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生活的好處和壞處分別有哪些?(不要只針對學校和學生)?

hugh007


集體生活,利於學校的差生,強制性的帶著了他們。但一切都統一行動,限制了優秀生的發展,優生難以拓展他們的學業等空間。總體上差高校基本集體活動,竟然還有晚上查自習紀律,真是醉啦。但如復旦等高校,一個宿舍的人,都是各上各課,難得聚在一起,缺點是同班意識不強,感到不親。


都市莊稼漢99099


壞處只有兩個:

①沒有獨立的隱私空間。

②且容易與同宿舍同學沾染上不好的習慣。

好處很多:

①集體生活互相幫助,團隊精神;

②與人相處是處世之道的一種;

③相互比拼學習、健身、運動、愛好;

④取長補短,見賢思齊焉;

⑤有難同當,有福同享;

⑥同學是人生財富和創業的人脈;

以上所述 還是多參加集體,對你的個人生活有幫助!


小莫娛樂播報


壞處只有兩個:

①沒有獨立的隱私空間。

②且容易與同宿舍同學沾染上不好的習慣。好處很多,無法一一列舉:①集體生活互相幫助,團隊精神;②與人相處是處世之道的一種;

③相互比拼學習、健身、運動、愛好;

④取長補短,見賢思齊焉;

⑤有難同當,有福同享;

⑥同學是人生財富和創業的人脈;……祝你好運!


平淡才是真的987


要學會獨立生活,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學會理財。因為經濟獨立是獨立生活最根本的一點,沒有經濟上的獨立,根本就談不上獨立生活。當然這一定義並不適用於學生。就學生而言,獨立生活最重要的是能自己照顧好自己,尤其是吃和住的方面,能有條理地打理。

抱團是人的天性。只有活在人群中,個體的人才可能獲得安全感、歸屬感、意義感。無論是安全感還是歸屬感,都是對孤獨感的背離。地球人不同於喵星人,地球人天生逃避孤獨感,雖然孤獨感是創造力的源泉。從邏輯上似乎可以這麼說,適度的不安感與漂泊感是每個人的繆斯女神,只是很多人忙著奔向集體。心一忙,目就盲,根本沒發現頭頂的女神,就這樣跌落集體溫情的臂彎。

至於意義感,又分成作為集體一分子的意義感與作為獨立個體的意義感。群體不能消解後者,集體卻可以。集體是大海,單獨的一滴水味道鹹、體積小,就像一顆螺絲釘,離開了龐大機器就毫無價值。理想的群體則是森林,每一棵樹都獨自生長,春天結它的種子,秋天落它的葉子,形態各異,價值不同,生老病死都有它自己的節奏。

所謂集體生活,就是以集體為單位的生活,以及,以集體為單位來生活。在這樣的生活中,集體利益絕對大於且優於個體利益,集體需要絕對大於且優先於個體需要,因此,個體必須絕對服從於集體。任何的絕對都值得懷疑,並且危險。基於這個前提,也可以說任何生活都有其好處和壞處,“雙刃劍”之類的論調一直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壞處之一:循規蹈矩,個性泯滅,膽小怯懦。

守規矩為了啥?為了形成秩序,這是任何群體生存和發展的必需。集體要求的循規蹈矩又為了啥?為了形成秩序,更為了整齊劃一。整齊劃一又是啥?就是不管高矮妍媸、環肥燕瘦,在集體中看起來都一個樣,從外表到內心。這很好理解,只有消滅個性差異,才能突出集體的偉大。這跟成百上千只看上去一模一樣的螞蟻聚在一起形成震撼力,是一個道理。長期而不間斷的集體生活,不僅會磨滅人的個性,更要命的是,會挫掉人的銳氣和勇氣。

壞處之二:害怕落單,喪失獨處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集體生活嘛,除睡覺做夢外,吃飯上廁所甚至洗澡,都是集體活動,個人空間幾乎沒有,個人活動被視為閒遊浪蕩,個人隱私根本不存在。這種生活一開始會讓人很不適應,很想逃離,時間久了,也就只能從認命轉化為依賴。(注5:原因請參考上一部分提到的“甜檸檬心理”。)由於習慣了與他人同吃同睡同勞動,且隨時要接受集體的檢閱,集體的每一份子都會把“合群”當作最基本的言行標準,不合群的話不說,不合群的事不做,畢竟身在集體,被孤立就意味著一系列麻煩接踵而至。

習慣於合群會造成兩個後果,一是害怕落單,喪失獨處能力,二是亦步亦趨,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喪失獨處能力則無法認清自己,總要向外尋求存在感,特別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則無法明辨是非。如同納粹黨徒艾希曼回想起二戰中的暴行,形容自己只不過是“一座機器裡的螺絲釘”,只負責聽話、配合,至於這架龐大的機器要去幹什麼,是救人還是殺人,螺絲釘們既無權過問,也無能力過問。

▶ 壞處之三:動輒劃分陣營,缺乏共情能力。

有集體,就有“體內”與“體外”的差別;有甲集體,就有乙集體、丙集體、丁集體……由於所有集體都強調“集體利益”,集體的每一份子都要把集體利益當作最高利益,把集體需要當作第一需要,那麼劃分“我方”與“對方”並進行區別對待就必然成為常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