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改一個什麼字讓意境與原句截然不同?

詩酒趁華年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是李商隱的《登樂遊原》的下二句。全詩是這樣的:向晚意不適,驅車登高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約813年,至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南)人,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

開城二年(837),進士及第起家秘書省校書郎,遷弘農縣尉,成為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岳父)慕僚,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大中末年(約858年),病逝於鄭州。

李商隱是晚唐甚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很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緋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部分詩歌(以《錦瑟》為代表)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兩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隱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間病逝。他與王氏的感情極好,這位出生富貴家庭的女性,多年一直照料家庭,支持丈夫。由於李商隱多年在外遊歷,夫妻很長一段時間聚少離多,李商隱對於妻子有份歉疚的心意。而李商隱仕途上的坎坷,因處在黨爭的夾縫中,抑鬱寡歡。

這首詩應該是妻子過世很久才作的,也就是他過世兩年之前。(856)之間。時間是最好的治傷藥,妻子走了5年之久,為妻子的思念也談了許多。經歷了這般風雨,上了這般年紀,對仕途,對妻子的愧疚也釋然。驅車登高原,這種豁達,與開朗全面迸發。因為沒有了羈絆的牽掛,忽然變成了陶淵明的那種意境。夕陽的美好,由於心裡把一切都放下了,才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自然與滿足,可這一切來得太突然,明白得太晚,(只是近黃昏)。

我把它改了個字。

夕陽無限好,妙是近黃昏。“妙”字與“只”字有著根本的區別,截然相反的意思。“只”在此處是無可奈何,留念,悵然,無法轉變,是一種悲觀。

“妙”字的意境無窮。像姜尚七十才遇周文王,郭令公,郭子儀是他們那朝的人,梅開二度,率軍嚇倒回迄軍隊,不可謂不傳奇,姜太公與子儀是不是春風正當時。一個心中放去了鬥志,一個是豪氣沖天。一字之差,不但讓人浮想連篇,也意境大發。

我現在講一個故事。《富春山居圖》的作者黃公望。

公元1269年,黃公望出生江蘇常家,他從小讀遍四書五經,考科舉,到了45歲,才在浙西廉訪司當了一名書吏。

做官沒作幾天,他的上官張閭,因貪汙舞弊掠奪田產逼死九條人命,朝庭抓了張閭,順道也把張閭也抓了,等黃公望出獄時,已是過了五十歲,想想這一生,也快走到了盡頭。

元朝的一天,黃公望正在屋裡寫字,做官的朋友來了,跟他說:“到我府上做書吏吧!”

黃公望把筆一放,說了句:做官不去了,不去了,趕緊回家吧,我也要出門了。

官場朋友問:你要去哪裡?黃公望答:當道士。

黃公望門也不鎖,拂身而去,從此浪跡天涯。從那一天起,黃公望便開始向人生莽原進發,與過去的生活決裂,他再也不對好誰。

在古代,50歲已是暮年,等待黃公望貌似死亡。可死亡從不是最可怕的事情,人生最可怕的事是人未死,心已死。然而對於黃公望來說,他的人生盛宴才剛剛開始……

不說李商隱的遭遇,從字面講也大不同。走過了中午的炎熱,下午的乾燥。一抹紅霞印著夕陽,那種美景自然由心而發。越過了一天的勞累。坐在地上,怡然自得地欣賞著美景。




憶江0806


回答問題之前,簡要說一下這首詩。

李商隱的五言絕句中,以一首《登樂遊原》極為著名。即使是沒讀過書的人,也對“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樣的句子不陌生。詩本身並不突出,只是後兩句過於精煉,撐起了這個絕句。詩屬於典型的有句無篇一類。

登樂遊原/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全詩四句,首二句表明登臨之意與不爽的心情。詩中出現的樂遊原,是唐代旅遊勝地,李白就有詞“樂遊原上清秋節”。詩人驅車登原,十來就沒有什麼好心情。畢竟“意不適”麼,是什麼,並沒有講,也無需明白。

接著詩人說“夕陽無限好”,怎麼個好法也很粗糙,沒有具象或通感化,不過詩人的心情似乎大好了,面對餘暉映照,晚霞滿天,山凝胭脂,城如鑲金,詩人一吐鬱悶。正要這麼認為的時候,詩人又忽然來了一句“只是近黃昏”。一下子帶出了深深的悲涼感。大有白居易“大抵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的悲觀。很多人認為這兩句將身世遲暮之悲,時代沒落之感,家國沉淪之痛,一併熔鑄於黃昏夕照下絢爛畫面。是千古哲理之句。

朱彝尊曰:言值唐家衰晚也。何焯曰:遲暮之感,沉淪之痛,觸緒紛來,悲涼無限。又曰:又嘆時無宣帝可致中興,唐祚將淪也。紀昀曰:百感茫茫,一時交集,謂之悲身世可,謂之憂時事亦可。又曰:末二句向來所賞,實妙在第一句倒裝而入,乃字字有根。大抵如此。

但也有力辯其非的,認為“只是”是“正是”的意思。如周汝昌:玉谿此詩卻久被前人誤解,他們把“只是”解成了後世的“只不過”、“但是”之義,以為玉谿是感傷哀嘆,好景無多,是一種“沒落消極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無此義,它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別家之例,且置不舉,單是玉谿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錦瑟》篇中寫道:“此情可待(義即何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其意正謂:就是(正是)在那當時之下,已然是悵惘難名了。有將這個“只是當時”解為“即使是在當時”的,此乃成為假設語詞了,而“只是”是從無此義的,恐難相混。

如此一來,李商隱的這兩句又是積極進取的鼓勵了。由詞意造成的對詩境、心緒的不同理解,也成為這首詩的魅力之一。正因不明,正因多意,更見容納。你傾向於哪種理解呢?

回到題主所問,改一個什麼字讓意境與原句截然不同?如上面分析,可以把“只”改成“正”字,詩由“只是近黃昏”變成“正是近黃昏”,胸懷、格調馬上不一樣了。前者易悲,後者感奮。一字之別,消極與積極絕然不同。你說呢?


詩詞桃花源


夕陽無限好,

何懼近黃昏。

老驥千里志,

伏櫪不甘心。

留得青山在,

定能火燒雲。

2018年我到了英孚英語語言培訓國貿中心和萬壽路中心當了一名保潔員,我每天被在這裡學習英語的學員們奮發上進的精神所感動,於是我寫下了這首自己鼓勵自己的詩。


不忘濃濃故鄉情


夕陽無限好,只是已黃昏。近字改已字,是不是沒有什麼希望啦![流淚]


中心825911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夕陽無限好可是快到黃昏了,無限卷戀…

改為:只是己黃昏。意境改變為無奈與絕望…



o風一樣的男人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兩句詩,是在慨嘆夕陽的美好和短暫,如果改一個字,可以從慨嘆變成讚歎。我把“近”改成“因”,夕陽無限好,只是因黃昏。意思是夕陽之所以美好,是因為黃昏,因為黃昏,夕陽迸發了光和熱,變得無比璀璨。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妥之處還請批評指正,謝謝。


路上有心人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只改一個字我覺得可以這樣改:夕陽無限好,只要近黃昏。不過都顯得有些悲觀的心理,圖一是我以前在QQ空間發過的一個說說,也不記得從哪裡抄過來的,就覺得很有意境。應該是一種很樂觀的心態吧!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

當我們遇到了一件很不順心的事且沒有辦法去改變結局的時候,試著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它,這樣自己的心情可能會好一點,就比如在很口渴的情況下剛從外面回到家的兩個人發現冰箱裡有半瓶飲料,悲觀的人嘆氣到就只有這麼點,樂觀的人的反應是還好還剩半瓶。要坐電梯的時候電梯突然壞了,悲觀的人就會報怨說:真倒黴又要走樓梯,樂觀的人就會這樣想:剛好,好久沒運動了,就當是運動一下吧。夕陽的出現就意味著馬上到黃昏了,我們能怎麼辦,開心過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思維和組織語言的能力有限,亂寫了這麼多希望看到的人不要笑話我這個沒什麼文化的人[捂臉],





遂鄉小海


飛花《作娟悟語》,這句千古佳句流傳甚廣,恐怕沒人不知道吧?是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登樂遊原》一詩。他乘車遊覽時,看到黃昏日落美景有感而發,即興之作可謂千古名篇。

我認為我們無論怎麼改,也很難超越千古名句,姑且我們探索一下,做作文字遊戲,在試改中體會吟詩的快樂吧!按照題主的要求,只能改一個字,那上下句的尾字最好不動還按照原來的平仄,只好改前面的的了。但意境與原來截然不同也難。原詩的意思是讚歎夕陽落日晚景之美,然後筆峰一轉夕陽再好也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也是黃昏了。美好只是短暫停留,轉瞬即逝,體現了詩人的無奈!我的試改如下。

只(嘆)近黃昏

只(憾)近黃昏

只(惜)近黃昏

(可)是近黃昏

以上改動依然是無奈的意境!

再改

只(怕)近黃昏

只(賞)近黃昏

這兩句有點不同的意境了。試改遊戲結束。

文/顧作娟,圖片自拍與來自網絡侵刪。








文化領域創作者飛花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要改動一個字讓意境與原句截然不同,我覺得改一個“是”為“待”字即可,變為“夕陽無限好,只待近黃昏”之後意境截然不同。原句是在感嘆夕陽雖然無限美好,讓人憧憬,但是難免有落寞之意。而改為只待近黃昏,則讓人展開無盡的遐想,夕陽本無限美好,只待黃昏將近的時候,就可以一睹為快,了慰平生!


再聚時把盞言歡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只是戀黃昏。

(黃昏戀頭條抒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