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伦理学6 情感主义:同情可以成为道德的基础吗?


我们在网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失踪父母发微博求助,素不相识的网友会团结起来,第一时间主动转发扩散帮忙找人,连明星也会站出来呼吁大家帮忙。

“应该帮助找孩子”就是一个道德判断。如果我问你,为什么会做出这个道德判断呢?你可能会说这是直觉。但是如果我再多问一句,为什么会有这个直觉呢?你大概会说,我不忍心袖手旁观,孩子失踪了,父母该多难过。这里说的“不忍心”,也就是“同情”,就是情感主义者心目中道德的基础。


学点伦理学6 情感主义:同情可以成为道德的基础吗?

同情是道德的基础吗?

同情”,或者说“感同身受”,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些人认为,同情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一个人同情别人,是因为想到发生在对方身上的情况,也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产生了和对方相同的感受。

  • 比如说,看到年轻人加班猝死的新闻你很难过、很唏嘘,就是因为想到这样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你自己身上。根据这种看法,任何同情其实都是指向自己的。

但是亚当·斯密非常漂亮地反驳了这种看法。在他看来,这个处境的转换,并不是我保持着我的身份,去设想你的情感,而是我把自己转换成了你的身份。

  •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老公可能会对自己太太在分娩时经历的痛苦充满同情,但这显然不是因为老公的自私,因为男人无论多么自私,也不用担心这样的痛苦会降临到自己身上。这种同情能够产生,仅仅是因为男性的想象力,把自己转换成了分娩中的女性,用女性的身份去感受那种痛苦。

好,那当人产生了同情之后,下面会发生什么呢?人会把自己产生的同情和对方实际的情感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一致,就会感到愉悦;如果发现自己的情感和对方的情感不同,就会感到震惊甚至痛苦。

  • 据说,哲学家罗素在上个世纪20年代访问中国的时候,曾经坐着滑竿上峨眉山。在这个过程中他对挑夫的悲惨生活充满同情,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在奴役他们。但是当罗素想要在休息的时候安慰那些挑夫的时候,却发现这些人生活得非常快乐。这种反差让罗素大为震惊,甚至引发了他对于幸福本质的反思。罗素感到震惊的原因,就是他认为自己对挑夫产生了同情,但是他的感情与挑夫实际的情感截然相反。


学点伦理学6 情感主义:同情可以成为道德的基础吗?

为什么要和他人情感保持一致?

这种通过和他人的情感进行比较产生的快乐和痛苦,就解释了为什么分享别人的快乐能让快乐增加,而分担别人的痛苦,能让痛苦减少。

  • 比如,当我把比赛胜利的消息告诉朋友的时候,除了获得胜利的快乐本身,我还从朋友的快乐中得到了情感认同的快乐,这样我的快乐就增加了。而当我因为失恋而难过的时候,一个愿意坐在我旁边也面带悲伤倾听的朋友会让我感到安慰,因为在他的认同中,我感到了情感上的一致,这种一致会给我带来一定程度的快乐。这种快乐虽然无法抵消失恋的痛苦,但是,毕竟在负能量里加了一些正能量,减轻了我的痛苦。
  • 相反,如果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不一致,就会感到失望和痛苦。假如我跟朋友说完自己失恋的痛苦之后,他不仅没有感同身受,还嘲笑我婆婆妈妈,或者对我的处境幸灾乐祸,那我的痛苦就加倍了。因为在失恋的痛苦之外,又加上了自己的情感得不到认同的痛苦。亚当·斯密就说过:“幸灾乐祸,是对他人最残忍的伤害。”

那么人为什么会在情感上做这种比较呢?又为什么希望和别人的情感一致呢?这是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总是和他人生活在一起,而其他人就是自己的镜子。

  • 假如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我绝对不会在意自己漂亮不漂亮,道德不道德。美与丑,道德与不道德这些观念,都是因为有别人的目光注视着我。他们用鄙夷的目光告诉我,我可能很丑,可能很不道德;用羡慕的目光告诉我,我可能很美,我可能道德很高尚。在这种比较之中,我们希望可以与他人的看法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我才可以更好地生活在社会之中。


学点伦理学6 情感主义:同情可以成为道德的基础吗?

“公正的旁观者”视角

你可能很容易想到,这样的心理机制会带来一个问题。人都有自利的动机,都会倾向于夸大自己的痛苦,看轻别人的痛苦,或者产生幸灾乐祸的情绪。这虽然是人之常情,但是也会让自己更难和他人的情感保持一致。这样一来,人就需要不断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调整,那怎么进行调整呢?

调整的办法,就是设想一个“公正的旁观者”视角。这个旁观者不会因为一己私利产生偏见,同时还能掌握当事各方的动机和想法。

我们可以在头脑中设想,这样一个旁观者会对某个行为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那就是一个人面对这个情境应该产生的情感。我们在做道德选择的时候,就要向这个想象中的旁观者请教,根据他的反应来判断自己的反应是否恰当。

这个“公正的旁观者”视角,就是道德规范的来源,比如应当帮助别人,应当公平分配等等,这些都是一般的道德原则。想要服从“公正的旁观者”,服从这些道德原则,就让我们产生了道德感和义务感。

而当道德感和义务感进一步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品格,就产生了各种德性,比如仁慈、节制、正义等等。拥有了这些稳定的德性之后,人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学点伦理学6 情感主义:同情可以成为道德的基础吗?

情感主义确实有很多优点,但是在实践中,它也会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基于情感给出的道德规范,可能无法有效地说服所有人。

因为一个人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和文化塑造的,不同人面对同一个场景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一个佛教徒会对动物被杀感到悲伤,而一个从小在屠宰场长大的孩子,就可能完全无动于衷,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标准去评判谁对谁错。这么看来,情感主义就面临着相对化的危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