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劍的殺傷力遠不及大刀,為什麼武俠劇裡大俠用的全是劍?

狂人日記xdh


先來糾正一個觀點,“劍的殺傷力遠不及刀”,誰說的?同等硬度、厚度和鋒利度的劍和刀相比,肯定是劍的殺傷力更大,使用起來變化技巧也更多。

可是為什麼好多人覺得劍比較柔弱,而刀比較剛猛呢?這種觀念的形成有它特殊的歷史原因。



作為武器來說,劍的流行,要早於刀。從商周時期到春秋戰國,一直流行的是青銅劍。為什麼不是青銅刀呢?因為青銅(銅錫合金)硬度和韌性不如鋼鐵,側面刃的切割能力有限,所以青銅武器主要的攻擊方式是刺。至於劈、劃,只是作為輔助動作,殺傷力有限。另外,青銅武器很脆,劈砍的力道大了,就容易折斷。青銅劍的長度其實很短,早期的青銅劍其實就是匕首。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長度才不斷增加。即使這樣,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劍的長度一般也只有50釐米左右。



在春秋戰國,青銅劍是隻有貴族和指揮官才能擁有的奢侈品。軍隊普遍配備的,是造價低廉的槍矛。所以劍就成為了貴族的標籤。

漢代以後,冶煉技術提高,鐵器得到大範圍應用。部隊開始裝備刀劍。其實漢代的刀和劍是沒有多大區別的。漢代的刀也是直型的 比如環首刀。刀的出現,完全是出於經濟的考慮。單面開刃,造價低,維護成本低,更加耐用。刀和劍沒有其他本質的區別。在歐洲,甚至刀和劍就是同一個詞,都沒有用單面開刃和雙面開刃來作為區分。



最後解釋一下為什麼小說裡俠客用劍的比較多。因為直到今天,我們中國的文化禮儀,源頭是哪裡?是春秋戰國。或者說,中國文化禮儀甚至社會倫理觀念的形成,是從商州到春秋的那段時間。在那段時間裡,劍被貼上了貴族的標籤。所以在小說家甚至我們這些網民的眼裡,劍被賦予了更多文化和道德的意義。僅此而已。

我是刀匠張勇,歡迎留言評論。喜歡請點個關注,聯繫我請發私信!


匠人工坊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早在漢代開始,劍在民間就已經被逐步淘汰了。

劍本來是大兵團作戰時期的一種武器,戰國時期大量使用。

當時並不是沒有刀,而是劍的殺人效率更高。

大家經常看《古惑仔》電影就知道,用刀砍死一個人並不容易,相反用匕首刺卻很容易將人殺死。

劍刺死一個人比較容易,而是使用的力量較小,符合大兵團作戰的特點。


相反,那個年代的刀只能砍,不能刺,殺人效率低下,當然不被軍隊使用。

而民間也是一樣,大家多攜帶便於殺死敵人的劍而不是刀。

然而,到了漢朝開始,刀有很大的變化,逐步兼容了劍的特點,可以劈砍也可以刺。

而且,製造一把劍難度比較高,需要兩邊開刃,對於劍身的強度和韌性都有很高的要求。

相反,打造一把刀就簡單的多,畢竟刀一面是刀背,容易造也比較結實。


劍如果質量不好,一次打擊就會變形導致無法使用。

刀因為刀背很厚,可靠性好得多,非常耐用,而且造價低廉。

劍不是什麼鐵匠都能造的,刀的製作則很簡單,農村鐵匠也可以打造。

另外,劍就是殺人用的,其他基本沒有什麼實際作用。

刀的作用則比較大,可以勉強充當柴刀等工具使用,防身作用是其次的。

所以,漢朝以後民間基本都用刀,劍主要是儀仗用處或者李白一樣裝叉用。



就軍事作戰來說,刀也成為主流,因為刀具備了劍的特點,又沒有劍的缺點。

其實,真正的軍事作戰中,一半靠遠程武器弓弩之內,剩下的大部分靠長兵器比如長矛、長槍之內,刀劍之流只是輔助武器。

日本武士在戰國時期作戰,其實主要也是用長矛,而不是用武士刀。誰都知道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


薩沙


在古代的戰場上,刀的普及率更高,是因為刀能快速地形成戰鬥力。武俠多數用的是劍,因為武俠往往從小就練,基本功深厚,技術豐富,能把劍的威力充分發揮出來。所謂劍不如刀的殺傷力大,是對普通人來說,對高手來說,不是那樣的。劍練好了,威力比刀大,比大刀也大,但是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練成。

在軍隊裡,訓練是講究效率的,沒那麼多時間去訓練複雜的劍法,需要的是速成,尤其在戰爭年代,新兵的訓練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刀雖然是軍械的主流,但是以劍為主的部隊,也是有的,比較出名的是漢朝的李家軍和明朝的俞家軍。李家軍的主將是李陵,兵力為5000人,李陵曾自豪地說,我的兵都是荊楚劍客奇材。這支部隊是漢朝戰鬥力最強的部隊,曾以步戰,速戰速決地擊潰了匈奴單于的3萬騎兵精銳,後來又重創了匈奴的8萬騎兵,自損才1000多。要不是叛徒出賣,李陵足以帶著3000多人突圍出去。

俞家軍的主將是俞大猷。俞大猷年輕時曾拜當時的劍術高人李良欽為師,學到了極其精湛的劍術。俞大猷後來的成名,很大程度上就是靠他那無敵的劍術,因為他不僅對兵法有研究,還很擅長劍術教學,凡是受過他指點的人,劍術都會有可觀的造詣。俞大猷不僅教自己的士兵劍術,還教沿海的老百姓劍術,讓他的轄區內劍術高手越來越多,讓日本浪人的銳氣越來越受打擊。俞大猷抗倭抗的很漂亮,被調到山區剿匪,也剿的很漂亮。俞大猷剿匪,確切的說,是收服。別的將領多次重兵圍剿都沒什麼效果,但是俞大猷去了,土匪卻很快就投降了。為什麼?因為都太佩服俞將軍的膽略、品德和功夫了。在土匪的心目中,俞大猷不僅僅是官員,同時還是一位身懷曠世絕技又重情重義的大俠。俞大猷剿匪,竟然敢只帶幾個隨從,就直接去匪窩勸降,這在其他將軍看來,簡直就是送死,但是俞大猷卻是胸有成竹,自信滿滿。這就是藝高人膽大,技術支撐了膽略。俞大猷有信心,能活著進去,活著出來。

首先,俞大猷一身正氣,大義凜然,又是老江湖,到了匪窩,土匪在氣勢上情理上都得敬他三分,因為土匪也不是窩囊廢,重義氣、有本事的也大有人在。其次真要對俞將軍動手,單挑誰都不是對手,一塊上,俞將軍也能殺出一條路衝出去,因為俞大猷的劍術已登峰造極,土匪在格鬥技術上跟他相差太遠。有一次,有個土匪,叫蘇青蛇,非常的健壯勇猛,強壯到了可以力格猛虎的程度,當然了,是華南虎,不是東北虎。能做到力格華南虎,也是很了不得的,一拳足以輕鬆打死一個普通人。蘇青蛇沒把俞大猷這個中等身材的人放在眼裡,想把俞大猷拿下,結果剛一動手,就被俞大猷的劍給重傷了,然後被俞大猷拉到眾匪面前,給斬首示眾了。蘇青蛇一死,眾匪大驚失色,對俞大猷的敬畏程度又上了一層。

劍,在貴族那裡有時候是裝飾品,但是在高手那裡,是最好用的近戰武器。當年戰國第一刺客,聶政,就是仗劍獨行,而不是仗刀,是直刺仇者於堂上,而不是砍。當聶政被重兵包圍的時候,用劍,一霎那間,就擊殺了數十人,戰鬥力極其強悍。項羽,起兵的時候,用的也是劍,一霎那間,擊殺了將近一百個官兵,嚇得其餘的大部分都投降了。項羽學劍學的時間不是太長,但是天資過人,效果也驚人。春秋時期,也有一個很厲害的劍客,他叫曹沫,也叫曹劌。他曾通過自薦的方式,當上了魯國的將軍。時人對曹沫有一個評論,那就是“曹沫奮三尺之劍,一軍不能擋”。

劍是高手的專屬。劍,比刀輕,比刀快,比刀準,雙刃更能出其不意。劍法比刀法技術含量高,劍的材質和鍛造也比刀的要求高,成本也更大。莊子曾說,角力、格鬥,貴在以巧致勝。劍,貴在力巧,而不在力重。


秦客逸民


用劍,首先是正直,剛正不阿,道士都用劍,然後氣質儒雅,但是如果說刀比劍威力大,不能一概而論,刀比較容易使用,憑蠻力就可以,刀對材質鍛造的要求低一些,容易大批量製造,劍對材料要求高,也對人的要求高,臂力要靈活且耐力強,對劍法要求高,劍是真正的高手才配使用的,把劍用刀法使出來就是個笨蛋!武俠高手用劍無可厚非,因為有內力加持,早就超越了正常人極限,而且配合精妙劍法就可以快速殺人,真正的用劍高手誰敢小看?獨孤九劍和太極劍就是例子,蓋聶用劍的威力如何,武俠小說裡不用兵器全憑高超內功武術的用的可是巧勁,只有極少數如降龍十八掌這種剛猛的內功才能對付擁有武器的人,而且必須境界超越許多,用肉身打兵器是不現實的,肉身和內力超越武器,你想要多麼強才能符合物理?即使是神仙也得遵從物理,以力破萬法就是現實,玄幻小說裡都承認劍仙的實力遠超同級強者,只要劍足夠堅韌,配合法力劍術就遠超赤手空拳,把劍的穿透切割能力用劍意劍勢劍道領域發揮出來,就成了極端的毀滅之力


金波33389954


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刀劍的認識不同,劍走輕靈中國人的劍往上追述,不管是尺寸超長的秦劍,還是到了中國王朝最後起的清代劍的制式都沒太大變化,中間一條線兩邊對稱是中國劍的特點而且無一例外,所以,古人視之為中庸平和之道,而刀的確在武學功能上遠勝於劍,但大刀凸顯的是削伐之道不是我們傳統文化所推崇的,所以,在文學作品當中的表現以及地位就相對低一些,但其實,對於中國古代兵器的使用以及威力上來說,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有刃的兵器永遠無法和鈍兵器相媲美,這點是很多國人並不瞭解的,我們今天看很多國外的兵器博物館會發現,在西方全身包裹的板甲騎士時代,刀劍長矛對於板甲的破壞遠不及一種鈍兵器對戰士的傷害更大,那就是“葉錘”同樣的兵器,刀劍砍在頭盔上最多就是一個口子,但不致命,如果是葉錘一下拍在頭盔上基本上腦袋也漏了,但這樣的兵器通常都是由一個身材魁梧的壯漢所使用的,普通人操控他很困難,所以,在我們的武俠文學作品當中,那樣白衣如雪飄逸如風的大俠形象顯然是不太相符的,自然而然也就會被嫌棄,所以,文學作品更多隻是對現實的一種美化帶著一絲浪漫主義情懷在裡面,而真正的現實世界和文學作品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沉香醉88


其實這個原因超級簡單,就是劍在古代不屬於國家管控的管制刀具,而刀則是被嚴令禁止出現的武器。

中國的刀劍出現都很早,刀一開始作為工具被人類使用,後來還揹負著武器的重任。而劍從一出生就成了殺人利器,可以說,到好歹還能再日常生活中當工具使,可是劍卻只能作為武器了。這樣看來,禁刀不禁劍似乎很不合理。



在青銅時代,刀屬於匕首級別的長度,其殺傷力自然是趕不上威力強大的劍。但是由於生產力的約束,以及劍的製作成本太高,所以青銅劍這種武器是不能被用於普通士兵的,只有貴族級別的武士和將官,才有資格使用劍(也是他們用得起)。因此從西周開始,劍不僅僅作為武器被使用,還成為了一種身份的象徵。即使是到了秦漢時期,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提高,劍依舊不能在軍中普及。


漢代之後,中國的金屬冶煉技術得到飛昇,西漢的鍛鋼法使得鐵器可以被大量裝備于軍中。同時匈奴的入侵促使著中國騎兵裝備的進化,借鑑於遊牧民族的單刃直刀很快就進入了中原武器研發者們的法眼,直刀相比於劍,成本低,也能穿刺,而且韌性更好,因此很快就成了漢軍中的制式裝備。也是從這之後,刀就成了中國古代軍人永遠脫不開的趁手夥伴。

秦漢之際,劍的形制也有改觀,為了增強韌性,劍鋒變得更加厚重,同時劍身變窄,長度變長,更適於雙手揮動。這種改觀為以後中國的劍的形制定下了基調,但是其造價依舊高昂,只能是富貴人家裝備。也正是因為太貴不能普及,劍對於社會治安起不了多大風浪,再加上劍的使用方法複雜,很難學好。相比之下,刀就要可怕的多了。因此古代政府都是嚴格禁刀,除了個別的工具用刀可以登記使用外,非法持刀,就是犯罪。這也是為什麼宋代的農民起義軍所用的朴刀,多是工具刀和木棍困紮在一起,也是實世所迫。



至於俠客為什麼多用劍,這就反應了一種文化寄託。俠客多少仗義、除暴安良的形象,代表著正義,而劍意味著尊貴、正朔、嚴肅,就多少和俠客能沾上邊。再者古代確實有很多俠客用劍,比如唐代的李白,那就是仗劍走天涯,好不快活的生活態度。


火器工坊


誠邀,如題。的確,武俠劇中的大俠如若使用兵器,寶劍必然是最好的選擇。中國自古就有幹
將、莫邪、承影、魚腸、赤霄、純鈞、湛瀘、泰阿、龍淵等傳統名劍,這是由於當時的劍多為青銅,而青銅打出的刀並不鋒利,在金庸老爺子的小說中,劍也是決定的主角,楊過的玄鐵重劍,君子劍,小龍女的淑女劍,滅絕師太的倚天劍,夏雪宜的金蛇劍都是極為出名的寶劍。

那麼劍比刀好用嗎?

實際上刀的威力比劍強百倍。因為劍雖然輕靈,能削、斬、刺、戳、銑、劃,但能形成的傷害微乎其微,除了戳刺外其他使法均只能形成皮外傷。而把劍戳刺入人體內很難再撥出。但刀重於劍,使起來威力遠高於劍。

所以小說中為何大俠偏愛劍呢?

與其說大俠偏愛劍,不如說金庸老爺子愛劍。劍在古代是一種權力和君子的象徵,自古就有劍是百兵之王的說法,在近代的中央軍裡,蔣介石也為自己的軍官配了一把寶劍而且劍用著瀟灑瀟灑,姿態好看,招式多以刺為主,也能砍,攜帶方便,所以在小說中,劍成為了俠客們的必選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有九短九長,長兵器裡以槍為主,短兵器裡以刀為王。那麼在戰場上就這兩種兵器是殺傷力最大,用得最多,那為什麼武俠劇裡的大俠都是用劍呢?其實就一點,劍相比起刀來說更劇美感,招式上藝術加工的空間也更大。

武俠劇中的大俠和戰場上的戰士不一樣,他所在的是江湖,面對的都是幾個人的小規模打鬥,講究的不是戰術和人數而是招式。

刀行厚重劍走輕盈,刀法講究的是快、準、狠,適用於江湖莽客,比如水滸傳裡都是以刀、槍、棒為主。武俠小說中用刀的大俠也不在少數,古龍小說比如李尋歡、蕭十一郎、傅紅雪、丁鵬。而金庸裡大都是講究內功,主角都用劍的恐怕只有《笑傲江湖》和《連城訣》了。

而在武俠劇中給主角佩劍大多是為了講究美感,主角打起來飄逸瀟灑,更符合謙謙君子的人設。在動作設計上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從厚重如玄鐵劍的力量型到薄如蟬翼的輕巧型,還有碧水劍的柔韌型,變化多端的獨孤九劍,一招致命的阿飛快劍,形狀各異的天山七劍,講究寫意的武當太極劍。幾乎所有人都能有他專屬的劍或劍招,無論男女老少,用劍都沒有違和感。

再加上近幾年仙俠劇的流行,電視劇裡的主角都是仙風道骨或者翩翩公子類型,恐怕以後刀這種兵器會在電視劇裡越來越少了。


怪柳


在古代冷兵器中,從殺傷力來說,刀的殺傷力肯定遠遠大於劍。一者,刀一般都比劍重,越重的東西,在戰爭中給對方造成的傷害越大,這是符合力學原理的。二者,刀的著力點比劍好,掄起來砍下去,力量都在刀刃上。三者,古代戰場上打仗,士兵們會選擇刀槍之類,但是肯定很少選擇劍。

(古代拿刀的大俠)

既然如此,為什麼在古代的小說筆記及當下的影視作品中,大俠們都是用劍的呢?古代實際的大俠,是不是也是這麼佩戴的呢?

我覺得古代的大俠,應該也是這麼佩戴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劍是最方便帶在身上的武器。

古人配備防身的武器,都會首先選擇劍。選擇劍,主要是劍好佩戴。如果是一把彎彎的沉重的刀,帶在身上肯定很不方便。若是一根棍子或者銅錘之類,帶在身上也很不方便,在屁股上打來打去,也很不好看。而劍可以裝在劍鞘裡,插進去容易,取出來也方便。如果一定要佩刀,刀的形狀,一般都和劍差不多,比如日本浪人的那種刀。

古代的大俠,雖說武器對於他來說,不僅僅是防身,而且還是他工作的工具。不過,就算是他工作的工具,他也不可能隨時隨地都在使用,還是要講究一個攜帶方便。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古代大俠首先選擇使用寶劍。

(古人多用劍)

第二,劍是最容易使用的武器。

劍雖然不著力,但是它有一個好處,就是它的兩面都是刃口。一旦拔出來,橫著豎著都可以攻擊,都可以刺傷別人。不像刀,你必須要掄起來,砍下去才有效果。如果不掄起來,比如說刀背碰著人,那也是傷不了人的。棍子和銅錘,都需要有一個掄起來的動作。

在古代搏擊中,最重要的就是“快”。劍拔出來就可以傷人,刀則需要一個掄的過程,作為大俠,要想更快,顯然最恰當的是選擇是劍。

第三,劍是一種身份的標誌。

古代的貴族都會佩劍。佩劍不僅僅是一種防身的武器,更重要的是身份的象徵。劍越鋒利,越貴重。“削鐵如泥”“吹毛得過”那就是最貴重的。“劍”字的前面,往往會冠一個“寶”字,就是這個意思。另外,劍鞘上的配備,也是一種財富和身份的標誌。劍鞘上面是否鑲金嵌玉,雕龍畫鳳,以及劍鞘使用什麼材質,都是很講究的。

所以說,古人佩一把什麼劍,都是其身份的表現。

古代的江湖世界,那也是一個社會。在這個社會里,身份、地位這些,也是很重要的。江湖的世界,其實就是世人的世界,是世人世界的一個影子。因此,大俠們也是通過佩劍,來表現自己身份地位的。

(君子佩劍)

第四,劍是一種文化。

劍在其歷史發展中,已經成為一種文化。

古人有很多研究劍的文章,還有很多關於鑄劍的傳說,可以說,劍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兵器,不僅僅是一種身體佩件,而具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劍代表一種“謙謙君子”,才華萬丈,卻又深藏不露。

劍代表一種“智慧”,與刀、錘這些代表“力量”的相對而言。

劍代表還一種“正義”,其“直”的體型與“利”的刃口,都是正直正義的標誌。

而古代的大俠,既然叫“俠”,他們就是謙謙君子,是正義和智慧的象徵。因此,他們身上配備一把寶劍,是最恰當不過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你這個問題問的就有嚴重破綻,“明明劍的殺傷力遠不及大刀”,這是指在現實中,在所有武俠小說裡,都沒有劍的殺傷力不如大刀的說法,從來沒有,無論在金庸的還是古龍的小說裡,可你真正的問題卻又是“為什麼武俠劇裡大俠用的全是劍?”因為實在武俠劇裡啊,不是在現實中,現實中劍和刀誰更具殺傷力,和武俠劇中大俠用什麼兵器有什麼關係呢?武俠劇內容、人物、以及人物們使用的兵器都是虛構的,現實中十八般兵器,其實武俠小說裡被描寫到的兵器遠不如十八般,起碼幾十種、甚至幾百種,什麼毒藥、暗器、袖劍、玄鐵劍等等,現實中拳法、掌法才幾種?才有多大威力?可武俠小說裡什麼七傷拳、九陰白骨爪、降龍十八掌、蛤蟆功、打狗棍,現在中有誰能夠隔開幾米遠一拳把人打的內傷的?那整個科學界都要被撼動了。

武俠劇基本上都是根據武俠小說來拍的,而在武俠小說裡,也不是所有大俠都用劍的,《射鵰英雄傳》裡的郭靖主要是拳法,黃蓉後來做上了丐幫幫主後她的主要兵器就是那根打狗棒了,洪七公、郭藥師、歐陽鋒、周伯通等人很少用劍的;《神鵰俠侶》裡楊過倒是劍,什麼玄鐵重劍、君子劍。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主角李尋歡的兵器,你也知道,那是一把暗器,即小李飛刀。當然似乎用劍的大俠確實比較多,但這個其實你可以這樣理解,即在武俠小說裡,劍法是俠客們的基本功,大俠們懂得武功,當然遠不止只有一樣劍,還與拳法、腿功、掌法、刀法,有些大俠以掌法為主,比如郭靖,有的大俠以刀法為主,《多情劍客無情劍》裡的最厲害的是那位天機老人,他用的也是一根棍子,所謂天機棒。金庸的小說裡,用其他各種兵器的也有不少,比如《書劍恩仇錄》了,紅花會幾位當家的,可謂各種武器、功法都有,用鐵槳的,用金笛子的,用鋼鞭的,用鐵柺的,用雙刀的,用雙鉤的,用狼牙棒的,用飛抓的,只有二當家、三當家是用劍的,四當家文泰來就是用刀的了。

此外如《雪山飛狐》《飛狐外傳》《鴛鴦刀》這幾本金庸的小說也都是以刀為主角的,還有血刀老祖這樣霸氣又經典的反派角色。

而古龍筆下,則有西門吹雪、葉孤城這樣的劍神,阿飛這樣的劍客,和連城璧這樣的劍人。

武俠劇裡的大俠不都是用劍的,也不都是用刀的,刀劍都有,而稍微像樣點的武俠劇都是根據金庸或者古龍的武俠小說來拍的,也就不存在武俠劇裡的大俠都是用劍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