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故事丨大慶高新區居委會大媽的12小時

戰“疫”故事丨大慶高新區居委會大媽的12小時


17年前

從事護理工作的張春蓮

奮戰在“非典”一線

現如今

身為居委會工作人員

她再一次投入到疫情防控的排查一線

1月31日,高新區五湖社區居委會主任張春蓮工作的一天,也是無數個奮戰在疫情排查一線的社區工作者的縮影。

時間

7:00-8:00

7時整,張春蓮和她的同事們已經來到居委會,消毒、整理當天要回訪和排查的資料、統計報表、準備入戶物品……

春節前後這些天,他們每天早上都是這個時間到崗,比平時上班還要早。

張春蓮說,這是她最難忘的一個春節。她不僅擔心家裡剛做完腸癌手術的老伴兒,還掛記著她負責的87棟住宅樓裡的3873戶居民。

從年前接到防疫通知開始,她和同事們就開始不分晝夜地忙碌。

57歲的張春蓮、66歲的姜玉梅和68歲的張方菊,在300多扇單元門上貼了《致廣大社區居民的一封信》和《返慶排查通知書》:“上面有我們五湖社區所有居委會24小時聯繫電話,如果有緊急情況,居民可以第一時間聯繫我們。”

這天早上,張春蓮和同事逐一檢查單元門上的這封信還在不在,如果有被撕掉或被風颳跑的,要趕緊重新貼上一份。


戰“疫”故事丨大慶高新區居委會大媽的12小時

318個單元門,每個單元門上都有這樣的“一封信”

時間

8:00-10:00

張春蓮和同事們忙著和之前未接電話的居民取得聯繫。

濱洲居委會有兩部座機,此時遠遠不夠用,大多數電話是工作人員用自己的手機打的,手機被打到滾燙、沒電、欠費。短短几天,四千多個電話從這裡撥出去。

“您好,我是居委會工作人員,咱家裡有從外地回來的親人嗎?沒有特殊情況請不要出門,如果一定要出門記得戴好口罩,注意防護。”

這樣的話,不停地重複著……


戰“疫”故事丨大慶高新區居委會大媽的12小時

居民有事情直接撥打張春蓮的手機

經過前幾天第一輪電話排查,統計出 87棟居民樓中,春節期間共有130多外來人口,其中有16人是從武漢返慶,包括大學生和探親人員。

四千多個電話,包括少量的關機、空號、沒人接聽。

“26號樓老范家的姑娘不接電話。”

“27號樓小劉兩口子手機停機了。”


……


戰“疫”故事丨大慶高新區居委會大媽的12小時

一家一戶地敲門 ,把通知貼在住戶家門上

對於聯繫不上的居民,張春蓮帶領居委會工作人員開始點對點的第二輪排查,不對接上就不算完。

“不能落下一戶,不能漏掉一人,也不能讓我們的工作留下死角。”


戰“疫”故事丨大慶高新區居委會大媽的12小時

居委會將這樣一個通知貼在未能聯繫上的居民家門口

時間

10:00-12:00

張春蓮和姜玉梅拿著條幅走出了居委會。

“我們共努力,疫情定可控——五湖社區工作站宣”大紅條幅掛在了居民每天經過的路邊。居委會的大喇叭循環播放,請大家不要外出聚會、走親訪友、聚眾娛樂……

“我們是這場疫情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防線。”張春蓮說。


戰“疫”故事丨大慶高新區居委會大媽的12小時


濱洲居委會,有3873戶居民,9836人,都詳細地記錄在“五湖社區居民基本情況登記表”中,除一些基本信息外,還包括“是否為孤寡老人、是否有留守兒童、是否有慢性病人、主要社會關係”等,對其他省流入人員和發熱人員、居家觀察人員,實行臺賬式管理。

“到現在為止,濱洲居委會還沒有發現疑似病例,外來人員體溫一切正常。”張春蓮說。


戰“疫”故事丨大慶高新區居委會大媽的12小時

五湖社區居民基本情況登記表

時間

12:00-14:00

張春蓮的手機,一直不停地響。

“張姐,我今天體溫36.2攝氏度。”“我體溫一切正常。”“我們全家都很好,還用每天和你彙報嗎?……”張春蓮的微信裡,一串一串的新消息進來,電話也一個接著一個。

大多數居民都能夠很好配合,但是也有個別人不理解她們的工作。

“你有什麼權利管我?我發不發燒和你有關係嗎?”

“我發燒,還有點咳嗽。哈哈……逗你玩呢!你們咋比我媽還磨嘰?”

張春蓮和她的同事們一遍一遍苦口婆心解釋,一次一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說,直到居民願意配合……

時間

14:00-16:00

電話響起,有居民要投訴:“我家鄰居從外地回來,還發燒,你們能不能去看看!”

張春蓮說:“我們每天都對武漢關聯人員回訪體溫兩次,您放心,他沒有發燒!”

“你們再去看看,親手給他們測一下體溫!他們自己測量的能準嗎?”

為了緩解居民的恐慌情緒,張春蓮戴上高新區配發的N95口罩、一次性手套和體溫計、護目鏡,出發了。

經過當面檢測,一切正常,拍照微信傳給投訴居民,對方安心了,張春蓮也踏實了。

當然,也有人求助柴米油鹽等生活問題,特別是老年人,他們遇事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居委會。

“小張啊,你知道咱們附近哪家菜店能給我送點兒菜嗎?”

“我孫子過生日,哪家蛋糕店現在能送蛋糕啊?”......

居民的事兒是天大的事兒。張春蓮說,告訴居民們少出門。但是有必要的話,居委會的人就得出門。前提是要做好自我防護,為自己、也為大家負責。


戰“疫”故事丨大慶高新區居委會大媽的12小時

特殊情況下,也需要“全副武裝”出門

時間

16:00-18:00

每天的這個時候,張春蓮要統計當天未聯繫上的居民,並且隨時準備接收需立即核查的信息。

張春蓮戴著一個N95口罩,在防疫物品暫時緊缺的形勢下,各種高招派上用場。她先在裡面墊上一張紙巾,再在外面套一個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口罩也不能浪費,她用沸水煮3分鐘曬乾再用一次。N95口罩使用兩天後,經過酒精消毒接著再用兩天。

她告訴記者,有一天,轄區的一戶居民家的孩子有急事要返回上海,眼看要啟程了,還沒買到口罩,他們撥通了居委會的電話。

最後,是社區工作站王春輝書記在一處不起眼的藥房買到了四個口罩,居委會的潘紅梅騎上電動車立即趕到居民家樓下,將放口罩的袋子掛在單元門外,撥通了電話。遠遠地,看著居民打開單元門,把口罩拿到手並感激地揮手示意時,她的心裡暖暖的……

時間

18:00-19:00

疫情固然可怕,但更糟糕的是人們的焦慮和恐慌。

快下班了,居委會電話又一次響起:“我家鄰居養鴿子,這屬不屬於活禽?你們能不能管一管?”

張春蓮和同事來到養鴿子的居民家瞭解情況,原來是他們家陽臺放著雜糧,引來野鴿子覓食,時間久了這戶居民就給野鴿子搭了窩。經過張春蓮等人的勸說,居民同意特殊時期把鴿子窩拆掉。

社區工作者,是這場“戰疫”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控制疫情,社區排查是第一道防線,無數的社區人正用他們的責任和擔當,成為老百姓身邊堅實的守護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