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航天三線記憶:彩雲之南 歲月崢嶸

滇中高原東部,重巒疊嶂,遍野翠綠。汽車駛過幾十里山路,終於在爬上最後一個山坡時,陷在了泥裡,再也動彈不得。

“路還是老樣子,一點沒變”,王沉走下車,已經年近七十的他,如今已經很少來到這裡。站在山坡上,極目望去,遠處顯現出幾棟孤零零的紅磚建築,高低錯落分佈在山溝裡。這裡便是雲南三廠之一5052廠的舊廠區。

重遊舊地,思緒萬千。王沉說,閉上眼睛,他的腦海裡就會像放電影一樣,播放出當年的那些畫面。

雲南航天三線記憶:彩雲之南 歲月崢嶸


(眺望5052廠舊址)

一、 艱苦創業

時間撥回到四十五年前。

提著箱子,揹著包,坐了幾天火車的王沉終於再一次踏上了地面。這位西北工業大學的高材生,畢業後便被分配到了雲南參與三線建設。彩雲之南,春城昆明,一開始王沉心裡充滿了期待。

下了火車,他先是坐汽車,後坐馬車,最後步行前進。每換一種交通工具,就意味著他離繁華的城市更遠了一步。終於,在走過十幾裡山路之後,他到達了目的地。

像今天一樣,當年的他也是站在山坡上遠望,只不過心情卻迥然不同。“工廠在哪呢?”望著山溝裡鬱鬱蔥蔥的草木,王沉當時傻了眼。

雲南航天三線記憶:彩雲之南 歲月崢嶸


(5042廠職工之家舊址)

幾乎每一個剛來的人都是這個反應,雲南本地人、5042廠原廠長黎祥也不例外。當時,黎祥還是一個剛滿16歲的學徒工,跟隨隊伍來到大山的那天,老鄉們舉辦了歡迎儀式。儀式氣氛很熱烈,但過後不久便有人選擇了悄悄離開。

“我們都是農村出身,但也沒見過那麼窮的地方,真是窮山僻壤。”黎祥回憶道。

彼時,雲南三廠的情況大致相同:按照上級指示,廠區選在大山深處,廠址還是“上無一片瓦,下無一處平”的狀態。

住宿成了這批“拓荒者們”面臨的首要問題。沒有房子,只能用野草搭建草棚子,席地而睡,甚至住到老鄉家裡的牛羊圈裡。西南山區,潮溼多蚊蟲,晚上大多時候要伴著蚊子的“交響樂”進入夢鄉。至於老鼠、蛇等不速之客,自然也是經常光臨。

但當時的他們是樂觀的,一句“草棚子裡鬧革命”的口號,就能充分帶動起大家的積極性。“那時候還小,幫不上多大的忙,但是讓我幹啥,都是跑著去幹。”黎祥說。

通路、通電、通信,平整土地,“三通一平”的工作成為建廠初期的主要任務。所有的人包括王沉等大學生,都先從“建築工人”幹起。會建房子的人成為當時最為緊缺的人才。

5072廠的李炳生同樣來自西北工業大學,在大學時他曾參加勞動鍛鍊,學會了蓋房子。於是,剛入廠他就被委以重任,擔任小組長,帶領著十幾個人建房子,一干就是半年多。

相較於其他兩廠,5052廠的交通條件更為惡劣。由於選址倉促,建廠並沒有合理的規劃,該廠的生活區和生產區是分開的,中間隔著一座大山。因而,對他們來說頭等大事就是修路。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現在的王沉覺得不可思議:“沒有大型設備,用炸藥炸完以後,基本都是靠人力搬石頭、推沙土。所有人都出動,領導在現場一邊指揮一邊幹活。”

就這樣,他們硬是把山腰截斷,挖出了一條通道!

雲南航天三線記憶:彩雲之南 歲月崢嶸



(5052廠工人在無大型機械條件下打通的通道)

隨著各廠人員基本到齊,每個廠都達到了1000人的規模,主要分為大學生、援建工人、轉業軍人和學徒工四部分。雖然來的時候身份不同,但建廠初期的崗位分工卻很難因人制宜。

李振河原是長春636廠的職工,來到雲南參與援建5052廠。在老廠做政工的他,來到新廠之後的第一個崗位是廚師。“當時工廠百業待舉,有什麼需要就做什麼工作,領導說你去做飯吧,我就當了大廚,給幾十個人做飯。”

建廠初期,吃飯是個大問題。這個問題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困擾著林振堂。作為5052廠的後勤主管,全廠人的吃喝用行都指著他。

“那個時候是計劃經濟,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物資。剛建立了食堂,沒有糧食,我就天天去昆明市糧食局找他們要,最終要來了幾百斤糧食;沒有工作服,就找市長;沒有辦公用品,找商務局長。天天追著他們跑。”林振堂說。

艱苦創業、自力更生,從一開始就成了雲南三廠建設發展的主旋律。

雲南航天三線記憶:彩雲之南 歲月崢嶸


(5042廠幼兒園大門舊址)

二 、逆境求生

1972年,風雲突變。隨著國家政策調整,雲南三廠開始緩建。此時,距離選址建廠還不滿兩年。

三廠建設施工面積不到設計任務書的五分之二,工程不配套,設備不齊全,管道、輸電線路大都是臨時工程。除了少量宿舍以外,其他基礎設施基本沒有動工,部分職工家屬仍住在老鄉家中或乾打壘的臨時工棚裡。

突如其來的緩建,使得職工的思想波動很大。

“大家從五湖四海聚到一起,剛想大幹一番事業,卻突然被叫停,感覺非常震驚。”想起當時的情景,5072廠的劉漢江仍然非常激動。

在此情境下,三廠黨委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提出了“廠緩心不緩,緩建也要作貢獻”的口號,號召大家自力更生。在黨委的號召下,職工們因陋就簡打通生產線,積極開展生產自救。

雖然條件極為簡陋,但各廠成功進行了軍品試製,並完成了軍品任務。

之後幾年,情況變得更為艱難,軍品任務逐年減少,最後幾乎為零,三廠唯一的經濟來源是每年幾十萬的緩建費。求生存,成為擺在雲南三廠面前的重大難題。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軍民結合、保軍轉民”成為軍工廠發展的新方針。在“廣開門路,找米下鍋,扭虧增盈,為國分憂”的號召中,雲南三廠積極開發民品,走上了以民品生產為主的發展道路。

5072廠在“找米下鍋”中積累出了不怕品種雜、不怕批量小、不怕難度大、不怕產值低、不怕利潤少的“五不怕”精神。當時,這被當作先進經驗在各廠推廣。

“其實,就一個思路——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先吃上飯再說。”原5042廠銷售科蔣士傑說。

1979年當年,雲南三廠試製民用產品多達30餘種,包括米線機、壓餅機、電唱機、電影放映機、遠紅外食品烤爐、汙水處理機、錶殼、鋼琴等等,五花八門。

當時,對於擁有大量大學生以及技術工人的國營軍工廠來說,開發民品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一個新產品研製週期短則月餘,多則兩三個月。為了追趕市場,廠領導幹部、技術人員、工人大都是同吃同住,白天黑夜地搞研發,加班加點搞生產。

“那時加夜班,領導親自給我們工人做飯,說給我們加營養。雖然條件艱苦,但是大家幹勁很足。”5072廠趙洪德回憶道。

憑藉技術含量和質量保證,雲南三廠的諸多民品都打出了品牌,在當地轟動一時。

走上民品發展之路以後,雲南三廠逐漸摘下了貧困的帽子。1979年,雲南三廠完成工業總產值672萬元,實現利潤128萬元;到了1985年,全年工業總產值變為3164萬元。在那個“萬元戶”鳳毛麟角的年代,雲南三廠的全員勞動生產率高達11445萬元。

而在此之前,七機部領導原準備放棄雲南三廠。

1982年原七機部部長鄭天翔、副部長陸平一行對雲南三廠進行考察,在經過認真細緻的調查之後,兩位老部長親筆給七機部黨組寫信,說“雲南三廠,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緩建十年,苦幹十年,基本做到自給,實屬難能可貴,值得全部各單位向他們學習……”。正是這封信,打消了部領導放棄雲南三廠的想法。

雲南航天三線記憶:彩雲之南 歲月崢嶸


(5072廠禮堂舊址)

三 、繁華閃現

由於建廠初期受“左”的指導思想影響,雲南三廠建設違背科學程序,在沒有水文地質資料的情況下,倉促進行設計和施工,致使三廠開工建設後,相繼出現工房基礎斷裂、水源不足以及工廠空氣和水源放射性元素超標等自身難以克服的困難。

遷址,已經勢在必行。

1981年,國務院國防工辦批覆同意雲南三廠合併遷建。同年6月,八機部批覆計劃任務書,代號8457工程。至此,雲南三廠有了明確的遷建時間表。

消息一出,山溝裡頓時轟動。

由於批覆的國撥資金有限,調遷還需要大量的自籌資金。“自己出錢也高興,為了籌集資金,大家工作積極性十分高漲。”5042廠的沈學章回憶道。

此時,雲南三廠的民品發展已經步入正軌。5042廠生產的“蘭花“牌家用電冰箱在市場上大獲成功,成為該廠的主力產品。最好的一年,產量達到10多萬臺,產值14320萬元,產品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

雲南航天三線記憶:彩雲之南 歲月崢嶸


(原電冰箱廠門牌)

“當時去北京開展銷會,旁邊就是海爾和新飛,當時根本和我們不在一個檔次。海爾的人還主動過來取經,跟我套近乎。”蔣士傑回想起來依然一臉驕傲。

計劃經濟時期,產品憑票購買,由於電冰箱供不應求,工廠將票作為福利發給員工,那張票在當時可以賣到幾百塊錢。

此後,該廠增加第三廠名,搖身一變成為“昆明電冰箱廠”。

跟5042廠類似,其他兩個廠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主打產品。5052廠主要生產旅行車,並增加了第三廠名“昆明旅行車廠”;5072廠的不鏽鋼錶殼榮獲國家優秀新產品獎。雲南三廠的經濟效益逐步上升,一時繁華無兩。

1984年左右,雲南三廠的三線調遷逐步開始。三年之後,雲南三廠基本完成了調遷工作,由此結束了近20年的三線建設時期。

四 、嶄新面貌

調遷之後,雲南三廠的生產、生活環境有了根本變化,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1987年,三廠完成工業總產值5829萬元,實現利潤605萬元,徹底改變了靠拿國家緩建費維持的困難局面。1988年6月10日,雲南三廠合組成為雲南航天工業總公司,開啟了新紀元。

雲南航天三線記憶:彩雲之南 歲月崢嶸


(雲南航天新能源汽車生產線)

彼時,雲南航天依然以生產民品為主,企業發展一度達到鼎盛。然而,隨著民營企業的迅速發展,雲南航天民品方面的優勢逐步被蠶食,加上經營不利、研發落後等因素,產品逐漸被市場淘汰,致使公司連續10年虧損。截至1999年,公司資產負債率高達83.35%。

2000年前後,三廠先後進行了政策性破產。雲南三廠的番號被取消,屬於那一輩人的事業自此畫上了句號。

回想起山溝裡的那段歲月,老航天們總會精神煥發。他們幾乎記得每一件事,並且大部分時間十分開心地講述。只是講完之後,他們往往會陷入沉默。

“當年從幾千公里外的東北大城市,來到祖國西南的小山村,心裡是揣著建設三線的夢想來的。二十年時間在大山裡摸爬滾打,結果和初衷並不相符,多少有些遺憾。”已經85歲高齡的林振堂說道。這幾乎是他們那一代人的心聲。

雲南航天三線記憶:彩雲之南 歲月崢嶸


(雲南航天現代化廠房)

在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的軍民融合發展道路的思想指引下,2000年起,雲南航天以節能燃燒技術為核心的產品重新起步,如今業務涉足後勤保障裝備、節能加熱設備、餐廚垃圾處理設備、燃燒器和軍用方艙五大系列百餘種產品,併成功開拓了新能源汽車市場,從一個岌岌可危、頻臨破產的企業,發展到產值過5億、利潤上千萬的高新技術企業。

昔日需要國家和社會救助的企業,如今每逢地質災害或重大活動安保現場,特別是在四川汶川、雅安地震,青海舟曲泥石流,雲南魯甸地震等救援工作中,都服務在第一線。

“三線建設逐漸遠去,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三線建設精神卻深深融入雲南航天人的血液裡。”雲南航天工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肖雅君說道。

如今,藉助國有資本金項目,雲南航天進行了生產設施升級改造。調遷初建立的部分紅磚車間被拆掉,寬敞明亮的現代化新廠房拔地而起。大山裡的三線廠區也早已經賣給了當地的政府和企業。有些廠房被改造繼續利用,更多的建築則隨著歲月流逝逐漸消失。

山溝裡,昔日被平整的土地上,荒草重新長了出來,似乎試圖掩蓋這裡曾經發生的一切。但那些斷壁殘垣,卻一直在提醒著人們:這裡的夜晚曾經燈火通明。

雲南航天三線記憶:彩雲之南 歲月崢嶸


(重訪老點時汽車陷進泥裡,大家一起推車,可見當年老前輩們創業的艱難)

雲南航天三線記憶:彩雲之南 歲月崢嶸


(魏記者在老點採訪老同志)

相關鏈接:

雲南的航天工業起步較晚,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三個骨幹企業5042廠、5052廠、5072廠(以下簡稱雲南三廠)最初是根據1968年7月中央軍委和海軍黨委關於在雲南建設第二套魚雷生產基地的決定精神,由五機部(兵器工業部)牽頭,在雲南選點建設的“十廠一所”的一部分。

1970年6月,雲南魚雷基地各廠(含雲南三廠)移交六機部(船舶工業部)建制。

1978年10月20日,雲南三廠由六機部移交八機總局建制,由此加入中國航天的大家庭。1981年10月,雲南三廠隨八機總局併入七機部(航天工業部)。

1987年,雲南三廠完成三線調遷,結束三線建設時期。

1988年6月,遷出三線地區的雲南三廠合併成為雲南航天工業總公司(現更名為:雲南航天工業有限公司),並先後隸屬於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部、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中國精密機械進出口總公司、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現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直屬航天汽車公司的所屬單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