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可以一家佔晉,為什麼最後成了三家分晉?智伯怎麼身死族滅?

紅紅火火講歷史


我是李時針的時針我來為您作答

導言

晉國在晉獻公時期被屠殺了一片晉國公子,後又經過驪姬之亂,晉獻公的兒子們,太子申生自殺,重耳與夷吾外逃,驪姬姐妹的孩子也被大臣殺死,晉公族勢力低到冰點,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即晉文公,晉國在晉文公時期成為了春秋霸主,晉文公根據當時晉國的情況提出三軍六卿制度,任用外姓大夫,憑此稱霸一時。隨著時間的流逝,由於後代君主能力參差不齊,六卿的權利越來越大,由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範氏、中行氏,六卿把持朝政,各有各的地盤,雄踞一方。範氏與中行氏反叛,被晉王室出兵鎮壓,範氏中行氏出逃。土地卻被智氏等四家瓜分。看地圖可以看到智氏的土地是最大的,但是由於智氏掌權人智伯的貪婪狂妄、目中無人,導致智伯喪失獨霸晉國的機會,一手好牌打了個稀碎,智氏滅亡,被韓趙魏三家瓜分。

仗勢欺人,晉陽開戰

智氏在這四家裡面是最強的,智氏想要擴張就得擴大地盤。先禮後兵,智氏族長智伯首先張嘴給四家裡面最弱的韓氏要地,韓氏的韓康子權衡利弊,在家臣段規的建議下給了智伯一個萬戶之縣。智伯感覺很滿意。於是再給魏氏接著要地,魏氏的魏宣子權衡利弊,在家臣趙葭的建議下也給了個萬戶大縣。這兩次智伯就有點飄了。找準趙氏再要地,而且是點名道姓的要:

知伯說,又使人之趙,請蔡、皋狼之地,趙襄子弗與。知伯因陰結韓、魏,將以伐趙。《戰國策•趙策》

趙氏的趙襄子忍不了,斷然拒絕智伯。於是智伯就聯繫韓康子與魏宣子一起攻打趙氏,企圖三家攻滅瓜分趙氏。

晉水改道,智氏被滅

智伯組建的三家聯軍將趙氏圍困在晉陽城。猛攻三個月,結果晉陽軍民一心,三個月愣是將城守住了。智伯想出來一個辦法,將晉水開渠引到晉陽城,水淹晉陽。城裡軍民生活那是相當的艱苦了。晉水淹了晉陽之後,智伯、韓康子、魏宣子共同駕車巡視,智伯有心無意的說了一番話:“哥們今天才知道大水可以滅亡一個國家啊,汾水可以淹沒安邑,絳水可以淹沒平陽”。這兩句話聽的那哥倆心裡是一哆嗦啊。倆人也聽明白這話是啥意思了。這就為智氏的覆滅埋下了火種。

晉陽之戰持續了三年,人們都住到了樹上,鍋被吊起來做飯,就到快堅持不住的時候,家臣張孟談要求出城去見見韓康子與魏宣子。向他們說明趙國將亡了,一旦趙國被滅,韓魏也跑不了。韓康子與魏宣子表示很贊同,他們於是決定共同聯手對付智伯。結果張孟談被智伯的家臣智果見到,智果迅速將此事回報給智伯,智伯未將此事放到心上,認為馬上就破趙,韓魏兩家不會也不敢背叛他。事與願違,韓魏兩家偷偷上了大堤,殺了守衛,使得晉水改道大水淹了智伯的軍隊,三家共同用兵滅了智氏,智伯也被活捉。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幾乎瓜分晉國所有的土地。

編者語

綜上所述智氏滅亡主要是這幾點:

  • 策略錯誤,吞併擴大本沒有錯,採取的方式方法有待商榷。本身實力未到達碾壓其餘三家,卻盲目自信,急於求成。應使用溫水煮青蛙蠶食對手,絕對實力碾壓之時迅速吞併。

  • 狂妄自大,巡城過程中就算是有那種水淹其餘兩家的想法也得搞完了趙氏再談。行百里者半九十,趙氏還沒攻下了就飄了,為自己被覆滅埋下禍根。

  • 盲目自信,自己家臣智果回報異常,理應重視並有所防備。但他啥也不放在心上,整個飄飄然,驕兵必敗。智氏被滅,怨不得別人,只怨智伯咎由自取。


李時針的時針


智伯可以稱得上是歷史上典型的一把好牌打爛的人,在晉國公族勢力衰退、卿族勢力崛起的初期,他和韓、趙、魏四家把持晉國朝政、雄踞一方,而且是四方中實力最強大的一位,如果不是因為他的貪婪、暴虐、目中無人還聽不進去意見,以他的實力完全有可能吞併韓、趙、魏三家,最後代替晉國一家獨大也不是沒有可能。然而歷史是不能改變的,驕橫而不知收斂、得罪人而不自知、非我族類卻沒有任何防範,註定要在弱肉強食的戰國時期身死族滅。

一、晉國公族勢力的衰退

一個國家的崛起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上需要君王勵精圖治、大施仁政,下需要大臣恪盡職守、忠君報國,還有一個基本前提就是每一位國君都能平穩即位,不動搖國本,其餘王孫都能安分守己,不覬覦王位,不生內亂,不消耗國力。反之,如果一個國家的某一個皇族勢力大於國君,老想著取而代之,那麼這個國家必然會陷入內亂,禍患便由此開始,晉國的衰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師於曲沃。曲沃邑大於翼。翼,晉君都邑也。成師封曲沃,號為桓叔。靖侯庶孫欒賓相桓叔。桓叔是時年五十八矣,好德,晉國之眾皆附焉。君子曰:「晉之亂其在曲沃矣。末大於本而得民心,不亂何待!」 《史記•晉世家》

按照周朝宗法制的規定,太子是國君的嫡長子一支,稱為大宗,國君的其他兒子稱為小宗,大宗是家族的當家人。晉昭侯元年,他把父親文侯的弟弟、自己的親叔叔成師分封到了曲沃,曲沃城比晉國的首都翼城還要大。先秦時期的社會習慣用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成師因此被稱為曲沃桓叔。晉昭侯還派了靖侯的庶孫欒賓作為桓叔的丞相輔佐他,當時桓叔已經五十八歲了,他崇尚美德,好施仁義,晉國的百姓都服從於他。有君子就說道:晉國的動亂就在曲沃,末梢比根還要大,而且還贏得了民心,不亂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晉昭侯七年,大臣潘父殺死了國君昭侯,準備迎立曲沃桓叔繼任新君,然而當時的人們謹守宗法制,認為父死子繼才是正道,堅決抵制桓叔即位,因此桓叔遭到了晉人的頑強反抗,最終不得不退回曲沃。由於桓叔年事已高,八年之後鬱郁而死。

桓叔雖死,他的兒子曲沃莊伯卻繼承了他的遺願,仍然想要奪取晉國國君之位,他在世期間曾兩次興兵討伐晉國都城,但是都被晉人和周天子派兵鎮壓,不得不退回曲沃。

曲沃家族似乎有種生生不息的韌性,莊伯的兒子武公繼任後,接著討伐晉軍,終於俘虜並殺死了晉哀侯和他的兒子小子侯,進一步增強了曲沃的實力,然而周天子卻不會對曲沃武公放任不管,派兵鎮壓武公,這樣武公又逃回了曲沃。然而武公沒有像他的祖父和父親那樣坐以待斃而是一直在等待時機,等到齊桓公開始稱霸後,他終於率軍打敗了晉侯緡。為了贏得周王室的支持,他把晉國所有的寶器都獻給了周釐王,拿人錢財替人消災,這次周釐王沒有再為難曲沃武公,他封曲沃武公為新任晉君,吞併了晉國所有的土地。

經過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曲沃武公三代人的共同努力,小宗終於戰勝了大宗,奪得了晉國的君主之位,晉國也由此陷入了無休無止的爭鬥之中。武公死後他的兒子獻公即位,由於君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加上晉文侯的嫡系子孫還有一大批人,於是有大臣向獻公進言,為了防止大宗家族死灰復燃,建議誅殺諸公子以保住君位。獻公採納了大臣的意見,大肆屠殺大宗諸公子,晉國公族遭到了毀滅性的大屠殺。

除了迫害大宗諸公子,獻公還寵愛驪姬,想要廢黜太子申生,改立驪姬的兒子奚齊為太子,然而驪姬就是一個蛇蠍心腸的女人,表面不同意,暗地裡卻陷害太子,最終逼得申生走投無路而自殺。太子雖然死了,申生還有兩個能幹的弟弟重耳和夷吾,為了斬草除根,驪姬又使計讓獻公追殺二子,由於重耳和夷吾逃得快才免遭此難,此後晉國內亂不斷,國君接連易主被殺,公族勢力不斷衰退。

二、晉國卿族勢力的崛起

晉獻公一支是小宗篡位而執掌君權的,為了防止大宗公子們反抗奪權,晉獻公大開殺戒,屠殺諸公子,導致晉國的大宗公族勢力極具衰退。又由於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陰險狡詐,欲立其子為太子,導致申生自殺,公子重耳和夷吾被迫逃亡,更由此造成了晉國三世內亂,死的死,亡的亡,最終晉國的小宗勢力也日漸衰亡。

出公十七年,知伯與趙、韓、魏共分範、中行地以為邑。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齊,道死。故知伯乃立昭公曾孫驕為晉君,是為哀公。哀公大父雍,晉昭公少子也,號為戴子。戴子生忌。忌善知伯,蚤死,故知伯欲盡並晉,未敢,乃立忌子驕為君。當是時,晉國政皆決知伯,晉哀公不得有所制。知伯遂有範、中行地,最強。《史記•晉世家》

自晉文公時期,晉國就設置了上、中、下三軍,每軍有正、副兩位統帥,這樣三軍就有了六位統帥,他們掌管著晉國全部的軍隊,手握重權、地位顯赫,這六位統帥就是晉國六卿的前身。

公族勢力的衰退給了異性卿族勢力發展的機會,到了晉定公時期,晉君勢力更加弱小,六卿都強盛起來,六家大夫開始把持晉國朝政,這六家分別是韓氏、魏氏、趙氏、智氏、範氏和中行氏,他們各自有自己的地盤和武裝,雄踞一方。

定公十五年的時候,範氏和中行氏叛變,晉軍攻打他們,大敗範氏和中行氏,兩人因此逃到了齊國。及至定公去世,出公即位後,智伯與趙鞅、韓不信、魏侈四家一起瓜分了範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出公很氣憤,求告齊國、魯國想要討伐四卿,四卿害怕就一起反擊出公,最終出公戰敗,在逃亡齊國的路上病逝,所以智伯就立了昭公的曾孫驕為晉君,這就是晉哀公。

哀公的祖父雍是晉昭公的小兒子,號戴子,戴子又生下了兒子忌,忌與智伯關係很好,但是早死,因此智伯想要吞併晉國,沒敢行動,就立了忌的兒子驕為國君。那時候,晉國朝政都由智伯決定,晉哀公不能執掌朝政,智伯之後又佔據了範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在四卿裡是實力最強的一位。

三、慾壑難填智伯被滅

一個人知道害怕並不是不夠勇敢,有懼意更能讓人清醒懂得自我防範、自我保護,有時候不懂得害怕比一個膽小鬼更加危險,天下無敵才是毀滅的開端。

在收拾了範氏、中行氏這兩個卿族,進一步增強了自己的實力後,智伯覺得整個晉國已經唯我獨尊,自己可以為所欲為了,禍患的種子就此埋下,為此他對韓、魏、趙步步緊逼、索取無度,最終導致了三家聯合對其進行絞殺。

①對韓氏的試探——輕鬆得手

知伯帥趙、韓、魏而伐範中行氏,滅之。休數年,使人請地於韓。韓康子欲勿與,段規諫曰:“不可。夫知伯之為人也,好利而鷙復,來請地不與,必加兵於韓矣。君其與之。與之彼狂,又將請地於他國,他國不聽,必鄉之以兵;然則韓可以免於患難,而待事之變。”康子曰:“善。”使使者致萬家之邑一於知伯。《戰國策•趙策》

在滅了範氏、中行氏之後,又過了幾年,智伯向剩下的三卿中實力最弱的韓氏下手了。奉行拿來主義的他毫不客氣的公開向韓康子索要土地,土地是人口和財富的象徵,不到萬不得已誰會平白無故的給你雙手奉上?韓康子當然不願意,然而他手下有個家臣段規卻讓他暫且同意智伯的無理要求,理由是:智伯為人貪婪兇狠眾所周知,如果這次沒有滿足他,他必然會對韓氏興兵討伐,不如給他土地,讓他嚐個甜頭,他肯定會對魏氏、趙氏再次要地,他們要是不同意,智伯必然不會善罷甘休,到時候我們韓氏免於禍患,再靜觀其變就好。韓康子聽從了段規的建議,給了智伯一個萬戶之邑。

不費一兵一卒、一金一銀,就這樣得到一個萬戶之邑,智伯簡直高興壞了,於是果真如段規所言他把目光鎖定在了魏氏,準備故伎重演。

②對魏氏的勒索——再次成功

知伯說,又使人請地於魏,魏宣子欲勿與。趙葭諫曰:“彼請地於韓,韓與之。請地於魏,魏弗與,則是魏內自強,而外怒知伯也。然則其錯兵於魏必矣!不如與之。”宣子曰:“諾。”因使人致萬家之邑一於知伯。《戰國策•趙策》

慾望膨脹的智伯又向魏氏要地,魏氏老大魏宣子剛知道這個無理要求後,和韓康子的反應一樣,不想給。然而與韓康子一樣,魏宣子家裡也有一個能幹的家臣趙葭,他對魏宣子進言到:智伯先是向韓氏要地,韓氏給了,現在給咱們要地,咱們要是不給肯定會得罪他的,到時候智伯肯定會對咱們動手,不如給他,別讓他盯著咱們魏氏尋事。魏宣子又同意了趙葭的建議,也給了智伯一個萬戶之邑。

③對趙氏故伎重施——遭到反抗

知伯說,又使人之趙,請蔡、皋狼之地,趙襄子弗與。知伯因陰結韓、魏,將以伐趙。《戰國策•趙策》

智伯憑藉著自己的強大實力,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韓、魏兩座萬戶之邑後,愈發暴露出貪婪和自大的本性,接著他又把手伸向了趙氏。前兩次雖然也是要地,但是沒有道明是哪塊,這次向趙氏要地,智伯指名道姓要蔡和皋狼兩塊富庶的地方,趙襄子不像韓康子和魏宣子那麼軟弱,他勇於擔當,敢於向智伯說不,斷然拒絕了他的無理要求。

在前兩次如此順利得手的情況下,現在趙襄子居然敢公開拒絕智伯,挑戰他的權威,智伯立即請來了韓康子和魏宣子商量一起出兵攻打趙襄子的事情。

於是趙襄子據守晉陽,憑一家之力抵抗智、韓、魏三家的圍攻,晉陽之戰持續了三年,就在趙襄子彈盡糧絕,準備投降之際,他找來了自己的家臣張孟談一起商量有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張孟談提出自已願意去勸說韓康子和魏宣子,讓他們臨陣倒戈。

見到了韓、魏兩個老大,張孟談給他們曉以利弊,說唇寒齒亡,趙氏如果被滅,照著智伯的性子,馬上就會向你們兩家動手,不如現在咱們聯合起來一起殺了智伯。韓康子、魏宣子早就對狂妄的智伯不滿很久了,聽了張孟談的分析當即決定三家聯手共擊智伯,就這樣眼看就要成功的智伯卻功敗垂成,智軍被三家打的大敗,智伯本人被趙襄子活捉並處死,智氏家族全部被滅,他的土地也被韓、趙、魏三家所分,至此智氏家族正式退出了晉國的政治舞臺,以悲劇收場。

四、智伯身死族滅的原因

①狂妄自大口無遮攔

韓、趙、魏、智四家中,智氏的實力最強,趙氏略次,韓、魏力量最弱,客觀上的強大導致了智伯的囂張跋扈、狂妄自大。一次智伯宴請韓康子、魏宣子,酒宴上智伯突然戲弄韓康子,還侮辱了他的家臣段規,智伯的一個家臣智果就勸說他“你會為今天的無禮付出代價,最好早做準備”,智伯不聽,他說”難都是我發的,我不發難,誰敢先發難?”

在晉陽之戰中,剛開始智伯用晉水水淹晉陽,使得趙軍大敗,智伯得意忘形,居然不顧身邊的韓康子和魏宣子口無遮攔的說道“我原來真不知道水可以滅亡一個國家,今天我才明白。汾水可以淹沒安邑,絳水可以淹沒平陽”(安邑是魏氏的都城,平陽是韓氏的都城),韓康子和魏宣子一聽見智伯說出這種話,不禁渾身一哆嗦,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兔死狐悲之感。

也許正是因為智伯這種狂妄無禮的態度,使得韓、魏兩方生了二心,最終放棄和智伯的結盟轉而跟趙氏聯手反擊智伯。

②剛愎自用一意孤行

俗話說的好“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韓氏、魏氏、趙氏之所以能夠成功躲過智伯的迫害,除了他們本人的能力非凡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能聽得進去家臣的意見。在四家的爭奪戰中,韓氏的家臣段規、魏氏的家臣趙葭、趙氏的家臣張孟談功不可沒,他們屢屢根據具體形勢向他們的老大提出正確的意見,關鍵這些意見都被領導虛心採納,最終得以脫險。

智伯手下就沒有能幹的家臣嗎?當然有,上文中提到的智果就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但是他卻空有才幹得不到智伯的重用。在晉陽之戰的末期,張孟談和韓康子、魏宣子密談之後,遇到了智果,智果僅憑察言觀色就斷定三方準備謀反,並立即把這個情況報告給了智伯,讓智伯趕快殺了韓康子和魏宣子,可智伯認為三家都圍困晉陽三年了,眼看勝利在望,他們兩個不可能在這個時候背叛智氏的。便沒有采納智果的意見,等到事發後智伯才追悔莫及。

③貪婪無度善財難捨

智伯的失敗起因還是由於他的貪婪,正是因為他對韓、魏、趙三家無端索要土地才招致三方的記恨。在韓、魏的一步步引誘之下,智伯愈發毫無顧忌,最終走向了毀滅的深淵。

除了本身的慾壑難填,智伯本人還非常吝嗇,斤斤計較。還是在晉陽之戰中,智果察覺到了韓魏兩家的異常,請求智伯殺死二人未果,便建議智伯善待兩家,並和二人的重臣段規、趙葭約定,一旦攻下趙國,給他們倆每人封一個萬戶的縣,可是智伯卻覺得攻破趙國已經是三家平分了,如果再給這兩個家臣每人再封地,那自己得到的豈不太少了,又拒絕了智果的建議。最終智果看透智伯,知道將要大禍臨頭,就將自己的家族改為輔姓,脫離智氏家族,從此不再見智伯才逃過一劫。這個事情再次反映出智伯本人的索財無度卻又異常吝嗇,只能見財進不能見財出。

孟子曾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是因為智伯憑藉一時的強大,無端索要土地,不講道義、不得民心,在他的貪婪得到初步滿足後卻不知收斂日益驕橫,沉浸在唯我獨尊的幻想中自我陶醉,完全屏蔽了外界的聲音,最終等待他的必然是身死族滅的結局。


達達令觀史


鐵錘文史先說答案:無才無德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智伯就是智家培養的一枚超級危險品,最後將晉國實力最強大的智家炸得粉身碎骨。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智伯為什麼會身死族滅的話,那就是《周易》裡面的千古名言: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接下來鐵錘文史用三個部分來回答這個問題。第一,三家分晉的時代背景;第二,智伯的“風評”如何?第三,智伯滅亡的簡要經過;

第一,三家分晉的時代背景;

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第一篇講的就是三家分晉,這是因為三家分晉是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水嶺。春秋五霸中的扛把子晉國被分裂成韓趙魏三家,春秋五霸演變成為戰國七雄。

三家分晉的時代背景是什麼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晉國內部異姓公卿的爭鬥與兼併,而導致晉國內部異姓公卿爭鬥與兼併的根源,則是晉國統治者對於自家公室的大肆打壓,也就是所謂的“國無公族”。

在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個突出的特色,就是異姓勢力一直很強。這要上溯到晉國建國之初。當年唐叔虞被封到“大夏之墟”的晉國地界之時,就帶來了“懷姓九宗,職官五正”,這些人的家族後來都成為了晉國曆史上擁有權勢的異姓政治力量,這些政治力量也促成了晉國“國無公族”的獨特政治格局。

在春秋時期,晉國經歷過一場小宗取代大宗的漫長內戰,67年的內戰,以小宗戰勝大宗,晉武公繼位告終。可以想象得到,小宗的代表晉武公繼位之後,大肆打壓大宗勢力,最後大宗公族不是被消滅,就是淪為庶人,無法對小宗形成威脅。

可是你以為從此就萬事大吉了嗎?沒有。政治鬥爭從來都是按下葫蘆起來瓢,大宗被打殘廢了,可是小宗崛起的家族勢力再次對當政者形成威脅,為了讓自己的江山千年萬年,晉獻公聽從異族勢力的建議,與公元前699年“盡殺群公子”。經歷過長期宗族內部鬥爭,晉獻公的血緣宗族觀念已經非常淡漠,最是無情帝王家。相反的,晉獻公更願意把權力和異姓勢力分享,這也進一步加劇了異姓勢力的膨脹。在“國無公族”制度化之後,異姓公卿的坐大趨勢已經勢不可擋。

到了春秋末期,晉國異姓公卿已經成為可以和國君公室相抗衡的政治力量。公元前552年,晉國公室中,唯一可以和異姓公卿角力的欒氏被中行、範、趙、智幾家公卿消滅。整個晉國只剩下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大公卿。六家公卿聯合執政的局面沒有維持多久,很快他們內部再次發生權力的兼併,範和中行兩家被消滅,形成了韓趙魏智四家公卿執政的局面,其中,智氏的力量最強大。

這就是三家分晉之前,晉國的基本形勢。

第二,智伯的“風評”如何?

智伯是誰?智伯者,三家分晉之前,智家的當家人是也。智伯的名字叫做智瑤,他的父親叫智宣子,是上一任智家的掌門人。在商定智家下一任當家人的時候,智宣子提議由自己的嫡子智瑤擔任,這個時候,家族中另外一位成員提出了反對意見。

此人名叫智果,智果果然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給智瑤打出了自己的“風評”。智果認為智瑤這個人有五個特長一個缺點。五個特長是:美髯高大(這特麼也是特長?),騎射功夫好,才華超群、能言善辯、強硬果斷。一個缺點是什麼呢?不仁!就是說這個人損人利己,刻薄寡恩,缺少仁義。

按照今天通俗的說法,就是智瑤這個人工作能力很強,可是人品有問題。

智果認為,如果讓智瑤做家族的掌門人,將會給智家帶來災難。智宣子沒有采納智果的意見,還是堅持讓自己的大頭兒子智瑤繼位。智瑤繼位,尊稱智伯或者智襄子。

第三,智伯滅亡的簡要經過;

智伯掌管國政之後,做事強硬霸道,得罪了其他三家公卿還不知不覺。後來智伯以籌集軍費為名,要韓氏拿出一座城池,韓家當家人韓康子當然不願意,準備拒絕的時候,韓康子的智囊段規卻建議主公答應智伯的要求,理由是如果韓家答應了,智伯會更加膨脹,繼續向趙家和魏家兩家開刀,到時候惡人自有惡人磨,萬一碰到一個刺頭,可能就會打起來,到時候可以坐收漁利。韓康子想一想,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捨不得老婆抓不到流氓,於是咬咬牙給了智伯一座萬人城池。

智伯一看輕鬆得手城池一座,自然是有樣學樣,繼續向魏家開口。同樣的故事幾乎一模一樣的在魏家上演,魏桓子在智囊任章的建議下獻出城池一座,繼續刺激智伯的貪慾,同時和其他的利益相關方結成聯盟。

俗話說,做事情有再一再二的,沒有再三再四的,等到智伯向趙家也表演獅子大開口的時候,遇到了硬茬兒。

趙家人底子厚,直接把智伯給懟了回去:割地?我割你個唧唧,老祖宗留下來的產業憑什麼給你姓智的孫子?智伯一看趙家小弟不聽話,喊上韓魏兩位跟班上門收保護費,趙家掌門人趙簡子率兵逃到自家的晉陽城作為對抗的根據地。晉陽城的老百姓和趙家齊心協力,堅守城池兩年都沒有投降。為了逼迫趙家投降,智伯甚至迎來汾水圍攻晉陽城,晉陽城老百姓團結一致,沉灶產蛙,民無叛意。就是把自家的灶臺打爛,沉到水裡面,都長出小蝌蚪了,決心就是有這麼大。

就在趙家和老百姓團結一心的時候,智伯這邊的三家聯盟卻出現了分裂的跡象。

首先,如前面所說,智伯這個人狂妄自大,自己做馬車,居然讓韓家和魏家的掌門人做車伕和侍衛,這絕對是赤裸裸的侮辱!

其次,智伯一句話讓韓家魏家起了反叛之心。智伯在水淹晉陽城的時候,得意洋洋的說:哎呀,今天我才知道,原來一場大水足以滅國啊。

智伯說的爽,韓魏心慌慌,兩家一盤算,今天你丫的可以用水淹趙家,轉天就可能拿水淹我們韓家和魏家。智伯這貨是個貪婪又兇橫的操蛋玩意,咱們小哥幾個還是趁早另做打算吧。

就在這個時候,因緣際會,趙簡子派人暗中聯繫韓家魏家,要求三家結盟,反攻倒算智伯。三家不謀而合,公元前453年,晉陽一夜,趙家出兵掘開大壩,水淹智伯軍隊,韓魏兩家陣前倒戈供給智家軍。

最強大的智家一夜之間潰不成軍,智伯被殺,智家被團滅。

當年智果的預言,以一種慘烈的方式應驗。

50年後,周天子答應了韓趙魏三家的請求,分韓趙魏三家為諸侯。

這一年是公元前403年,按照周朝歷史,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如果您手頭有《資治通鑑》,打開資治通鑑第一章,第一節,第一段話,上面寫的就是:

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春秋從此終結,戰國從此開始。

總結一下:三家分晉,消滅了最強公卿智伯。原因在於智伯有才無德,狂妄自大,引發韓趙魏三家公卿一致反抗,最後身死族滅,成為歷史上的慘烈教訓。三家分晉,再一次證明,有才無德的執政者不能長久,利益的平衡才是執政之道。


鐵錘文史


自從中行家、范家被驅逐後,智家一家獨大,實力明顯比韓趙魏三家強,智伯瑤當上智家族長後,昏招不斷,導致晉陽之戰中韓魏兩家反水,智家被滅,智伯瑤被殺。

01:智伯瑤一再侮辱三家家主,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了禍根

智伯瑤的個人能力十分突出,身材魁梧、力氣驚人、胸有韜略、口才了得,這些優點綜合到一個人身上,產生了一個致命的缺點:

過於自大,看不起人,聽不進不同的意見。智伯瑤曾當面羞辱趙家家主趙襄子,要求趙襄子父親換了他,趙襄子對他恨之入骨;又曾當面侮辱韓家家相,令韓家下不了臺,還揚言韓家不能把他怎麼地;圍攻晉陽期間,還是一貫的囂張跋扈,想到哪說到哪,令韓魏兩家家主起了防範之心。

02:智伯瑤強要土地,突破了韓趙魏三家的底線

作為成熟的政治家,趙韓魏三家家主對個人受屈辱還沒怎麼激烈反擊,但是對索要土地的行為甚是反感,韓家知道惹不起,就打算將禍水移到他家;魏家本十分惱怒,打算立刻反擊,在家相的勸說下,才心不甘情不願地獻出了土地;趙襄子也是個野心勃勃的人,立馬就不爽了,拒絕獻出土地,結果引發了晉陽之戰。

03:智家大敗,智伯瑤腦袋被砍下做成了酒葫蘆

趙家準備充分,智伯瑤一時攻不進來,雙方開始了拉鋸戰。後來智伯瑤想到了水攻,並帶著韓魏兩家家主一起參觀,引起了他們兩家的警惕;晉陽城破在即,趙襄子派人向韓魏兩家求救,本來他們三家的關係就不錯,三方一拍即合,韓魏臨陣反水,將洪水引向智家軍隊,智家大敗,隨後被滅家,滿懷仇恨的趙襄子更是將智伯瑤的腦袋做成了酒葫蘆。


智伯瑤將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智家出局,智伯瑤自己更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說到底都是他自高自大惹的禍,值得警惕啊。


小楊品史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權威盡喪,被諸侯所不齒,這都是因為分封制造成了諸侯國勢力過大。然而這個問題不僅僅發生在周天子和諸侯這一層級上,也發生在諸侯和卿大夫層級上。

從這點看,分封制還是很公平的。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晉國和齊國。晉國被趙、韓、魏三家瓜分,而齊國則是被田氏一家取代。那麼,為何晉國曾經一家獨大的智氏沒有像田氏一樣一家代晉呢?下面我為大家細細道來。

三家分晉的前因後果

晉國自晉文公作三軍六卿開始,六卿就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經過歷代的權力洗牌,最終剩下智氏、韓氏、魏氏和趙氏,其中又以智氏的權力最大。

晉國有一點和齊國很像,都是在不知不覺中被卿族削弱了公族的勢力,最終導致無力反抗。不過,最終導致晉國三家分晉,齊國田氏代齊的原因,卻是因為領頭羊智氏和田氏之間的巨大差異。

在田氏沒有實力代齊之前,田氏一直採用的是分而化之,徐徐圖之,也就是所謂的隱忍。而智伯卻正好相反,他就差將吞併寫在臉上了。

晉哀公時期,智伯憑藉著自己把持著晉國朝政,吞併了範吉射,中行寅的領地,侵害了趙、韓、魏三家的勝利果實。而後,在智伯消化完這些領地,成為晉國最強以後,還強硬的要求趙、韓、魏三家分出土地,供其佔有。

智伯如此赤裸裸並不加修飾的吞併三家的土地,自然會引起三家的反撲。於是,趙、韓、魏三家聯合出兵,消滅了智氏,獨霸了晉國。

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正式被承認為諸侯,晉國名存實亡。

智氏犯了什麼錯誤,導致整個智氏被滅族

一、不懂得隱忍

出公十七年,知伯與趙、韓、魏共分範、中行地以為邑。——《史記·晉世家》

晉出公時期,智伯和趙、韓、魏一起瓜分了範、中行的領土。隨後,晉出公討伐四卿失敗,在逃亡的路上死掉。於是晉哀公即位,晉哀公即位以後,朝政一直由智伯把持。而智伯便憑藉著這個優勢吞併了四卿的勝利成果,將範、中行的領土盡數收入囊中,從此成為四卿中最強大的存在。

當是時,晉國政皆決知伯,晉哀公不得有所制。知伯遂有範、中行地,最彊。——《史記·晉世家》

可以說,從此時起,智氏就已經和三家結下了很深的仇怨。隨後,貪心不足的智伯又將目光放在了趙、韓、魏三家身上。

知伯益驕。請地韓、魏,韓、魏與之。請地趙,趙不與,以其圍鄭之辱。——《史記·趙世家》

智伯錯誤地認為,自己的實力已經膨脹到三家都不敢反抗,只能乖乖地任其宰割了。殊不知,在三家眼中,智氏何嘗不是那待宰的羔羊呢?

二、盲目自信

《資治通鑑》中記載,

當智伯周圍的謀士向其建議之時,智伯不僅沒有懷疑,反而將此話告訴了韓、魏兩家。這讓我想起了鴻門宴上項羽對劉邦說的話:“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這兩者的所作所為實在相似,就連結局也是差不多的。

經此一事,智伯不僅給了韓、魏兩家警惕之心,更使得其周圍無人肯為其出謀劃策。而當一個主公失去了這兩樣東西,哪怕是猛如項羽,也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

結語

本來可以一家佔晉,為什麼最後成了三家分晉?智伯怎麼身死族滅?

智氏儘管在晉國四卿之中,勢力最強,但並沒有到達碾壓的程度。他一味的選擇剝削其餘三家,只會引起三家的反撲,畢竟兔子急了還咬人,更何況是胸中有抱負的趙、韓、魏三家。

強如秦國,在不能碾壓諸侯之時,都選擇了隱忍不發,更何況是智氏呢?而且智伯不能知人善用,聽信忠言,那麼智氏的滅亡是肯定的了。


小云軒談史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智氏,三家瓜分晉國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韓、趙、魏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

一、大宗、小宗之分

周滅商之後,周武王大肆分封,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國君→公卿→農民四個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四者之間是大宗、小宗的關係,即周天子對諸侯來說是大宗,諸侯對公卿是大宗,公卿對農民是大宗。

春秋時期,不止諸侯國有軍事武裝,諸侯國中的公卿也有自己的私人武裝,當諸侯國強於周天子時便可“天子令而不從”,那麼當公卿強於諸侯時,也可能取而代之,又或者公卿之間相互吞併。

而三家分晉,就是晉國公卿強於國君而導致的結果。

二、大宗、小宗之爭

晉武公時期,晉武公取代晉文侯一脈成為晉王。而晉武公的祖先是第一代晉王的小兒子,被分封到曲沃(是為小宗),後來到晉武公這一代,強於大宗晉侯緡,於是以小宗取得大宗之位。

晉武公死後,晉獻公即位,晉獻公聽從大臣之言,誅殺了晉文侯一脈,滅絕了原大宗,於是同宗之間就出現了小宗滅大宗的情況。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如果哪一天小宗攤上事了,大宗被滅,無人幫忙,外人就來欺負了。可以說,晉獻公同宗相滅,為三家分晉埋下了隱患。

三、同宗盡滅

晉獻公時期,晉獻公一脈成為大宗,其分封的兒子就成為了小宗,而因為太子之爭,小宗也幾乎被滅絕。

晉獻公攻打驪戎,弄了一對漂亮的姐妹花——驪姬和妹妹。她們各為晉獻公生了一個兒子,驪姬為了自己的兒子,便暗地裡開始奪位。

驪姬先是吹枕邊風,將晉獻公原本的三個兒子分封到地方,其中包括太子,後趁晉獻公外出打獵時,騙太子祭祀。而按照周禮,祭祀之後的福肉是要獻給國君的,太子也按規矩照辦,但是他沒想到這個肉早被驪姬下了毒,為晉獻公的試毒者因此而死,而驪姬趁機挑撥離間,太子最終自殺。

之後驪姬藉此事誹謗另外兩個兒子(重耳與夷吾),最終兩個公子外逃。晉獻公死後,驪姬兒子上位,被大臣所殺,驪姬妹妹兒子又上位,又被大臣所殺。

之後重耳跟夷吾兩脈不斷爭位,晉國陷入內亂。

大宗被晉獻公滅絕,小宗因為太子之爭幾乎被滅絕,剩下的又內鬥,所以晉國成了一個沒有公族的國家。此起彼伏,公族勢力消亡,異族勢力興起,三家分晉。

四、異族崛起,三家分晉

晉國在晉文公之後公族勢力不斷衰弱,而六位公卿韓、趙、魏、智、範、中行六族開始崛起,不斷爭鬥,晉定公時,範、中行兩家首先敗亡。

剩下的四族之中,智族最強,領頭人為志大才疏、貪得無厭的智伯,自以為無敵的智伯開始了自己的搶地盤遊戲。

柿子要撿軟的捏,於是智伯向最弱的韓族要地盤,韓族迫於淫威,也為了坐山觀虎鬥,獻上了最好的地。得逞的智伯開始膨脹了,於是馬上向第二個小弟魏族要地盤,魏族也是存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心理,獻上了最好的地。智伯一看這個,馬上就飄上了天。

但是最後他碰上了鐵頭娃趙襄子,這個趙族似乎有鐵頭娃的傳統,看看人家的後人趙武靈王,藺相如,廉頗,趙奢,李牧等人,後人這麼硬,身為他們的祖先趙襄子自然要比他們更硬。面對智伯的威脅,趙襄子就兩字:不給!

第一次碰壁的智伯氣急敗壞的糾合韓魏,三家聯軍氣勢洶洶的攻向趙族。趙襄子也是不慫,聽從謀士之計:首先戰略性撤退晉陽,並立即拆牆造箭。趙襄子向智伯展示了趙氏絕對是以塊難啃的骨頭。

三家聯軍把晉陽城圍得水洩不通,可就是攻不進城去,但是智伯也不是吃素的,立馬下令築壩晉水,水淹晉陽,但是即使晉陽城牆只剩一尺,人民都生活在樹上,趙襄子這個鐵頭娃也絕不投降。

就這樣,晉陽被圍了三年,這三年四族都不好過,尤其是韓魏,原本是想坐山觀虎鬥,結果自己搭上人,送上財,啥回報也沒有,而且每天還被智伯剝削,於是趙襄子趁勢秘密與韓魏和談。

雖然這個和談被智伯的大臣發現了,勸諫智伯給韓魏點地,給他們點好處安撫一下,但是剛愎自用、自視甚高、貪得無厭的知伯認為到嘴的肉不可能讓他跑了,並且絲毫不怕韓魏的背叛。

而且有一次智伯看著水攻晉陽的效果這麼好,竟然說:我以前不知道水也可以攻城,現在明白了。你們看,晉水可以灌晉陽;汾水可以灌安邑;降水可以灌平陽。

魏宣子和韓庚子聽了大驚失色!因為安邑就是魏族的都城,平陽就是韓族的都城。

於是韓魏收到這個刺激,立馬就決定背地裡捅刀子了。在一個漆黑的夜晚,趙韓魏聯手行動了,首先韓魏攻下大壩,水淹智軍,然後趙軍從城中殺出,前後夾擊,最終智軍被滅,智伯被俘。

對智伯恨之入骨的趙襄子立馬殺了智伯,滅了智氏三族,韓趙魏共同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公元前453年,晉幽公朝拜趙魏韓三公;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承認趙魏韓三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而智伯也為自己的貪得無厭,剛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禮記》《史記》


大漢史談


三家分晉是春秋跟戰國的一個分界點。

隨著春秋五霸中晉國的滅亡,韓、趙、魏三國正式誕生,為日後七雄兼併的戰國時代拉開了大幕。故而司馬光作《資治通鑑》時,將這件大事放在了第一篇:

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春秋末年時,晉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實權被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大家把控。各有兵馬,相互攻打,最後僅存四家。

智伯瑤、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

四家之中以智伯瑤實力最強,他也是唯一有實力做到一家佔晉的人。可為何最後變成了三家分晉,最強的他反被淘汰在歷史的塵埃中?

當我們重新回到這段歷史中,會發現根本原因出在智伯瑤自己的身上。在他身上也印證了兩句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驕兵者必敗。


一 智氏家族的起伏

我們先來看看智氏家族是如何崛起,成為最有實力佔晉的角色。

當中的過程並不容易,甚至可以用一波三折來形容。

1 後繼無人,險些失去爵位。智伯的祖先智莊子,是智家第一個位列世卿的人物。他的兒子在晉悼公時代倍受器重,一時風頭無二。

然而花無常紅,他的兒子孫子俱皆早亡,結果造成了後繼無人的尷尬處境,差點因此失去了爵位。到了晉平公繼位後,智氏一族從盛轉衰的形式已經形成。



2 晉國驚變,智躒成功上位。公元前497年,晉國爆發了大規模的內亂,範氏、中行氏聯合攻打趙氏,急於平亂的晉國君啟用蟄伏了30多年的智氏為帥。

內戰持續8年,當時智族的首領智躒因此一步步重新恢復了執政者的身份。但當時晉國真正的掌權者還是趙氏的代表趙鞅。

3 雷厲風行,智瑤獨攬大權。趙鞅去世之後,智氏一族迎來新一次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巔峰期。當時智家的後人便是智伯瑤。

智伯瑤雖然只是一個新秀,但他執政的手段可以用“雷凌風行”來形容,既敢想,也敢幹。由於他出色的政績,終於使智家在晉朝政壇中徹底扎穩了腳根。



縱觀智氏家族的政壇起伏,他們有今天的成就並不容易。輕易獲取的東西多不被人珍惜,只有來之不易的收穫才會被看重。

智伯瑤熟知先人一路走來的坎坷,所以他格外珍惜智家的今天,不想再受到大權旁落的冷遇,所以他得維護。

怎麼維護呢?就是為晉國的霸主位置再去爭取些什麼。有更多政績出來又怎麼會怕失寵?

智伯瑤的想法跟初衷並沒有錯,只是在實施過程中用錯了方式,更將自己的短處跟缺點一一暴露了出來。也因此造成了智族被滅,三家分晉的結局。



二 驕兵必敗的智伯瑤

為什麼說智伯瑤用錯了方法呢?因為他憑藉著自己的強勢,採取了向諸侯公然索地的方式。

說白了就是勒索。有誰願意被平白無故的勒索呢?

智伯瑤第一個勒索對象是韓康子。

韓康子不想給但不得不給。他怕拒絕之後會遭到智伯瑤的報復,於是心不甘情不願的獻出了一個萬戶之地。



第一次成功得手,使智伯瑤志得意滿。他覺得此法可行,因為沒有人敢跟自己作對。

於是他開始了第二次的勒索計劃,這一次的受害者是魏桓子。魏桓子的第一反應也是憤怒跟拒絕。自己的地憑什麼交出去?

結果被他的家臣任章勸住了,任章還獻了一條消滅智伯瑤的誅心計。

任章曰:“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後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奈何獨以吾為智氏質乎!”

任章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一再答應他的無理要求,他就會越發輕視我們,輕視眾諸侯,也會放鬆警惕。久而久之,這些被欺凌的諸侯一定會聯合起來。如此一來,驕傲的智伯必然會被打敗。



欲使敵滅亡,必先使其瘋狂。任章這一招誅心計果然奏效。

智伯瑤只感受到諸侯的畏懼,絲毫沒發現諸侯們的憤怒

他又將黑手伸向了趙氏,只是這一次沒有如他的願,被趙襄子嚴辭拒絕了。索地屢試不爽的智伯瑤,第一次吃到了閉門羹。

在他看來,趙氏是公然在挑戰他的權威。惱羞成怒之下,大興軍馬,率領韓魏兩家一起討伐趙氏。並許諾破城之後,三家分趙。

向來都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似他這般一再欺凌諸侯,無端索地,還有人願意真心幫他,願意信他嗎?果然在酣戰中,韓、趙、魏三家已然達成了共滅智氏的密謀。



只是早被驕傲自滿衝昏頭腦的智伯瑤,絲毫沒有察覺到危機。以致旁人提醒他時,他也不以為然。

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

面對懷疑,韓魏兩家三兩家話就搪塞了過去。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人慾為趙氏遊說,使主疑於二家而懈於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

智伯瑤為什麼深信不疑?主要原因並不是韓魏兩家有著怎樣的解釋,而是他對自己的過度自信。

可惜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智伯瑤的過度自信,換來的結果是韓、魏反水倒戈。



晉陽城下,藉著汾水之勢,趙氏從城內殺出,韓、魏兩家從攻兩側。智軍全軍覆沒,智伯瑤命喪當場。

隨著智伯瑤的兵敗身死,本來最有可能一家佔晉的智氏一族宣告覆滅,韓、趙、魏三家趁勢崛起,為日後的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中國歷史正式從春秋無義戰演變成七國大交兵。


Ad說:智伯瑤失敗的原因



有一點不能否定,智伯瑤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但拋開能力之外,他更是一個缺少理智、容易得意忘形的人。

為了政績,公然索地形同強盜,已然不智。在對方不合常理的容忍之下,他也沒有絲毫的警醒,被驕傲麻痺了大腦,失去了理智。以致處於一再樹敵的情況下,仍輕而無備,所以會落得個慘死族滅的下場。

一手好牌被打的稀爛。

以史為鑑,反省吾身。從智伯瑤失敗的教訓中,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就是無論自己站的多高,都得保持理智的心態。如果被一時的成功矇蔽了雙眼,忽視了潛在的危險,那麼等著你的定然是跌落谷底的重挫。

居安而思危。驕兵焉有不敗之理?


Ad哥哥


都別搶,我來答。

三家分晉是是一件持續漫長的事件,並不是一件突然發生的政治事件,它從韓趙魏三家大夫消滅智伯瑤開始,前後歷史五十餘年的時間,韓趙魏以蠶食的方式一點一點把晉國瓜分。

在此之前,實際上智伯瑤是最有實力取代晉國公室的大夫,如果不是智伯瑤自己的問題,那麼後來就不會發生三家分晉的事情。

起初原本有六家公卿大夫,分別是:韓、趙、魏、智、範、中行。

這六家公卿大夫都擁有自己的武裝和領土,彼此之間經常發生流血事件。

後來範和中行氏兩家在爭鬥中沒落,而智氏一族一家獨大,成為晉國的實際掌權者。儘管如此,智伯瑤並不放心另外三家公卿大夫,因此想方設法要削弱他們的勢力,實際上智伯瑤這樣的做法並沒有錯。

但是智伯瑤的人品出現了問題,這是他失敗的一個原因;

他和另外三家公卿大夫聚會,智伯瑤竟然當眾侮辱戲耍韓康子,這為後來韓康子反叛智伯瑤提供了口實。不僅如此,隨著權力膨脹的還有他的傲慢,他自認為獨攬晉國大權,沒有誰可以反對他,反抗他。

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智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資治通鑑》

傲慢和狂妄令智伯瑤失去了理智和正確的判斷力。

他的謀臣告誡他說“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無乃不可乎!蜹、蟻、蜂、蠆,皆能害人,況君相乎”,但是智伯瑤並沒有聽從,權力已經矇蔽了他的雙眼。



智伯瑤為了削弱三家公卿大夫的實力,於是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跟他們索要土地。他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把晉國現在變得弱小了作為藉口,希望三家公卿大夫捐地以強國。但實際上三家都知道這不過是變相削藩而已。

智伯請地於韓康子……康子曰:“善。”使使者致萬家之邑於智伯,智伯悅。又求地於魏桓子……桓子曰:“善。”復與之萬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於趙襄子,襄子弗與——《資治通鑑》

其實最開始韓康子和魏桓子都不願意把土地讓出來,但是在謀臣的建議下,他們認為現在的智伯瑤“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因此“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

這就是所謂的“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簡單來說就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韓康子和魏桓子都抓住由於智伯瑤的狂妄無理已經激起眾怒的弱點,暫且同意了智伯瑤的要求,然後靜待局勢的變化。

果不其然當智伯瑤向趙襄子索要土地的時候,被趙襄子一口回絕了。智伯瑤很生氣,立刻發兵攻打趙襄子,還要求韓康子和魏桓子一起出兵。實際上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局勢依然還是被智伯瑤掌控。

而趙襄子也逃到晉陽城裡躲了起來,智伯瑤一時半會兒攻打不下,就放水把晉陽給淹了,幷包圍起來。但問題就出現在了圍城期間,那就是韓、魏反水,為什麼這兩家會突然背叛呢?

那就是智伯瑤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他說: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

結果一語驚醒夢中人,韓康子和魏桓子都大吃一驚,因為“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也就是說這兩個地方都是韓康子和魏桓子的封地。到時候智伯瑤消滅了趙襄子,那麼難道會放過他們兩家嗎?

如果到時候智伯瑤用消滅趙襄子的方式來消滅他們,那麼他們的下場不就像現在被大水圍困起來的趙襄子一樣嗎?



正是因為智伯瑤這句話點醒了兩家公卿大夫,於是決定先發制人,聯合趙襄子一起消滅智伯瑤。

而這時候的智伯瑤又犯了第二個錯誤,那就是狂妄自大,剛愎自用,不聽勸阻。

他的謀臣從韓康子和魏桓子的表現中察覺出不對勁,於是告訴智伯瑤這兩家公卿大夫要造反。但是智伯瑤不僅不相信,反而相當愚蠢的把這個謀臣的建議告訴給韓康子和魏桓子聽。足見這時候的智伯瑤已經狂妄到何種地步,認為這兩個人絕對不敢背叛自己。

這種盲目的自負最終卻害了他。

絺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資治通鑑》

倘若說智伯瑤只是因為謀臣的一家之言而選擇不相信,那麼他自身可以通過觀察去驗證這一點。但是智伯瑤非但沒有這麼做,反而不以為然,竟然還把謀臣的忠告洩露給敵人聽,這無疑讓韓康子和魏桓子更加堅定了造反的決心。

因為他們也不知道智伯瑤是在試探自己,還是真的發現了什麼。

在這種猜測和不安之下,韓康子和魏桓子不僅不會有所收斂,反而會加快行動。實際上智伯瑤等於把這兩人已經推到了不得不反的尷尬處境,而且韓康子和魏桓子很清楚的知道,等智伯瑤消滅趙襄子以後,下一個就會輪到他們。

所以不管智伯瑤是真知道還是假知道,他們兩人都必須反,只有這樣才能換來一線生機。而智伯瑤此刻則正陷入極度自負和膨脹的狀態,認為韓康子和魏桓子斷然不敢反叛自己,因此也對兩人並不設防和有所戒心。

他的謀臣覺察到不對,預感到大禍臨頭,於是請求出使齊國避難去了。果然,韓康子和魏桓子開始私下和趙襄子密謀推翻智伯瑤。

先是趙襄子掘開了堤壩,以水淹智伯瑤,當智伯瑤的軍隊都忙於救水時,韓康子和魏桓子的軍隊突然發難,襲擊了智伯瑤的軍隊,並擊殺了智伯瑤。

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資治通鑑》

於是,一個晉國最強大的公卿世家,且最有可能取代晉國公室的大家族就這麼消逝了。

隨之崛起的則是韓趙魏三家公卿大夫,智氏的土地也被瓜分了,另外智伯瑤的頭骨還被懷恨在心的趙襄子製作成為了喝酒的飲器。隨著這三家大夫的崛起,晉國公室也逐漸被瓜分殆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把韓虔﹑趙籍﹑魏斯封為了諸侯,這也是戰國時代來臨的標誌,而公元前376年,三家大夫把晉國徹底瓜分,曾經的春秋霸主晉國就此滅亡。

縱觀智伯瑤的失敗,主要就是因為他的狂妄自負、剛愎自用,倘若他能客觀評判謀臣的建議,並冷靜觀察,分析自己面臨的形勢,保持頭腦的清醒,那麼憑藉他的強大力量,又怎麼會出現這種失敗呢?

總結下來就是:做人一定要懂得接受建議,保持冷靜和理智,不然即便強如項羽,也最終只會落得個“豎子不足與謀”的評價。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首先,智伯瑤雖強,但是,如果他想一家佔晉,實行起來了,實際上還是很困難的。一方面,智伯瑤主政晉國時,確實四家相較而言,智家最強最大。但是這跟智伯自身的能力有關,很多土地和家業都是在他任內掙下的。另一方面,韓趙魏三家雖相對較弱,但是如果聯合起來,對智伯來說,還是很有挑戰的,何況還有趙襄子這個一直視智伯為對手的存在。

智伯最強,最終卻落個家敗生死的下場,究其原因,歷史上,最被人認同的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給出的說法:“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說的直白些,就是說智伯雖然很有才,但是德行太差,所以才導致最終的滅亡。司馬光還給出了才與德的定義“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可是我們反觀三家分晉的主導者,真正造成智伯滅亡的趙襄子,他真的除了有才外,還比智伯有德嗎?

《史記·張儀列傳》中記載“昔趙襄子嘗以其姊為代王妻,欲並代,約與代王遇於句注之塞。乃令工人作為金斗,長其尾,令可以擊人。與代王飲,陰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啜,反鬬以擊之。’於是酒酣樂,進熱啜,廚人進斟,因反鬬以擊代王,殺之,王腦塗地。” 而《史記·趙世家》更是說“其姊聞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殺。”什麼意思呢?是說趙襄子的姐夫是代王,但是他想吞併代,於是就宴請他姐夫,並且設計殺死了他的姐夫,也就是那位代王。“王腦塗地”!就是死的不能再死了,想想都覺得膽顫。直接後果是什麼呢?他的姐姐聽後,接受不了,直接用自己的頭簪自殺了,是不是覺得心裡哇涼哇涼的?《史記·刺客列傳》上還記載:“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 他殺了智伯以後,竟然還把智伯的頭蓋骨上漆,製成了酒器,拿來喝酒。這種人如果有德,那天下都是君子了(按照司馬光的說法,“才德兼備是聖人,才德皆無是愚人,德勝才是君子,才勝德則是小人”)

所以,我認為“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的這種說法還是值得推敲一下的。但是,我認為智伯必是死於“狂傲”的,或許這不是唯一的原因,但必是重要原因。舉幾個例子給大家。

話說智宣子去世後,智伯瑤開始主政。有一天,智瑤與韓康子(韓氏家主)、魏桓子(魏氏家主)一起宴飲。席間,智瑤不僅戲弄了韓康子,還侮辱了其家相段規。智國(智瑤族人)知道後,就勸諫說:“您不預防災難,災難就要來了!”結果你才大爺怎麼說?他竟然懟回去一句霸氣十足的話:“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就是說“發難也是我先發,我不為難別人,誰敢為難我”。真是太狂了,完全目中無人呀。

再比如那個著名的導火索事件。由於晉政出私門,所以,對於主政的正卿而言,國家的就是自己的。一次,智伯以每家捐出一萬邑給國君為由敲詐韓魏兩家,得手後,他將目光轉向了趙襄子帶領的趙氏,並且點名要趙氏的蔡、皋狼之地。《史記 趙世家》雲:“孟增(趙氏先祖)幸於周成王,是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也就是說皋狼之地是趙國先祖最早的封地,有位先人還以此為名字。它和“趙城”以及後來的“耿”,被認為是趙氏立足的三個支點。要這個地方,那不是欺負人嗎?趙襄子當然不給了,進而導致三家攻趙以及後面的水淹晉陽城和歷史大反轉。

公元前453年,三家圍趙氏於晉陽城中,智伯瑤派軍隊駐守汾水堤壩,命士兵挖渠將汾水導向城中,晉陽城一夜間變成澤國。眼看就要滅掉趙氏的時候,智瑤的謀士絺疵對智瑤說道:“趙氏將亡之際,我觀魏桓子、韓康子二人不僅面無喜色,似乎還有憂色。他們必反!請主公早做防範!”智瑤不僅不以為然,還將此時告訴了魏桓子和韓康子。這位爺是有多傲啊,他是一點都沒有考慮過三家聯手將至他於何地嗎?絺疵發現韓魏二人看見他就躲的時候,意識到自己被賣了,為了避禍,趕緊請求出使齊國。

曾國藩曾經說過“傲乃敗亡之道”。人一旦有了狂傲的心,就會在各個方面放鬆警惕,禍患就會隨即而至。看看智伯之亡,真是誠不欺也。


梓元小維


智伯臣屬郄疵通過察顏觀色和利益分析,提醒過智伯要提防韓、魏兩大夫反戈一擊。但智伯剛愎自用、利令智昏,又不懂人心,所以沒有將郄疵的忠告聽進耳。最後身死族滅。


晉國自從文公稱霸之後,長期稱霸中原,楚、秦、吳、越四國只是在南、西邊稱霸,而且都只是一時。春秋時期,禮樂崩壞,百家爭鳴,經濟、政治和文化都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稅收制度確立,軍政組織創建,諸子百家爭鳴等等。諸侯爭霸,大夫專權,家臣執國命……

晉文公之後,公室逐漸衰落,晉國六卿把持實權,春秋末期剩下智、趙、韓、魏四家,智家為首。智家成了出頭鳥,帶頭背棄大夫尊重公侯的禮義,無限貪婪,結果率先被滅。晉國在春秋時期,跟魯國一樣是西周禮制的代表,而且國力最強。晉國的禮法制度雖然也很正宗,卻因為地主大夫勢力強大,而公室衰弱撐不起了。

智伯瑤仗勢欺負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三家,以晉公室名義索要土地,遭到趙襄子的拒絕,智伯聯合順從他的韓、魏兩家攻打趙家晉陽城。趙家頗得民心,攻城兩年不下,智伯施毒招,引晉水灌淹晉陽。這種灌水淹城的作戰方式,在後來朝代被沿用,卻是智伯缺德首創,註定智伯要遭殃。趙國危在旦夕,韓康子和魏桓子觸目驚心,擔心起自家今後是不是被淹的命運。趙襄子手下門客張孟談獻計遊說韓家和魏家背離智伯成功,韓、趙、魏三家反過來用水灌淹了智伯的兵營。智伯功敗垂成地全軍覆沒,被逮住殺了,土地也被三家平分,真像坐過山車摔下。

當時是韓康子和魏桓子擔心自家今後的命運而被張孟談說服,而實際上智伯臣屬郄疵通過察顏觀色和利益分析,提醒過智伯要提防韓、魏兩大夫反戈一擊。但智伯剛愎自用、利令智昏,又不懂人心,所以沒有將郄疵的忠告聽進耳。

依據史實,智家氏族的宗族長位置,也即大夫的世襲貴族位置,有族人勸他父親智宣不要交給智伯,而應該交給德比才高的智宵,以免智家整個幾百裡的大宗族的命運都因為他好大喜功、愛欺負人而一個閃失招致蕩家覆宗的命運。但智果的父親沒聽進去這種為了宗族生死存亡的忠告,執著自己的個人喜好,硬移交宗族長•晉大夫的權力給了智瑤。

智伯繼位後,確實大有作為地將六家大夫變成了四家,另外擁立晉哀公而做僭主專權,大權獨攬可以得到很多好處令其貪得無厭,圖謀逐漸滅韓、趙、魏三家代晉。

於是就有了韓、趙、魏三家反過來用水灌淹了智伯的兵營。智伯功敗垂成,全軍覆沒,被逮住殺了,頭顱被塗上油漆,做了趙襄子的用具。20年後,韓、趙、魏瓜分晉國。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強求周王封諸侯,晉國分出三個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後來魏、趙、秦、齊、楚、燕、韓七個戰國時期的大國也稱了王,連名義上對周王的尊崇也不管不顧了,各自在地方以棄禮重法的方式爭雄。

本問題回答者是@俗人俗語俗評 ,本文所有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同的觀點,可以在評論區進行討論。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俗人俗語俗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