如此這般的花錢,該分給女婿的沒有及時給分。這個王唐村的女婿就上丈母孃家討要,期間發生大吵大鬧,我從回家路過時有見過女婿上丈母孃家的門,正在吵架中。我當時就在想,要是村幹部和村、鄉上的村民調解委員會出面做工作,這也沒多大的事。可是,後來我聽到的消息是他丈人家沒給女婿應該分給的賣樹款,女婿在丈人家拿刀子把人捅了,有死有傷……人間悲劇!

所以,我們這裡的村民,一般情況下都很好說話。比如,我們蓋房子時,左鄰右舍這一條街的家長,就會坐在一起商談大家蓋房時的高度、前後怎麼個一致齊平。即使有人家蓋房蓋得早房屋建的高大,只要不是太離譜,大家協商後都會形成一個文字的合約。這也就是關中道人說的“掛麵調鹽,有言在先”。

當然,也有極個別的村民和鄰居關係不好。在對方建房的時候,會有人給對方找不痛快、乃至鬧事、鬥毆,兩敗俱傷是最常見的結果;兩家人為個隔牆啥的糾結一段時間,耽擱了掙錢的時間不說,還成了街坊四鄰的“西洋景”,被人看了笑話。對於這些出力不討好的事務,村上幹部基本上沒見過有介入,除非是出了人命!

“和為貴”,願看到我寫的文字的你能有個參考,建好自己想要建好的房子,鄰里互助,事事順心!









鄉村新動向


農村自建房子是按個人口財力物力來建築,不必要去比較前面鄰居房子有多高,建房子是按照家庭人口來建房,別人一家有十多口人,那就得建三層四層的房子才夠住,而我們一家只4口人,那麼我就不必要跟人家比,我們只需要建一層一百多平方就夠了



阿權記事


農村建房子是非常有講究的,要找風水寶地帥看風水是不能亂建的,如果前面的房子非常高大按照我們那邊的規矩建的話,香火(也就是大廳)千萬不能對著瞭如果對著了會範衝的,還有後面的房子必須要比前面的房子高一點,所以在農村自己建一棟房子風水先生一定要找好。


農村么妹燕子


那你要麼比他家高,要麼跟他一樣高,不然會有壓迫感,住著也不舒服,要麼你就蓋的別緻一點!


鄉村大維


如果不是捱得很近,其實也沒什麼…

如果是比較近,又在你家大門前,在心裡作怪的情況下,就建一棟與他家一樣高就行了。這樣大家的心裡都平衡,見了面還是有說有笑。別人畢竟建房在先,此時你如果比他家建得高,可能會有失兩家和氣,希望你不要被心裡作怪所影響,要和氣生財!

當你的心裡不去想這些那些的,也沒什麼,只是心裡想著有些不舒服而已,所以心態很重要,祝好運!


農村阿均


你家前面的建一層你就建兩層呀!他二你就三,它三你就四,它四你就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