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牛虻》中窺見家庭教育中被忽視的真相

《牛虻》主要講的是:19世紀意大利時期,那個對“神父”至高崇拜的年代,一個叫蒙太尼的神父居然和某貴夫人偷情,並生下一個叫亞瑟的男孩。這個男孩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把神父當作自己的人生導師,並且受神父的思想和精神薰陶,形成了善良的品格。

不過,秘密總會有被揭穿的那一天。

從《牛虻》中窺見家庭教育中被忽視的真相

當時,意大利正處於被奧匈帝國奴役的時代。國家四分五裂、教皇和統治者相互勾結,使得當時的人民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具有愛國情懷的亞瑟也參加了青年意大利黨的行動。

不幸的是,亞瑟和他的夥伴還沒開始行動,就暴露了。罪魁禍首是另外一名神父,是他出賣了亞瑟的懺悔。突然間,亞瑟從一個愛國青年變為“叛徒”,也因此失去了心愛的女友。亞瑟心灰意冷。

所幸,還有蒙太尼神父作為精神寄託。但是,令他措手不及的是,他被家人告知蒙太尼是自己的親身父親,自己只不過是個私生子。這個打擊實在太大了,徹底擊碎了他的世界觀。他從此不再相信所有的神父,認為他們都是虛偽、齷齪的。

之後,他偽造了一個“自殺”的現場,隻身一人偷渡到異國他鄉。他一邊逃亡,一邊投入到革命事業中。他用“牛虻”為筆名在各大雜誌報刊發表犀利的文字,大罵當時的社會黑暗。

在這期間,他受盡了各種非人的虐待,被人用火棒打成一個瘸子,身上各種傷疤不計其數。整個人就像小丑一樣。為了生存,還在馬戲團扮演過一段時期的小丑,被人凌辱、嘲笑。

從《牛虻》中窺見家庭教育中被忽視的真相

但是,這些都沒有減弱他愛國的熱情。相反,他反而更加迫切地投入到革命事業中。意外的是,在一次行動中,他再次落入敵人手中。嚴刑拷打沒有讓他妥協,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價,他也依然沒有讓步。

從這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出牛虻滿腔的愛國熱情和鋼鐵般的堅韌力量。這些都特別值得今天的我們好好學習。

不過,除了這些,我們還能從這部小說裡看到什麼呢?

一、英雄可以是小丑,小丑也可以是英雄

長相醜陋、言行滑稽可笑,這是我們通常對小丑的看法。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很難把 “小丑”和“英雄”兩者聯繫在一起。但是《牛虻》中的主人公牛虻卻能把這二者融為一體。

因為流亡途中遭受的各種迫害,使得亞瑟不再是亞瑟,而是變成了牛虻。他用跛腳走路,臉上有刀疤,活脫脫一個小丑的形象。再加上,他迫於生計,跟隨馬戲團扮演過一段時間的小丑。這些使得他的外表更像一個小丑了。

從《牛虻》中窺見家庭教育中被忽視的真相

但是,他的內心卻一直住著一個英雄。儘管自己身心受到如此大的傷害,經濟、物質匱乏,但是仍然掩藏不住他一顆愛國的心。在以前作為亞瑟,衣食無憂的時候,他有這樣的想法。如今落魄成這樣,他還是抱著同樣的想法。他要參加革命,解救人民。他從來沒有想過,如今的自己可能過的還不如那些民眾。

這些,他來不及思考,也不會去思考。他唯一要做的就是拿起手上那隻犀利的筆,一字一句去“戳”敵人的內心。不僅如此,他還參加實際的行動,哪怕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他是英雄,也是小丑;他是小丑,也是英雄。

牛虻之所以能把小丑和英雄融為一體,主要和他之前的家庭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他在成為牛虻之前,他是個快樂的亞瑟。他衣食無憂,雖然是私生子,但是因為他們家是有名的貴族,虔誠的新教徒。所以,礙於臉面,他們沒有一個人告訴亞瑟的身世。

另外,在加上蒙太尼神父是個有良好教養、知識淵博的神父。他一直教亞瑟如何做人、處事、學習。他就像亞瑟人生路上的一盞指明燈。一直指引著亞瑟,使他成為同樣有著良好教養的孩子。

從《牛虻》中窺見家庭教育中被忽視的真相

亞瑟善良、寬容,對他人充滿友愛和信任。這些美好的品格,一直伴隨著亞瑟一生。即使,他後來被冤枉成為“叛徒”,得知自己的身世,都改變不了他之前形成的良好品格。哪怕,他後來外形變得像小丑,也依然不影響他成為英雄。

從這裡也讓我們看到了人物角色互換的可能。也就是說,有時壞人可以變成好人,好人也可以變成壞人。關鍵看哪種環境對他影響更大。

這正如心理學上的那個 “鏡中我效應”類似。它說的是很多時候,我們自己的形象,是通過外人來告訴我們的。這和我們通常所說的“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的觀點,是相反的。

也就是說,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的影響。

比如,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他並不知道自己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有一天他做了一件好事,周圍的人表揚了他,誇他熱心、善良。他就會很開心。他認為並且也相信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之後,他做其他事情時,也會以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然後,慢慢就變成他內在的品格。

其實,這也正是一個人自我觀念的形成過程。

正如,我們在電視或者電影中經常看到這樣的情節: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突然有一天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

在某種機緣巧合下,他做了一件好事。當地的人都讚揚他,認為他是好人。可能還會有不少姑娘傾慕他。慢慢地,他也感覺自己就是個好人了。之後,他就會用好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從《牛虻》中窺見家庭教育中被忽視的真相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以及周圍的環境是比較善意的,那麼孩子的品格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二、人性的多樣性

亞瑟在不知道自己身世時,對神父蒙太尼是非常敬仰和崇拜的。但當他知道真相後,所有的一切都變了。他極力否定神父的種種行為,認為神父之前的善良、仁慈都是虛偽的。於是,他用世界上最惡毒的語言去抨擊神父。

但是,事實上蒙太尼神父和其他神父不一樣,他的善良和仁慈是表裡如一的。他不僅對之前的亞瑟,還是後來的牛虻,以及普通的民眾,都特別好。他面對暴亂從容不迫,即使生命受到威脅,他依然愛護他的人民。

但是,不是所有的神父都像蒙太尼一樣。他們善變、虛偽,把人性的多樣性演的淋漓盡致。當牛虻還是亞瑟時,另外一個神父陽奉陰違,誘導他懺悔,說出了自己和小夥伴的秘密。導致亞瑟他們的行動洩密失敗,亞瑟成了“叛徒”,被心愛的女友誤會。

更致命的是,亞瑟的哥嫂,表面上是虔誠的新教徒,內心卻非常陰暗。他們經常對亞瑟惡語相加,嘲笑亞瑟的身世。但是又礙於貴族的顏面,為他提供著優渥的物質基礎。他們這樣表裡不一的言行,成了摧毀亞瑟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牛虻》中窺見家庭教育中被忽視的真相

正是因為這樣,備受雙重打擊的亞瑟,決定以“死”來逃離。最終,他慢慢走向成為牛虻的人生。

其實,他們性格的多樣性和當時的大環境也是有關的。當時,由於工業革命的影響,整個歐洲大陸的資產階級迅猛發展。他們需要一個完整統一的國家,而當時的意大利正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

如此複雜、矛盾的大環境,讓當時的民眾沒有任何安全感。他們知道只有利益才是永恆的。所以,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就會做各種有悖道義的選擇。

這也在告訴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給孩子建立一個安全的學習、生活環境,並且自己要做好榜樣。不能在孩子面前是一套行為準則,在外面又是一套。這樣非常不利於孩子性格的養成。因為家長就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模仿大人。

三、擬態環境終究是不堪一擊的

牛虻還是亞瑟時,他小時候的生活,其實有點像真空。封閉的家庭環境,富足的物質條件,讓他不知生活的艱辛和世間的險惡。再加上蒙太尼神父的關愛有加。使得亞瑟完全生活在一個真空般的擬態環境中。

所謂擬態環境,就是周圍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是對真實環境的客觀反應。

這正如電影《楚門的世界》中的楚門一樣。他從出生到上學、畢業、成家、工作等都是在導演設計的環境中。他所遇到的人和發生的事情,都是別人因為節目需要而刻意表演出來的。所有的一切都在擬態環境中,只有他自己不知道。

從《牛虻》中窺見家庭教育中被忽視的真相

這就和亞瑟小時候所處的環境差不多。所以,一旦外界有什麼變化,這個虛擬的世界就會不堪一擊。而後來發生的被神父出賣,身世被揭露後,亞瑟之前的世界就徹底轟然倒塌。

其實,這就給我們一個警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對孩子進行過度保護。

比如,很多家長,什麼事情都捨不得給孩子做,讓孩子只管學習。並且他們還告訴孩子,只要學習好,什麼都好了。 這樣就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特別差。當他們走上社會就會發現,社會需要的是綜合人才,光學習好根本行不通。

還有的家長,從小就為孩子規劃好了一切。孩子上什麼大學、學什麼專業、在哪裡工作等等,都安排地妥妥當當。他們認為這樣可以讓孩子少走很多彎路。但是,人生的道路,很多時候並不會按照規劃好的路線行走。

很多時候,我們還是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很多挫折,走很多彎路後,才能真正成長起來。那些從小在父母保護傘下長大的孩子,缺失受挫的能力。一旦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就會讓他們備受打擊,做出各種極端的行為來。這就是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一言不合就自殺的原因。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一定不要忽視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不同的環境會會讓孩子做出不同的選擇,形成不同的行為習慣,最終導致孩子走向不同的人生。

所以,環境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