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後農民出門必備交通工具


改革開放後農民出門必備交通工具

出行,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進入21世紀,全國對鄉村公路進行了硬化,逐步實行了村村通柏油路,村內大街小巷硬化的水泥路。從自行車王國到摩托世界進入汽車社會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顯著標志。家中有電動車、摩托車、小轎車,路上有公交車、出租車,上天有飛機,入地坐地鐵,下海遊輪渡、求快高鐵行。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被稱為是“自行車王國”。當時公路路窄,路面砂礫鬆動,農村的道路更是原生態的泥土路凹凸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回憶下過去農民的出行方式:


改革開放後農民出門必備交通工具

褡褳——買賣人常背


步行,兩條腿走遍天下,過去最常見的是走著去目的地。步行現在更多的成了鍛鍊身體的項目。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記憶力也在退轉,步行能夠增加記憶力,記住每天早上走路,記憶力會越來越強了; 長期坐在辦公室,沒注意身體,經絡僵硬了,全身會有小疙瘩,堅持步行,疙瘩就少很多; 經絡不通,脈搏自然僵硬,全身都很緊張,很僵硬,每天下午步行半個小時,全身放鬆了。


改革開放後農民出門必備交通工具

獨輪——你小時候玩過嗎

獨輪車是一個以人力推動的小型運載工具,最早為希臘人或中國漢朝人發明。它符合工效學,能夠抵受在崎嶇路面行進,但是不能在太過傾斜的地面作物資或工具運輸。

獨輪車利用槓桿原理而把負載的抗力點的靠近支點(即車輪)而令本身運作有效率,亦把負載分擔在獨輪車及操縱者之上。因為獨輪車令笨重或大量的負載移動變得輕鬆,所以它在建築工地、農地、花園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雖然兩輪的手推車在平地較為穩定,但獨輪車則在易失平衡的地方如細小、鋪板或翹起的路面有較高的可操作性,而且在卸載時亦較易控制。


改革開放後農民出門必備交通工具

自行車可以作為環保的交通工具用來代步、出行;越來越多的人將自行車作為健身器材用來騎行鍛鍊、自行車出遊;自行車本身也是一項體育競技運動,有公路自行車賽、山地自行車賽、場地自行車賽、特技自行車比賽等。在過去,家家戶戶可是把它作為出行載入拉貨的首選交通工具,入列’三大件“。


改革開放後農民出門必備交通工具

地排車——小時候經常用它盪鞦韆

地排車的車體用木頭製作,兩個輪子是橡膠也可以是木頭的·地排車俗稱大車,構造簡單,使用方便,適合短途運輸,是我國傳統的運輸工具之一。

山東青島市雲南路保存了一段在全國獨一無二具有島城特色的“地排車道”。70多年前,它曾是進城地排車的專用通道。


改革開放後農民出門必備交通工具

毛驢車——“發動機”有時候很犟

毛驢車:自然吸氣,零尾氣,全程聲控,智能識別避免追尾,老驢還可以無人駕駛,百公里油耗一把草。毛驢的形象似馬,多為灰褐色,不威武雄壯,它的頭大耳長,胸部稍窄,四肢瘦弱,軀幹較短,因而體高和身長大體相等,呈正方型。頸項皮薄,蹄小堅實,體質健壯,抵抗能力很強。毛驢很結實,耐粗放,不易生病,並有性情溫馴,刻苦耐勞、聽從使役等優點。過去誰家還沒頭驢呢?


改革開放後農民出門必備交通工具

農用三輪車——車鑰匙很大

農用三輪車:目前乘坐農用車已經被禁止,它有非常大的安全隱患,但是作為曾經的農業大國,農用三輪車對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出行產生的深遠的影響不可磨滅。

改革開放後農民出門必備交通工具

拖拉機——動力強勁

拖拉機比三輪車拉貨要多,但是速度要慢一些。過去農村蓋房子都是村裡的拖拉機拉來的沙子、石粉、磚、石頭等建築材料。

改革開放後農民出門必備交通工具

“手扶”拖拉機——技術要求高,危險係數高


改革開放後農民出門必備交通工具

車載自行車

現在出行便捷、通衢達天已變成現實。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遨遊地球新村,盡享改革紅利。支付寶、高鐵、共享單車、網購,新“四大發明”的產生,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足不出戶易購物,閉門可銷土特產,遠在千里天天見,衣食住行大變樣,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走進了新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