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了太多死人,只有這次我怕了”


生死哲學·肺炎時期特輯 |“我見了太多死人,只有這次我怕了”

生命的最後一刻必定是死亡。


過去的半個月,在顏色逐漸加深的中華版圖上,有一個死亡的數字始終牽扯著每個人的心。

生死哲學·肺炎時期特輯 |“我見了太多死人,只有這次我怕了”


突然,我們對這個世界感到“陌生”:消失的年味兒、空蕩的街頭、買不到的口罩和酒精,小區門口不再有外賣小哥和快遞小哥的車水馬龍……

延長的春節假期和避免出門的客觀情況,也恰恰給了我們思考的窗口: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

面對疾病甚至瘟疫,為什麼我們依然如此無力?

生死哲學·肺炎時期特輯 |“我見了太多死人,只有這次我怕了”

死亡/治癒趨勢圖(丁香醫生)


好在,我們都期盼的拐點或許已經到來:就在2天前,治癒病例的數字首次超過死亡病例的數字。

當這樣“不期而至”的死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時,如果你也感到迷茫,他們也許會給你一些啟發和安慰。


01 《人間世2》總導演秦博 :

“此時此刻,無論你做什麼樣的選擇都是對的。”

(點擊藍字,閱讀全文)

生死哲學·肺炎時期特輯 |“我見了太多死人,只有這次我怕了”

我記得很清楚,那是2018年的年初,上海下了一次非常罕見的暴風雪,瑞金醫院的窗外就飄著這樣的大雪。在胃腸外科的醫生辦公室,黃健的主治醫生朱正倫,主動地把黃玉蘭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和她做了一次促膝的長談,我當時也在現場。


他非常認真地告訴黃玉蘭:


“此時此刻,無論你做什麼樣的選擇都是對的。如果你堅持治療,賣掉房子,為了拯救丈夫再多兩個月的生命,對的;如果你考慮到現實的情況,考慮到孩子以後要上學,老人要贍養,你現在終止他的治療,帶著丈夫回家,對的。”


這番交談有持續了將近有一個半小時,其實他們討論的,很多根本就不是醫學的問題。他們就是在聊天。但是這個醫生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是因為他看到了黃玉蘭的困境。


02 中國首家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

“你會更寬容,你也會更執著。”

(點擊藍字,閱讀全文)

生死哲學·肺炎時期特輯 |“我見了太多死人,只有這次我怕了”


生命是循環的,這是我們北京醫生集團的院子裡的銀杏樹,在秋風來的時候,其實他們是在生命的盡頭,在這個生命的盡頭,它們表現出來的是最震撼的一種大自然的美。

上個禮拜我離開北京的時候,最後一片葉子還在,就這麼一片,很頑強,但是估計現在已經掉下來了。我們沒有辦法阻止它的死亡,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也是一樣,我們的科技發展那麼強大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解決一些問題。

到底你是希望你的生命延長得更長,還是希望獲得一個美好的生活呢?這個是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選擇。

但是隻要有一點,當我們認識到我們人類無法抗拒死亡的時候,你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我的生命會像蠟燭一樣滅掉的時候,你就會對周圍的人更加的寬容,你對自己所做事情就更加的執著。


03 社會工作者蘇嶸:

“人,原來是如此的脆弱,需要他人來關心。”

(點擊藍字,閱讀全文)


生死哲學·肺炎時期特輯 |“我見了太多死人,只有這次我怕了”


我14歲考入衛校就接觸屍體解剖。我不害怕死人。但有一次我怕了。

這名病患一個月前在草原農場生了孩子,結果產後感染,缺醫少藥,發了高燒。


她先被送到縣醫院,輾轉又到了我所在的烏魯木齊市醫院,到的時候已經燒到40多度,整個人已經神志不清,見東西就摔,已經無法接受治療。

我只能隔著窗戶看她,看她摔,看她死。

從有氣息的人,慢慢成了一具冷冰冰、毫無動靜的物。一個23歲的年輕生命,就這樣在我眼前沒有了。

我想她連一句“媽媽”都沒聽到,我想到“沒媽的孩子像棵草”。

我意識到,人,原來是如此的脆弱,需要他人來關心。從此, 我的心裡埋下一顆種子,我要愛別人。

23歲時,我作為知青子女回到上海。我做過工廠管理,也做過個體戶,但我一直在尋找一種能夠滿足我、適合我的工作。我加入了社會工作者的隊伍。


文字 | 一成

版面 | 田曉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