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最好和最差的手槍分別是什麼?

孤獨的虎王


最好的手槍,德國MP—08魯格手槍,

最差的手槍,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槍,中國人稱王八盒子,魯格手槍的仿製品。


趙富民891


二戰期間各國使用的手槍型號五花八門,非常的繁雜,有些性能優秀性價比高,有些就很差故障率高。

先說一一說那些優秀的手槍

一、瓦爾特P38手槍

瓦爾特P38是納粹德國的一種半自動手槍,當時德國用它來接替P-08魯格手槍型,裝備在納粹德國的軍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還在生產,改稱P1型。

卡爾·瓦爾特從1906年開始設計半自動手槍。1938年,設計的軍用型手槍被德國陸軍定為制式手槍,取名為P-38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生產了大約100萬支P-38式手槍。1945年,卡爾·瓦爾特武器製造廠被拆毀。後來,P-38式以P1的名稱裝備聯邦德國國防軍,並在市場上銷售。

p38是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使用的主要手槍,性能優秀,故障率低,8發可拆式單排彈匣火力也尚可,是一款優秀的手槍,軍迷對它評價很高。

二、M1935手槍

M1935手槍又稱為GP35,比利時造,在法國有時也簡稱為勃朗寧自動手槍(BAP),在英語國家稱為勃朗寧大威力自動手槍,簡稱BHP。

M1935手槍誕生在1920年代初。是比利時FN公司應法國陸軍的要求,設計的一種軍用手槍。

1991年9月美國《槍與彈》雜誌進行的“20世紀十佳手槍”的評選中,M1935名列第五,勃朗寧的另一傳世之作——M1911自動手槍則位居第二,考慮到兩者設計的年代差別和美國人對0.45英寸口徑的偏愛,M1935獲得這樣的排名並不奇怪,但如果在歐洲進行同一評選的話,結果肯定會顛倒過來,因為M1935從一開始就是一支“歐洲人的手槍”。

M1935的彈匣容彈量達到了13發,與當時流行的自動手槍僅7~10發的彈匣容彈量相比,也是空前的。這使得此槍的使用者擁有更強的單兵火力,對近距離作戰具有重要意義。充分顯現了“大威力”的風格。

三、M1911手槍

M1911(45手槍)是一種在1911年起生產的.45 ACP口徑半自動手槍,由美國人約翰·勃朗寧設計,推出後立即成為美軍的制式手槍並一直維持達74年(1911年至1985年)。M1911曾經是美軍在戰場上常見的武器,經歷了一戰、二戰、朝鮮戰爭、越戰以及波斯灣戰爭。

M1911手槍於1912年4月裝備美軍,1926年改良成M1911A1,是美軍裝備的第一支半自動手槍。11.43毫米的超大口徑,使它擁有無可比擬的殺傷力。此外,它還具備可靠、耐用、好維修等諸多優點。

四、韋伯利左輪手槍

韋伯利左輪手槍,是由英國生產的一系列軍用和警用左輪手槍。當中最著名的版本為韋伯利MK VI, 它在一次大戰期間成為了英國軍隊以及其殖民地軍隊的制式手槍。

韋伯利左輪手槍採用中折式設計,特徵是:當射手把槍管向下折開的同時,彈巢裡的彈殼也會同時彈出,並方便重新裝填。 全部的版本都採用雙動式板機。 彈藥是.455 韋伯利,併為了配合現代化需求而在二十世紀開始改用了無煙火藥。然而射速卻相當的慢,槍口動能並未超過200 米/秒。 使用的子彈重量超過17 克,後座力是相當大的。

英國陸軍和英國空軍都在1887年正式採用韋伯利左輪手槍,並在第二次布爾戰爭中獲得第一次廣泛使用。儘管在1935年已被較新的恩菲爾德MK I逐步取代,韋伯利左輪手槍在二戰期間仍然被廣泛使用。由英國政府擁有的韋伯利左輪手槍在戰後仍然在軍隊中服役,直到1954年被勃朗寧大威力手槍取代為止。而一些警察單位使用至1970年代。現在,韋伯利左輪手槍仍有被少數國家的軍警所使用。

五、TT-33手槍

蘇聯TT-33手槍是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費約道爾·巴基雷必基·託卡列夫於1930年設計,圖拉兵工廠所生產的一種半自動手槍。該型手槍於1930年為蘇聯採用,成為蘇聯的軍用制式手槍,又稱為託卡列夫手槍。

TT33手槍自動方式採用槍管短後座復進原理,閉鎖方式屬於槍管起落式,擊發機構為擊錘迴轉式,發射機構為單髮式,彈匣容量八發。全槍由槍管、上節套、下節套、復進裝置、板機部、彈匣所組成。

7.62毫米TT手槍是蘇軍裝備的第一種自動裝填手槍,由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託卡列夫於1930年設計出,在圖拉兵工廠生產,所以取設計者和製造廠的名稱首位字母命名該槍,即TT手槍。該槍長196毫米,重854克,容彈8發,戰鬥射速、25發/分,有效射程50米。該搶由於威力大,精度高,穿透力高,結構簡單、緊湊,動作可靠,使用方便,被蘇軍官兵稱為忠實的夥伴。在蘇聯衛國戰爭中,託卡列夫手槍立下不少戰功。

六、毛瑟軍用手槍

毛瑟軍用手槍是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的一種手槍。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 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也有盒子炮, 也稱駁殼槍。 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駁殼槍剛研製成功時,半自動手槍剛剛起步, 全世界還沒有任何一個軍隊使用半自動手槍作為制式武器。 毛瑟深知, 若要成功,必須要得到一個主要強權的軍隊合約, 因此他將盒子炮命名為毛瑟軍用手槍1896年式, 希望能取得一個軍方合約。 不過事與願違, 一直到1939年毛瑟廠停產盒子炮為止,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採用盒子炮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 而盒子炮的生產也不生不死的拖了四十年, 毛瑟廠估計大約生產了一百萬把的各式各樣的駁殼槍。 而其他國家仿造生產的數量則幾倍於此。

再說一下最差的手槍—南部十四式手槍

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槍是原南部式手槍的改進型,由名古屋兵工廠製造,1925年列為日本陸軍制式武器,二戰期間裝備於將校級軍官,該槍俗稱“王八盒子”。在美軍中該槍有一個“東方魯格”的稱號,但並不是因為該手槍性能有多優越,而是因為該槍外形酷似德制魯格手槍。

此槍設計者為南部麒次郎大佐,外形幾乎模仿德國魯格P08式手槍。但設計得比較失敗,比如撞針硬度不夠且較脆,擊發無力,容易折斷,甚至連自殺也無法保證。卡殼頻繁,由於彈匣卡筍設計上的失誤導致射擊時彈夾易脫落,容易走火。距離一遠子彈就亂飛,穿透力極差,連厚一點的木板門都無法擊穿。這實在一款設計得糟糕的手槍。

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槍性能差,你很難想象它居然是1925年的產品,其性能比幾十年前的手槍都不如。

南部十四式手槍是當時最差的手槍,沒有之一。


我家的貓叫皮蛋


M1911手槍(美國)

這把槍是1911年起生產的.45 ACP口徑半自動手槍,一經推出就成為美軍的制式手槍並一直維持達74年。M1911曾經歷了一戰、二戰、朝鮮戰爭、越戰以及波斯灣戰爭等多場戰役,是美軍在戰場上常見的武器。其結構簡單,利於拆解組合,而且機構動作可靠,安全性好,故障率低。該槍最大不足是威力大的同時帶來了體重重量體積較大、射擊時後坐力大、影響射擊精度等問題。但它的性能十分穩定,而且槍身非常美觀,是二戰手槍中的經典之作。由於性能可靠,該系列手槍從1911年列裝美軍以來,直到今天仍在使用,其總產量超過270萬支。

魯格P08手槍(德國)

魯格P08,是喬治·魯格在1900年研製的博爾夏特手槍的改進型,實驗品於1899年研製成功。1900年開始投入改良品的生產,是世界上第一把制式軍用半自動手槍,其定位為自衛武器,在德軍服役達30年之久。 該槍全長 220mm ,瞄準基線長 196mm ,全槍質量890g ,槍管長102mm ,供彈為彈匣8發,彈鼓32發,

魯格P08式手槍配用兩種子彈,9毫米帕拉貝魯姆手槍彈和7.65毫米手槍彈。P08造價較貴,構造複雜,零部件較多,易於卡殼,甚至是會出現炸膛現象的缺點,而且肘節式閉鎖機構在日後的輕武器設計當中也逐漸沒落。因此該槍在1938年被德國卡爾·瓦爾特武器製造廠生產的P38手槍取代, 截止到1942年停止生產為止,德軍制造了205萬支魯格P08。

瓦爾特P38手槍(德國)

卡爾·瓦爾特從1906年開始設計半自動手槍。1938年,設計的軍用型手槍被德國陸軍定為制式手槍,取名為P-38式。當時設計瓦爾特P-38的目的,是為了替換掉德軍成本昂貴的魯格P08手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生產了大約100萬支P-38式手槍。1945年,卡爾·瓦爾特武器製造廠被拆毀。後來,P-38式以P1的名稱裝備聯邦德國國防軍。

M1895納甘左輪手槍(蘇聯)

M1895納甘轉輪手槍於1886年開始設計研發,於1895年開始在比利時的列日市正式投入生產。後來產地改成了俄羅斯,蘇聯紅軍與執法部門把這款手槍當作制式手槍使用。

M1895納甘轉輪手槍擁有獨特的設計結構,整槍長度為235mm、槍管長度為114mm、不含彈匣空重為0.8kg,槍管為7.62mm口徑。

在槍管的前部設計有消聲器安裝接口。

M1895納甘轉輪手槍的彈藥採用的是7.62×38毫米子彈,

轉輪上設計了7個彈巢,可以安裝7發7.62毫米納甘彈,這種子彈又稱為7.62×38毫米R彈。M1895納甘轉輪手槍生產超過200萬把,當年曾經被俄羅斯帝國陸軍廣泛的使用。

M1895納甘轉輪手槍一直服役到1952年,當時蘇聯完全列裝馬卡洛夫手槍,這款手槍才開始退出蘇軍前線裝備,在一些二三線警衛配備,直到2009年全部退役。

最差的手槍

南部14式手槍(日本)

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槍是原南部式手槍的改進型,由名古屋兵工廠製造,1925年列為日本陸軍制式武器,二戰期間裝備於將校級軍官,該槍俗稱“王八盒子”。在美軍中該槍有一個“東方魯格”的稱號。

這種手槍使用南部式8mm子彈,瞄準基線較長,精度較高,此外該槍由於設計的問題,要及時保養才能保證可靠性,否則擊發後容易出現第2發子彈上膛不到位的現象,導致射擊停頓,需要手動上膛。

此槍設計者為南部麒次郎大佐,外形模仿德國魯格P08式手槍。但模仿得比較失敗,比如撞針硬度不夠且較脆,擊發無力,容易折斷,甚至連自殺也無法保證。卡殼頻繁,由於彈匣卡筍設計上的失誤導致射擊時彈夾易脫落,容易走火。距離一遠子彈就亂飛,穿透力極差。


時光隧道2019


公認最差的手槍---南部14式手槍。

這把槍在中國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王八盒子。

當時,人們習慣以把能別在腰間的手槍,叫做"擼子"。而那些體積大的,需要用肩揹帶斜挎在肩上的手槍,稱之為“盒子炮”。而南部14式手槍就屬於“盒子炮”,也是日軍的制式手槍。出於對日本人的仇恨,我們稱這把槍為“王八盒子”。

電視劇《亮劍》中,這個日本“太君”挎著的就是“王八盒子”。

這把槍,後來被秀琴繳獲了。李雲龍還忽悠秀琴,誇“王八盒子”好用。想用這把槍,換回楚雲飛送他的勃朗寧。

其實,王八盒子這把槍,很不好用。需要仔細保養,否則,很容易出現第二發子彈上膛不到位的現象,需要手動上膛。不過,日本人就是腦子軸,軍刀都能每天擦一遍。所以,這把槍還是裝備給每個日本軍官。偽軍和非正規軍,都不得裝備。

(德國魯格P08手槍,主要使用9x19mm手槍彈 ,日本的王八盒子就是仿製的這把槍。德軍至少裝備了200萬支這種手槍。)

這把槍樣子很特殊,握把與槍管軸線之間的夾角設計為120°。其射擊精度和近距離射擊的威力,都算是比較優秀的。在近距離,其可以擊穿鋼盔。如果擊中人體,子彈會產生類似達姆彈一樣的變形和翻轉,造成人體的嚴重傷害。

但是,這把槍有一個明顯的缺點:擊針的設計存在重大缺陷。經常發生擊發無力和容易折斷等致命問題,天氣越冷,越不好用。後來,日軍給每把手槍,都多配了一支撞針,放在槍套下面的備份彈盒中,以備更換。

我軍繳獲的王八盒子不少,但是,用的不太多。主要是因為彈藥太特殊,使用的是8mm手槍彈。這種子彈,只有日本一家生產。而我國最多的是毛瑟手槍彈。一般用這個的,多是根據地的便衣武裝。而且,用的時候也不會帶原來的“王八槍套”。

最好的手槍---柯爾特M1911手槍

這把槍從1911年成為美軍制式手槍開始,到1985年才被換裝。這期間,這把手槍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它在美軍中列裝長達70多年,生產了共計250萬支。甚至,當美軍想更換手槍的時候,遭到了很多士兵反對。

這把槍結構簡單,零件數量較少,比較容易拆卸。其故障率低,壽命也長。在最初的試射中,這把槍射擊6000發子彈後,依然沒有出現問題。

雖然其彈夾只能裝7發子彈,但是,其威力大。其11.43毫米的大口徑,一槍就能讓敵人失去戰鬥力。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就是拿著這把槍,應對日軍“肉搏”衝鋒的。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有人說王八盒子是吧?

那不算最差的手槍。最差的是解放者手槍

如果說王八盒子是設計者低能設計成一把爛槍,那麼解放者手槍則是設計者故意設計的爛槍。

這把槍的造價只有一美元!由容易找到的貼片和鐵管制作而成,可以大批量生產。最早美國投放了一批解放者手槍到德國佔領區供應當地的地下組織使用。但到後來乾脆就不投放手槍了,直接印了設計圖扔了過去。地下組織和游擊隊可以按照設計圖找身邊合適的材料自制!

於是現在很多軍事博物館中就有了形形色色的解放者手槍。

為啥爛?單發全手動,還沒有多大精度。製作比較差勁的解放者手槍五米以內打不死人。

最優秀的手槍,M1911 拒絕任何爭論!


軍武數據庫


看了很多人都說日本南部14式(俗稱王八盒子)手槍是二戰中最差的手槍,但是我並不是這麼認為,因為在理性思考問題的時候不應該注入更多的民族仇恨情感,哦,總不能因為日本曾經侵略過中國而就把日本的所有東西都說的很差很差,如果是這樣那抗戰也不用打8年了。怎麼說本南部14式手槍也是日軍軍隊制式手槍,相比其他老牌企業製造的名槍可能性能相對較差,但也不至於連自殺都看打不死人,排名也不會落到墊底。而目前我所知的手槍中,我認為最差的一款手槍卻是美國製造的。

我認為二戰當中最差的手槍是美國製造的FP-45型"解放者"手槍,它是一種非常簡陋的單發滑膛手槍,沒錯,是單發的而且還是滑膛槍,雖然使用的是M1911是一樣的點45ACP彈,但由於沒有膛線且槍管非常短,其有效射程也就8米,不僅彈道特別渣,而且威力也小,精度更加不用說了,純屬就是一款自殺用手槍。而且該槍的外形極其簡陋,外形設計比日本的南部14 手槍還要醜,最要命的是他沒打一發子彈就得手動退一次殼,再重新復裝子彈再上膛再擊發,這一連貫動作下來就算你有單身30年的手速沒有5秒鐘你根本換不下來。

注意看圖中漫畫的擊上膛、擊發、退殼、上彈的分解動作,要打2槍需要12個步驟才能完成,而王八盒子可以在1秒鐘的時間內打出3發以上的子彈。

所以這一款要是精度沒精度、要射程沒射程、要威力沒威力、要射速沒射速的三無槍支還有什麼理由不成為二戰當中最差的手槍呢?當然,它也不是沒有優點,那就是產量大而造價便宜,生產成本僅兩美元,但是你會使用這種廉價的武器上戰場嗎?顯然不+。相比之下半自動擊發的南部14式手槍可以輕鬆對陣5個拿著這種武器的人。

至於說哪一把手槍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有人喜歡中國在抗戰時期使用的毛瑟C-96手槍、也有人喜歡德國的魯格手槍、也有人喜歡美軍的M1911,以及其他著名的手槍, 最好的並沒有統一意見。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最好的是比利時FN公司的M1935式大威力勃朗寧式9㎜手槍,這種手槍裝彈15發體積與重量恰好合式,不僅僅是盟國方面大量裝備,德國方面在佔領比利時後也裝備了數十萬枝。

最差的應該應該是日本的南部十四式與九四式手槍,這些手槍差的連極端缺乏武器的中國抗戰軍民也是看不上,除了極端情況下一般也不願意用。


用戶夏天的風


最好的很多,各種款的擼子。中國人最熟悉的駁殼槍,馬牌擼子,狗牌擼子。要說差的必須是日本的王八盒子了。


錄音師老馬


最好的是德國p38. 最差的應該是中國八路軍土製手槍。


放進來吧


最好的M1911,最差的南部十四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