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鐵博弈內幕,日本人要釣大魚,中國人更勝一籌吃餌但不上鉤

坐動車去濟南,我碰到一個健談的朋友。聊天時,說起動車,讚賞之餘,他有些義憤填膺。“和諧”號動車和日本的“新幹線”看著太相似,他認為鐵道部一定有人裡通外國,和日本人合夥賺咱中國人的錢。


中日高鐵博弈內幕,日本人要釣大魚,中國人更勝一籌吃餌但不上鉤


聽到這樣的說法,我不禁莞爾。我太太當年正好在鐵道部和日本“新幹線”的合作項目中當翻譯。照她的說法,這檔子買賣,卻是中國人完勝。至少,她接觸的日本業界人士,對這件事兒十分鬱悶。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中國鐵路醞釀一次時代性的變革,這就是“高鐵動車革命”。此時,歐洲高鐵、日本“新幹線”相繼出現,中國決心和世界接軌。

以中國當時的技術水平,自力更生進行建設,代價太大,國際技術合作就成為必要的選擇了。

中國首先想到了日本。日本的鐵路技術頗為出色,而且日本一直對中國這塊市場垂涎三尺——這可是世界最大的鐵路網。日本人做買賣一向嗅覺靈敏,又精通東方文化中的“關係學”,加上當時中日關係密切,所以一開始很順利。

當時,中國和日本正處於外交蜜月期。1980年,日本民眾對華親近感達到歷史最高峰,為78.6%,中國成為日本民眾最親近的國家。中日經貿迅猛發展,眾多日企踴躍投資中國,雙方人員交流頻繁。

日本人對做成這單生意信心十足。信心足,自然就免不了獅子大開口。照日本人的想法,中國無可選擇。當時,世界上幾大鐵路集團,美國的鐵路被邊緣化,蘇聯的鐵路能耗太高,歐洲則比日本要價還高,所以,讓日本人降價的可能性等於零。

中國人的看法,竟然和日本人基本相同。沒辦法,自己技術不行,要上高速列車,只有挨宰。


中日高鐵博弈內幕,日本人要釣大魚,中國人更勝一籌吃餌但不上鉤


但是,基本相同之外,兩個問題引起了爭議。第一,日本堅決不轉讓包括轉向架、牽引電機動力、控制系統等方面的核心技術,中國只能租;第二,日本人的開價實在太高。

談判的情況對中國越來越不利。簽了幾個試驗性項目,證明日方技術適用於中國以後,中方差點就要在霸王條款上簽字了。

要是那樣,中國高鐵最快每小時只能跑300公里,這也是日本“新幹線”今天的速度,可如今,中國高鐵的平均時速是350公里呢。

就在中國代表要在談判桌上籤約時,意外發生了。有位很支持籤合同的中方副部長說再坐趟“新幹線”,感受一下。日方要安排,副部長堅持自己買票,說要體驗日本普通人的乘車生活。

一路登車看景,賓主盡歡。車到名古屋,上來一位日本媽媽,帶著一個小孩子,坐在副部長對面。副部長喜歡孩子,自然會習慣性地摸頭摸腦,誇讚幾聲。但日本不流行這個,那位媽媽有點兒不自然,發現是外國人,面孔越發繃起來。這樣走到一半,那位媽媽告訴列車員,孩子的玩具不見了,她懷疑是對面那個中國老頭拿走了。

日方陪同人員連連解釋說不可能,但那位媽媽一口咬定,是那個中國老頭拿了孩子的玩具,要叫警察來搜。她居然真把警察找來,結果自然和副部長無關。

副部長臉色大變,回國後,說新中國成立都三十多年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從此再沒給“新幹線”說過好話。

其實,真正造成“新幹線”購買計劃拖延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日關係發生劇變。日本把幾個甲級戰犯挪進靖國神社,然後首相去參拜,結果中國民間反日情緒高漲。中國鐵道部的人告訴日方,這買賣不能做了——我們要考慮政治影響。日方想了想,發現也只能如此。

眼看雙方就要告別,日本代表忽然唱起了國際共產主義讚歌,說:“我們都是親華派,和參拜靖國神社的混蛋不是一路的。要不這樣吧,咱們還保留技術合作,我們無償支援你們一些技術項目——當然,關鍵的咱們還是不能轉讓,只能是一些邊緣技術。”

中方十分感動,說:“那好啊,你們要是來人,食宿算我們的。”雙方揮淚而別,一幅動人的場面。

當然,日本人的腦袋很靈活。親華?親人民幣才靠譜。既然這一單目前拿不下,就放長線釣大魚,派專家一路指導,把你往坑裡越帶越深,到時候你想和別人合作都不習慣了。中國人也不傻,還不明白你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但是,白給的技術憑什麼不要啊?至於以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吧。

就這樣,雙方一拍即合,日本鐵路專家來,中國研修生去,雙方在友好合作的基礎上適當收費,總的來說是中方佔便宜——給魚吃餌時,釣魚的人都大方著呢。當然,技術只是點點滴滴地給,日本方面精得很。

十多年間,餌不斷地換,人不斷地來,一來二去就到了中國要動真格的時候。這時,中日關係也緩和了,日本人興高采烈:大魚總算上鉤了。

結果,雙方熱乎乎地坐下來一談,日本人發現一個大問題——中國人好像已經用不著向日本買什麼了!

日本忽略了中國不斷進步的技術團隊,也忽略了中國人觸類旁通的本領。再核心的技術,十幾年裡你老給提示,中國人琢磨十幾年,還能出不來?


中日高鐵博弈內幕,日本人要釣大魚,中國人更勝一籌吃餌但不上鉤


心裡有底,心中不慌。中國人再談判時,就不是以前那樣了,跟歐洲談的時候,腰桿也硬了,殺價也狠了。歐洲還真吃這一套:反正自己前期也沒什麼投入,能撈著一票就驚喜交加了。日本人降價可就難了——投入太多,捨不得。

第一次籤合同,中國人還給了日本人一個“安慰獎”。第二次,老朋友坐在一起相對無言。最後,中國人問:“要不,籤個管理合作的合同吧。你們那團隊管理的經驗,我覺得還挺先進的。”

聽在場的翻譯說,日本人鼻子都快氣歪了。

(從容摘自《可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