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中是否有提到過他對學習的態度呢,如何評價?

YERO


重拾《道德經》也有一段時日了,全書八十二章,內容豐富、語言極簡,這部經典之作實在博大精深,值得一而再,再而三的深度閱讀。那麼,學習《道德經》,我們首先應該學的是什麼呢?當然是老子的智慧之學了。那麼老子的學習態度是什麼呢?學習力是一個人重要能力,身處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唯有會學習的人才不會被淘汰,所以,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學一學老子關於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道德經》含蓄蘊藉,老子的學習態度、方法也不是開門見山地擺出來的,而是渾然天成地滲透在字裡行間,以下是我從《道德經》中讀懂的幾個,我把它提取出來,分享給和我一樣喜歡《道德經》的朋友們,好書一起閱讀,智慧一起分享。

1.向大自然學習。原文可見此句: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

向大自然學習。學習什麼呢?厚德載物,上善若水,無我利他……

2.懂得取捨。原文句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懂得取捨,動力要增強,私慾要減少。也不是學得越多越好,人的精力畢竟有限。這一點可以給現在很多焦慮的家長以啟發,真的有必要讓學生又學奧數又學作文,又學書法又學鋼琴,十八般才藝通通武裝全身麼?

3.有目標,有的放矢。原文:執大象,天往下。

有目標,抓住大的方面,分清矛盾主次。學習要樹立正確目標,你為何而讀書?這點很重要。

4.專一的態度。原文:昔之一得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

專注得一。深度學習。專注、專一。想在某一個領域取得一些成就就不要心猿意馬,三心二意,一萬小時定律還是有道理的,前提是方法正確。

5.剛柔相濟。原文:見小日明,守柔日強。

剛柔相濟。能看出細小的差別才叫明,堅守住才能強。學習有韌性,會變通。

6.持之以恆。原文:益生日祥,心使氣日強。

天天增強生長就是這樣,用心使氣就是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主張要有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和態度。

綜上所述,可見《道德經》中老子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即便到了互連網時代也沒有過時。學無止境,終身學習,虛心求教,向老子學習,向《道德經》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永遠不會過時,向國學經典學習,這就是我的學習態度。





千葉書院祝秀老師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了其本人對學習的態度,這裡歸納為12個字:自強 、積累 、靜心 、順勢 、初心 、無為。

總結了《道德經》中老子關於學習態度經典名句,如下:

1、上 士 聞 道 , 勤 而 行 之 ﹔中 士 聞 道 , 若 存 若 亡 ﹔下 士 聞 道 , 大 笑 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2、見 小 曰 明 , 守 柔 曰 強 。

3、故 善 人 者 , 不 善 人 之 師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資 。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下面我們逐條進行解釋和評價:

1 、上 士 聞 道 , 勤 而 行 之 ﹔中 士 聞 道 , 若 存 若 亡 ﹔下 士 聞 道 , 大 笑 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道德經:四十一章》

譯文: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其為道了。

評價:通過這段話可以看出對學習和人生的態度。對於學習,對於別人的建議,我們是否能接受,還是隻沉迷於自己內心的“道”,這是每個人提升的關鍵。可以說,每個人對知識的態度,決定著學習的境界;每個人對人生的態度,決定了人生的高度。道並非深不可測,道在自己心中。

2 、見 小 曰 明 , 守 柔 曰 強 。《道德經:十二章》

譯文:你能從小的地方看出整體、看出端倪來,那您是真正高明的。你如果能守住柔弱的狀態,這是真正的強大。

評價:老子的話就是這麼簡單又有哲理,讓人歎服!以小見大,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手,你會更快的到達彼岸。“守柔曰強”,守住柔弱不是示弱嗎?怎麼能使自己強大呢?這便是老子的高明之處,知道自己要什麼,懂得取捨,懂得變通和學習,你會變得更加強大。

3、 故 善 人 者 , 不 善 人 之 師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資 《道德經:十七章》

譯文:所以善良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師;不善良的人又是善良人的尺度。

評價:善良的人以身作則,可以教導不善之人積極向上;不善之人又是善人的鏡子,可以正衣冠,提醒自己。但在現實中,不善之人不尊重善人,善人又不愛惜不善之人,都需要改進和更好的提升啊。

4、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二十五章》

譯文:人必須遵循地的規律特性,地生長萬物必須服從於天,天以道作為運行的依據,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評價:人與自然要和諧,順應四時,尊重自然法則,融入自然。對自然多一些熱愛,才能復歸寧靜,返璞歸真

5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道德經:十四章》

譯文: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瞭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評價:道是什麼?每個人認識不同,理解著不同的道。道在心中,遵循心中的原則,去生活,去工作,自然達到了道的境界。

6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道德經:三十三章》

譯文:能瞭解別人的稱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聰明。能戰勝別人的只能說明有力氣,戰勝自己的才叫強者

評價:中國有一句老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

我們要了解別人,要了解自己,戰勝自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別人如果批評我們,我們會接受嗎?別人如果否定我們,我們會接受嗎?每個人都想聽到讚美的聲音,每個人都想得到別人的肯定,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從別人的口中聽到自己、評價自己,我們要自己能夠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知道自己的水平是如何,知道自己的天花板如何去突破,這才是真正瞭解這段話的含義。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很重要,改變自己的缺點更重要,多一些虛心,多一些自省,多一些慎獨,我們會提升的更快。

“學不可以已”,《道德經》中關於學習的好句子還有很多,今天就介紹到這裡,最重要是我們如何學習,運用,從而提升自己。如果困惑時,就看看總結的12字:自強、積累、靜心、順勢 、初心、無為,希望對您有啟發。

圖片取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大志讀書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學習、做學問的人,他們每天學習認知事物,從中收穫的東西越來越多,日積月累,他們的學識和素養也就越來越高。

按大道修行的人,他們每日每時都在認識事物規律變化,讓自身的言行和意識順應大道的運行規律,因此,在和合大道的過程中,自身有很多的特性特點是逆道而行的,必須時時進行修正,修正就是減損自己不符合大道的思維和行為,減損並改正那些的錯誤言行,剔除自身的錯誤意識等等。就這樣減損再減損,以至於自己無意去做作的按道行事。

莊子雲,吾生也有涯,無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世間可以學的東西無邊無盡,而生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學習無限的東西,是學不來的。因此,老子在對待學習方面,歸根結底是要順道而為,一切背道而馳的行為都是不長久的。人生是一場修行的過程,學習是認識事物的規律,修行提升才是人生終極目標,學習越多,為了損之又損,達到融入大道的至高境界。


行雲流水7878787878


老子的道德經是哲學範疇的書籍,講的是道與萬物之間的關係。研究的是世界的起源,本質,正像道德經所講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不可能具體的講到學習的態度。

但是其中的某些觀點,見解還是可以運用到生活學習工作當中的,包括對學習的態度是有指導意義的。本人最感興趣的一句話是,道德經52章中的一個觀點: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對上面這句話很多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人理解為:小,就是細微細小。有的人理解為小,就是無,就是世界的本質。我基本認同以上對小的理解;但是理解了小之後,更重要的是如何指導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的態度。本人認為,見小曰明,對我們的指導意義,就是一個人只有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才算看到了事物的本質。或者說事情的本質往往是隱藏在細微表象之後的東西。

再說說守柔曰強。柔是什麼意思?有很多人理解,柔是柔弱的意思。就是守住柔弱就會強大。當然,每個人理解原文,是從不同角度理解的。不能說是錯的。本人對柔的理解就是本心,初心,順勢而為。因此守柔曰強,本人的解讀是,不管萬事萬物如何變化,守著自己的本心初心,一切都從本心初心出發,你就會事業成功,走向強大。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家之言。





段白雨新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多處提到學習的方式及其態度,我認為以下幾句值得大家深思和借鑑:

1、第48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為學”是不斷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知識是永無止境的,對知識的探求永遠也沒有個盡頭。“為道”是在修道的過程中慾念一天天減少,直到最後達到無為的境界,無為不是真正的無所事事,而是不妄為,做到了不妄為,也就合乎了道的德性,合乎自然規律的不妄為就是無所不為了。老子年輕時是周朝國家圖書館館長,學習先輩的知識,積累能力,技術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但老子也同時發現了學習所帶來的問題:不斷增長知識的同時,也在不斷的增加機詐之智,增長知識的同時,讓人們的心靈不再清淨,不再純粹。所以後面提出“為道日損”,要損去那些知見下的偽裝: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傲慢:損掉錯誤的生活態度,觀念,淨化自我心靈,才能讓道心顯現。老子提出的絕學無憂,也絕對不是反對學習,而是不要讓學習使自己更加困惑,增長愚痴的知見束縛自己的心靈。

2、第14章“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掌握自古以來的規律,去理解今天身邊發生的所有事,能夠古往今來無所不知。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為了反古、復古,而是在學習聖賢的智慧,讓當心下的自然生態,人文環境更加和諧,心靈淨化。古人云:“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其含義類似於老子的“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人云:“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意思是說:“從浩瀚青史中總結前人經驗教訓,培養堅定不移的浩然正氣,效法道德高尚的聖賢。”以史為鑑,總結歷史規律,效法古今聖賢。這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苦讀史書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懂得“利用歷史規律,而不拘泥於歷史規律”的道理,用睿智的眼光看世界。

3、第27章“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老子說,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襯托。不尊重他們的老師,不珍愛他們的襯托,以為無所不通、無所不精,恃才傲氣,都是不可取的,即使是聰明的人這樣做也是糊塗到家了。這是人們學習實踐的一個最好的方式和態度。人的一生會碰到各種類型的人和事,有良師益友,也有損人利己的品德底下之人,有能力強的,也有能力弱的,人們要以善者為師,惡者為資,一律加以善待,特別是對於不善的人,並不因其不善而鄙棄他,一方要勸勉他,誘導他,另一方面也給他一個成為善人借鑑的作用。“是以聖人善救人,故無棄人。”

4、第54章“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這就是老子認為能知曉天下萬事萬物的學習方法。同類事物,通過此一物觀照彼一物,通過此一處觀照彼一處,通過此一時觀照彼一時,這些都是觀照的一般方式,即彼與此對比觀照。同樣,也可以觀照天下所有事物的內在真性與外在表象的關聯與不同,進而瞭解所有事物的實質。如此這般的觀照,是將天下萬物視作一體的觀照。以天下論,萬物一體兩面,外在形式千姿百態,內在實質卻歸一於道。因此,要知盡天下事,不必閱盡天下事,因為生命有限而知無涯,閱盡天下事而知天下是不現實的,即令天下事閱盡,沒有通過事物表象看到內在本質的閱盡,也是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知天下。真正的知天下,是善於依據道的法則去觀照萬物,透過事物紛雜的外表去深人瞭解事物簡單的實質,這種觀照方式才是觀察世界的方法。


遊通天下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學習的方式及其態度,對我個人啟發比較大的有三句: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句可能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一句。益是增加,損是減少,這個沒有異議。問題是增加什麼,減少什麼。首先,這句話說明老子並不反對學習,他年輕時也是周朝國家圖書館館長,學習先輩的知識,積累能力,技術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但老子也同時發現了學習所帶來的問題:不斷增長知識的同時,也在不斷的增加機詐之智,增長我漫,讓我們的心靈不再清淨,不再純粹。所以後面提出“為道日損”,要損去那些知見下的偽裝: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熬漫:損掉錯誤的生活態度,觀念,淨化自我心靈,才能讓道心顯現。老子提出的絕學無憂,也決對不是反對學習,而是不要讓學習使自己更加困惑,增長愚痴的知見束縛自己的心靈。

第二句是“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這句話是我們學習實踐的一個最好的方式和態度。人的一生會會碰到各種類型的人和事,有良師益友,肯定也有所謂的品德底下之人,有能力強的,也有能力弱的,我們珍惜那些可以幫助我們進步的因緣,但也要用慈悲心看待那些所謂不善的因緣,他們一方面是我們引以為戒的學習對象,另一方面也是需要我們幫助,共同進步的家人。“是以聖人善救人,故無棄人。”

第三句“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這就是老子的學習目的。我們現在很多地方興起國學熱,這應該是好事情,也是國家大力提倡的。但是有很多國學學校不是注重孩子的心靈成長,道心及倫理觀的培養,只是從表面模仿古人穿衣,行禮,這就本末倒置了。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為了反古,復古,而是在學習聖賢的智慧,讓當心下的自然生態,人文環境更加和諧,心靈淨化,這才是老子提倡的學習道的終極目的。以上三句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有關老子學習態度方面的體會。




邊緣隱士


首先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何謂知?為學日益謂之知,所謂行呢?為道日損謂之行,其次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是謂:聞道有先後,而士(人)有三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者,信者不疑,疑者不信者,不知不信,不信不知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信不足,有不信,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曰:塞其兌(無視),閉其門(無聽),挫其銳(必靜),解其紛(必清),和其光(同天),同其塵(合道),是謂玄同,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天地之間,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此致虛極,守靜篤之妙徼也,常無致虛極,無以觀其妙,常有守靜篤,有以觀其徼,


養生男人699


人的真善偽都是用利益的燻心,造起了麗彩的皮布包裝起來的,巧妙,細微,謹慎的宣華,演飾自身的另外一種勃取人間福樂的技藝,手彎,思維模式,求生法則,實際都在自身謀利的對外法智思維套路上,迷捆別人,達到自身目的,老子也不裡外,不過這種金裝彩化的演飾傳化也能是眾多之人模方獲去不同形勢的不等位生存利益,這也可能是人的性使本質,人類社會本來就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等等,,,,相對的互相制約,互相換化,相互演變生滅中發展生存著前進,單一的看法,說法,想法,自行,議題等等都是行不通的。


王142529125


道德經48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和道德經47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這兩章聯合起來理解,說的一個意思。

第一個要求是簡單的,把多餘的東西要丟掉。第二個要求要多看書。這兩個要求矛盾嗎?不矛盾,是學也可以,不學也可以,但學和不學之間要找到一種平衡。

這種平衡就是老子教給我們的一種態度,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他並沒有說你一定不要學,學是增加,另外一個道,是減少,這兩個東西要同時存在,你的智慧才能會真正的開發。

學,是學什麼東西。學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識,一個是道。

所以,我們所學的東西,首先認清楚,那些是識,那些是道。

識,就是長見識的,那就要多看,多瞭解。學的東西,每天都會增加一些,見識就越來越開闊。學習的方式有更多的瞭解,這些方式結合在一起,眼界開闊了,看什麼東西就很通徹。

道,就是得知道那些是道的東西,道的東西就是要減少,也就是減少那些多餘的東西,身上身邊多餘的東西。道的那些東西是本質的東西。

比如,吃食物,食物都有一個共同性,就是轉化為我們身體需要的血糖,然後為我們人體所吸收。從這個觀點來說,我們要學的,需要學的是能轉化成為血糖的食品,不需要去學那麼多的食品。這是不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所以,老子教我們的兩和途徑,一個是為學,一個是為道。是非常其妙的同時存在在一起,同時存在一個狀態下。但是老子最關心的不是學,因為學,大家都會去學。老子最關心的是道。

道該怎麼去做呢?為道的話,就是在修道,修道也是在行道,在道的方向走的過程當中,需要我們做什麼呢?為道日損,一天一天的減少,減少到不能再減少的地步。這也就是損的過程,損之又損,損到隨後,減少到隨後,就是這種狀態,無為,無為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無不為,你就擁有一切,不要一切的時候,就擁有了一切。

道,為道日損,也是去除泡沫,追求本質,本質掌握了,別的東西就像達到無為而無不為。既然無不為,到隨後,取天下常以無事,就可以取天下,這樣的一個最重大的狀態了。


青萍築


1.有啊,老子灑脫,學習也很率真,老子說,我們的一生應該這樣去學習,當我們站在大地上的時候,我們要習大地是怎樣生息的,腳踏大地,仰望天空,我們知道天上有什麼,當然,物質形態的學習不足以讓我們超凡成聖,所以我們要知道更深層次的道,道是什麼?自然

而然就是道。

2.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當然,老子最多是告訴你應該學什麼,而不是怎麼學,老子說,道和名是第一要學的,學了這些,你就能明白什麼都是相對而生的,有難就有易,有高就有低有長就有短,所以呢,聰明的人不會抱怨,不會竊喜,迎難而下,知易而行,審時度勢,取得成功。

3.做人得有底線,做事要有分寸,怎麼做呢?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知雄守雌,見素抱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