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觀點屬於什麼哲學範疇?

Edither


矛和盾,首先本身是一對相互攻訐的武器。

矛,是進攻對方的刺激武器;

盾,是保護自己,擋住對方刀劍的牌。

有一個成語,叫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出自《韓非子》。首先,由於攻擊的原因,人類造出了矛,又由於我們還需要防禦被攻擊,又同時造出了盾。無論是先攻擊還是先防守,矛盾這兩個東西,都是同等重要的。很多時候,在我們檢驗矛和盾誰更厲害,誰更具優勢的時候,就出現了“矛盾”之處。對矛盾這個問題的思考,延生出了對“事物既對立,又統一”的哲學犯愁的思考。這就是是我們中國早期樸素辯證的哲學思想。

哲學這個詞,來源於西方,早期很多學者,對於世界包括中國思想的研究,認為中國沒有哲學,實際上,從春秋戰國的老莊道家思想開始,就已經誕生了我們中國的哲學—道家樸素辯證的哲學思想,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老莊思想”。

在老子《道德經》中,論述了事物的辯證統一:“有無相生,難易想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論述了:大家知道美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有那些不美的(令人厭惡的)事物的存在;都知道善行之所以叫善行,是因為有那些不善的事物的存在。

到了戰國時期,又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道家人物的代表,莊子,也就是道教的南華真人,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思想學說,他在《莊子》一說中,用相當長的篇幅,論述了事物的這種辯證統一,具體我們可以參看《莊子•齊物論》。所謂“齊”,就是齊同、統一,出發點是一樣的,歸處又是一樣的,所謂的大小多少,都是因為有“彼我”之分,如果萬事萬物,從道性統一的角度看,去掉彼我之間的成見,萬物和諧共生,按照天地的本性,自然的發生,就不會有對比,不會有“矛盾”,不會有糾紛了。我們每一個人,或者萬事萬物,都可以在萬物的“中庸(以中為用)”當中,自由的舞蹈,而不會上下觸碰,又何來矛盾呢?

人類對於一個事物的哲學思考,最終,是要指導人類的工作和生活。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事物,如果從“小我”來看,總是有對立面的,甚至是非黑即白的。但是如果跳出那個“小我”,當我們能夠站到對面去看,就會心生理解;當我們可以站到更高的緯度去看,則發現萬事萬物又統而歸一了,這個一,便是“道”。

最後,想要跟大家說的是,當我們還不能夠站出來看的時候,我們可以“求同尊異”,我們可以嘗試理解、接受,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


靜依解道


很高興能回答你這個問題,我是雲夢。

1.唯物辯證法

其實你所說的矛盾是屬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裡唯物辯證法的內容,想要弄清楚它就要先學會分類,唯物辯證法其實有五大範疇(原因和結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現實、內容和形式);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變量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而你所提到的矛盾是屬於對立統一規律中的內容。

2.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繫的根本內容和永恆發展的動力,提供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我們分析事物矛盾的重要方法,所以必須要掌握它。

3.矛盾

矛盾是辯證法的核心概念,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的哲學範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列寧說:“辯證法就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

4.矛盾的屬性

對立和統一分別體現了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矛盾的對立屬性又稱鬥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又稱同一性。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鬥爭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

5.矛盾的方法論

在生活中,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是同時存在的,因此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所以我們看問題要“一分為二”,例如對待傳統文化要“批評地繼承”,對外來文化要“批評地吸收”。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可以說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在不同事物不同時期都存在著不同的矛盾,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7.矛盾的不平衡發展原理

矛盾中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而每一對矛盾又分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看問題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總之,關於矛盾的內容太多了,一句話來說矛盾就屬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範疇,所以雲夢推薦你去看一下馬克思主義哲學,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







初識雲夢


我認為屬於哲學的形而上學化後,是觀念化的。

在各種具體的科學中,矛盾是對問題的普遍表達。所謂科學的發展,就是找到各個矛盾的解決辦法。飛機要飛起來,就是解決浮力和重力的矛盾,在我們沒有解決這對矛盾時,飛機是做不出來的。社會問題也是種矛盾的解決,比如A借B的錢,但無錢還,B又有急用。這就需要找出一個解決辦法來,武力或者從別的地方週轉。

這些矛盾及其解決,其實都是觀念化的,與自在的存在不是一回事。浮力和重力作為自在的存在是沒有矛盾的,不過是自在自為的存在而已,它們之間是緊密聯繫的。只有當我們要造飛機時,這對矛盾才顯示出來。B如果不需要A還錢,這對矛盾也不會出來。

所以,矛盾在自然科學和社會問題中,只不過是我們先驗理性在這兩則之上的投影而已。作為自在的存在是沒有矛盾的,矛盾的產生只是先驗理性的一種呼聲而已。

哲學的矛盾範疇是對這些矛盾的一種普遍化的表達。在自在的存在中,是不存在矛盾的,只不過是種存在而已。因為矛盾只在具體和有限中才有意義,如果把無限性考慮進去,一種矛盾換種條件和情況就不是矛盾。比如食肉動物以食草動物為食,這是矛盾,但你把這種矛盾放在整個自然的食物鏈中看,就不是矛盾了。

哲學在於終極追問,而終極追問的結果是無限的。但我們如果完全停留在這種無限中,那麼我們的思想就根本無意義的。這就讓我們必須用觀念概念把這種無限性的某段固定下來,從而才具有現實的意義。

在這種固定中,矛盾才有具體的現實的意義。比如階級,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是種鮮明的矛盾。但在局外人看來只不不過是種存在而已,並不是種鮮明的矛盾。有些學說也不看重這種矛盾。只有加入了鮮明的先驗理性後,它才是矛插。

總之,矛盾是哲學追求形而上學後的一種觀念的表達,是先驗理性在自在的存在上的影子。如果沒有先驗理性的強力介入,就根本沒有矛盾。只不過是種自在的存在而已。


藍天白雲77597639


簡單的說,矛盾的觀點屬於哲學上辨證法的範疇。但矛盾的觀點與陰陽說的觀點是有很大麴別的

世界萬物是由陰和陽互為條件互相推進才會不斷髮展不斷沿續並生生不息的。但矛盾的觀點有時是指世界的本質存在、有時是指相互利益的不同所產生的不同分崎。例如,上和下,男和女,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當官的與老百姓,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我們可以把它視作一對矛盾,也可以視作誰也離不開誰的陰和陽、男和女。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不同意見的分止奇是完全不一樣的。例如,有的人說鹹點好,有的人說淡點好,有的人說涼點好,有的人說熱點好,有愛孫猴子的,有愛豬八戒的。總之,由人的愛好不同所產生的意見分止奇產生的矛盾與世界的本質問題世界的組成架構問題不能混為一談

主張矛盾是世界的主要存在方式的人往往是把矛盾擴大化或絕對化的人的一種鬼把戲,他們把辨證法當成詭辯術來使用,你怎麼說也說不過他,他怎麼說他都有理。這是一些很燒腦的問題,先說這麼多吧。


老劉274170476


矛盾這個詞來自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說,有一個人賣矛和盾,他先拿起盾向大家吆喝說,他的盾堅固無比,世上任刀槍劍矛等所有兵器都破不了他的盾,吹了一翻後,他又拿起他的矛向大家說,他的矛無堅不催,世上任何盾都擋不住他的矛,在他的矛前面任何盾都不堪一擊,傍邊有人聽到後覺得不對,就問他,你的盾堅固無比,世上沒有任何矛可破你的盾,你的矛無堅不催,世上任何盾在你的矛前面不堪一擊,那麼,用你的矛去擊你的盾時,是你的矛破你的盾呢?還是你的矛破不了你的盾呢?賣兵器者聽到這人的問話後口啞無言了,這是因為,無論他如何回答,他都必有一錯,說矛行,盾就不行了,說盾行,矛就不行了,無論如何回答都不能自圓其說,這就是矛盾的來原。無論哲學還是科學,都稱這叫悖論,那就是邏輯不成立,由於這個故事比科學早,所以矛盾邏輯悖論是哲學提出的,但與科學沒有任何矛盾,這是因為,古時侯哲學與科學是一家人,哲學與科學最終分開成各自獨立的兩家人,分岐也不在於矛盾這類事情上,而是對於檢驗標準分岐不可調和而分家的,哲學堅持邏輯自洽作為檢驗邏輯的標準,科學堅持實踐作為檢驗邏輯的標準,但不代表古時候的哲學就一定與科學思想發生衝突,事實上除了極個別的例子外,古時候中外古代哲學絕大多數是不可證偽的哲學,由於科學沒有誕生,所以這部分哲學也不可能與科學衝突,另外一部分古代哲學是可證偽的,除極個別的例子,比如中國古代公孫龍的白馬不是馬邏輯證明,國外的輕重兩物同時在高處拋下重物先落地的邏輯證明,除這些極個別的邏輯證明發生衝突外,基本上都是可以通過邏輯自洽檢驗,又能通過實踐檢驗的,所以就算古時侯具有科學思想的人,也不會挑事與哲學發生衝突,由於不可證偽的那部分哲學,由於科學沒有誕生,也不可能與科學發生衝突,所以古時候科學與哲學基本上沒有發生思想衝突的條件,中國的白馬不是馬邏輯證明,國外的輕重兩物同時在高處拋下重物先落地的邏輯證明,這兩個邏輯證明之所以出名,其原因就是具有科學思想的人提出了問題,經爭論各執起見,最後由於這是極個別事件,具有科學思想的人不再爭論,所以都不爭論了,至於國外的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追不上烏龜,運動中的箭是不動的邏輯證明例子,由於是科學誕生之後,這些都是以數學的名義出現的,很多科學家是不承認數學是科學的,不承認的原因就是數學家搞出不少這類邏輯證明,這就是數學是不是科學在科學界產生分岐的原因,但不管如何說,對於具有科學思想的人來說,數學中不科學的東西,只要不使用,也不會對科學產生任何影響,所以最後科學都不爭論了。發生科學從哲學徹底分家的事件,就是西方科學家搞出了日心說,在這之前,由於沒有日心說,地心說是得到科學家承認的,所以不會發生爭論,日心說出來後,與地心說兩者只能存一,教會支持地心說,科學毫不退讓堅持日心說,由於教會的激烈迫害行為,導致科學徹底與古代哲學分家了,又由於科學提出了以實踐作為檢驗標準,古代哲學中不可證偽的部分無法實踐檢驗,所以科學只能用不可證偽把這部分內容排除出科學體系,排除出去的原因不是說這些哲學被科學判定為錯誤,而是被科學判定為沒有達到科學要求,所以科學對古代哲學不是完全排斥的,而是堅持反對有人想把不可證偽,或者以科學實踐檢驗標準判定為錯誤的哲學硬塞到科學體系中去,為此科學界又提出了偽科學之說。


龍一歐


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將辯證法與形而上學作為一種對立關係,而亞里世多德的形而上學並沒有將辨證法對立起來,這種對立只體現在二元論,而多元論中就會產生更廣的範疇……應該到拔亂反正的時候了!



粗俗喜靜之輩


屬於辯證論文體系範疇。它存在兩種範本:一是客觀唯物辯證法。一是無形(陰陽)論證法。

客觀唯物是以實際物質的正反,對錯,旺衰,相吸,相抗,生死等來說明事物的發展和演變過程的。

無形之論即形意之論,即指對事物的陰陽,正反,上下,左右,黑白,善惡,曲直,水火,天地,日月,熱冷等對立之相,來說明它們相對的理由。

但矛盾,陰陽等,不但是對立的,也是可以互生互用互化的。它們本是一體而又一分為二。既可相合,又可相抗。合者為生,即陰中生陽,陽中生陰,陰陽合和,萬物則成。抗者必化。不化不清。陰陽分化則四季分明。

矛盾合用則可自生,矛盾相化必然殺伐。


福自福地來wjf


矛盾的觀點,屬於哲學範疇的對立統一,也是辯證唯物主義分折和觀察事物的觀點。

既對立又統一,正是我們需要看待事物的兩面性,全面瞭解客觀事物的發展趨勢,才能掌握解決問題的主動權。

從哲學的觀點講,凡事都具有外因和內因的辯證關係,外因是事物的外延關係,而內因是事物的內涵主宰,內因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

促成事物的發展和改變,外因的變化,只是表面現象,只有內因的改變,才是引發事物改變的決定因素。

所以我們看待事物的發展和變化,就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全面分析事物的外部條件和內部原因。

找出促使事物發展變化的主要原因,主要矛盾,用去偽存真的方法,排除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並有效地利用事物的外延條件,驅使事物從內在本質上,改變為更有利我們的方向發展,以達到我們努力的結果。


雲中一擊


屬於唯物辨證法哲學範疇。注意,唯物辯證法與辯證唯物主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講的方法,唯物是方法的定語。後者講得是主義,辯證是主義的定語。


手機用戶—暖水瓶


矛盾的觀點屬於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範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