禰正平裸衣罵曹操,曹操為何不殺他?

郝奇怪


我是蜀中梁哥哥,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我的答案對你能有幫助。

引言

東漢末年名士們藉口曹操專權、政治黑暗,不與統治者合作,任性恣肆。禰衡是東漢末年名士,曹操是當朝丞相。禰衡罵曹操,是為了博名氣,曹操當然明白他的用意。

禰衡在朝堂之上罵曹操,曹操不殺他,有三方面原因:一、曹操知道,禰衡是借罵招殺來揚名,曹操不上當;二,禰衡有才,曹操愛才;三,曹操有他自己的人生目標,志不在和小人物鬥氣。

禰衡是借罵招殺來揚名,曹操不上當

禰衡是名士,名士都有一個臭脾氣,就是恃才傲物。他看不起其他人,或者說看不起任何人,比如荀彧、郭嘉、張遼、許褚、夏侯惇,不管文的,武的,老的,少的,他都看不起。

他更看不起當官的,看不起當權者。偏偏曹操又喜歡名士,喜歡招徠名士來充門面。於是他逮著機會了,連丞相也敢罵,而且罵得千奇百怪。

曹操想治一治名士的臭脾氣,給禰衡鼓吏這麼一個職位。鼓吏當然不是官,曹操無非藉此想羞辱禰衡。大堂之上,禰衡表演《漁陽》鼓曲,但沒有穿專業演出服。中途有人質疑,於是禰衡當眾換衣服。

換衣服先得脫衣服,禰衡把自己脫得一絲不掛,從容不迫地脫,而且是慢鏡頭。脫完之後穿上演出服,繼續演奏《漁陽》鼓曲,沒有一絲不自在。大庭廣眾之下,他自在了,其他人卻不自在,特別是曹操,這純粹“啪啪”打臉啊!

曹操指責禰衡,怎麼能眾目睽睽下脫得一絲不掛,成何體統?禰衡答:“我以天地為房屋,以房屋為衣褲,你們為什麼鑽到我褲子裡來?”曹操事後說:“本來想羞辱他,原來被羞辱的是我自己啊!”

禰衡這麼,目的很明顯,就是希望曹操殺了他,以此成名,同時讓曹操招罵名。東漢、西晉,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曹操當然不會上當。

禰衡有才,曹操愛才

曹操是政治家、軍事家,還是文學家,是建安文學重要人物,加上他的政治地位,可以說是建安時期的文壇領袖。他的《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品。

曹操雄才大略,重文人,重名士。他的志向高遠,志在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作為丞相,他要給文人一個禮賢下士的好印象。政治的需要,他也需要一些有才氣、有名望的名士,來給他撐門面。

曹操又是一個有情趣的人。他需要一幫有情趣的人,陪他玩,陪他吟詩作對,陪他吟風誦月。禰衡就是曹操需要的這類人。偏偏禰衡自視清高,自我感覺良好,根本就看不起曹操,這讓曹操大為光火。

曹操有他自己的人生目標,志不在和小人物鬥氣

曹操一生,在政治、軍事和文學上,都有很高成就。我們平心分析,曹操的真正目標,是政治上有卓越的成就。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大半個中國,然後帶八十萬大軍南下,想一舉滅了蜀、吳。

赤壁大戰後,天下三分,曹操退回北方。猜想就和諸葛亮七出祁山一樣,曹操肯定也想再次南征,奈何年事已高,力不從心。所以才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句。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上,曹操的人生目標,是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成就,絕對不是和小人物鬥氣爭勝。禰衡再怎麼折騰,在曹操的眼裡,就是小孩子的把戲,看著玩玩就行了,要我殺人,先得掂量掂量。

在曹操,任何決策,一旦和他的終極目標發生衝突,他會就此止步。因為這個原因,曹操最終沒有殺禰衡。當然,實在忍不住,也要殺,只不過不親自動刀,他借刀殺人。禰衡被曹操送給劉表,劉表受不了,又送給黃祖,黃祖受不了,就把禰衡殺了。

總結

禰衡是東漢名士,名士作派,就是以罵人樹名。曹操作為有高遠眼光的政治家,當然明白禰衡的用意,堅決不上當。當然,禰衡做得太過,曹操實在忍受不了,就把他送給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之。劉表把這個燙手的山芋,送給黃祖,黃祖可沒有考慮那麼多,受不了,直接殺了,“遂成豎子之名”。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讓你滿意,對你有所幫助。


蜀中梁哥哥


曹操也殺過不少名士,比如邊讓、孔融,但有些他雖然痛恨卻沒有殺,比如禰衡。

演義第二十三回,曹操說自己手下有很多人才的時候,禰衡笑了,一個個罵了:荀彧可使弔喪問疾,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牛放馬;夏侯惇稱為完體將軍,曹子孝呼為要錢太守。

這是演義裡的,實際上,歷史上的禰衡的確如此,只是沒罵那麼多人:文若可借面弔喪,稚長可使監廚請客。意思就是荀彧可以去弔喪(荀彧長著哭喪臉),趙稚長可以做大廚。

而在此之前,有人讓他投奔陳群和司馬朗的時候,禰衡也是看不起人家:吾焉能從屠沽兒耶!翻譯過來就是,我怎麼能跟殺豬賣酒的人呢?

由於孔融的推薦,曹操想見見他,禰衡根本看不起曹操,後來曹操讓他做鼓手,他倒敲得不錯,然而因為沒換上鼓手的服飾,所以被人呵斥。

禰衡就當著曹操的面,直接脫了個精光,從容的換上衣服然後去敲鼓了。要知道,古代衣衫不整都是一種不尊敬,在人面前脫光簡直比打臉還狠,氣的曹操不怒反笑:本來想羞辱他,結果被他羞辱了!

後來被孔融一通數落,就要去給曹操賠罪,然而見了曹操時,他又衣衫不整,更過分的是,拿著棍子,一邊錘著地一邊罵曹操。

曹操是真想殺了他,但殺之必然會背上罵名,於是他轉手把禰衡送給了劉表。

劉表起初也很敬重他,有什麼事都和他商量,但是禰衡實在太狂了,完全不顧及劉表的面子,動不動就羞辱人,劉表自然也受不了,轉手送給黃祖了。

黃祖性情暴躁,劉表知道這一點,所以可見劉表也起了殺心。

果不其然,禰衡一開始還好,後來都指著黃祖的鼻子罵“你個死老頭”,黃祖也從一開始的敬重到最後受不了,揚言說呀殺了他,黃祖帳下的主簿正好也看禰衡不爽,就這樣殺了他,禰衡死的時候才26歲。

名士一般都是恃才傲物的,自然也會看不起一些人,但是看不起你可以不跟著人家混啊,也不用逮誰罵誰,羞辱誰吧?這下好了,罵出了名聲,罵沒了自家性命。

本以為能名震天下,不料人家曹老闆根本不屑殺他,轉手給別人,自然有人能殺了他!


野史共享


這個問題,是要一拆為二,兩個方面來回答。

因為曹操並沒有直接動手殺禰衡,而是委任他出差,去了荊州,劉表又送他去江夏。禰衡不改其性,始終口無遮攔,將曹操、劉表、黃祖都罵了個遍,曹操、劉表忍了,黃祖沒有忍,禰衡死在黃祖之手。

這就衍生出這兩個問題:

一,曹操是否想殺?

二,曹操為何不殺?

曹操欲殺之

禰衡是天下名士,恃才傲物,整個東漢能入其慧眼的不過只孔融、楊修二人而已。

禰衡的狂悖不羈、恣意妄行的性格,導致禰衡口無遮攔,心高氣傲。不論對方地位、身份如何,禰衡只看人品。對自己口味,方是知交,否則就是毫不留情的詰責。

曹操手下荀彧、陳琳等人,都曾被禰衡罵過。而這些人並未計較。禰衡也算是孤芳自賞。

直到孔融向漢獻帝推薦禰衡,禰衡遇到曹操。禰衡終為他的狂放之舉,埋下隱憂。

曹操素來知道禰衡才名,很想納為己用。可是禰衡對曹操不感冒,多次指桑罵槐,冷嘲熱諷。曹操便想伺機報復,一次宴會,讓禰衡擂鼓助興。


擂鼓是要換上專業演出服裝的。禰衡故意將換衣服的動作放慢二十倍。將自己一副好身材,丁點不遮掩,全部展露人前。並大聲喝責曹操。

衡裸衣辱之。”曹操在大庭廣眾之下,被禰衡辱罵。這是奇恥大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可是,曹操忍了。非曹操軟弱,而是曹操的政治家思維。

曹操:“禰衡豎子,孤殺之猶雀鼠耳。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將謂孤不能容之,今送與劉表,視當何如。”

曹操想殺禰衡,簡直是迫不及待的那種想殺。但曹操為自己名聲考慮,也為自己賢路鋪墊,將禰衡送給劉表,來一招“借刀殺人”。

曹操想殺禰衡是毋庸置疑的。

禰衡才華橫溢,而不為曹操所用。此忌憚也。禰衡恃才傲物,穢言辱上,此羞辱也。辯才無敵,蠱惑人心,若搞一個“反曹聯盟”,那曹操就頭疼了,此憎恨也。

曹操雖是愛才之人,卻也絕不姑息養奸。禰衡的大才,不得曹操欣賞,反引曹操害怕。

這種情況下,曹操必然要除之而後快。解恨也好,去禍也罷,對曹操來說,一個整日罵自己的人,絕不能讓他苟活於世。

曹操不殺之

禰衡是曹操的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

曹操已貴為丞相,殺禰衡一個布衣,簡直就跟捏死一個臭蟲那麼簡單。

然曹操也有顧忌,不能明目張膽的,斬殺禰衡。

  1.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曹操若殺了禰衡,可是天下名士的悠悠之口,會淹死曹操的。奸滑的曹操,自然很清楚這一點,所以才會借刀殺人,利用劉表,來除掉禰衡,讓劉表來背罵名。完美的一箭雙鵰之計。只是曹操沒想到,劉表又把禰衡送去江夏黃祖處。
  2. 禰衡雖然恃才傲物,得罪不少人。可有兩個很重要的朋友,孔融和楊修。這兩個人,都是曹操手下得力助手,若曹操殺了禰衡,得罪二人,會引起動盪、政變,都是說不準的事。曹操只能保守處理,忍下這股火。
  3. 禰衡大罵曹操,可鑑一心向漢,而非魏。曹操位列東漢丞相,誅殺一個東漢忠臣,會多多少少暴露其篡漢野心。一旦捅破這層窗戶紙,那曹操將面對的就是董卓的下場。這是曹操此時,不願見到的場面。
所以,曹操並沒有直接動手,而是將其送入虎穴。

曹操這一步棋,確實很高明。


反觀禰衡,智商絕頂,情商欠費。卻也是當時建安風骨的一種文人氣節。令人惋惜又敬佩。

結語

禰衡罵曹操,曹操並非不殺他。而是利用他人,實現借刀殺人。

如此一來,既成功將輿論導向直指對手,又完美除掉自己嫉恨之人。可以說是,一箭雙鵰。

禰衡於東漢末年時局,有些文人難能可貴的意氣與操守,是非常寶貴的。不畏權貴,正直耿介的性格,卻與當時時局格格不入,最終造成禰衡的悲劇。


黑白歷史說


禰衡字正平,東漢末年名士,此人自幼好學且聰慧無比,其才不在諸葛周瑜之下,但卻恃才傲物不思建樹到處抨擊別人才能比自己如何,絲毫不懂為人處世之道以至樹敵頗多,曹操本欲收他重用,但他卻仗自己的才智看不起任何人,最後在黃祖座下被殺,時年才二十六歲,可惜可嘆。曹操不殺他是因為他確實有才能,又不像陳宮等人能威脅自己的事業,更看出他根本不可能被還不如自己這個愛才的人重用對自己造成威脅,所以才放心讓他離去,借別人之手殺了總比自己下手要省心的多,也不用擔心引起文人志士的反感後果。





中國歷史名人集錦


曹操說:這就是一塊臭肉,我又何必要沾他呢?沾了他,我自己不也臭了嗎?我現在還準備要收天下讀書人的心呢,何必為了這塊臭肉懷了我的名聲呢?再說了,我不處理這塊臭肉,並不代表別人也不處理他啊。你看黃祖不就幫我做了這件事情嗎?有些事情,用不著自己親力親為的。


老莊說故事


曹操聽說禰衡善於擊鼓,就在開宴會的時候召禰衡為鼓吏。當時按著規定,但參加宴會演出的鼓吏都要換成統一的服飾,也就是“岑牟、單絞之服”。但是卻唯獨沒給禰衡分發服裝。結果禰衡只能穿著自己的衣服上場表演了。

禰衡表演的是一段《漁陽》參撾的鼓曲,當時在場的人看了禰衡的表演,無不為其鼓聲的悲壯所感染,而變得慷慨激昂。等到禰衡一邊表演著一邊走到曹操跟前的時候,一個官員突然對禰衡喝斥道:“你這個鼓吏為什麼沒有更換服裝,就在這裡表演!”。禰衡停下腳步說道“好的!”,就當眾開始脫自己的衣服,先是解開內衣,再將其他的衣服全部脫掉,最後裸體而立。然後才緩緩的取過鼓吏的帽子和衣服穿在身上,穿完以後就繼續演奏起《漁陽》參撾,敲鼓而去,面容毫無一點慚愧之色。見到如此的情景,曹操笑著說道“本來想要羞辱一下禰衡,沒想到卻被禰衡給羞辱了一番。”

在這裡我們可以肯定一點,之所以沒給禰衡分發鼓吏的服裝應該是在曹操的授意之下,而質問禰衡為什麼沒有換服裝的官員應該也是曹操故意安排的。曹操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想讓大家看到名士禰衡給自己擊鼓的事實之後,再讓其由於沒換服裝而陷入到慌亂尷尬的境地,使其當眾出醜。要知道在古代人的思想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不能夠輕易示人的。在曹操的計劃當中,當官員質問禰衡為什麼沒換服裝的時候,禰衡應該是慌慌張張的跑到隱蔽的地方去換服裝,而在這個過程中曹操就可以帶著眾人鬨堂大笑以羞辱禰衡的慌亂。可是沒想到禰衡竟然處變不驚,不慌不忙的當眾裸身換衣服,而且面不改色。這是曹操所沒有想到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禰衡這個人思想機智反應迅速,是個比較機敏的人才。

禰衡裸衣這件事雖然違背了當時的禮法人倫,但是卻保全了自己的面子,將曹操的官員沒有給自己分發服裝的事實揭露出來,反而使得自己站在了維護禮儀的制高點上,而與之對應的就是曹操作為宴會主辦人的失職。這就是曹操為什麼說“本欲辱衡,衡反辱孤”的原因。

這件事當然會讓曹操非常的不爽,以他的性格很可能會發怒而治禰衡的罪,這一點作為禰衡的朋友孔融不能不管。在《後漢書》中是這樣記載之後孔融應對曹操與禰衡之間的這場矛盾的:“孔融退而數之曰:‘正平大雅,固當爾邪?’因宣操區區之意。衡許往。融復見操,說衡狂疾,今求得自謝。”

也就是說孔融先去找禰衡,責備禰衡不應該這樣做,並且告訴禰衡曹操想要召見他。

個人感覺這一點可能是與禰衡的自大狂妄有關。前面我們講過,禰衡初來許都的時候由於有孔融的推薦,曹操曾經召見過禰衡,可是禰衡自稱“狂病”而沒有去應召。其實禰衡應該是希望曹操親自去請他的,可是曹操沒有去。曹操不但沒有去請禰衡,還設了一個“命為鼓吏”的局來調理侮辱禰衡。當時的禰衡雖然憑藉著自己的才智化解了這場尷尬,但是他依然認為自己遭到了不合理的對待,他心中對曹操的怒火還是沒有平息。而這種狀態之下孔融讓他去見曹操,根本是他所不可能接受的。這才是導致禰衡大罵曹操的根本原因。

禰衡其實是一個有著比較衝動性格的“狂士”。他的這種衝動的狂士性格,也終於導致他與曹操之間的矛盾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一般諸侯的做法將禰衡殺掉恐怕都是輕的。但是作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曹操卻沒有這樣做,他還是非常鎮靜的,並沒有直接殺死禰衡。曹操對孔融說道“禰衡豎子,孤殺之猶雀鼠耳。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將謂孤不能容之,今送與劉表,視當何如。”這就是小說中曹操將禰衡發配給荊州劉表的來源。

於是曹操就讓人將禰衡送往荊州,史書中說是“遣人騎送之”,想來的確是如小說中那樣像押送囚犯一樣挾持著將禰衡送去的。臨行前,許多人來為禰衡“祖道”也就是設宴送行。可以肯定一點,這些人都是不懷好意的前來羞辱禰衡的,或者他們根本就是曹操故意派來的。這些人串通一氣相約誰也不站起來向禰衡敬祝。等到禰衡到來,見這些人有的坐著,有的躺著,誰也不站起來,沒有一點送行的樣子,當下就大哭起來。有人就問禰衡為什麼哭,禰衡回答說道“坐者為冢,臥者為屍,屍冢之閒,能不悲乎!”意思是說,坐著的這些人都像是墳墓一般,躺著的這些人都是屍體,我在這墳墓和屍體之間,怎能不悲傷呢!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1)不能因人罵你而殺,這樣就得罪天下士子,再沒有人幫(曹操)。

2)曹操無恥,不會因這些話而上心,就好像官渡許攸事件,都沒殺。

3)得人心,跟劉備來曹時,有謀士想殺劉備,但給阻止,意思都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