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原各國視為半開化的偏遠之國秦國為什麼能最終統一天下?

綠銫地帶


一、積極興修水利灌溉工程,提高糧食產量。糧食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充足的糧食儲備,是秦國能夠長期對外征戰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

(1)都江堰。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組織修建都江堰,具有防洪和灌溉的功能。即使在乾旱季節,都江堰也可以分流江水灌溉農田。都江堰建成以後,順利解除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變成物產豐富的大糧倉。

(2)鄭國渠。秦王派鄭國主持興建水利灌溉工程鄭國渠。鄭國渠建成以後,使秦國關中地區變成沃野千里的產糧區。關中地區的糧食產量迅速提高。

二、地利優勢。秦國處於當時中原的西北邊陲,有高山黃河阻隔的地理優勢,更佔據地勢險要的函谷關。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組成聯軍,討伐秦國。但是,六國聯軍被阻擋在秦國函谷關外。秦國迅速徵調全國軍隊進行反擊,在函谷關大敗六國聯軍。從此,六國聯盟逐漸瓦解。

三、一方面秦國人普遍具有尚武精神,另一方面秦國民風淳樸,秦國內部比較團結。這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民意基礎。秦國從立國開始,就與遊牧民族接壤,時刻受到來自遊牧民族的威脅。秦國就是在長期與遊牧民族的戰爭中發展壯大。這也使秦國人普遍具有尚武精神。

四、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對秦國構成威脅。然而,在戰國初期,晉國分裂成韓趙魏三國。而且,韓趙魏三國並不團結。這使秦國向東擴長遭遇的阻力變小。

五、人民在遭受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亂後,非常期待天下能夠統一,儘快結束戰亂分裂的局面。

六、軍事方面。秦王多次派兵攻打東方六國,持續削弱東方六國的實力。例如: (1)長平之戰。

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率領秦軍討伐趙國。秦軍在長平將之戰中把趙軍打得全軍覆沒。 當時趙國多數青壯年男子都喪命於長平之戰。趙國元氣大傷,從此再無力與秦國爭霸。

(2)討伐楚國。秦王派軍攻打楚國。白起帶領秦軍大敗楚軍,佔領楚國都城。楚王被迫遷都。

(3)五國伐齊。秦燕韓趙魏五國組成聯軍攻打齊國,在濟西之戰中打得齊軍全線崩潰。樂毅趁機率燕軍佔領齊國多數城市。雖然齊將田單帶領齊軍最終打退燕軍,光復齊國,但是齊國還是在戰爭中損失慘重。齊國已經失去單獨與秦國對抗的實力。等等

六、秦國政府廣招天下英才到秦國效力。而秦王也敢於重用來自各國的人才。例如:(1)秦軍大將蒙驁是齊國人;(2)水利專家鄭國是韓國人。等等

八、商鞅變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從公元前359年開始在秦國進行變法改革。史稱“商鞅變法”。主要內容有:(1)獎勵軍功,嚴禁私鬥,按軍功賞賜爵位;(2)獎勵耕織,鼓勵墾荒;(3)廢除井田制;(4)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等等


作用:通過商鞅變法(1)秦王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2)削弱舊貴族勢力,抑制舊貴族勢力發展;(3)鼓舞士氣,提高軍隊戰鬥力;很多基層的平民百姓通過在戰爭中立下軍功,獲得晉升和爵位,從此改變命運。(4)秦國的綜合國力迅速提高。秦國也逐漸成為戰國時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九、秦始皇不惜花重金收買敵國重臣,對東方六國分化瓦解;並且,重用王翦等優秀將領陸續將東方六國滅亡。


以上就是秦國最終能夠統一天下的主要原因。如果大家有什麼需要補充或者不同意見,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寒松722


春秋戰國擾攘五百餘年,仁人志士輩出,百家學說雜陳,分歧繁複,算得上五花八門。雖然眾說紛紜,各持一端,但大致上有一共識:即不支持分裂與戰爭,而主張天下一統才能紓解生民的疾苦,達到富庶的理想社會。

春秋戰國仁人志士的共同理想是大同世界,天下一家。任何一國都有擔負起這個使命的可能,但何以會落在一個偏遠的一向被視為半開化的秦國肩上呢?這得從秦襄公說起。

周平王東遷洛陽之後,平王將為犬戎所竊據的殘破不堪的王畿之地,也是周室賴以勃興的沃土交付給擁戴有功的秦襄公,許秦若能驅逐犬戎,便可領有其地。秦人經過二三十年的奮鬥,終於達到目的。秦人經過一百一十年與戎人連續不斷的嚴酷鬥爭,養成了艱苦團結的民族性格。

穆公霸西戎後,後顧無憂,國境有天然險要,不受春秋時代各國征伐的影響,故國力充沛,還可以伺機擴張國土而不虞報復。如此默默無聞近三百年,華夏已進入戰國時代。

秦孝公用商鞅變法,二十餘年間,便以一個嶄新的面目出現。商鞅變法將秦從貴族統治的封建國家,轉變為君主集權的法治國家,秦國立即脫穎而出。

秦自孝公(前361—前338在位)用商鞅變法後,二十餘年間,便以一個嶄新的面目出現。秦惠文王(前337—前311在位)承繼他父親的“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漢賈誼語),以統一天下為職志。他首先大勝秦的死敵魏國,取得“河西”之地(前330),並重用張儀(前309年卒)。六年後稱王。此後,秦東向懾服韓、趙、魏,南取漢中與巴蜀,疆土日廣,國勢日盛。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前306—前251),在國際上詭譎狡詐,縱橫捭闔,參與大小戰役多次,無往而不利。據《史記》所載的數字,昭襄王時代秦國在戰爭中“斬首”的敵軍達九十六萬之多,贏得了“虎狼之國”的惡名!事實上他已奠定秦翦滅六國的基礎,樹立了秦統一“世界”的形勢,只等瓜熟蒂落了。昭襄王死後數年,李斯說“諸侯服秦,譬若郡縣”,便是明證。

戰國七雄經過兩百餘年的殘酷鬥爭,只剩下了齊、楚、秦三雄相峙。齊、楚分別自燕、吳勃興後,國力大損,有後顧之憂,難擔大任。秦王政親政後英明有為,遂使先聖先哲的理想——天下一統,由理想而成為事實。


華章同人


秦國的國君原姓氏是趙氏,周孝王時賜姓嬴。原本是世代為周天子養馬,周孝王時賜予秦地,既甘肅天水。史記: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周孝王在位時間是公元前910—前896年。所以說是在這一段時間裡成為附庸。公元前828年周宣王任命秦仲為大夫。西周是分封制,天子把土地分給諸侯,諸侯又把土地分給卿大夫,卿大夫又任用士治理。大夫就是介於卿大夫跟士之間。周宣王讓秦仲討伐西戎,結果讓戎人殺死。周宣王再讓秦仲五個兒子率軍討西戎,反敗為勝。於是周宣王任命秦莊公為西垂大夫。西周分封制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秦莊公雖然稱公,但連諸侯都算不上。就是說連子爵都算不上,這裡的公只是秦人尊其位並非爵位。就跟楚國只是子爵,跟周天子要求加爵。周天子不理會,楚君於是把三個兒子都封王。這時還不是春秋戰國時期而是西周時期,後來楚君又怕周天子打他,去掉王號。


秦嬴一族因秦仲之死,走上覆仇道路。其長孫世父立誓不殺戎王,不敢繼承君位。把君位讓其弟秦襄公。世父在跟戎人的戰爭中給俘虜了,後來給放回來了。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戎人攻打西周,並殺死周幽王。秦襄公率軍勤王,跟犬戎力戰有功。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去成周洛陽。西周原本直接管轄的是宗周鎬京和成周洛陽。分別擁有宗周成周各六師的軍隊。宗周六師主要是保衛鎬京,成周六師主要是征伐不聽話的諸侯。周平王封秦襄公為伯爵,賜岐山以西的土地。就是後來的關中西部。周平王還跟秦襄公立誓,只要能驅逐犬戎人。岐山至豐河的土地也歸秦國。岐豐之地就是後來的關中中部,咸陽西安一帶。但是岐山以西除天水是秦國的,其餘皆是犬戎。岐豐之地又讓犬戎所佔據。所以說周平王只是給秦國畫了一個餅而已。秦襄公於是積極征討犬戎,進攻到岐山讓犬戎殺死。秦國用了二十年在秦文公時終於把地盤東擴到了岐山。史記: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秦寧公率軍攻打盤居在關中中部的犬戎所建立的亳國,毫王戰敗逃往戎地。史記: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即長安一帶,這時距離秦成為諸侯已經五十七年了。秦成為諸侯八十二年的時候秦武公攻打盤居在邽、冀的犬戎,拿下了兩地。邽冀兩地在漢代時屬天水郡。



秦成為諸侯一百一十年後,秦國迎接來一代雄主——秦繆公(秦穆公)這時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先後爭霸。秦繆公的策略是東出爭霸,在位其間東擴至黃河以東。繆公一繼位就東出攻打晉國茅津。繆公招納四方俊傑為已用。百里奚、丕豹、公孫支、由余等皆是他國人才。公孫支舉薦百里傒,於是繆公以五羖羊皮從楚人手上贖回。據史記繆公跟百里傒聊了三天,把秦國軍政事交給他。史記:語三日,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

公孫支主張對晉採用收人心策略,加以軍事行動。例如晉缺糧,秦國大方的借給。俘虜晉惠公卻送回晉國。秦國成為諸侯一百二十四年,秦繆公任用百里奚和公孫支兩位俊傑把秦國東擴到黃河。史記:是時秦地東至河。秦繆公滅掉河西的梁國,並滅掉河東的芮國。秦國的地盤推進到黃河以東。

因東進受到晉國的阻擋。秦繆公於是繼續實行蹇叔的先打好基礎解決後顧之憂,再趁機東出策略。這時由余來到了秦國,由余原本是晉人,流落到戎地。秦繆公用離間計離由余和戎王。由余於是投秦國,秦繆公向由余詢問伐西戎策略。由余在西戎多年熟悉西戎風土公人情。

史記:繆公以客禮禮之,問伐戎之形。秦繆公於是向西用兵,一舉滅掉犬戎所建立的十二個國,擴地千里。秦繆公用蹇叔和由余向西擴地千里,稱霸西戎。史記: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這時秦國成為諸侯一百四十七年。三年後秦繆公去世,如果再給秦繆公十年時間未必不能東出爭霸。秦繆公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成為盟主。因為齊桓公、晉文公等霸主都是招開了會盟的。秦繆公死時陪葬的大臣一百七十七人。我認為他們是自願的。秦繆公連令秦軍全軍覆沒的孟明等人都不願處罰,把罪過歸咎於已,那裡會捨得自毀秦國根基。他們是為了報秦繆公知遇之恩,甘願隨繆公於地下繼續爭霸。如此多的人才陪葬也使得秦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不能再東出。史記: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

秦國國君繼續實行東出策略,但受到強大晉國阻攔。到了戰國初期時國奪得秦國河西之地,秦國只能退守關中。山東六國視秦國為半開化之國是因為秦民跟犬戎雜居,很多禮儀制度都受到影響。史記: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義德行。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發佈求賢令。任用衛鞅開始變法,其內容都是借鑑前人並進一步深化,秦國開始逐漸變強。這時以魏齊為最強。史記:秦始復彊,而三晉益大,魏惠王、齊威王尤彊。我認為秦國能統一天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魏齊爭霸,秦國坐收漁翁之利:

公元前356年諸侯來朝見魏惠侯,標誌著魏國霸權建立。古本《竹書紀年》載:十四年,魯恭侯、宋桓侯、衛成侯、鄭(韓)釐侯來朝。同一年趙、齊、宋、燕會盟,不用說是針對魏國的。這是齊國應對魯、宋、衛、韓等國去魏國的事。史記趙世家:十九年,與齊、宋會平陸,與燕會阿。

公元前354年趙國攻打衛國,魏國當然不能忍了。魏國派龐涓率軍攻打趙國並圍邯鄲城,趙國向齊國求救。公元前353年魏國攻破邯鄲,齊、宋、衛聯軍援救趙國。楚國派景舍以救趙為名攻佔魏國雎、間等地。秦國趁機攻破魏國安邑少梁等。齊楚兩國都是等到魏趙兩敗俱傷才救援。戰國策:(齊國)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楚國)趙、魏相弊,而齊、秦應楚,則魏可破也。

魏國成功攻下邯鄲,龐涓率軍救援襄陵。齊國在桂陵埋伏一舉擊敗魏軍。

戰國策: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但是邯鄲還在魏國手上。公元前352年齊、宋、衛圍魏國襄陵。史記魏世家:十九年,諸侯圍我襄陵。《竹書紀年》:宋景、衛公孫倉會齊師,圍我襄陵。秦國攻打韓國,韓國只能跟魏國聯合抗秦了。西線的魏韓聯軍反攻秦軍。韓國看到諸侯圍襄陵而不能勝,於是派軍前往襄陵助戰。魏國大梁守軍切斷齊宋衛聯軍的後勤。魏韓聯軍在襄陵大破齊、宋、衛聯軍,並把聯軍包圍了。楚國一看不對勁停止進攻。齊威王請楚將景捨出面跟魏國求和。《紀年》:惠成王以韓師敗諸侯師於襄陵。齊侯使楚景舍來求成。公會齊、宋之圍。此次魏、齊、趙皆受到重創,好處儘讓秦楚得去。

公元前351年魏國把邯鄲還給趙國。史記趙世家:魏歸我邯鄲,與魏盟漳水上。而秦國繼續進攻河西之地。魏國跟齊楚講和了,跟韓趙結盟了。這時把注意力放在西線。戰國策:昔者魏王擁土千里,帶甲三十六萬,其強北拔邯鄲,西圍定陽,又從十二諸侯朝天子,以西謀秦。秦孝公的反應: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昧,令於境內,盡堞中為戰具,竟為守備,為死士置將,以待魏氏。商鞅對秦孝公講: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於天下,有從十二諸侯而朝天子,其與必眾。故以一秦而敵大魏,恐不如。說明魏國的力量還是很強大,商鞅於是去見魏惠王。勸先行王服,然後圖齊楚。周朝時王就是天子,先行王服就跟後世稱帝差不多意思。魏惠王高興的要死,馬上按照天子禮儀制度準備。戰國策:乘夏車, 稱夏王, 朝天子,天下皆從。儼然以天子自居。齊楚兩國皆怒,諸侯也是有不滿的。我們才是公、侯、伯、子、男,你就王了還以天子自居。

戰國策:於是齊楚怒,諸侯奔齊。這也是馬陵之戰諸侯圍攻魏國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343魏國進攻韓國,原因就是韓國這小弟不太聽話,該打下屁股了。再者滅掉韓國,魏國就能更好的溝通東西兩地。因為中間隔著韓國。其次韓國沒有來逢澤會盟。齊楚太強,先打弱的韓國。《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師及鄭孔夜戰於梁、赫,鄭師敗逋。而史記是講龐涓率軍攻打韓國。然後齊國救援韓國,圍魏國大梁。龐涓率軍回救,雙方在馬陵交戰,魏國大敗。結合兩本史料我認為事情可能是這樣的:穰疵率軍攻打韓國,齊國揚言進攻大梁。龐涓魏太子申率軍先打或者阻擊齊國。因為在桂陵之戰的前科,魏惠王這次有所準備。齊國準備救援韓國了,於是龐涓率軍跟太子申一起擊齊軍。

史記:齊敗魏兵於馬陵,虜其太子申,殺將軍龐涓。說明太子申跟龐涓一起率軍跟齊國交戰。齊國這次採用的策略還是以前桂陵之戰的策略,都是在魏國跟韓國打的兩敗俱傷時出擊。秦趙等國趁火打劫也攻魏國。趙國攻打魏國首垣等地。史記:公子刻攻魏首垣。秦國在河西擊敗魏公子卬的軍隊,但是詐盟並非正面。史記: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


魏齊爭霸的結果:魏、韓、趙重傷,齊國力竭。秦楚無傷並得到地盤,秦國得到的地盤最多。秦國還嬴得變法的時間。魏、韓、趙三國去朝見齊威王,齊國得到名。史記:其後三晉之王皆因田嬰朝齊王於博望,盟而去。

秦國東進蠶食三晉,南下蠶食楚國: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帶著一班小弟去徐州朝見齊威王。魏惠王尊齊威王為王,齊也尊魏為王。但魏惠王是帶著一幫小國去朝見齊宣王。史記:於是齊最彊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所以雖然互尊為王,但王跟王地位是不一樣。魏國本意這是轉移關注點呀。戰國策:梁王身抱質執璧,請為陳侯臣,天下乃釋梁。徐州相王事件標誌著魏國從霸主跌落。齊雖然勝而成為霸主,但勝而力竭。這時齊、秦、楚三國為強。齊國在養傷,秦國準備東進,楚國要取齊而代之。


徐州相王的事楚國知道了非常不滿。戰國策:威王聞之,寢不寐,食不飽。楚國馬上率軍攻打齊國,燕國趁勢進攻齊國。 齊宣王馬上遣使帶上禮物到趙國,楚國得知趙國出兵連夜退軍。而越國也是起了跟齊國爭霸之心,但讓齊國忽悠地去攻打楚國。史記:王無彊時,越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爭彊。齊國雖然從魏國接過霸主位置,但齊國並無力保持。把魏國從霸主神壇拉下來的雖然是齊國,但齊國只得到虛名。而秦、楚都從魏國得到地盤,特別是秦國得到的地盤最多。齊國是在為他人做嫁衣,反而引來楚國的討伐。齊國跟楚國的爭霸之戰時間很短,楚國先勝後敗。楚國轉而攻打越國、巴國。


在趙、韓、魏皆重傷的情況下,齊楚爭霸之際,秦國實施東進策略。公元前335年秦國開始東進,攻下韓國宜陽。公元前331年秦國攻打魏國河西,斬殺魏軍八萬並俘虜龍賈。公元前330年魏國被迫獻上河西。公元前329年秦國渡過黃河攻下魏國汾陰、皮氏、焦。公元前328年魏國獻上郡十五縣予秦國。魏國為了對抗秦國而聯盟其他國家,標誌事情相王。325年魏韓兩國巫沙相王。魏韓兩國去朝見齊王,以求齊國支援。這一年秦國也自稱為王。公元前323年發起“五國相王”,即魏、韓、趙、燕、中山相互稱王。但是戰國時的聯盟常常是不穩固。今天結盟,明天互相攻伐。秦國從三晉奪得大片土地,實力大増。


公元前323年秦國借道於韓魏攻打齊國,雙方在桑丘交戰。以齊國的勝利交終,秦王派使者向齊國謝罪。戰國策:秦假道韓、魏以攻齊,齊威王使章子將而應之.....頃間,言齊兵大勝,秦軍大敗,於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秦、楚、齊三國互相牽制,都怕其中一方聯合另一方。而韓、趙、魏、燕等則依附於秦、有齊、楚。時而事齊攻秦楚、時而事秦攻齊楚、時而事楚攻秦齊。但在這一段時期秦國得到地盤是最多的。 公元316年秦國滅掉蜀國後,秦國進攻楚國奪得漢中六百里。史記: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秦國資助韓、魏攻打齊、燕兩國,秦國則是繼續攻打楚國。秦國為防齊國援助楚國,秦昭襄王把弟弟送到齊國為人質。涇陽君質於齊。秦國攻下楚國:漢中、召陵、新城、新市、唐眛、另取八個城池等

在這段時間秦國從三晉、楚國得到大片土地,實力大增。得上郡、漢中郡,還有二十座城池。唯有齊國還能跟秦國對抗,但一個在東一個在西,雙方難以直接對抗。秦國派張儀破壞了齊楚結盟。雖然這段時間六國時常合縱伐秦,但往往是心不齊。秦國連橫破壞合縱,三晉時在秦、齊、楚三國間勿橫縱。


秦國聯合四國重創齊國繼續蠶食魏、韓、趙、楚:

公元前288年秦齊兩國互尊為東西二帝,以示兩國地位在五國之上。史記:王為東帝,秦昭王為西帝。公元286年齊國滅掉宋國,引起諸侯的恐懼。宋國是僅次於七雄的國家,齊國一旦吞併必然實力大增。一開始齊國滅宋,秦國也並沒有反對。但是齊國接著南下攻下齊國淮北,向西進攻魏、韓、趙。並想滅掉周王室,自己當天子。淮泗一些小國紛紛向齊國稱臣,諸侯恐懼。史記: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並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



公元前284年燕、秦、楚、三晉聯盟進攻齊國,在濟西大敗齊軍。此次楚國並未出兵,有坐山觀虎鬥的意思。楚王的想法認為秦國始終是他的大敵。燕國繼續深入進攻齊地,齊國只剩下聊、莒、即墨三城。公元279年齊國收復失地。齊國雖然復國,但從此不復往日。而且跟各國結下深仇,這也是日後秦國攻五國而齊國不援助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282年秦國攻下魏國安城,公元前281年攻下趙國兩座城池。公元前279年攻下趙國光狼城,攻下楚國黔中。公元前278年攻下楚國鄢、鄧。公元277年攻下楚國郢,置南郡。公元前276年攻下楚國巫郡,及江南部分置黔中郡。公元275年攻下魏國兩城。公元前274年魏國再次戰敗,獻三縣予秦國。公元前273年攻下魏國蔡陽、長社,魏國獻南陽求和。公元271年秦國置南陽郡。公元前267攻下魏國邢丘、懷。公元前265年攻下韓國九座城池,公元前264年攻下韓國南陽。公元263年攻下韓國十座城池。

從公元前282年—公元263年的二十年間秦國奪得:南郡、巫郡、黔中郡、南陽郡。(秦國滅六國後全國一共三十六個郡)三十一座城池。


秦國重創趙國,繼續蠶食:

趙國是後期雖然能跟秦國對抗的國家。戰國有四支強軍,分別是魏武卒、齊技擊、秦銳士、趙邊騎。魏齊皆已衰弱,只剩下趙國。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上黨郡,因為韓國根本無力保衛上黨郡。太守於是把上黨郡十七城獻給趙國。史記:秦擊我於太行,我上黨郡守以上黨郡降趙。趙成王得知非常高興,但也詢問了他人的意見。平陽君趙豹反對接受,認為這是韓國禍水東移。接著趙王又召見了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告訴他們上黨郡的事。他們回答說:“出動百萬大軍進攻,過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這麼大的便宜,不能丟掉。”孝成王說:“好。”於是派趙勝去接受土地。趙國於是發兵佔領上黨。廉頗領兵進駐長平。

史記:趙遂發兵取上黨。廉頗將軍軍長平。


但是趙國從接受上黨之初就註定失敗。有三個原因。雙方國力懸殊、獨食難肥、外交失誤。廉頗雖然是名將但也數敗於秦軍。不得已堅守不戰。即使沒有所謂的秦國反間計,廉頗再繼續堅守下去趙國糧草供應也撐不住。所以趙王數次下令讓廉頗出戰擊退秦軍。趙括為將後主動出擊,他也只能是主動出擊。如果他還像廉頗那樣堅守不戰,那就沒有意義了。秦軍因此在長平包圍40萬趙軍。秦昭王馬上親臨河內督戰,下詔徵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為激發士氣下令所有立功者賞賜民爵一級。同時集中國內所有大牲畜運力向前線運送糧餉,傾全國之力與趙國作戰。

史記: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而趙國卻無力支援長平趙軍。四十萬人斷糧還堅持四十六天,可見趙軍也是頑強抵抗。 長平之戰時趙國已經無法供應大軍糧草,向齊國借糧,但齊王不給。史記: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而秦國雖然也艱難,但總也比趙國要好。秦國在長平大勝後還有力量進攻邯鄲,說明其糧草還是能繼續供應。秦趙邯鄲之戰又打了三年。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

趙國跟秦國交戰,並沒有聯絡交好於各國以為援。長平之戰大敗後,趙王才割六城賂齊國聯齊抗秦,跟魏國訂立盟約。把靈丘封給楚相春申君黃歇,結好楚國。這些事情在接受上黨郡時就應該做的事情。後來秦國包圍趙國邯鄲。情況危急時趙王才派人向楚魏求救。本來上黨郡一旦讓秦國佔領,秦國以後也是能直接進攻魏國。這本來是勸說魏國很好的理由,再者魏國跟秦國也是百年世仇。而楚國跟秦國也是世仇。當時要是派人聯絡未必不能成。如果能勸說魏楚趁秦國主力盡在長平,讓他們趁機收復失地也未必不可行。後來毛遂就是拿楚秦世仇來勸說楚王。


一開始趙軍跟秦軍交戰不利。趙王召見樓昌與虞卿說:“我軍在戰場上不能取勝,都尉也陣亡了,我要卷甲赴敵與秦軍決戰,你們看怎麼樣?”樓昌說:“沒有好處,不如派重要使臣去求和。”虞卿說:“樓昌主張求和的原因,是認為不求和我軍必敗。可和談主動權的在秦國一方。而且大王您估計一下秦國是要擊敗趙軍,還是隻是嚇唬一下呢?”趙王回答說:“秦國已經竭盡全力毫不保留了,必定要擊敗趙軍。”所以說趙國向秦國求和是錯誤的。秦國已經舉國之力跟趙國開戰,沒有得到好處豈肯罷休。虞卿獻策:聯合魏楚以逼迫秦國議和。只要趙國使臣進入楚、魏兩國,秦國必定懷疑天下諸侯聯合抗秦,而且必定恐慌。這樣,與秦和談才能進行。”趙王沒有采納虞卿的主張,反而派人去跟秦國議和。史記:虞卿曰:“王聽臣,發使出重寶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寶,必內吾使。趙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從,且必恐。如此,則媾乃可為也。”趙王不聽,與平陽君為媾,發鄭朱入秦。秦內之。


趙王又召見虞卿說:“我已派平陽君到秦國求和,秦國已經接納鄭朱了,你認為這事怎麼樣?”虞卿回答說:“大王的和談不能成功,趙軍必定被擊敗。天下諸侯祝賀秦國獲勝的使臣都在秦國了。鄭朱是個顯貴,他進入秦國,秦王和應侯一定把鄭朱來秦一事大肆宣揚給天下諸侯看。楚、魏兩國一見趙國到秦國求和,必定不會援救大王。秦國知道天下諸侯不援救大王,那麼和談就不可能成功。”應侯果然把鄭朱來秦求和一事大加宣揚給天下諸侯派來祝賀秦國獲勝的使臣們看,不肯和談。趙軍在長平之戰中大敗,於是邯鄲被圍困,遭到天下人恥笑。史記:應侯果顯鄭朱以示天下賀戰勝者,終不肯媾。長平大敗,遂圍邯鄲,為天下笑。


長平之戰趙國受到重創,秦國又繼續圍攻邯鄲三年。魏楚等國救援趙國,不然趙國很有可能滅亡。秦國也受受到重創,但得到上黨郡十七城。公元前256年周天子想合縱諸侯攻秦,反被秦國所滅。從公元前282年—公元256年的二十年間秦國奪得:南郡、巫郡、黔中郡、南陽郡、上黨郡。三十一座城池。秦國滅六國後全國一共三十六個郡。有三個郡在嶺南。所以七國加上一些小國是三十三個郡。這時秦國擁有:隴西郡、北地郡、巴郡、漢中郡、蜀郡、南郡、巫郡、黔中郡、南陽郡、上郡、內史等。秦昭襄王繼續蠶食。雖然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但秦國也力竭。秦昭襄王卻繼續攻打邯鄲,打了三年。列國援軍趙國,秦國大敗。不然秦國統一的時間會提前。接著秦國二十年間又奪得韓國陽城、皋、鞏、十三城。魏國吳城、高都、汲、篸、有詭、二十城。趙國二十縣、三十七城。雖然五國多次合縱伐秦,但都不能悍動。除了五國不能同心協力外,還有就是因為秦國太強。

列國時友時敵,秦國各個擊破:

秦國能集中力量東得益於其地利。秦國關中有高山被覆,黃河環繞,四面邊塞可以作為堅固的防線,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況,秦軍也可一戰。秦國南北並沒有大敵。北邊是義渠國,南邊是巴、蜀兩國。這些國家並沒有能力給秦國造成威脅。而列國則需四處防守,分散了力量。比如魏國,在魏齊爭霸之際分兵八萬駐守河西。還要南防楚國,北防趙國。楚國西防秦,北防三晉,西防越國。齊國南防楚、越、西防三晉、北防燕(常趁齊國跟他國交戰之際在北後捅一刀)韓趙既西防於秦,東防於齊。趙國還要北防匈奴。這也是列國數次聯盟攻秦反而戰敗的原因之一。


(各國所築長城)

列國為了利益,今天同盟,明天攻伐。所以秦國能從中取利。秦國亦是如此而取利。列國難以全力對付秦國,因為不知道其他國傢什麼時候會在背後捅一刀。 齊楚結盟,秦國派張儀詐許六百里地,於是楚國跟齊國斷交,後來發現上當了。楚國派軍攻打秦國,結果大敗。六百里漢中丟了。齊國也並沒有援救楚國。楚懷王大怒,再舉傾國之兵跟秦國決戰。韓魏兩國趁機在楚國背後捅一刀,楚軍不得不回援。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楚,至於鄧。楚聞,乃引兵歸。韓魏兩國忘了秦國從他們兩國奪得那麼多土地了。秦國打嬴了楚國,卻還半個漢中給楚國以求盟約。秦使使約復與楚親,分漢中之半以和楚。秦國這樣做是怕楚國跟齊國聯盟。楚懷王已經派屈原使齊了。楚王講不要地只要張儀這個人。張儀去了楚國,但楚懷王卻沒有殺了張儀。屈原從齊國回來後問楚王為啥不殺掉張儀。張儀已去,屈原使從齊來,諫王曰:“何不誅張儀?” 齊國於是聯合韓魏攻打,楚國向秦國求救。齊、韓、魏為楚負其從親而合於秦,三國共伐楚。

兩年後秦、韓、魏、齊攻楚國。第三年秦國獨自攻打楚國。楚國把太子送到齊國當人質,兩家聯盟。秦王因此寫信給楚國相邀會盟,趁機扣留楚王。秦國則交好於齊國,嫁秦女給齊王。迎婦於秦。

在秦國東進之際,列國常做背後捅刀的事情。而且列國互相攻伐,今天友明天敵。今天魏趙攻齊,明天魏趙相攻。今天趙國攻魏,明天魏齊攻趙,後天齊趙攻魏。 列國常聯盟互伐,秦國也參與其中。今天敵人,明天朋友。下面列一下部分聯盟,主要昭襄王時期。秦國也並非遠交近攻。而是近交近攻。秦國打的最多的是三晉,聯盟最多的也是三晉。 下面列一下史記記載各國聯盟

韓趙攻秦、韓魏齊攻秦、韓楚抗秦、韓周魏攻秦、韓魏攻秦、魏齊韓攻秦、魏韓趙抗秦、趙魏攻秦、趙韓抗秦、楚魏趙抗秦、楚齊韓魏伐秦......

韓秦攻楚(在此之前秦兩次攻韓)、韓秦攻楚、韓秦攻楚(在此之前秦兩次伐韓)魏秦攻楚、魏秦抗齊楚、齊魏韓抗楚秦、秦齊魏韓攻楚......

韓秦攻齊(在此之前秦國三次攻韓)、秦趙韓燕攻齊、秦趙攻齊......

韓秦抗魏趙、魏秦攻燕、韓齊攻魏、齊魏攻趙、趙齊攻韓、秦魏趙韓攻燕、韓魏楚攻燕......

除了聯盟外列國也是互相攻伐,主要還是因為利益。列國互相攻伐必有損傷,秦國則成為最大利益獲得者。在這段時秦國獲得的土地最多。秦國從三晉、楚那裡奪得土地,又助其對抗他國。到了秦始皇時秦國已具備滅國的實力,即使列國聯盟也會因為利益而分裂。秦國能形成優勢還有很多原因。比如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三代皆是明君。後面三代孝文、莊襄、秦始皇也是明君。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而同時列國即使有明君也不是連續六代都是。


小鴻哥


談談。

歷史其實需要的是破譯,而非只是單純的讀書學習。每個歷史時期的記錄皆存在問題,你不能直接去讀取記憶。尤其先秦還存在更濃厚的文化記錄歷史的模式,你不通過破案的方法是根本看不到真相的。

商滅夏時的妹喜,周滅商的妲己,西周滅亡時的褒姒,項羽的虞姬,這些都是明顯的文化記錄模式。就是失敗者的女眷大多是代表對手屬性的禍水。這是為了表達古文化中濃厚的紅顏禍水迷信而設定的,因為最早時出現過一次紅顏禍水導致兄弟族群反目成仇的大事件。妲己很明顯是指自己的意思,就是同一體系的羌周打了同一體系的殷商。周人和商人是內陸支帝堯帝嚳體系,姒姓是夏后氏,是商周對立面的沿海支夏人,也就是帝舜大鯀體系黃種老二體系。項羽是內陸支楚人,所以虞姬這個名字指虞舜體系。都是使用對手意味的語音名字來詮釋失敗者的女眷,突出紅顏禍水之說。孔子口中的‘’小人‘’一詞的文化來源就是沿海支,我們文化中的二流子、二把刀(霸道)、二貨、店小二都是噁心沿海支夏人黃種老二支系的。《水滸》裡武二郎最後被砍掉一隻手也是古歷史文化附會,真實歷史上沿海支曾經被砍去一隻手、刺瞎一隻眼和閹割了生殖器。所以後世歷史記錄裡、文化裡存在大量這類附會。隋煬帝的蕭皇后我都懷疑是文化附會模式的杜撰,或者是歷史照進現實的玄學鏡像重複。因為蕭很大程度更多與沿海支有關。司馬遷把匈奴故意說成是夏人後裔,很明顯就是汙衊其為我族自古的死對頭。面對這樣的文化記錄,只能是開啟歷史破譯模式,否則是看不到真相的。後世歷史自李世民後又公開可以篡改,所以除去道統文化、民系源流因素,還得考慮帝王當政者出於私心的篡改。司馬遷的篡改主要是配合漢武帝大政方針的,是服從國家政治的,而非帝王自己私心自我美化的。李世民開始就不一樣了,自我美化的很過分。

秦的建立和崛起都需要破解,之前我談過秦崛起的最大原因是秦進一步打破當時的固化階層,春秋門客制度讓能人異士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於是拼命思考到處獻策的能人直接導致了百家爭鳴。秦在門客制度基礎上讓軍士在戰場上建功就能獲得封賞,就能改變命運。把多數人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的秦軍必然是虎狼之師。對手貴族們不願意割肉讓出利益給建功者,那肯定在戰場上就會處於天然劣勢。秦擴張獲利以及建功封賞封地,又允許土地流通買賣,經濟也會活躍。有能力的都可能想去秦國建功封賞。自然秦能在眾諸侯注視下崛起,各諸侯國眼睜睜看著秦強大起來而無計可施,因為自己的貴族們不願意自我割肉讓出利益。只能是採取輿論抹黑、刺客刺殺的方法。抹黑強秦是很早就已經開始了,滅秦時更加如此,尤其對秦法制抹黑。秦貴族的割肉也體現在商鞅的命運上,貴族們在新王登基後集體報復商鞅,商鞅死後都被車裂,貴族們有多恨他,就說明秦貴族割肉用於封賞有多大,貴族們被秦法制制裁有多真實。這樣的秦國能不強盛嗎?

怎麼會說秦是不開化的邊遠之國呢?秦處在關中地區,只是靠近西部,並不屬於邊遠地區。西周都定都於此,為何變為秦就是不開化的落後了?沒有道理。這是扯不上的。秦接納並推行商鞅變法,思維是何等地開闊。可以對自我革命,可以讓自己割肉分食於天下,怎麼會說不開化?秦始皇可以建造那麼大的陵墓,這都是超出了普通的想象。如若不是國力的強盛和對自己功勳的足夠自知,既無能力建也不敢建這麼宏大的墓葬。

隨著古文化歷史的破解,秦崛起的背景更是難以想象的。目前懷疑秦崛起就是整個內陸支帝堯帝嚳系後裔在全世界全面擴張的過程。在秦的考古和歷史探源裡認為與波斯有聯繫,實際上秦崛起的背後正是整個帝堯匈奴系的強盛。羌系北三苗、烏拉爾N系構成黃匈奴,白種以掃族R1a和部分印第安民系構成白匈奴。中古波斯和印度恆河文明正是這個過程裡白匈奴入侵形成的,還有當中建立的古羅馬。後來波斯對漢朝的友好和漢朝把古羅馬稱為大秦都是有原因的。白匈奴入侵原本屬於夏人和日耳曼控制的波斯和印度河文明,與秦始皇攻打夏人後裔百越中的南粵都是異曲同工。目前懷疑希臘攻打特洛伊是西周滅亡的前奏之一,由於西周的真實矛盾被隱去了,所以需要藉助別的途徑破譯。特洛伊人去到意大利,後來隨著秦的崛起古羅馬強盛起來。整個歷史都是夏人和日耳曼的黃白組合對陣內陸支帝堯後裔與白種以掃族(斯拉夫)、部分印第安的組合。印度河文明裡黃的是今天的印尼人,他們逃了,留下後來的低種姓跟隨民族,白的存在於尼泊爾和逃向歐洲。臺灣原住民有可能是這個歷史時期由北方上船飄流到臺灣的,因為他們只有小米,阿里山鄒族很可能反應了與西周有關。他們屬於沿海支後裔,明顯就是在這場紛爭中被迫離開的。按文化看,很像是道統意識形態的爭論引發的,因為沿海支注重明鬼,內陸支注重世俗。再後來沿海支體系遺留在中東的猶大支系建立了猶太教,秦崛起過程又出現了反猶太教的基督教。猶太教和佛教(印度河文明)都與沿海支日爾曼體系有關,猶太教還有明顯抬高雅閣,全面反傳統的傾向,基督教則祭出黃種猶太耶穌,很明顯基督教是秦崛起過程中打入敵方內部的人去建立的。只不過經過時光歲月洗禮後,都面目全非了。基督教被稱為景教都很可疑。

漢代之前都是世界聯動的大歷史,漢代打了自家體系的匈奴才使得進入各自發展的時代。秦滅後西部匈奴迅速統一,這是很可疑的。這就說明,很可能當時秦是匈奴系中心。就像西周也是那個時期世界文明的中心。古羅馬高盧體系最像存在黃種和東方文化痕跡。倫敦古羅馬墓裡也存在黃種遺骸,法國人高的高、矮的矮差別很大,我懷疑在法國、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不列顛、瑞士靠法國地區本身就存在黃種後裔基因,只是被西方人給隱瞞了。法國文化和詞彙裡存在太多與我們有關的內容了,還有比利時。我是沒有條件是去實地研究,否則可以還原太多真相。後來東西羅馬分家,拜占庭明顯是斯拉夫體系為主,好比越南佔婆人與從湖北隨泰族南逃的以掃南支有關。就是屈原《離騷》的本意。西羅馬可能更多是由印第安和黃匈奴為主。今天英國的印第安基因源自古羅馬和蘇格蘭,意大利有一類人真的長相似印第安。拉丁系語言的確類似斯拉夫語河阿爾泰語,湖北話裡大量彈舌音也是內地最類似阿爾泰語的地區。這些與傳統認知是完全不一樣的。

秦崛起不簡單,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還有他們的連縱外交政策,他們與楚國通婚,一方面楚人與自己是同體系,是自己的根,另一方面,這個策略很具有戰略意義。所以完整看秦崛起是各方因素都做對了才強大起來的。


國病


對比東西方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顯著的不同點:歐洲長期以來處於小國寡民的狀態,而和整個歐洲差不多大小的中國雖然也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然而大一統意識終歸是作為主流傳承下來,而這一切肇始於秦始皇嬴政。可問題是大一統多民族的大秦帝國究竟是如何誕生的?為什麼戰國七雄最終脫穎而出的是秦國?這個問題其實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華夏民族究竟因何而統一?二是為什麼最終是由秦國完成的統一?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中華民族為什麼會走向統一?從地理結構上看:古代中國的地形其實是較為封閉的——東面是浩瀚無垠的太平洋,西面是巍峨的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北面是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亞的原始密林,南面是東南亞的熱帶叢林。以黃河、長江兩條大河為依託最早的華夏先民開始繁衍,作為依託農業立足的大河文明華夏民族很早就誕生了大一統意識——雖然從政治上將原本分散的華夏各部族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是秦始皇乾的,但在他之前大一統意識就已誕生,也就是說先有了華夏文明,之後才催生出統一的華夏帝國這一政治實體。戰國七雄連年征戰、諸子百家縱橫爭辯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天下定於一的目的。然而這種思維意識形態卻是歐洲人所不具備的,即使是在形式上締造了一個大一統帝國的羅馬帝國同樣欠缺這種思維意識,事實上羅馬帝國和中華秦帝國有一個顯著的不同:秦帝國具有明確的混一天下的奮鬥目標,正是基於這一目標才使秦始皇嬴政得以奮六世之餘烈;相比之下羅馬帝國的擴張是沒明確目標的——羅馬的歷代統治者總是小心翼翼地嘗試帝國是否還有繼續擴張的實力。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遠古炎黃二帝時代起就開始傳承,之後的夏、商、週三代其實是以一套複雜的禮法制度維繫著華夏部族之間的聯繫,之所以用禮法維持這種聯繫,而不是打造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主要是受制於當時落後的交通條件——中央的政令下達到地方早已失去效果,而隨著和中央朝廷的地緣距離日益疏遠,中央對其的控制力度也必然受到落後交通條件的限制,這意味著中央必須供養一支足以遠距離鎮壓叛亂的強有力的軍隊,而夏、商、週三代的生產力不足以供養這樣一支部隊。可時光進入戰國時代後情況悄然變化:生產力的提升使各諸侯國得以供養更多的軍隊,同時交通條件也大大便捷起來,雖然以我們今時今日的眼光看來依然是極其落後的。華夏傳統的大一統思想是文化層面上的,但進入戰國時代後隨著縱橫家的崛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堅信:天下理當定於一。而且這也是符合生產力發展的需求的——農業生產需要應對各種天災,所以需要修築各種水利設施、抗災工程,同時從事農耕的華夏部族也需要打造一支強大的軍隊以應對遊牧部族的侵掠。一個大一統的帝國顯然比諸侯分封割據能更有效率地調動社會資源用於抗災和禦敵。

既然華夏民族的大一統是大勢所趨,那為什麼是由秦國來完成統一的呢?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秦國崛起的根源恰恰來自於秦國崛起之前的極端落後。墨、法兩家成於魏,流於楚,但廣大於秦——正因為秦在七雄之中相對落後,作為既得利益者的老世族勢力沒六國那麼盤根錯節,所以墨、法兩家“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為則上,無能則下”等平等政治主張才能在秦地得以實行;正因為秦國文化不發達,所以也少了一份浮誇,多了一份質樸。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秦國能一統天下恰恰源自於商鞅變法前秦國的極端落後。《商君書》中說的明白:國去言則民樸;民樸則不淫。民見上利之從壹孔出也則作壹;作壹則民不偷營;民不偷營則多利;多利則國強。今境內之民皆曰:“農戰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傑皆可變業,務學《詩》、《書》,隨從外權,上可以得顯,下可以求官爵;要靡事商賈,為技藝,皆以避農戰。具備,國之威也。民以此為教者,國必削。這就是說由於六國發明發達,其國內早已養成了盤根錯節的貴族世家,形成了等級森嚴階級固化的社會形態。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像商鞅這種出身寒門的人才是沒什麼出路的。事實上助秦統一天下的人才大多不是秦國本國人,六國自棄人才倒是便宜了秦國。

由於秦的落後,所以可以無所顧忌地進行變法:一來國內既得利益階層相比六國弱小得多,變法阻力相對較小;二來秦國反正落後,不變反正是亡國,變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反觀六國真要進行變法自然會擔心反而失去以前已經獲得的東西,這就叫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反正沒什麼可失去的,索性橫下一條心一往無前。其實不光是變法,面對戰爭時也是如此:秦反正落後,不打仗不去搶別人自己無法發展;六國打仗先得衡量衡量打不打得贏,即使打得贏也得衡量一下投入和回報是否成正比。整個戰國時代的時代主旋律就是變法:魏有李悝變法、楚有吳起變法、齊有鄒忌變法、韓有申不害變法、趙有胡服騎射,然而恰恰是無所顧忌的秦國在六國瞻前顧後猶猶豫豫之時通過整個戰國時代最為深徹的變法為自己的大國崛起奠定了基礎。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就確立了獎勵耕戰的既定國策,也就是說耕與戰成為了秦國的命脈所在。事實上秦國並不是戰國時代最早確立軍功爵制度的國家,但秦國的軍功爵制度無疑是戰國七雄中最典型的。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就確立了這樣一種既定國策:凡行伍中人不論出身門第一律按其所立軍功的大小接受賞賜。即使是宗室貴族也概莫例外,甚至明確規定宗室未立軍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擁有爵位。秦國一共有二十級爵位:從第一級到第二十級依次為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大良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士卒積累軍功可以獲得相應的爵位並依據爵位得到田宅。秦律規定普通士卒凡獲得敵人首級一顆可賜爵一級、田地一頃、宅地九畝並賜予奴隸一人,同時還可以擔任軍隊或朝廷的官員。獲得爵位者可以免除勞役和用爵位抵罪。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首級,那麼家中如有坐牢的親戚可以立即獲得自由,如有為奴隸的家人也自動獲得平民身份。與此同時秦國的軍功爵制還規定:根據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不同標準的“傳食”待遇。秦代官吏出差都住在官辦的傳舍(招待所),傳舍會根據官吏及其隨員的爵位高低安排不同標準的伙食。同時在軍隊生活中士兵的伙食標準也是直接和爵位掛鉤的:三級爵位的士兵的標準伙食是每天精米一升、醬半升、菜一盤、羹一盤;兩級爵位的士兵則只能吃粗米;至於沒爵位的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

秦國這種軍功爵制度達到了一種什麼效果呢?《商君書》中是這樣記載的:“秦民之見戰者如餓狼之見肉”。荀子評價秦軍為“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韓非子則說:“秦人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爐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是故秦軍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擋未嘗不破”。根據《史記》的記載:自商鞅變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秦國同山東六國大戰65次,其中全勝58次,斬首129萬級,拔城147座,略地14郡。可以說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但並不能認為秦國最終得以一統天下就完全是商鞅變法之功。商鞅變法本質上是要把所有秦國人變成兩種人:為國家作戰的戰士和為戰士提供糧食的農夫,所以商鞅變法排斥一切商人、遊俠、士子進入秦國。如果張儀在秦孝公時期入秦下場會很慘,因為當時的秦國壓根就不喜歡玩嘴皮子的;如果呂不韋在秦孝公時期入秦也會很慘,因為當時的秦國也不喜歡做生意的,這樣做的結果是用《大秦帝國之縱橫》中寧靜飾演的羋八子的話說“秦國可以稱為窮國”——除了打仗和種地的就沒別的什麼人了。那麼商鞅變法這麼做對不對呢?既對又不對——說對是因為六國的商人、遊俠、士子中的確有大量虛言浮誇之徒,就靠一張嘴賣弄,啥實事都幹不了;說不對是因為六國的商人、遊俠、士子中也有不少求真務實,深具經天緯地之才的人士。對秦國而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長期被魏國壓制的局面,而要改變這一局面最需要的就是一支戰無不勝的鐵軍和供養這支鐵軍的糧草,所以商鞅變法實際上是緊緊圍繞秦國這一主要目標在努力。大到一個國家,小到我們個人,我們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必須明確自己真正最想要的是什麼並緊緊圍繞這一主要目標去配置資源,其它的次要目標該放棄時就得放棄——有舍才有得。可當秦國在度過自己最艱難的歲月後再完全依照商君之法就日益顯露出弊端了,這恰恰也是商鞅自己所反對的:商鞅變法的核心在於變——任何制度都是有時效性的:過去給國家帶來好處的制度隨著時代的演變可能會結出苦果,只有適時適度適當地損益變化才真正契合變法之道。

秦惠文王深刻洞悉了商鞅變法的精髓,所以他雖然殺了商鞅,但並不廢棄商君之法,然而他也不打算固守商君之法,他要對商君之法進行損益變化——任用縱橫家張儀就是這一變化的絕佳體現,秦孝公時代秦國只重視國內的農業生產和對外的軍事戰爭,而對邦交一向不太重視,然而秦惠文王意識到:有時好的外交謀劃可以代替軍隊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這也是他可以接受容納墨家在秦國生存發展的原因——秦惠文王雖然保留了商君之法,但在治國理政上他是異常現實的,用《大秦帝國之縱橫》中張儀的話說“勢利之人”,只要對秦國有利可圖之事必為之。法家制度的長處在於能激發出秦軍最強的勇猛值,也能激發秦國農民最大的生產積極性,從而為秦軍提供充足的糧草,但如果裝備不行那也是徒添傷亡。然而法家的著眼點正在於軍事制度、農業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構建,具體的軍事裝備製作並非法家的長處,與之對應的是墨家恰恰擅長此道。儘管法家弟子幾乎個個都是偏執的處女座——為變法革新、富國強兵不惜付出生命,但要讓他們領軍殺敵、製作兵器,他們得瘋掉。在秦惠文王看來:既然這件事法家幹不了,那就找乾的了的人來。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當時各個諸侯國即使在同一地點遺留下來的兵器普遍都是輕重不等、大小不一、形式多樣。而只有秦國的兵器不論在哪兒發現,其造型和尺寸幾乎都是驚人的完全一致。在秦始皇兵馬俑坑中發現的三稜弓弩箭頭有4萬多支,但4萬多支箭頭的底邊寬的誤差不超過1毫米。兵器型號的統一化大大便利了秦軍裝備的更新換代效率——在秦軍中絕不可能出現弓弩和箭不匹配的問題,但在別的國家這幾乎就是家常便飯——戰士們甚至不得不在戰前先對自己的兵器進行修整以便利自己的作戰,這大大影響了軍隊的作戰效率。

除了墨家這群理工男以外,儒道法等門派誰也搞不懂何謂“空氣動力學”。談到弩,秦國的弩更是霸氣。秦軍弩機的各個零部件完全可以互換通用,輪廓誤差不超過1毫米。在烽火硝煙的戰場上,六國某個士兵的弩壞掉了,那就真的壞掉了,因為身邊陣亡戰友使用過的弩機零件都無法使用,而秦軍士兵只需要更換損壞的零件後就可以繼續發射。秦軍在墨家軍事工程科技的幫助下,早已進入“標準流水化”的生產時代。另外秦國將士用的青銅劍也比山東六國的劍長出約30釐米。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在短兵器格鬥中,刺要比砍更有優勢,因為它更逼近對手。比對手的劍長出約30釐米的秦劍,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加長劍身簡單,但是要保持加長後的青銅劍不容易折斷就很困難。但墨家這幫理工男們又做到了,他們摸索出了銅與錫的科學配比,做到了既讓劍身加長且能同樣保持劍身的堅韌。所以短兵交接之時秦軍又勝出一籌。其實不只是秦軍的兵器裝備,我們同樣有理由相信李冰父子在修築都江堰的過程中應該也得到過墨家的鼎力相助,否則在那個年代還有誰能如此精通工程建築學?當然獲得秦惠文王重用的也不只墨家一派,前文已提到縱橫家的張儀,另外儒家的荀子也曾入秦並留下這樣一番言論:“其固塞險,形埶便,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閒,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是所見也。故曰: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

都說秦國尊奉法家,其實尊奉法家只是秦孝公時代和後來的秦始皇時代的事,在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時代秦國實際上摒棄了門戶之見,真正做到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當然這裡的前提是對強大秦國國力有用才行,總結這段歷史不禁令人感嘆“實幹興邦,空談誤國”。事實上秦國之所以能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是具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政治上秦國通過深徹變法從而為秦軍的戰鬥力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經濟上獎勵耕戰的基本國策為秦軍提供了充足的後勤物資補給,激發了他們的戰鬥意志;外交上通過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對手,削弱對手的實力;秦國文臣武將輩出,六國之民慕名前來,一時間商鞅、張儀、白起、王翦等等紛紛為秦國霸業添磚加瓦;自秦獻公嬴師隰起歷經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直至秦始皇嬴政其間歷代秦君之中有才能相對平庸者,卻絕無真正意義上的昏君,歷代秦王堅定不移執行對內變法、對外東出的國策......甚至在具體的戰場上秦軍在軍事管理體制和武器裝備上也具有自己的優勢。當然如何運用這些優勢實現一統天下的目標就需要秦國決策層有清晰的戰略思路:秦位於戰國七雄最西邊,這意味著秦只要牢牢守住崤山函谷關的天險即可,在西部幾乎沒什麼力量能威脅到秦(這點在宣太后消滅義渠後表現得更為明顯)。秦國曆代君主在對自己這種有利的地緣環境的認識下制定了遠交近攻的既定國策,始終堅持對內以法治強國、對外專心東出,利用六國之間矛盾分化瓦解,從而達到坐山觀虎鬥的效果。在時機尚不成熟時秦國會剋制自己的擴張慾望:儘管鄭國渠工程後來被發現是韓國人用來轉移秦國注意力的陰謀,但秦國在時機尚不成熟時暫時放棄擴張而先完成工程,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使關中成為沃野千里,從而為後來的統一戰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事實上以都江堰、鄭國渠兩大工程為代表的秦國在經濟建設上的努力對統一戰爭的推動作用足夠專門寫一部書,這裡鑑於篇幅有限就只能點到即止了。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秦國能夠一統天下,原因就在於商鞅改革的成功,商鞅改革的成功使得秦國擁有了當時最強的動員能力,把整個國家變成了一部機器,一部專門為戰爭而存在的機器,其他國家則沒有秦國的改革這麼成功,從而最終被秦國消滅。

改革者悖論

歷史上,凡是改革,成功率極低,因為存在著一個改革者悖論。

改革者悖論的意思,就是凡是要改革的人,他即是依託要改革的利益階層上臺,也要改革先有利益階層的利益,也就是革掉先有利益階層的利益,由此造成了改革的失敗率極高。

我們縱觀中國的古代歷史我們會發現,中國古代史上的改革只有商鞅變法成功過,其他的改革實際上全部失敗,這種情況的發生其實並不是偶然的。

就拿當時的吳起變法來說,當時的楚國絕大多數領土都被之前的楚王分封給了手下的貴族們,導致楚國的動員能力不強。因為楚王實際上控制的領地非常少,遇到國家有事需要動員的時候,那些貴族往往不會積極響應楚王的號召。比如,本來楚國能動員20萬人參戰,但楚王手上的領土範圍內只能動員5萬人,另外15萬人的動員能力在貴族手上,貴族們並不積極動員,只動員了5萬人參戰,結果本來能動員20萬人參戰的情況下,最終只動員了10萬人。

吳起要做的就是收回那些貴族的封地,變成楚王的直轄地,革除分封制,變為郡縣制,也就是地方上所有的官員都是由楚王直接任命,從而增強國家的動員能力。但這個改革必然會遭到貴族的反對,他們是絕對不想失去自己的封地及其利益的,由此造成了吳起最終被殺。

吳起能夠上位,是因為有楚王的支持,而當時楚王是依靠著貴族來運作楚國這個國家的,但是吳起的變法是要革除貴族的利益,所以也就必然會遭到實力強大的貴族的反對了。

對於商鞅來說,他也並不是一開始就革除貴族的利益,而是在他變法9年之後開始對貴族的利益動刀。一開始,他通過廢除井田制等方式,使得貴族手上的領地增收,從而增加了貴族的收入,對此,秦國的貴族自然沒有反對他。在實行了9年的新政之後,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以及他自身在秦國培養的大量的勢力,時機成熟的情況下才開展了深層次的改革,從而成功。

當時的變法很多,除此之外還有魏國的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齊國的變法等等,但都沒有秦國這麼成功,之後的中國歷史也有過數次的變法,如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等等,也沒有秦國的商鞅變法那麼成功,實際上這些並不是偶然,首先改革者悖論就註定了改革本身失敗率極高。

改革後的秦國與其他國家的比較

其實當時改革的主流就是變分封制為郡縣制。

從春秋到戰國,戰爭越來越殘酷,由以前的小打小鬧戰爭變成了大打出手的戰爭再升級為滅國級的戰爭,在這種戰爭情況下,如果一個國家動員能力不行,不能充分動員本國的資源投入到戰爭中,那麼這種國家將很容易在戰爭中失敗,從而被別國消滅。

其實我們看歷史就會發現,春秋前期的霸主齊國,能夠出動三萬軍隊就成為了霸主,即便是後來的春秋大國之間的戰爭,能出動十萬的已經是超級軍團了。而到了戰國時期,十萬人基本成了起步價,甚至出現了長平這樣,兩國投入超過百萬軍隊的世紀大戰,原因就在於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

秦國的商鞅變法不僅僅是變分封為郡縣這麼簡單,商鞅實際上是把秦國變成了一部戰爭機器,專門為戰爭而存在的這麼一個國家。

除了行政上的改革,商鞅更多的是從人的思想上來控制整個國家,說白了就是法家的所謂的“愚民、弱民、賤民”的“三民主義政策”。

商鞅曾說:

政作民之所惡,民弱;政作民之所樂,民強;民弱國強,民強國弱。

就是說如果國家政策是老百姓喜歡的,那麼民眾就會富裕起來;如果政策都是老百姓不喜歡的,那麼民眾就會貧困起來。如果一個國家,民眾富有了,國家就弱了;如果民眾都貧窮了,國家就有錢了,國家有錢的話,國家就強大了。

所以商鞅做的就是國家控制了所有的資源,老百姓要想獲得資源只能從官府那裡獲得,那麼老百姓最終就會唯官府唯命是從了。

全國實際上只分成了兩種職業:農民和戰士。農民負責生產,戰士負責打仗,除此之外就是少量管理的官吏。

從行政上,秦國是郡縣制。從思想上,秦國成為了唯秦王馬首是瞻的國家,任何人都要無條件地服從秦王,從而做到了全國上下的“萬眾一心”,使得秦國擁有了當時最強的動員能力,在戰爭中也就逐漸地越打越強了。

其他國家來說,無論是魏國還是齊國、楚國、趙國等國,其都有過改革,但是都沒有秦國這麼深刻。這些國家雖然都在行政層面上進行了改革,或是軍事層面的改革,或是經濟層面的改革,但是都沒有秦國這麼徹底而全面,也沒有秦國這麼深刻,所以其動員能力都不及秦國,最終逐步在戰爭中落敗。


老威觀史


半開化狀態下的秦國實際上更有利於富國強兵的推行,換言之,則是秦國的積弊沒有東方六國嚴重,使其變法阻力更小,發展方向更為明確。狄戎之風是秦國被嘲諷的重要因素,恰巧也是秦國崛起的關鍵所在,在時代統一趨勢的背景下,如四君子之一的孟嘗君,到了秦國就只能上演“雞鳴狗盜”的鬧劇,所以秦國由半開化到開化,更注重實際,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時代背景

從春秋到戰國,是歷史向大一統發展的重要轉型期,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為諸侯間的兼併戰爭提供了物質基礎。與此同時,由於交通發展,各諸侯國之間的聯繫加強,其中包括政治經濟交流、文化交流、人才交流,當然也少不了“軍事交流”。其實這種交流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種資源整合,由於各國間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戰爭就成為強者向弱者交流的主要方式,比如秦魏兩國在不同時期對河西之地的爭奪;而關乎弱者生存的核心問題,在短時期內就會通過結盟、割地等方式維持,所以會出現合縱局面。

(秦孝公時期形勢圖)

當然,不論強弱,都未出現一國獨大的局面,因為唇亡齒寒的道理深入人心,東方六國之間形成了一種平衡局面的默契,但偏安一隅的秦國卻“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成為那個時代下的另類,雖遭東方六國排斥為狄戎,但卻獲得了良好的發展空間。隨著人才交流的盛行,變法家成為這個時代的主角,各國為了提升實力,皆進行了程度不同的變法嘗試,如韓國的申不害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變法,但此類變法本身就是宗法貴族的代言工具,或者在支持變法的君王去世後,新法立即遭到廢除,未從根本上推動中央集權官僚制度的形成。如郡縣制的推行,只有秦楚兩國實現了行政管理代替諸侯封邑,而兩國之中,只有秦國的行政管理是由君王指派官僚,楚國在吳起之後依舊淪為大夫世襲,這就說明了秦國的變法要遠比東方六國更徹底,中央集權的封建化也更深刻。

環環相扣的商鞅變法

商鞅的變法是保留了宗法貴族的主體地位,但也打破了他們的遊戲規則,這一點從軍功制度與土地制度上最為明顯。以法家思想立命的商鞅,在大刀闊斧改革的同時,為秦國制定了高壓法制,這種高壓法制保障了新法的推行,將秦國引向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

“公士、上造、簪褭、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二十等軍功爵

商鞅的軍功爵制度實際上還是以李愧的《法經》為藍本,但在爵位的獲取、升降、繼承上徹底叫板了傳統方式,真正體現了“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貴族再也不是世襲的鐵飯碗,若無軍功,爵位不保,反而是庶民的晉升之門被打開。在嚴苛的法律約束下,與少數民族雜居已久的秦民,好鬥之風不再體現於鄰里之間,而是完全釋放在了戰場之上。這種軍功主導的晉升機制,造就了一批新官僚階層,不僅在政治上打擊了貴族勢力,且在軍事上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本土名將。

(商鞅劇照)

“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仟伯,貧者亡立錐之地。”——董仲舒

與爵位配套的,或者說相輔相成的就是土地制度改革,戰國時期的貴族土地佔有制實際上已經與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格格不入,邑主是土地耕作的最大受益者,而耕作的農民卻得不到更多剩餘價值,分配的不公平導致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較低,這也是農業產出與生產力發展不匹配的關鍵。商鞅以軍功爵為基礎推行“名田制”,因軍功獲得的土地可以記於名下,且可繼承,將土地佔有權擴展至普通的農民,這解決了土地主的身份問題,繼而規定通過開荒、轉讓、買賣等方式自行獲得限額內的土地,這解決了土地規模擴展的問題。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荀子

漢初的《二年律令》曾記載,無爵者可佔有1頃田、1宅。公士可佔有1.5頃田、1.5宅,到了關內侯,則可佔95頃田、95宅,這種差距亦是用土地激勵軍功,促進農業生產的同時造就了一支兇悍的軍隊。這種土地改革,也促進了秦國稅收的爆發式增長,進而再反饋至軍政之中,形成良性循環。反觀名震一時的魏武卒,他是戰國時期最為強悍的特種部隊,但他的衰落並非經濟成本過高,而是沒有良好的制度支撐,秦國的軍隊之所以強,實際上就是制度支撐下,整體作戰水平的提升,士卒殺敵有功爵、陣亡有安置費、逃兵削爵位、知情不報連坐受罰,魏武卒體現的就是一支精挑萬選的重甲部隊,秦銳士則是至上而下的軍容軍貌,這樣的軍隊怎能不讓六國膽寒。

天時地利人和

秦國的統一步伐一般被認為是“奮六世之餘烈”,其實回首看一看,實際上就是四位雄主的崛起。因為“該死”的庸主皆沒來及禍國就掛掉,例如舉鼎的嬴蕩。每位雄主又都能遇到那個時代決定歷史走向的人才,孝公之商鞅帶秦走向強大、惠文王之張儀瓦解六國合眾,這兩位秦王勵精圖治之時,東方六國開始走下坡路,當秦之崛起成為威脅時,合縱之策剛取得一些成就,齊魏兩國便背約而散,再次給秦一喘息之機,在這種情況下,司馬錯再為秦國奪下天府之國,實力不降反升。

(秦昭襄王時期戰國形勢圖)

時至昭襄王,先有宣太后專政,按理說秦國理當進入混亂時期,可宣太后的政治智慧不僅幫助秦國安撫並收復了義渠國,還培養出了魏冉、白起這種軍事人才。到了昭襄王親政,這位雄才大略之主不斷髮動局部兼併戰爭,更是通過長平之戰,將趙國這一最強大的對手拖的一蹶不振,後期啟用範睢“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正式開啟走向東方的進程,從戰略思想上確立了統一趨勢,在其執政的五十六年裡,秦國不僅將國土面積擴大了近一半,還消滅了六國大量軍力,此消彼長間,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基礎。

(嬴政時期形勢圖)

秦國佔據天時最直接體現在秦莊襄王身上,這個短命鬼在呂不韋手中野鴨變鳳凰,繼而早早歸西,將政權交給嬴政,造就了秦國的一統天下。嬴政身邊亦不乏曠世人傑,如李斯、蒙武、王翦、王賁。就此看來,秦國之人和不僅是商法約束的結果,更是秦王的唯才是用,秦孝公時的衛國人商鞅,秦惠文王時的魏國人張儀,秦武王時的楚國人甘茂,秦昭襄王時的魏國人范雎,秦莊襄王時的衛國人呂不韋,秦王嬴政時的楚國人李斯,而這種外來人才的引進遇到鄭國“間諜案”爆發時,秦王的逐客令涉及外來官員、幕僚成千上萬,這種規模的人才流入也反應了另外一個因素——地利。

(王翦劇照)

秦國偏安西北,這種地理位置帶來的是更為穩定的發展空間,秦之外敵最主要的就是“三晉”,東方國家不動國本的遠征實則無礙函谷之險,這種環境下,再得巴蜀天府,真就是坐擁關中,東望中原。加之開化教晚,巨大的發展空間,穩定的發展環境,秦王的廣納賢才,人才爭相赴秦就成為一時潮流。四君子只有孟嘗、信陵、春申、平原,他們飽讀詩書,高談闊論,這是東方六國物質發展之後的精神昇華,而秦不需要,秦的薄弱環節正是東方六國看不上的未開化狀態,那麼實幹型人才最好的去處也就是秦國。


綜上,秦國所謂的半開化實際上也是其崛起的巨大空間,從孝公開始的商鞅入秦變法,在此“蠻荒之地”掀起西部大開發,獨特的地利位置,出色的君王謀略,源源不斷的人才引進,造就了秦國綜合國力的飛躍,也造就了秦國統一的局面。就時代而論,生產力的發展已促成了統一的大趨勢,機會是平等的,只是戰國七雄中,秦國將宗法貴族拋棄的更為徹底,中央集權的更為深刻,順應了時代,順應了民心。


參考資料:《史記》、《王立群讀史記》、《戰國策》


棍哥觀史


秦始皇為何能一統天下,開創新世界?


在一些人的觀點中,秦始皇能夠一統天下彷彿很輕鬆。猶如《過秦論》中所云:“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那麼其言下之意是什麼?

不就是說,秦始皇本身沒啥本事,不過就是他祖先積德,打下了良好基礎。然後,秦始皇就如無數官二代,富二代一樣,啥也沒做,就坐享其成?

但事實絕非如此!

若無秦始皇,秦朝依然有可能統一天下,但是統一可能要延緩幾十年。

那麼,秦始皇究竟做了什麼,與前代秦王截然不同的措施,促使秦國一統天下的步伐大大加快呢?

對於這一段歷史,在《史記》以及各類史料中都語焉不詳。不知道為何,這段歷史在各種記載中都被刪除了。反倒是在民間傳說中留下一些緋聞。

所謂空穴來風,未必無因。緋聞看似荒唐,其實潛藏著驚人真相。

緋聞一:秦始皇的爸爸是呂不韋,而非秦王。其母趙姬在懷有身孕後,被呂不韋送給了秦國公子異人。

緋聞二:嬴政繼位,趙姬垂簾聽政,贏政的弟弟成蛟起兵叛亂,被鎮壓。呂不韋見趙姬寂寞,送上大陰人嫪毐。趙姬非常喜愛,和嫪毐生下了孩子。

緋聞三:嬴政長大,發動宮廷政變,斬殺嫪毐,幽禁母親。

緋聞四:因母親如此荒淫,嬴政終生不立皇后。

秦始皇的爸爸當然是嬴異人。在古代那個非常講究血統的年代,在嬴異人擔任秦王的時代,他一手掌控秦國政權。只要他對嬴政的血統有一絲的懷疑,就不會立嬴政為太子。

何況,嬴政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成蛟。

真相是怎麼呢?

秦國以及山東六國的國政從來都不是國君一人掌控,而是由各種各樣的貴族集團控制。比如說,各個公子,他們因為母親不同,其實就代表了不同的勢力。

嬴政的母親是趙國人,呂不韋是趙國人,嫪毐是趙國人,即代表趙國貴族集團利益。成蛟的母親是韓國的公主,代表韓國貴族集團利益。

在嬴異人當秦王時,成蛟曾經出使韓國,韓國還給秦國一百里土地。一度朝野上下對成蛟當太子呼聲很高。

嬴政繼位後,趙姬與呂不韋聯手,將代表韓國貴族勢力的成蛟一派連根拔起。趙國貴族勢力成為秦國的主政力量。

不久,秦始皇意圖親政,發動政變,擊敗了嫪毐、幽禁趙姬,驅逐呂不韋,將趙國貴族勢力連根拔除。

那麼,秦始皇為何能夠做到這一點呢?他又是依仗誰的力量?

他依仗的正是在正史中沒有留下絲毫痕跡的來自楚國的王后的力量。 有何證據證明,秦始皇曾經有一個來自楚國的王后呢?

其一,接替呂不韋的宰相叫做昌平君,此人是楚國公子,母親是秦國公主。項燕曾經立昌平君為楚王。

其二、陳勝吳廣其一,打了兩個人的旗號,一個是項燕,一個是扶蘇。

為何陳勝吳廣反抗大秦,卻打出秦國王子扶蘇的旗號呢?這沒法解釋啊?只因,大公子扶蘇的母親,正是被隱藏的秦始皇正宮皇后!

其三,秦國與楚國幾百年來聯姻不斷,基本上秦國的王后,都來自楚國!

那為何歷史書上沒有留下秦始皇皇后的記載呢?因為最終,秦始皇痛下決心,把以皇后為代表的楚國貴族勢力連根拔除,不但殺了皇后,驅逐昌平君,而且趕走大兒子扶蘇!

於是,秦國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完全聽命於秦始皇個人的強大王國。

在以往,秦國國內有各國勢力,彼此交纏,彼此牽制。一旦母國被攻,這些人就會跳出來阻礙秦國進一步進攻。可是,秦始皇把六國在秦國的勢力全部剷除。

於是,誰也無法阻擋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步伐。

也就是說,秦始皇能夠一統天下的真正原因,是因為肅清了國內的六國貴族集團,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完全服務於帝王的貴族集團。

有這個作為根基,才有後來大秦帝國豪氣勃發的廢分封,設郡縣;書同文,車同軌;設置馳道……


可惜,可能是由於項羽焚燒秦朝宮殿,或者是劉邦刻意醜化秦朝,許多秦朝的史料都無法流傳下來。只留下一些隻言片語,和民間的各種緋聞傳說。


霧影水


秦國能統一天下,除了我們所說的秦國自己的實力,還因為秦國有良將明君,而六國不具備這個軟實力。

我們談談各國的發展歷程。從晉文公開始,就埋下了三分晉國的禍根,到了春秋末期,晉國的公族和宗室勢力的衰微,卿大夫實力的增長,逐漸形成了智氏,中行氏,範氏,韓氏,魏氏,趙氏,六家並立,史稱“晉國六卿”,在不停的兼併中,只剩下了韓、趙、魏三家。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分晉國

魏國

韓、趙、魏三家分晉,魏國是其中得利最多的國家之一。

魏國是七雄中第一個稱霸的國家。文侯重用李悝,再加上吳起為魏國訓練出的魏武卒,使當時的魏軍所向披靡,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單獨面對魏國的進攻。

魏國的衰弱。孫臏、田忌合作伐魏。桂陵、馬陵兩場大戰,魏國龐涓、太子申雙雙斃命,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至此,齊國替代了魏國,成為最強大的國家。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韓魏兩國出聯軍二十四萬,扼守函谷關,以阻秦國東進之路。秦昭襄王派出左庶長白起出兵迎戰,於伊闕大敗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魏國主將公孫喜也在亂軍之中被殺,從此魏國一蹶不振,再無力與秦國抗衡。

韓國

三家分晉,韓國最為弱小。但韓國佔據中原膏腴之地,土地肥沃,鐵資源多,韓國軍隊是戰國時期裝備最好的軍隊,而且韓國的弓弩號稱戰國最強,射程可達800步。



雖然如此,韓國土地小,四面強敵,又無良將明君,縱然裝備再好,也無濟於事。

趙國

趙國是戰國後期的霸主,也是這一時期關東之地唯一能抗衡秦國的國家。

趙武靈王繼位的時候,趙國還比較弱小,中山和草原人時常騷擾。為了改變現狀,增強實力,趙武靈王推行了“胡服騎射”

《戰國策·趙策二》記載:“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也記載:“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

胡服就是採用胡人的服裝,即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

這一改革,徹底改變了戰國的窘境,趙國滅了中山,出擊匈奴、林胡、樓煩,到達雲中、九原。“攘地北至燕、代”。強大騎兵的建立,使趙國迅速崛起於六國之間,成為了誰也不敢忽視的存在。

趙國的衰弱。

趙武靈王去世,趙國雄起的腳步也就戛然而止。守舊勢力的重新上臺,意味著趙國的衰弱已成定居


長平之戰是戰國衰弱的直接原因。

白起於長平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徹底掘了趙國的根基,讓趙國再也沒有了與秦國正面抗衡的實力。

齊國

齊威王在位之時,重用鄒忌變法,再加上孫臏、田忌這樣的人才,一度讓田齊政權重現了齊桓公時的榮光。在馬陵大敗魏國之後,齊國就接過了魏國手中的大旗,成為了新的中原霸主。

而齊國的衰敗在於統治者的作死。齊宣王在為,趁燕國子之之亂,出兵入侵燕國,燕國差點兒滅亡,從此齊燕兩國便結下了深仇大恨。

閔王在位,齊國先是先是出兵破楚,然後破秦,之後破燕,隨後又在宋國的問題上與曾經的盟友韓、趙、魏三國發生爭端,最終獨吞宋國,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國伐齊”,齊國差點兒滅亡,

楚國

楚國最巔峰的時刻,就是楚懷王即位的時候。但楚國的衰落,也是從楚懷王開始的。


楚國派出大軍伐秦。結果丹陽、藍田、召陵三戰皆敗,楚國頓時名聲掃地。

韓魏兩國趁機攻取楚國,搶佔了楚國大片土地。昔日的南方霸主,徹底開始走向衰落。而鄢城之戰,楚國失了西南國土,徹底的苟延殘喘

燕國

燕國的崛起始於昭王。燕昭王千金買馬骨,覓得良將樂毅,樂毅伐齊,讓齊國失去了霸主地位,還差點滅亡了齊國,這個時候是燕國的巔峰。而燕昭王去世之後,燕國開始衰弱。



燕惠王騎劫換樂毅,導致伐齊功敗垂成。緊接著燕國內亂,燕惠王被殺,權臣公孫操扶立燕武成王。

武成王這一代開始,連續三代燕王沉迷於伐趙。結果燕趙兩國就在互相攻伐之間,國力越來越衰弱。

秦國

秦國處於關中,是周朝龍興之地,盛產勇武之人,而且秦國得到了巴蜀,平定了義渠等部。

秦國的強大還來自於明君良將。秦孝公、歷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都是有能力,有志氣的君主。反觀關東六國,楚威王、齊威王、燕昭王、趙武靈王、魏文侯、韓昭侯雖然是明君,將國家帶上一個高峰之後,但死去之後,後代君主無能,導致國家迅速走向衰落。

秦國所據關中是周朝龍興之地,君主都是興國之君。秦國統一六國是必然


二十有惑


秦朝能夠統一天下,自然是因為秦朝具備了統一的天時地利人和。


  • 人和

如果想要完成統一的大業,最重要的因素,自然是人和。人類社會,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為,一切豐功偉績,都是人來完成的。

秦朝能夠統一天下,首先在於秦朝帝王世代的努力。秦穆公西征戎族,奠定了秦國大國的基礎;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奠定秦國強盛的基礎,秦國開始成為戰國時期的超級大國;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兼併巴國和蜀國,大大增強了秦國的實力。秦王嬴政繼位後,也繼承祖輩的遺志,“奮六世之餘烈”,“橫掃六合”,統一了全國。

可以說,秦朝的建立絕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秦國世代奮鬥的結果。秦國的歷代皇帝都勤於政事,沒有一個荒淫無道的,這對於秦國實力的穩步提升非常重要。相比於關內六國,當國家有所起色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坑國的國君來阻斷這個進程。所以,不瞎折騰,政策的延續,非常重要。而秦國在歷代國君的努力下,實力終於有了質的飛躍,擁有了能抗衡六國聯合的超級大國實力,最後統一全國也就是輕而易舉,水到渠成了。

  • 地利

秦國居於偏西一隅,遠離中原地區。有人說這是壞事,其實這也是好事。

中原地區經濟確實發達,人口眾多,人才輩出。但是,中原地區紛爭也多。當你輝煌的時候,就會引來鄰居的覬覦,給你下絆子,使陰招。當魏國強大的時候,齊國就站出來了,圍魏救趙,大敗魏軍;齊國強大的時候,燕國又站出來了,連破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元氣大傷;楚國強大的時候,吳國又站了出來。所以,關內六國互相征伐,都元氣大傷,反而讓位置比較偏遠的秦國悶聲發大財。

秦國的位置相對偏遠,同時,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用來防守。六國要想攻進來,就必須通過這四個關隘。在古代,要攻破這種天險是十分困難的。所以秦國就能擁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大本營。

秦國在中原西部,和秦國接壤的國家不多,所以秦國才能採取遠交近攻的戰略,一點點蠶食鄰近的國家,增強自己的實力而不用擔心六國群起來攻擊秦國。當六國反應過來的時候,秦國已經強大到可以獨立抗衡六國聯軍了。

  • 天時

秦國能夠統一全國,天時非常重要。

首先是經過春秋戰國幾百年的紛爭,人們開始嚮往和平,希望有一個領袖出現能夠統一全國,終結這個亂世,給人們帶來和平的生活。所以在戰國末期,統一成為了人民的心願,歷史的潮流。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國正好等到了分久必合的歷史階段,歷史的潮流是不可逆的,秦國順著歷史潮流而來,自然統一事半功倍。

第二個天時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正趕上中國歷史社會變革的一個關鍵時期: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的關鍵時期。

春秋戰國時遇到的歷史機遇,是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轉變;是從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轉變;是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變。這些轉變是生產力水平的一次巨大提升,誰能夠提前完成轉變,就能對其他國家實現降維式打擊。而這種機遇十分難得,因為下一次轉變就要等到清朝時期封建王朝滅亡的時候了。所以,這是一次兩千年不遇的難得的歷史機遇。

秦國就抓住了這一次機遇,通過商鞅變法,使國家實力提升了一個層次,使秦國強大到能以一國之力抗衡六國。這是一種制度上的碾壓,就跟兩千年後工業文明來打封建文明類似。


具備了統一的天時、地利、人和,秦國的統一就是早晚的事情。而秦始皇的出現,只能說是加速了這一進程。秦始皇通過自己的雄才大略,加速了統一的進程,短短几十年就滅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