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畫家的藝術作品,真正取悅了所有人?

影影圈圈


沒有一件藝術作品可以取悅所有人。

藝術作品的創作不是為了取悅某人或某群體。

好的(優秀)藝術作品可以引起人們普遍的情感共鳴,能夠代表人類集體的情感與審美意識。

目前從繪畫作品被複制或印刷次數來看被人們廣泛認識喜愛的繪畫作品有(梵高的向日葵、星空,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你覺得呢?)





繪畫大世界


我認為藝術不是取悅他人,而是創造一種新的藝術。

比如法國著名畫家保羅·塞尚是後期印象派的主將,他雖然常常和印象派的畫家來往,卻並不欣賞他們。他在巴黎學習美術,但是從未被一所美術高等學府錄取,他在藝術上不被人欣賞,但是他堅定地認為要創造一種永恆的藝術。塞尚40歲了還是一個賣不出去畫的畫家,他父親對他很失望,但是他並沒有打算放棄繪畫,他說他畫畫是為了自己,而不是取悅他人。最終他終結了印象派的侷限,開闢了現代畫的里程碑。

好畫是能夠經受歷史考驗的,一是要具有極其鮮明的風格,二是要有一定的作畫難度,三是要有特殊的情感,表達的東西與眾不同,四是要包含前瞻性的元素。

   學冠中西的藝術大師吳冠中,創造了一種點線相結合,自古以來從未有過的畫風。2016年4月4日,吳冠中油畫《周莊》以2.36億港元成交,刷新中國油畫拍賣紀錄。2019年6月2日,吳冠中水墨畫《獅子林》以逾1.4億元價格成交。

欣賞潘天壽先生的作品,他能用一筆畫出石頭輪廓的功力,也令很多畫者很難企及他的高度。

   八大山人的作品以象徵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畫山水,多取荒寒蕭疏之景,剩山殘水仰塞之情溢於紙素,可謂“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為舊山河”,“想見時人解圖畫,一峰還寫宋山河”,寄情於畫,以書畫表達對舊王朝的感覺。

   好的作品要包含前瞻性的元素,甚至要超越當時人的審美欣賞水平。上世紀90年代曾經出現過一股“黃賓虹”熱,他的作品之所以到上世紀90年代才被髮掘出價值,恰恰因為他的作品具有前瞻性,超越了與他同時代人的審美欣賞水平。

好的書畫作品既能表現民族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有助於道德的成長,陶冶人的情操,崇高人的品德,同時又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只有留下具有說服力作品的藝術家,或者符合時代發展規律的藝術家,才有可能成為歷史的選擇。

本人淺見,請各位方家指正!

 





書為遊藝


如果一個畫家的作品就是為了取悅別人,那無疑是對藝術的褻瀆,也是這個畫家的悲哀。畫家創作的目的如果只是為了一味的迎合別人的審美習慣,那麼印象派、後印象派、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等等繪畫風格都不可能出現,畫壇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可以想見。

儘管如此,的確有一些畫家的作品能夠得到大家的廣泛認可,不僅僅侷限於普通大眾的審美習慣,在專業領域也能備受推崇。諸如達芬奇、安格爾、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大師就不同說了,古典寫實主義和新古典寫實主義的繪畫風格的確是雅俗共賞的。

直到今天,寫實主義的繪畫風格仍然能得到更多人的青睞,當然,最重要的是能夠得到大眾更為廣泛的接受的喜愛。雖然把審美習慣還停留下畫的像不像的層次的確是審美能力不夠的表現,但是不能因此就認為寫實主義的繪畫作品就是藝術價值不高。比如寫實主義和超寫實主義畫家靳尚誼、楊飛雲、王沂東、朝戈、冷軍等人的作品,不僅能夠得到大眾的喜愛,在藝術市場也頻頻賣出天價,可見其藝術價值是能夠得到廣泛認可的。

但是,就算是寫實主義繪畫,同樣有著不一樣的風格。比如徐悲鴻、靳尚誼、楊飛雲等人的作品比較傾向於古典寫實主義畫風,陳逸飛、潘鴻海和陳衍寧等畫家的作品偏重浪漫唯美的寫實畫風,而以冷軍為代表的超寫實繪畫則更為注重極致寫實的精細刻畫。不同的寫實主義畫風,也能迎合不同欣賞者的審美習慣,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說來說去,油畫這個品種為什麼吸引人,美在何處?因為它的基礎是真實。儘管不能說只有寫實的繪畫作品才是好的繪畫作品,但是寫實風格的繪畫作品能夠得到更多的人的喜愛絕對是不爭的事實。

要找出一個能夠取悅所有人的畫家的作品,這是不太可能的,也沒有意義。正所謂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都能體現不一樣的藝術魅力,看得懂的人自然能明白其藝術價值,看不懂的人也不能簡單地否定其藝術價值,如此而已。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驚龍軒


宋徽宗啊,瘦金體創始人,書畫結合第一人,工筆畫創始人大成者。

皇帝是這個朝代的代表人,他的作品藝術造詣與寓意都很高啊!

如果皇帝都取悅不了自己,他為何還要創作?

所以皇帝取悅了自己,就是取悅了天下人。

這就是古代的社會。。。。。。


愛的時候你來嗎


中國美協會員,青島畫家李春作品








用戶118384502777319


“取悅”這個詞有種故意迎合的含義,放在這裡作為對於藝術與藝術家的評論顯然有些不大公平,也大多把藝術的行為表現的有些卑鄙卑微與個人情感過於強烈了。若站在個人的感情色彩與評價上可以說是“取悅”,甚至再用強烈的詞修飾都是可以的,但站在學術角度來說,這樣的解讀還需要推敲,再公允一些。

但既然提問者提出了這個問題,想必意思是“誰的作品真正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與推崇”​。有人說所有人認可與推崇是不是有點過,誰的作品能夠滿足所有人呢,這是不可能的吧。

但若站在歷史長河的角度,而不是當下或僅一個時代的角度那麼這樣的事情還是有可能發生的。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分兩部分來回答,相對歷史、時代而言,也相對作品而言。

1.先談相對歷史與時代而言。

如果針對一位藝術家所在的那個時代而言,他所創作出來的作品相對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可能是不容易得到所有人的認可與推崇的。

而在所有人當中,包括大眾審美與非大眾審美兩種。大眾審美往往較趨從於藝術表象的審美,能夠讓大眾立馬就能捕捉到的美就是好的藝術作品,而寫實的作品恰恰較容易滿足這些人的快速的當下的需求。

而非大眾審美,這樣的審美方式並不侷限於寫實,可能與藝術發展史聯繫到了一起,考慮到藝術產生在當下與未來的確鑿藝術價值等多個角度分析,而這種非大眾審美又會根據不同的業內人的審美標準又會不同,所以被認可推崇的概率會遠遠降低。例如梵高生前除了他弟弟買過他的一幅畫,在他有生之年就沒人買過他的畫了,他的作品是不受推崇的,而之後梵高又被奉為大師,後來又廣受歡迎。黃賓虹的作品也是,當年他把作品打包給了浙江博物館,50年後才被想起開封看一看,之後立馬就引起了業界高度關注。所以藝術有他的時代侷限性,與歷史與時代性。有可能當下無人問津,而未來卻世界矚目,而這也不能用“取悅”來講這些人做出的貢獻與成就,他們創作時並沒有想到取悅任何人,有可能會被說是為了取悅未來人,那也就無所謂了,時間給出的答案才是準確的。

相對於他們有生之年所屬的那個年代有可能他們藝術的超前性,是不被人們關注的,但他們的作品也的確經過歷史長河成為了被推崇的焦點。

2.再談相對作品而言:

也許有些藝術家成為了業界公認的藝術大家,但這並不能說他們每一幅作品都能得到承認與認可,而我們要談的是針對所有人來講的,所以標準會更高且標準範圍會更小,以至於落在單獨一幅作品身上。因為人無完人,即使他再是得到世界公認的大師,他的作品也不可能每一幅都是世界經典,得到所有人認可。而有沒有存在一幅作品得到了觀看者或認識這幅作品的所有人的認可呢,有沒有這樣一幅作品?

有,例如《蒙娜麗莎》,蒙娜麗莎是成功的,在大眾審美上它符合大眾的寫實標準,而在非大眾審美上它又有足夠的學術藝術價值與傳聞背景。沒有一個人會質疑它的聞名,即使它隨著時間的流逝,畫面龜裂,微笑變成苦笑也好,在歷史某一個時刻某一個時代它也一定成為了毋庸置疑的美的存在,至於下一秒或以後它面臨著什麼評判那就不在考慮範圍內了,所以這是相對歷史與某個時刻某一個時間的人來講它是得到人們的認可與推崇的,而並不是所有達芬奇的作品都是好的,所以我們為了趨近於所有人的標準,我們把分析標準僅落在了這幅作品身上。

而國畫當中的《清明上河圖》也是,畫面很精細,人物多,並且生活場景夠宏達,且其時代意義也夠突出,無論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都是足夠的。所以在大眾審美與非大眾審美方面,《清明上河圖》也是成功的。不管在那個時代怎麼樣,有可能有很多大家質疑過,但它能夠流傳到現在其背後的意義與影響也就可想而知,而每一個看過這幅作品的人,一個共同的感受也是歎為觀止。所以同樣也是落實到了單獨作品身上,來闡述了所有人的這個標準,便容易實現。而張擇端似乎也是這幅作品最為著名,其它作品似乎成為了歷史謎一般的存在了。

當然分析的這所有內容,也不妨礙有些人會說“他們的這些作品‘取悅’了所有人”,也是可以的,這就是關乎到言論自由的內容了。

所以我們把這個問題聯繫到歷史的縱深角度,而不是緊緊一個時代的橫向標準去考慮,我們會越來越趨近於答案。而至於藝術用不用取悅於所有人,誰的藝術又為了取悅於所有人而進行了創作,那就只能放在單獨某一個人身上(觀賞者與評判者、創作者)來講了,不能廣泛性的來概括所有人的思想與藝術作品。而至於誰的藝術作品,會不會得到所有的認可與推崇,就交給歷史與時間去評判與討論吧。







博天音畫


“如果你無法讓自己的藝術取悅所有人,那就只針對少數吧!譁眾取寵是一件差勁的事。”這是20世紀奧地利畫家克林姆特根據席勒的詩句來確定分離派的目標,卻也確定了自己的藝術之路,問題來了:哪個畫家的藝術作品,真正取悅了所有人?


畫家的藝術作品,真正取悅了所有人

世界上有沒有一幅繪畫藝術作品,真正取悅了所有人呢?想必這是繪畫愛好者和畫家都很關心的問題,特別是畫家非常希望自己的作品,或者說,至少某一幅畫作真正意義上取悅了所有人,也就是讓所有人看了都滿意,沒有任何一點爭議的意思,

然而,世界人口眾多,每個人的

審美能力、藝術品味,都有所差異,這可謂是“眾口難調”,按這樣分析,世界上真的沒有哪個畫家的藝術作品,可以真正取悅所有人;或許有人會說,那些美輪美奐的赤裸裸的人體油畫,是所有人都喜歡啊,是的,無人不愛人體油畫,這是人的慾望本性,

但是,人性慾望與世俗觀念,經常會相互衝突,導致那些很有藝術感的美輪美奐的人體油畫,依然會受人排斥,會被認為是傷風敗俗,所以人體油畫同樣是沒辦法真正取悅所有人,或許,這是時間問題,比如一萬年後;不過,我們可以勉為其難的認為,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真正取悅了所有人,



之所以說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真正取悅了所有人,因為1,它不是裸體畫,2,它不是虛幻的宗教神話故事題材的作品,3,它是寫實風格。這很好理解,不裸體,就沒有色情的爭議;和宗教神話無關,反映了藝術和生活的真實關係;寫實風格,這符合人們正常的審美,畫作中的蒙娜麗莎,五官端正,表情豐富,又有神秘的微笑,讓人們為之傾倒,又猜測遐想。


詩夜城主


國際上看應該是達芬奇吧,他的蒙娜麗莎全世皆知了,神秘的微笑直擊靈魂,就算曆經千年萬年也不會忘懷,從文藝復興一直到現在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應該沒有哪個人作品有如此影響力。凡高和高更以及印象派的莫奈也是全世皆知,不過就其影響力我認為還是達芬奇。

近幾十年中國畫家的作品影響力也日益增強,我們老百姓知道的應該是齊白石和張大千,應該說齊白石的作品更取悅了大眾吧,因為他的作品雅俗共賞很多的畫面都比較喜氣和諧,足人們很多的美好的寓意,比如說喜鵲登梅,鯉魚跳龍門。還有各種牡丹的一些花卉小品都有很好的寓意,所以人們喜歡它的話,厄近年來齊白石的作品價格一路上漲,拍賣市場就是不斷的刷了新高,就是說明齊白石的話就是很受收藏家的追捧,很受老百姓的喜愛。國際上,準確的說是張大千的名氣更大,並在國際上地位更高一點。張大千的作品就是涉足的範圍更廣一點,他不像齊白石,那麼就是花鳥流傳更廣,他的人物,山水啊,還有特別晚年所創的潑墨山水,更受人們的喜愛。近年來吳冠中的作品也頗受熱捧,個人感覺其藝術成就並不算太高。





小崔書畫


畫家之所以能成為畫家,是因為其作品真真正正的能吸引一部分人,更多的是影響吧,為啥這麼說??

對於我們沒學過畫的人來說,對於這樣的畫作《清明上河圖》《齊白石的蝦》《向日葵》《最後的晚餐》《蒙拉麗莎的微笑》等等,都是我們一直腦海裡的認知,這是歷史的產物更是影響著一個人,影響著一群人,影響著一個國家和甚至影響著全世界。都是公認的傑作,這是畫作藝術的最高價值影響力,要說哪個畫家呢?中國畫家有

顧愷之、齊白石、八大山人徐悲鴻等,在各個領悟獨領一角。比如水墨畫的鼻祖之一顧愷之有《洛神賦圖》,畫蟲魚,花鳥的有齊白石的《墨蝦》,這蝦有啥好呢?在於他的蝦在畫中,但是活在生活中,越品越有獨特的味道,這估計是對畫家最高的尊重和贊慕吧。

西方的有梵高、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

達芬奇、米開朗基羅、 拉斐爾、提香、

喬爾喬內、丁託列託 ,意大利風格主義畫家:柯勒喬、柯列柯羅索等等,更數達芬奇代表作《蒙拉麗莎的微笑》,這副作品更是把人物的細節微笑掐捏著玲離盡致,更是代表著當時文藝復興時期新的思想和應該關注人的價值,通過展現這些細節很好的描繪了人物神態美,這是一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

針對哪個畫家的藝術作品最能取悅人作的一些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請欣賞無框現代畫等等


青創365


取悅所有人是不太可能,也許想要表達最多人喜歡的意思吧,這樣的話的確可以有,也的確不是很多,但有一位卻可以說實至名歸。

“雅”與“俗”是中國傳統審美中一對重要的美學範疇.而中國畫更高的追求自然是雅俗共賞,如果能夠做到,自然就可以更多人喜歡,但能夠做到的卻是難之又難,被現在人公認的雅俗共賞的大家,齊白石可以說當之無愧。

何為雅俗共賞真的是一言難盡,不過中國畫有“北齊南黃”一說,都分別被冠以“人民藝術家”之稱號,在美術界具有崇高的地位。

回顧兩位巨匠大師的藝術之路,兩人對藝術的追求卻不盡相同,黃賓虹畫的追求“曲高和寡”,而齊白石則偏於“雅俗共賞”,兩者比較一下也可以算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詮釋。

黃賓虹與齊白石在藝術上為何會出現這種巨大差別?這一方面與兩人的出生成長背景不同有關,另一方面則是後天的文化修養、生活經歷的差異,進而對中國畫及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存異所造就。

黃賓虹長久以來從事書畫鑑賞與編輯,對中國美術史有著透徹瞭解,深入深刻研究切進國畫的傳統精神、筆墨與技法,取精華棄糟粕,在實踐中逐漸走向高峰。

而齊白石出生於農村,當過木匠,對農村的民風、民俗有著自己深刻的體驗、認識與見解,因此不難理解其畫中的濃濃農村民間生活氣息。

齊白石早年的畫體現出一股冷逸的氣息,後在陳師曾的建議下,他畫風變“冷”為“熱”,增加畫中的熱熾與色彩,在畫中融入了許多民間元素,充滿生活氣息及農家氣息,表現出勃勃的生機與朝氣,逐漸走上一條從專家到民眾至大眾,雅俗共賞的道路,表現出儒家的積極入世思想。


他的“俗”並非市俗、低俗,並非庸俗,並非藝術上的“俗氣”,而是農村的民風、民俗、民間藝術風。他一生堅持“寫意”與“傳心”,而非“寫象”與“傳物”。白石老人體會生活,觀察生活,於是他的筆下也縈繞著生活。

齊白石藝術的“雅俗共賞”,源於他集有文化內蘊的草根農民與有農民氣質的文人畫家為一體的生命底蘊.他藝術的底色是“俗”,在題材上,有著“下里巴人”的民間味;在表現形式上,融入了大量的民間元素;在情感上,有著質樸的鄉土情愫.

齊白石藝術的內蘊是“雅”,在文化內涵上,他亦詩、工書,篆刻自成一家;在筆墨技巧上,他將“寫”轉化成為基本的造型手段;在審美旨趣上,他深諳文人畫水墨表現主題的文化心理及審美意趣.

齊白石在中國家喻戶曉,作品流傳廣泛,花鳥畫大家都比較熟悉,不過我們可以從其不常見的人物畫,更能體會到大師的雅俗共賞。

挖耳朵、倒騰鼻子、撓會兒癢癢……白石老人筆下的人物從表情神態、到動作舉止皆詼諧幽默、稚拙純樸、意趣橫生,可以說都是“民間味”意涵的具體呈現。原本這些是傳統文人畫視之為小道的冷門,卻讓齊白石抬上了文人雅趣的檯面。

所以無論是中國畫的藝術性上以及大眾喜愛的程度上,都可以算作最受喜歡的畫家。當然,就是一些數據也可以證明。

017年12月17日,在“北京保利十二週年秋季拍賣會”的書畫夜場上,齊白石 《山水十二條屏》,以4.5億起拍,經過多輪激烈競價,最終以8.1億元落槌,含佣金9.315億成交(約合1.41億美元)。這件作品成為首件成交金額超過1億美元的中國藝術品,成為全球最昂貴的中國藝術品。

有一部關於齊白石的紀錄片《畫家齊白石》,當蔡若虹詢問齊白石這一生畫了多少書畫?齊白石笑著說不清楚,大概8000幅吧。後來齊白石的家人系統統計之後,告訴我們他一共創作了14600餘幅。

但據統計所知,從90年代至今,齊白石的作品在拍賣市場卻被拍了24000件, 我們可想而知這多出來書畫的是真是假,所以也有人說齊白石作品造假最多,但也由此也能看出齊白石受歡迎的程度。

另外西方公認為第一的畫家畢加索也臨摹齊白石的作品,1956年6月,張大千曾去拜訪畢加索,三次而不得接見。

張大千是一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畫家,最後還是見到了畢加索,畢加索不說二話,搬出五本畫冊來,每冊有三四十幅,張大千一幅一幅仔細欣賞,發現全是畢加索使用毛筆水墨作的中國畫,且都是仿齊白石老人。

而巧合的是,東西方兩位繪畫大師都曾用筆下的鴿子來寓意世界和平。中國也曾邀請畢加索訪問中國,畢加索風趣地說:“我不敢去你們中國,因為中國有個齊白石。”

所以說無論從國外還是國內,從畫家藝術的評價還是公眾的對人對作品的喜愛,齊白石雖然不能取悅所有人,但是最多人喜歡的畫家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