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雙腿無殘疾,為何打仗要坐輪椅?

darva叫西林


說到諸葛亮,我們總會想到羽扇綸巾,老坐在輪椅上的形象。這是小說《三國演義》塑造的孔明形象,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孔明,是不是帶兵打仗時也坐輪椅呢?其實不是的,那麼諸葛亮坐的是什麼呢?

第一,在三國時代,椅子還沒出現呢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的連環畫,畫的都是諸葛亮坐輪椅的形象。其實這是有很大問題的。大家知道,在宋代以前,中國古人一般者是席地而坐。椅子這個名稱,是到唐代才出現的。日本在唐代時大量吸收中國文明,所以他們席地而坐的習慣,一直保留至今。

那麼三國時代有沒有椅子呢?當時沒有椅子的名,但有一種椅子的雛形,叫做“胡床”,就是從胡人那兒來的。胡人就是可以摺疊的坐具,就好比可以摺疊的沙灘椅一樣,攤開來可以躺可以坐。

史書裡從來沒有記錄諸葛亮是坐輪椅,也沒有說諸葛亮坐胡床,都沒有。倒是曹操有在戰場上坐胡床的記錄,《曹瞞傳》記:"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床不起。"

第二,諸葛亮是坐什麼呢?

晉代裴啟寫過一本書叫《語林》,這本書已經失傳,但是裡面有一段關於諸葛亮的文字卻由於被別的書引用而保留下來了。《語林》裡是這樣寫的:“武侯乘素輿,葛巾、毛扇,指麾三軍,皆隨其進止。宣皇聞而嘆曰:可謂名士矣!”

這裡很明確地寫到,諸葛亮是”乘素輿“。素輿就是沒有華麗裝飾的車。這樣就很明顯了,諸葛亮是坐在車上,而不是坐在輪椅上的。

第三,為什麼諸葛亮會被塑造為坐輪椅的形象呢?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諸葛亮不是乘素輿,而是坐輪椅了。為什麼要對諸葛亮做這樣的包裝與藝術加工呢?

首先,是要表現諸葛亮的瀟灑、從容。在戰場坐椅子與坐馬車或乘馬,是有所不同的。坐馬車或乘馬,一旦吃了敗仗,調轉馬頭就可逃跑。坐椅子是逃得最慢的,要讓人推著走。因此,坐著椅子指揮打仗的人,有一顆勇敢的心。就像前面說的曹操,馬超殺到跟前,他”猶坐胡床不起“。這就給人一種相當鎮定的感覺。

其二,小說作者偷偷把別的歷史名將的風彩,加到諸葛亮身上。我認為小說裡的諸葛亮形象,有前涼名將謝艾的影子。

謝艾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孤懸西北的漢人政權前涼的名將。當時後趙石虎政權如日中天,出動12萬大軍進攻前涼,前涼名將謝艾被任命為軍師將軍,抵抗後趙入侵。謝艾本是儒生出身,文武雙全,以書生領兵,卻成為前涼最出色之將領。謝艾在戰場上沒有穿軍裝,而是書生打扮。當時後趙出動最精銳的三千名龍驤騎兵發起衝鋒,

謝艾不僅沒慌,反倒下了馬車,搬來一張胡床,從容不迫坐在胡床上指揮作戰。此役謝艾大破後趙軍,斬俘一萬三千人。

我認為,小說作者羅貫中是受到謝艾坐胡床、談笑破胡沙的歷史故事的影響,設計諸葛亮坐輪椅的形象,實際上是有謝艾的影子在裡面。


君山話史



三國演義中,朋友應該發現這樣一個奇怪的事情,蜀漢丞相諸葛亮雙腿沒有殘疾,卻經常坐著四輪車帶兵打仗,這其中有什麼隱情嗎?下面依據演義中相關內容,分析如下。


其一,諸葛亮是一個文官,體質太差,不能長時間騎馬,不得不坐四輪車。

諸葛亮,字孔明,常年隱居於南陽隆中。後劉備三顧茅廬,他出山輔佐劉皇叔建立蜀漢。他是一個文官,連儒將都算不上,體質非常差。因此,多年的軍事生涯,耗幹了諸葛亮精氣神。在劉備病逝白帝城後,丞相諸葛亮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發動了一系列軍事行動。這些高強度的軍事行動,考驗軍事統帥的身體素質。現在軍校招生,都會要求體能測試,就是為了招收身體過關,沒有毛病的強壯健兒。


而諸葛亮自幼缺乏鍛鍊,沒有戰爭時期,他操勞國事,在戰爭時期,他殫精竭慮,時刻想著怎麼使用計謀,奪取勝利。可是,司馬懿像縮頭烏龜一樣,被諸葛亮打怕了,不敢出戰,尤其是第六次出祁山,司馬懿被諸葛亮火燒上方谷,差點葬身火海。此後,不論諸葛亮怎麼挑戰,司馬懿堅決不出戰。諸葛亮為司馬懿堅守不出之策,所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為好。

還有,諸葛亮“事無鉅細”,即使責罰二十軍棍以上的小事,他都要親自過問,這樣下去,即使是鐵人,也撐不住啊。因此,諸葛亮操勞過度,身體每況愈下,為了復興漢室,只能坐著四輪車出戰。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者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懿顧謂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其二,諸葛亮在行軍期間,大腦仍然在思考計謀,不得不坐四輪車。

諸葛亮不是衝鋒陷陣的猛將,而是運籌帷幄的智將、儒將。他手無縛雞之力,不是靠勇武戰勝敵人,折服自己部下,而是靠自己的計謀,靠自己的大腦,出奇計,使妙招,奪取勝利。如漢初三傑中的張良,沒有上過戰場,胸中卻有百萬兵。三國時期的儒將也很多,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東吳四大都督等,他們一般不會親自上戰場和敵人拼殺戰鬥,而是使用謀略,派出得力干將和敵人拼殺。


古代兩軍大將親自交鋒應該很少,他們是大將,大多惜命,不會赤膊上陣。像諸葛亮這樣的智者,他們使用大腦排兵佈陣,克敵制勝。如諸葛亮曾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上方谷、草船借箭,總之,諸葛亮都是利用外部有利條件,消滅敵人。

這樣的效率很高,能在自身損失不大的情況下,戰敗敵人,奪取勝利。演義中,即使在行軍期間,諸葛亮的大腦也在思考,思考怎麼治理國家,怎麼戰敗魏軍,伐魏成功。總之,諸葛亮思考的事情太多了。他只有坐在四輪車上,才能更好地思考蜀漢出路,思考怎麼報效劉備三顧茅廬之恩。


其三,諸葛亮是一軍主帥,他為了使軍隊穩如泰山,不得不坐四輪車。

在戰場上,諸葛亮是主帥,是一軍之主。諸葛亮坐四輪車,能更好地指揮軍隊。三國每一支軍隊的主帥,都是這支軍隊中最顯眼的。他們是軍隊的主心骨,其他兵將,只要看到自己的主帥還在那兒,穩坐泰山,他們就不會慌亂了,不會自亂陣腳了。一軍主帥是靈魂,諸葛亮在危機四伏的戰場中,安穩坐著四輪車,這無形之中,莫名其妙地給了三軍將士信心,認為自己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能取得最後勝利。


總結:雖然諸葛亮沒有殘疾,他身體素質太差,受不了高強度的軍事行動,只能坐著四輪車行軍。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魁哥說歷史


諸葛亮坐在四輪小車上,是為了效法兵聖孫臏,孫臏被挖去了膝蓋骨,就是坐在四輪車上指揮戰爭。再一個就是為了穩定軍心,增加鼓舞,士氣讓手下將士相信,大家放心去打,勝利是我們的,如果沒有必勝的把我 ,我坐在椅子上,肯定會被敵人抓去。

不論小說戲曲影視劇,都是藝術作品,不是歷史再現,對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勢。諸葛亮坐的不是輪椅,是四輪車。這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勢,為了襯托人物形象。

不論是戲曲中,還是影視劇中,諸葛亮出場時,從不走著出來,而是坐在一個像輪椅的四輪小車中,由軍士推出來。

至於為什麼諸葛亮總是坐著而不走路。民間傳說,諸葛亮是孫臏轉世,孫臏是姜子牙轉世。因為孫臏被挖去了膝蓋骨 ,不會走路,諸葛亮不是殘疾 ,但喜歡坐著。

諸葛亮“運籌於帷幄之中 ,決勝於千里之外”。以前打仗行軍是常事 ,諸葛亮亮是文官,道家是講究陰陽動靜結合的,他周圍卻是騎馬的武將,而他坐在車中,更能體現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這是影視劇的特意安排。


南極冰火


上世紀周易熱興起後的九十年代,曾有人發表文章,專述孔明命理特點及身體狀況。OO文章說孔明命中喜火,因而他移居於出生地之南的襄陽。凡在南方辦事用兵皆順。遊說東吳,三氣周瑜,七擒孟獲。幾乎百戰百勝。OO文章又說諸葛亮身體欠爽,患慢性病骨結核,故不宜多騎馬。因而平時常坐馬拉車上,有時坐在人推的四輪車上。當時參加研討會的學員也都對此文議論紛紛。OO演義中第一次描述孔明坐小車在39回:"見糜竺糜芳引軍簇擁著一輛小車,車中端坐一人,乃孔明也。關,張下馬拜伏於車前。″第89回平南蠻四擒孟獲中,"卻說孔明自駕小車,引數百騎前來探路,前有一河,名曰西耳河…”由此證明孔明有兩種小車,一種是馬拉的,一種是人推的。若孔明單純為效仿孫臏,或單純為顯示自己,又何必備用馬拉的小車?只用人推的不就行了嗎?第104回,"孔明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由徹骨生寒四字探知,孔明長期不乘馬而坐小車,確與身體有關,或患風溼性骨病,或為骨結核。故而棄馬乘車。


張永科38


一種說法是,諸葛亮是孫臏轉世,孫臏被龐涓判了臏刑,腿壞了,所以不能乘車。孫臏就是坐著輪騎打仗的,轉世後將這一習慣遺傳給了諸葛亮,所以諸葛亮打仗總是乘著輪騎。

但這一說法太玄奧了,寫神話小說可以這樣解釋。實際上,諸葛亮乘坐的,並不是輪騎,而是四輪車,《三國演義》中記載:“孔明引一隊不整不齊軍,過金雁橋來,與張任對陣。孔明乘四輪車,綸巾羽扇而出,把槍一招,大小軍校齊殺過來。孔明棄了四輪車,上馬退走過橋”,這裡面有兩個細節值得注意,一是諸葛亮平常坐的,是四輪車,二是諸葛亮是能騎馬的。

諸葛亮是一個特別有心計,又特別愛作秀的人。總是表現的與眾不同,這從劉備三顧茅廬就可以看出來。實際上三顧茅廬,就是諸葛亮導演的一場自薦秀。目的是引起劉備的注意。諸葛亮不是道士,但他總愛穿一身道服,顯得神秘莫測的樣子;大冬天的,諸葛亮總愛拿一把扇子,這成了他獨有的道具,諸葛亮還總愛準備錦囊,將妙計藏於其中,交給戰將去執行。他又是發明家,發明了木牛流馬連駑等陣前用具,四輪車是他發明的另一個乘坐工具,標配。乘坐比戰馬舒適,又顯示自己風度,還能在陣前與士兵同進退,鼓舞士氣,一舉三得。這是諸葛亮故意為之,四輪車和扇子、道服一樣,是諸葛亮對自己的形象設計。


歷史春秋網


呂布騎赤兔,劉備乘的盧,曹操坐絕影,導演給各路大將都安排了良駒戰馬,為什麼唯獨給諸葛亮安排了一個沒有“油漆”和裝飾的原木四輪車呢?

這其中道理隱藏了那些戰術秘密呢?

讓我們一起走進諸葛亮的內心,探索諸葛亮的縝密心思。

首先說明一點,諸葛亮的“坐騎”不能稱之為輪椅,這個說法是錯誤的,簡單介紹下諸葛亮的坐騎。

諸葛亮的四輪車又名素輿,在古代素輿還有另外一種用途就是拉死人屍體和遺物的車子。

據說諸葛亮的四輪車是他自己精心設計的,純槐木製作,沒有用任何塗色和裝飾品修飾。

此四輪車可走碎石山地粗磨不損,可漂洋過海水無浸處。

綜合史料及民間傳說諸葛亮打仗坐素輿的的原因有幾種說法:

說法一:諸葛亮本為文人,不比常年征戰沙場的武將,體格硬朗,自受先帝託孤以來,亞歷山大,生怕不能完成先帝遺願,經常夜不能寢,寢不能眠,眠不能熟,熟不能醒。

故而思想上的壓力比導致身體的“空虛”,不能以馬代步,經不起顛簸,因此發明的四輪車-素輿,讓手下人推車代步。

說法二:素輿本為槐木原色,命令巧匠不要添加任何裝飾物,也不要塗顏加色,以此來證明他完成先帝遺願的決心和表明他匡扶漢室的正統地位。

孫臏劇照

說法三:諸葛亮仰慕孫臏,自比是孫臏轉世,是三國時期不可多得的能人異士,不出草堂已知天下三分。

歡迎關注我追溯歷史傳奇,下一個傳奇歷史更精彩。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其實諸葛亮坐那個看著像輪椅的四輪小車和他手拿白羽扇一樣,都是後世藝術加工的結果。而歷史上,其實沒有諸葛亮坐著四輪小車和手拿白羽扇的相關記載。

當然,這個藝術形象也是有出處的。

晉朝史學家王隱的《蜀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諸葛武侯與宣王(司馬懿)在渭濱,將戰,宣王戎服蒞事,使人視武侯,乘素輿,葛巾毛扇,指麾三軍,皆隨其進止。宣王聞而嘆曰:‘可真謂名士矣。’”

素輿是啥呢?

有人認為是一種樣式樸素的馬車,也有人認為是一種小轎子——板輿

按出土文物看,不外乎下圖那三種。


魏晉南北朝時,也確實有很多名士轉名將的人,坐著小車或轎子去指揮打仗。

比如,前涼名將謝艾就是坐著一輛軺車,大敗後趙羯人的黑槊龍驤軍(精銳具裝甲騎),斬殺敵軍一萬三千餘人。

又比如,南梁名將韋睿身體瘦弱,騎不了馬,故而只能坐著板輿參戰,結果大敗北魏軍隊,為自己贏得了一個“韋虎”的稱呼。

還比如,南梁末期名將王僧辯,就是坐著乘輿(有座椅的人抬小車)指揮軍隊與候景叛軍作戰的。

其實,能坐這種小車或轎子的名將,跟項羽的破釜沉舟、韓信的背水一戰類似,都是為了顯示自己必勝的信心與決心,鼓舞部下士氣的。畢竟主帥坐著行動不便的小車或轎子,要是打敗了,肯定跑不了!他們既然敢坐,就說明有必勝的信心和決心,起碼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後世人沒現在咱們這樣良好的考古條件,比如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還有各種戲劇家在編寫戲劇的時候,肯定不可能考證出素輿是一種什麼東西了。因此就給諸葛亮設計出這種四輪小車來……



另外說一下,諸葛亮那個白羽扇的問題。如《蜀記》所說,其實是毛扇。啥是毛扇呢?

毛扇是魏晉南北朝時名士處居和清談時,手裡常拿的一種扇子。其中間用優質木材作柄,周圍用麈鹿尾巴上的毛裝飾,也叫“麈尾扇”。後世的拂塵就是其子孫。

而最先說諸葛亮用白羽扇的是晉代人裴啟,他的小說《語林》裡有這樣一段記載:

“諸葛武侯與宣皇在渭濱,將戰,宣皇戎服蒞事,使人密覘武侯,乃乘素輿,著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軍,眾軍皆隨其進止。宣皇聞而嘆曰:‘諸葛君可真謂名士矣。’”

顯然,裴啟的小說抄了王隱的《蜀記》,但把毛扇改成了白羽扇。這到底是抄錯了,還是裴啟的自我發揮,就不得而知了!


冷兵器研究所


諸葛亮坐輪椅之因:

諸葛亮身高八尺,換算現在單位,至少兩米高,就算在現在也如姚明鶴立雞群,更不要說在身高普遍不高的古代,尤其還是與現在時間相差差不多兩千年的秦漢三國了。

連平時都如此突出,更不要說其騎上高頭大馬了。若在他處,國內還好說,身高不僅不會對其造成什麼影響,還可吸引人,引起人們注意力,提高關注,增加其高大形象,有利於提升其在人們心中地位,聲望,更相信其高人一等。在心中留下極深形象,

然在戰場上如此不過敵人神箭手的靶子,即便身在千軍萬馬之中也防不住人家躲在暗處,提前埋伏傷人,再說那個時代不少萬馬軍中可奪上將首級的人物。

做為一個多智似妖的千古風流人物,智慧化身,其肯定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自己找死,所以其從不幹這種事。所以其基本從不騎馬,將自己置於險地。

若在地形好的地方,或其還會做馬車,牛車,戰車,但在戰爭期間,尤其隴西大山,出蜀道路,非常不好,馬不併行,車不雙軌,不僅極窄,還十分崎嶇。

在這種況下做馬車,牛車,戰車不現實,否則其也不用發明木牛流馬,獨輪車了。

而且這也不安全,因為同樣的原因太顯眼,危險了,畢竟蜀中山多少馬,組織不起大量車兵,馬兵,能給其配個都不錯了,更不要說更多。

再說正因其少肯定極其寶貴,要用在刀刃上,經常用,不會放在身邊了。

另外馬車視野不闊,不利於觀察,指揮坐戰,最多行軍時用,指揮做戰時肯定不能坐在其中,靠手下指揮來幹,戰車整天立著,不舒服,不利於思考,一時還行,長期肯定不能。

種種情況,現實都決定其不現實,不可取。所以肯定不能選其了。

在這情況下,好在其聰明,並有一個心靈手巧,可謂巧匠的妻子,所以此問題雖難,但不是不可解決,於是有輪椅現世。

也只有這個輪椅才能解決這個地形問題,而且還可消除其之身體太高,目標太明顯在戰場上給其帶來的不良影響。

不僅如此,這還可代替馬車,胡床,椅子的作用,不僅可坐著行,行車不累,而且還穩,不影響思考,工作戰局,觀察事物,指揮戰鬥,進行決斷,突出其與手下的區別,高人一等。

故或也正因此,有這種種好處,而且還沒多少弊端,非常實用,其才選擇這吧。

至於什麼輪椅到現在才發明,南宋,隋唐之後才有椅子不過是個笑話,秦漢之前我中國都有案几桌子,更不用說根其相似的胡床,椅子了。最多因為當時人們風尚,流行跪坐,沒流行起來,只有少部分人如此吧。

再說他人不能用,未必其不能用。他人不能發明,未必他們不能發明。他們夫妻,連諸葛連弩,這樣古代機關槍都能發明出來,更不要說此了。

故,如此也正常。








毀建策


戰場上,諸葛亮沒有癱瘓坐的哪門子輪椅,確切的講是改良過的戰車。其他的小夥伴們都已經趨之若鶩的騎馬打仗了,他居然裝模作樣坐在戰車上與之同行,純粹是顯示自己的與眾與不同與威風凜凜罷了。諸葛亮擅長“裝逼”,裝模作樣手段不一般。

一、裝成一個為君主視死如歸的忠臣形象。

我,一介羽扇綸巾的書生,在刀光劍影的戰場上,四平八穩地坐著,泰山崩於前而不改色,說明我為了君主的霸王大業早已把死置之度外。

讓士兵們見證,我是一個不怕死的軍師,敢為君王赴湯蹈火。危險來臨,我絕不會一馬當先地拍馬而逃,一定要最後一個戰死沙場。

將士們看在眼裡,自然也會激發他們的戰鬥豪情,樹立必勝的信念,提高戰鬥力。這樣身先士卒、忠貞不二的大臣,君王自然會銘記在心感恩戴德。

二、諸葛亮坐戰車就是要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

戰車在漢代之前一直都是戰爭中衝鋒陷陣的主要兵器,胡服騎射之後,騎兵以其作戰迅猛進退快捷一躍而成為戰爭的新貴,取代了戰車。三國時戰車早已經被淘汰,江湖上的人都是騎馬馳騁沙場。

而自己偏偏不這樣,有人認為他是效仿先輩孫臏,還有他就是向世界宣告他的特立獨行:我是君王禮賢下士請來的,手持鵝毛扇、背倚帝王式的寶座,才會有大國軍師的範兒,與你們這些泥腿子是有云泥之別的。

騎馬我會,但我不騎!再說,古代君王檢閱陸海空三軍都會乘坐四輪戰車,戰車酷似皇帝寶座,威風啊。

三、諸葛亮的戰車有其獨特的功能。

據說,這輛車是諸葛亮的傑作,自己設計並監督建造。結構、用料、外形、用途令人驚歎。在平地飛跑自如,在山坡可上可下,不管到哪兒工作,都能夠緊隨軍隊。既不讓諸葛亮感覺勞累,還可與將士們同進同退,估計裡面還暗藏機關,在危急關頭可以發揮它的殺傷力。

四、其實諸葛亮一貫故弄玄虛。

三顧茅廬就可窺見其裝非同一般。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臥龍”諸葛亮與“鳳雛”龐統後,求賢若渴的劉備就帶著二個鐵哥們關羽、張飛急吼吼地找諸葛亮去了。

一次,不見(沒有儀式感,不禮貌啊!);二次,還不見(又來了,吊吊他的胃口);三次,引為知己(事不過三,別一怒之下坐失良機)。我想,諸葛亮前二次不見,是為吊劉備胃口,並暗中考察一下他是否值得託付終身。見他態度還好,也就從了。

其次,人家“鐵三角”形影不離,自己中間插一槓子也不好。果然,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關羽、張飛吃醋了,劉備義正嚴辭警告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麼了。”你以為諸葛亮不願意出山嗎?

非也!他是儒生,儒家講學而優則仕。頭懸梁錐刺股得來的滿腹經綸,就是奔著做官去的,否則二人初次會晤,他為什麼要口若懸河頭頭是道的大談世界風雲?他完全可以三緘其口裝瘋賣傻。你看,諸葛亮裝模作樣的有道理吧?

五、就連他的死他也搞的神乎其神。

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與司馬懿戰於五丈原,自知不久於人世,就設下四十九盞明燈的法陣,向上天祈求,可是被不知情的魏延闖入,燈被風吹滅。不久諸葛亮病亡五丈原。試想一下這種祈禳之法能救命嗎?

它既不是藥,也不是手術,頂多是個心理暗示,沒有一點科學根據。這也應該是諸葛亮在裝神弄鬼呀!

在戰亂紛爭、英雄輩出的年代,沒有超人的智慧和獨特的logo是很難以脫穎而出並立足於世的。戰車就是諸葛亮獨樹一幟的logo,是他智慧的體現。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諸葛亮為什麼打仗要坐輪椅,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更多的來源於《三國演義》裡面的橋段,但是對於正史中記載諸葛亮打仗的出行方式記錄很少。

在宋代的《類說》這一書中記載:“乘素車,葛巾,持羽毛扇指麾三軍。”司馬懿嘆曰:‘真名士也。”所謂素車,就是一種四輪,沒有任何裝備的戰車!從這裡記錄可以看得出,諸葛亮所坐的並不是輪椅,而是古代打仗時的一種四輪戰車!

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諸葛亮在作戰中,有兩個地方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個是打仗坐四輪車,另一個是不穿軍裝。諸葛亮這樣的理由是什麼呢?諸葛亮是中國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同時也是中國儒將代表人物,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周瑜、陸遜三人是三國時期的儒將代表,而周瑜、陸遜兩人打仗時都穿著軍裝,只有諸葛亮顯得與眾不同,打仗從來不穿軍裝,而是穿平時的衣服,所以在演義中我們從諸葛亮一出場到最後結束,他從來沒有穿過軍裝。

從司馬懿與諸葛亮對戰中可以看出,當司馬懿見到諸葛亮時,都是驚訝的,作為一軍統帥,在戰場上坐四輪車,不穿軍裝,感嘆諸葛亮真乃名士也。諸葛亮是儒家代表人物,是一個優雅的文人,戰場中諸葛亮坐四輪車的寓意有兩層,第一層是告訴士兵,我們有信心擊敗敵人,第二層是告訴敵人,我諸葛亮就坐在這裡等你們來,沒打算跑。坐四輪車穿民衣,就是表現出諸葛亮打仗有十足把握,很自信,事實也證明,諸葛亮進攻敵人只有防守的份,諸葛亮退兵,敵人不敢追,追就是王雙和張頜的下場。

在中國歷史上,坐輪椅的人物,就兩個,一個是真殘疾的孫臏,一個是沒殘疾的諸葛亮,給印象深刻的就是諸葛亮,把坐輪椅做到了極致。諸葛亮不但人長得帥,而且打仗還那麼風雅,是後代儒將的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