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你喜歡吃什麼晒一晒?

餐創聯盟首席諮詢官


胡辣湯。

胡辣湯裡的內容很豐富,最常見的有牛(羊)肉、麵筋、紅薯粉條、花生米、金針菇、黃花菜、海帶絲、豆腐絲、木耳、蘿蔔條、香菜、蔥花、黃姜等等,除了點睛之筆胡椒粉,還有兩樣神器:山西老陳醋和小磨香油。

胡辣湯的做法相當繁瑣,店家凌晨三點便要起床,開始煮牛肉或羊肉高湯,期間加入茴香、八角、砂仁、花椒、草果、肉蔻、味精等調味料,以及紅薯粉條、豆腐皮、海帶、木耳等配菜;接著淡鹽水和麵揉成麵糰,不斷加水洗出麵筋。

等鍋開以後,將洗面筋沉澱下的麵漿慢慢倒入鍋中,不停地攪拌,小火燒到湯汁變得粘稠,呈現芡糊狀,此時再加入五香粉、胡椒粉、味精、鹽等等,轉大火煮沸。將胡辣湯盛入碗中,撒一把榨菜、香菜,淋上陳醋和香油,正宗的胡辣湯是隻用胡椒的,放了辣椒的,基本會被笑話不地道哦。

好的胡辣湯,酸辣可口,但也不會是川渝那種火辣辣,而是酸辣爽滑,鮮香其次,一碗下肚,回味無窮。





快樂豆


今天早餐簡單些,白麵甜湯,炸饃片,拍黃瓜,水果,西米露。簡單營養,容易做!我給大家講講做。


白麵湯,可能只有河南豫北這一小片會做,愛吃。其他地方我還真沒看到過做白麵甜湯的。我記得有一次去湖北親戚家,他們說:到河南去你們家,看你們每天早上都喝漿糊,實在是喝不下!哈哈,他們說我們喝的是漿糊!那我就給你們講講這道漿糊的做法,你就服氣了。

做一家四口人的湯,大概需要拳頭這麼大一坨面,面要和的柔軟些,然後用筷子挑起來再摔下去,這個摔打的過程面會變得越來越筋道。然後用清水浸泡,麵粉裡的澱粉就會被浸泡出來,把泡有澱粉的水倒入鍋中,再去摔打麵糰,再用清水浸泡,泡出澱粉的水倒入鍋中,再去摔打麵糰,依次這樣,鍋裡的水就夠了四個人的量,而且由於裡面浸入了澱粉,煮開的水自然就是透明粘稠的,這時再把快只剩麵筋的麵糰丟入鍋中快速攪拌,麵糰就會被拉成長長的面魚兒。再撒入雞蛋,一鍋雞蛋甜湯就做好了。



這樣的湯,甘甜,營養,不傷胃,再拍個黃瓜,炸個饃片,一頓美味的早餐,河南人的最愛!


我是席俠客:我不是個大廚,我只是個超級吃貨!感恩:點贊、轉發、關注!謝謝您!


老席說食


我是小胖怡情123,我家一般都自己做飯,連早飯也在自己家吃。早餐一般喜歡吃麵條、粉、餃子、煎餅、餛飩、麵包……花樣好多,要是有心,一個月不重樣也可以。早餐簡單易做,像餃子、饅頭什麼的可以平常包好,凍好後在按照每頓的需求分別裝袋,早餐的時候隨手煮點就可以。平常我家自己也炒點花生米、鹹菜用來吃麵條和下粥,都很不錯,自己做早餐,營養豐富,美味健康。下面附上我家最近半月的早餐圖,不注重擺盤有點醜哈,味道非常棒,和你們共享,謝謝。











小胖怡情123


說到早餐,那種類可就多啦,除了經常吃的豆漿油條,包子麵條,煎餅果子,雞蛋灌餅外,還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比如我老家濟寧有水煎包,色澤金黃,看上去很有食慾,還有可以夾一切的夾餅,火腿、雞蛋、辣條及各種蔬菜都可以夾噢。在德州這裡有老豆腐,配上個滷蛋,燒餅和一碗豆漿;有火燒,火燒可以做成韭菜雞蛋的,也可以做成夾驢肉或者豬頭肉的,簡簡單單的火燒皮還可以做成燜火燒,味道也不錯噢






佛系楚


哈嘍,大家好,我是小鄭。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般吃早餐是什麼吧?像我們做廚房的。吃是從不愁吃的。好,那現在直接上圖

幹炒牛河今天早上吃了。是不是有點不對勁?怎麼看不到牛肉嘞?對,一份的話三四塊牛肉吧。

對炒米粉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唻。如果那個師傅今天心情不好的話,炒的不好吃。我一看都知道。因為畢竟我是最喜歡吃米粉的。吃習慣了也看習慣了。所以的話,很理所當然。

就懂了。

但是如果趕時間的話嘞就豆漿加米粉。要不然的話一般都會粥加粉。要不然等一下炒菜都沒力氣啊。因為畢竟吃飽了才能幹活滴。沒有體力支撐。怎麼開幹對吧?好了,這就是我的個人經驗和分享。希望大家會喜歡,如果還有什麼更好的可以分享出來,大家一起交流交流或者關注我,謝謝。


大廚小鄭


早上一般都是吃麵條,或者蛋炒飯,這算的上是我最愛吃的早飯了,其他的都是浮雲!

第一個,蛋炒飯再加一個煎蛋,沒鹹菜所以加點肉絲也可以噠,就一個字:“香”!

第二個就是麵條,各種麵條都行,如果在老家,肯定吃燃面,成都也有好吃的麵條,這家在我家門口的麵條還不錯,豬肝口味,香的不行。第三張圖就是老家的“宜賓燃面”!

可惜現在是下午,不然再想吃一碗麵條!

看到是不是很有食慾呢,老鐵們!

喜歡美食的可以關注我哦,以後會發很多街頭美食呀,教程呀等等。

麼麼噠





玲家美食


我的早餐很豐盛,多樣化。

我出生在河北,早上吃的最多的是,粥,雞蛋,饅頭,拌黃瓜,或是炒土豆絲,或是西紅柿炒蛋。

偶爾煮麵條,或是買點油條,豆腐腦,小包子吃。很普通吧!

結婚後,老公家是東北的,她們一般吃兩頓飯。

所以,我週一到週五早上是各種粥,雞蛋,➕鹹菜。偶爾會是麵條,自己蒸的包子,最近婆婆解鎖了麵包的技能,加入到了早晚餐的隊列中!還有婆婆各種醃鹹菜,最喜歡吃她做的蒜茄子。

週六日的早餐就變成了早中餐,米飯➕炒菜,或是燉菜,排骨燉酸菜,紅燒魚,蒸肉等等。

不得不說,東北人不僅愛吃肉,而且很會做菜,對吃很講究。





愛魚的猴子


我們的國家地大物博,生活方式和飲食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在湖南長大,廣東安家,分享一下這兩地的早餐文化差異!

在湖南老家的農村,叫吃早飯叫“打早夥”,家裡的大人(一般都是奶奶)在天矇矇亮就起來生火,生好火第一件事就是在灶上架起一口大鍋,裝滿了水再去刷牙洗臉,淘米下鍋了煮到米粒開花的時候就撈出來,鍋裡留下來少許的米粒繼續煮,就成了我們一家人的早飯,從罈子裡夾起一碗酸菜,熱騰騰的稀飯就開啟了一天的生活!

長大了到了城裡讀書就不再有奶奶的撈米稀飯了,有時候一杯豆漿一根油條,或者一碗米粉就將就一下了!

來到廣州打拼工作了很多年以後,除了有一定的積累和一大堆的朋友之外,也接受了廣東本地人的慢生活節奏,一杯茶,幾個朋友開始坐下來喝早茶了,消費自然也高了不少。

不管生活怎麼變化,從一份早餐就體現了我們現在物質相對進步,人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也在不斷的提升!願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鄰好


因我們家孩子上初三,學業很緊張,所以早餐都在家裡做,每天不重樣








深圳揚深


郴州的魚粉(面)殺豬粉(面)土豬肉粉(面)是當地人每天早餐必不可少的美食,歷史悠久,味道鮮美

郴州城北幾十裡,有一處地方名為“棲鳳渡”。據傳三國時期,龐統先生曾在此隱居。因龐統號為“鳳雛”,所以便有了“棲鳳渡”這個名字。對於郴州人來說,除了歷史故事之外,這裡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魚湯粉了。

你吃過郴州魚粉,可你不一定知道它的故事

其他地方雖然也都有米粉,但一般只有早餐才會吃。而這裡的魚湯粉當地人是從早吃到晚,全天都可當作主食。整個棲鳳渡鎮幾乎家家都賣魚湯粉賣,但是最地道正宗的還在鎮子外的南香村。

你吃過郴州魚粉,可你不一定知道它的故事

車子沿著鄉間的羊腸小道,從棲鳳渡鎮出來又開了20多分鐘,七拐八拐地總算來到南香村。

你吃過郴州魚粉,可你不一定知道它的故事

村子裡有一戶專門做魚湯粉的人家,這裡住著魚湯粉的第三代傳人——吳安英,現如今她已是花甲之年的老婆婆了。村口停著幾輛小轎車,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大家都是慕名而來,想嘗一嘗這傳說中“最正宗”的棲鳳渡魚湯粉。

你吃過郴州魚粉,可你不一定知道它的故事

還沒進院門便已經聞到了魚湯飄出來的陣陣香氣。

這裡現在建成了魚湯粉體驗館,食客不僅可以全程觀看如何製作魚湯粉,更可以親自參與、體驗製作過程。把簡單的“吃”,變成了一件更豐富而有樂趣的活動。

製作魚湯粉需要幾個步驟,首先要從專門的稻子中採集大米,這是一種叫做“株優兩88”的品種。名字雖然聽起來有些怪怪的,不過這種米做出來的粉又筋道又不會粘牙,清爽透明還富有彈性。

你吃過郴州魚粉,可你不一定知道它的故事

先把泡好的米放在石磨中研成米漿~

你吃過郴州魚粉,可你不一定知道它的故事

看這細滑的米漿,做出來的粉一定很棒~

你吃過郴州魚粉,可你不一定知道它的故事

然後把米漿盛放在盤子中,加旺火蒸熟。

你吃過郴州魚粉,可你不一定知道它的故事

再把蒸好的米皮掛在竹竿上晾涼風乾,最後切成條,既可以馬上食用,也可以日後再吃。

你吃過郴州魚粉,可你不一定知道它的故事

這種傳統工藝製作出來的米皮,風味絕佳,口感獨特,最重要的是,沒加任何防腐劑。

你吃過郴州魚粉,可你不一定知道它的故事

所以米粉雖然已經做了脫水處理,但保質期還是比較短。

魚湯粉中粉的質量固然十分重要,但湯頭的味道則更加關鍵。

你吃過郴州魚粉,可你不一定知道它的故事

這家的魚湯是用村旁西河裡現捕撈上的鮮魚製作,各種魚類都有,野味十足。

魚湯清香,味道鮮美,每碗粉中都會加入一兩塊煮好的魚段,魚肉的火候把握得很好,口感十分軟嫩,看來並非一直放在鍋裡煮著的。要說這家用了什麼絕秘的原材料那倒未必,不過在當地非常流行的一種材料“豆油”絕對是湯頭調味的關鍵元素。

你吃過郴州魚粉,可你不一定知道它的故事

北方人可能不太熟悉,“豆油”看上去其實應該叫“豆醬”更合適,不過與甜麵醬不太一樣,這種醬聞起來有點臭臭的,類似廣東豆豉的感覺。這種調味品在當地非常盛行,就像北方人做飯都喜歡放醬油一樣,這裡的人們做飯一般都喜歡放“豆油”。

你吃過郴州魚粉,可你不一定知道它的故事

神奇的是,這家魚湯粉裡明明放了豆油,卻完全吃不出那股臭臭的味道。豆油與魚湯、辣油、剁椒等配料混合出一種奇香,再配上一點泡酸豆角,不論吃粉還是喝湯都會讓你停不下來。就算是身材嬌小的妹子居然也能連吃兩大碗!

你吃過郴州魚粉,可你不一定知道它的故事

你吃過郴州魚粉,可你不一定知道它的故事

現在,吳阿姨家的魚湯粉已經申請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這樣的經典能夠一代一代地不斷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