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佛莫爾1939年做空小麥期貨,結果價格暴漲,他破產自殺,期貨為什麼如此殘酷?

瓜太郎


說利弗莫爾最後破產甚至因此而自殺的觀點並不準確,他為了隔離交易對生活的風險,早就建立了500萬美元的基金,當時的500萬美元,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1億多美元,在當時也還算是鉅富了,由此而建立起來的基金足夠遠遠保證他生活無憂。他最後的選擇是基於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和家庭生活的打擊,這離他最後一次交易失利也已經過了幾年的時間。正是由於個人患有嚴重的抑鬱症,以及家庭生活上的打擊,最後讓這位叱吒風雲的老人作出了令人吹噓的選擇。

利弗莫爾在股票和期貨上的操作,都是以大趨勢為主,作風凌厲而進取,表面上看準行情以後倉位的使用都非常狠,與風險的控制理念有矛盾,但後人很難窺視他的風控準則,一個人的交易體系有很多因素相互牽制,並不能簡單的從重倉去理解他的操作手法,不過不單是利弗莫爾,從很多原本很成功的交易名人的失利情況來看,導致大的損失都有一個共因,就是過度使用倉位,遇上逆勢又不止損,也許在很多時候他們的交易體系保證他們在重倉中成功了,但在漫長的交易生涯中,總會有出現失誤的時候,這樣的失誤有可能只出現一次就足以致命,這是個人的風控觀念決定的。

因此,期貨或者股票表現出殘酷的一面,是因為風險失控所致,這裡的風險可以是交易中忽視風險,也可能是缺乏規劃,在實力支撐不起的時候過度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家,這些都源於很多個人的做法和選擇。是放大了風險還是控制住了風險,與人的關係很大。以上內容純屬個人觀點。


CA紅葉


在《股票大作手回憶錄》中,利佛莫爾提及了對商品交易,尤其是棉花和小麥交易的心路歷程。利佛莫爾1877年出生於馬塞諸塞州。一生三次婚姻,數次大起大落,被譽為投機之王。

需要更正地是,1925年,48歲的時候,在市場上升過程中,他買進500萬蒲式耳小麥,並在市場頂部轉而看空,賣空了5000萬蒲式耳,此役獲利1000萬美元。他於1029年大蕭條中做空,獲利1億美元左右,達到人生的頂峰。1940年,用左輪手槍對著頭部自殺身亡。因此,並非是1939年做空小麥期貨,而後破產自殺。

至於,利佛莫爾為什麼最後選擇自殺,請參考:

利弗莫爾經歷了三次破產都挺過來了,為什麼最後選擇放棄?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76686085935857927/

利弗莫爾在做股票的同時,也一直在做期貨。早在空殼公司時他就開始做期貨了,只是研究期貨不像股票那樣刻苦,但相比較而言,他更喜歡做股票,在他的交易中尤其是股票買賣比較多,商品期貨也有一些交易。

他覺得期貨交易像商品生意。不管是小麥、玉米還是棉花,只需要瞭解供求的現況和前景,用不著像做股票那樣對許多情況進行猜測,也用不著防範內線集團,不會有增發或不發紅利的突發事件。他做的有玉米期貨,小麥期貨和棉花期貨。棉花期貨做的一直非常成功。


利弗莫爾很堅決地告訴他,合作不可能。但是如果有資金需求的話,可以為他提供幫助。托馬斯表示不會接受他的借款

然後,托馬斯問起他七月份棉花的事情,他和盤托出,還詳細說明了自己是如何交易的,買了多少棉花,價格如何。

在這個特殊時期,他本該保持謹慎的,可是,碰到一個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他完全忘記了自我保護。

他在做棉花的同時,還做了大量的小麥,小麥的操作很漂亮,給他帶來了可觀的利潤。但是他卻早早的拋出了,拋出後小麥價格一路飆升,每包上漲了20美分,如果當初不是過早的拋出,應該能盈利800萬美元。

當時的情況是,他預計冬春小麥收成基本跟往年持平,但是考慮到工人罷工,運輸會受到影響,當罷工停止,以及冬春小麥同時“向市場傾倒巨量的小麥”的時候,那麼價格肯定下跌。

於是開始買進小麥期貨,隨後又在高點賣出期貨。市場也完全按他的預判在進行著。但是他糊塗的把盈利的小麥拋掉,卻堅守著虧損的棉花。想想以前做安鈉康達的時候,他止損多麼堅決呀!可是現在,他任由賬面的虧損擴大,不但不止損,還不停的加倉。

雖然他對股票研究很深,有自己的一套原則,然而,這次在期貨市場上他犯了個錯誤,沒有讓盈利的奔跑,反而放大了虧損,以至於“此生犯了一個重大的錯誤!”

儘管如此,他隨後在市場上東山再起,而且還是從股票市場上大幅獲利,並在大蕭條中做空而獲利1億美元左右,達到人生的頂峰!



海龜財經


股票市場是割韭菜,期貨市場是絞肉機。

期貨的殘酷來源於保證金交易,他不需要你支付持倉商品的全部,只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資金就可以,打個比方,豆粕一手價值20000,保證金是10%,你只需要支付2000就能持有一手豆粕期貨,如果你持有多倉,豆粕價格上漲1%,就相當於股票市場的一個漲停板,這就是典型的以小博大,用最少的錢撬動最大的利益,當然,收益和風險永遠都是並存的,如果你持有的空倉,你也是吃了一個跌停板。也正是因為保證金交易,期貨市場不像股票市場,只要持倉籌碼在,還有可能漲回去(不退市的前提下),在期貨市場裡,不僅你的本金會血本無歸,還有可能欠上一大屁股的債。當年巴林銀行的李森在期貨市場上賠掉10多億美元,而整個巴林銀行也不值這個價,導致了巴林銀行的破產。

金融市場上,股票的風險小於期貨,而期貨的風險小於期權,各種金融衍生品放大收益的同時,也將風險同時放大,所以那句常說的時常被人忽略的話應是入市真理: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濟寧胡落落


首先聲明一下,如果只看題目好像是利弗莫爾因為破產了才自殺的,其實不是如此。作為期貨市場最著名的“大空頭”利弗莫爾的一生可以用跌宕起伏來形容,他出身平民家庭,帶著借來的錢去炒期貨,有過一貧如洗,也有過富可敵國,最輝煌的時候個人資產累積到1億美元,當年的美國一年財政收入才43億。因為期貨的槓桿性,利弗莫爾的一生至少經過3次重大破產,如果因為破產就自殺,那就算是有貓的9條命也不夠用的,還有一點,他自殺的時候賬戶上還有幾百萬美元,這足夠普通人生活幾輩子了。至於利弗莫爾自殺的原因,更多的是因為和妻子的感情問題。


下面聊聊期貨的問題

期貨的嬰兒期–避險

把期貨的字面意義拆開來看,期,就是未來的意思,貨,當然就是貨物。最早的期貨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舉個例子來看。假設某農場生產水果,大量供應到國外出口。那水果的價格會受很遠因素影響,比如日照、雨量、溫度、需求量等等,可能去年是5元/斤,今年就成了1元/斤,但是農民抵禦風險的能力是很弱的,一年收成不好家庭可能就破產了。同樣的,可能農民也不指望一夜暴富,如果價格穩定在3元/斤,我就滿意了。期貨的避險功能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既然害怕交易時價格跌了賠錢,那我就在期貨市場做一次買進的交易,兩者對沖,最後的收益就基本能鎖定在預期值。

期貨的投機屬性–炒期貨

以現在比較通行的12.5倍槓桿為例,只要你有1萬元,就能在期貨市場買入12.5萬元的商品。如果標的物漲了10%,那你可能賺了1.25萬,同樣的也可能虧1.25萬,這就是槓桿的作用。現在的期貨大部分是用來投資的,比如原油期貨,決定原油價格的是產油國中東國家嗎?不是的。是中國這種進口大國嗎?也不是。真正決定價格的在美國的期貨交易所裡。



期貨之所以會造成大規模的損失,除了槓桿性之外,還有一點容易產生賭徒心態。利弗莫爾就不必說了,一開始就是借錢炒的,大多數人炒期貨也是用負債。期貨說到底和賭場上押大押小沒本質區別,只有漲和跌兩種結果,就算你有很多的經驗,賺了10次,但是有一次虧損可能就前功盡棄了,不收手是賭徒的本性。


四大財子


期貨市場確實殘酷,因此自殺的也不少,但這當中絕不包括利弗莫爾。

利弗莫爾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易員。一生四起四落,跌宕起伏。大蕭條的1929年,通過做空,甚至獲取超過一億美金的利潤,不愧“華爾街巨熊”的綽號。順便一提,那時候,全美一年的財政收入也就40多億吧。

利弗莫爾早就為自己和家人買了很多的信託基金,不會落到以後沒著落,而死後清理財產,也有不少於500萬美金。這也是相當大的一筆錢。

我時常反覆的去讀《股票作手回憶錄》這本書。做交易的人,尤其是在市場上已經取得過重大成功的人,在市場上是無所不能的神,場外也可花天酒地的生活,然後其他的時間,我想應該是很空虛的吧。利弗莫爾,15歲還是個孩子時就進入了市場,都還沒學會怎麼獨立的好好的生活的時候,就進入了市場。在往後的日子裡,他學會了投機,卻一生都沒學會如何去生活。他曾四起四落,到了頭生白髮之時,彷彿一切又從頭了。他再也沒有勇氣重來了,也許他也夠了,也許他頓悟了。

他走了,而直到幾十年後的今天,依然沒有什麼能掩蓋,能比肩他那一生的瘋狂。


野生交易浪人


《期貨大作手風雲錄》 逍遙劉強


如果你一個人,就讓他去玩期貨吧,因為那裡就是

天堂

如果你一個人,就讓他去玩期貨吧,因為那裡就是地獄

沒有地獄,天堂安在?

沒有天堂,地獄無存。


期貨,不是針對誰殘酷,而是對所有參與者一視同仁。


殘酷這個鍋,不該期貨來背

每個行業都有自身的殘酷性,並不是誰獨有,期貨由於其特殊的交易運作機制把這份殘酷放大十倍百倍,而這殘酷本身是人性貪婪的考量,是阿努比斯天平上羽毛的另一端。


在這個市場裡,如果我做對了,我的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所有人都是我的!對你爽快的,你得到了獎勵,但對於其他人,你有多爽,他們就有多殘酷。槓桿放大的不是利潤,是人性的貪婪,這份貪婪連續放大就升級為癲狂。在天堂越久,距離地獄也就越近,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何謂一念之間?繩子從中間剪斷,一側為一霎,另一側為那,中間就是一念。


為何依舊會前赴後繼

因為看上去很容易。不就是選一個方向,然後等著就能賺很多錢嗎?那我只能說凡是這麼認為的人把這件事想的太簡單了,或者想的比較片面。選擇什麼品種,如何判斷方向,建倉多少,止盈止損如何設定。。。這些問題你都想清楚了嗎?要做多少研究,多少準備工作,為什麼說股票和期貨是天才的墳墓?沒搞明白就進來參與,無異於飛蛾撲火。



心存敬畏 進退有度

我經常看到有些人春風得意的說:股市期貨就是我的提款機。這種情況存在嗎?好像只存在電視劇裡。不論你參與哪個市場,技術有多好,賺了多少錢,如果你不修心斂性,再多的錢也是紙面富貴,如同水蒸氣遇到冷凝水,瞬間化為烏有。


元英財經


市場一直都是公平的,可以這樣說,期貨是社會上最公平的一個地方

我們先看他說的這件事情,全稱應該是傑西·利弗莫爾(下面簡稱傑西),應該不是1939年做空期貨,那個時候已經沒有精力去投資,然後破產也不算破產吧。咱們先看下這件事情的經過。

傑西1877年生,在14歲的時候以1美元/周的薪水在波士頓的經紀商上班,他有濃厚的興趣。後來有傳奇的一生,在他的投資生涯中以股票和期貨為主,虧損大部分在期貨中,當然也是有原因的。

他在1901年的時候用5000美金賺了5萬美金,1907年判斷股市崩盤,一天賺300萬美金,甚至摩根找到他不要讓他做空了;1921年股市做多;1929年股市做多賺了1億美金。

他第一次破產是在1908年虧在大宗商品交易上,然後1915年破產。1930年是第二次破產,同時也離婚了。他的最大一筆虧損是在去棕櫚海灘和“棉花大王”托馬斯的一次交流上,這次虧得是他在股市賺的所有錢,細節就不講,大家可以自己查。最後一次就是自殺了而且妻離子散。


對他來說是傳奇的一生,同樣對我們也是警醒,在我們投資的過程中,特別是做期貨的過程中,不要重倉操作,不要不帶止損,當然也不要聽別人的小道消息,在沒有出來之前,小道消息都是要打折扣的。


期貨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在這裡不在乎你的學歷,不在乎你的本金,在乎的是你的實力,當然對18歲以下是有規定不能開戶的,它不會因為你沒有上學或者學歷低不讓你開戶操作,不會因為你資金小就不讓你做,它不歧視任何人,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殘酷不殘酷是自己選的,是自己的能力決定的,有的人覺得是天堂,有的人覺得是地獄,在乎自己身上。


老楊說影


一個賭徒而已!

要麼贏,要麼虧。

贏得時候興高采烈。

輸的時候債臺高築。

老婆也跟著別人跑了。

一個真正成熟的投資者

一定會明白

穩贏才是生存的靈魂

而不是狠

投資者和賭徒的區別

就在於

投資者是穩

而賭徒是狠

表現的途徑

就是加槓桿

穩定成熟的投資者

永遠不會加槓桿

就是做期貨

也會只做三成倉位

永遠給自己留足餘地和退路

而賭徒

永遠是滿倉

滿倉也不滿足

還要加足槓桿

股災的時候

死的

都是加足槓桿的賭徒

而成熟的投資者

頂多不過是虧損一部分資金而已


股民老黃波段王者


他從第一筆拿了五美元賺了三塊七是與人合夥 以後都是獨立行為 他每次破產後又賺到錢後首先會對由於他破產受到影響的人們進行補償 法律上他不需如此 他一個窮小子使當年全球大亨摩根讓他高抬貴手 總統邀請他去白宮請他平倉棉花期貨 他死時尚有幾百萬美元 當時美一年財政43億美元 幾百萬美元購買力相當於現在幾十億美元 他不是破產而自殺 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zdwhly


期貨的殘酷性在於它會很容易揭穿人性中貪婪的底牌,讓一個人為了不切實際的盈利瘋狂。

期貨的槓桿交易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可以放大盈利,另一方面又給了交易者可以儘可能放大的錯覺。

很多交易者會忽略的一個現實是:你在儘可能的用槓桿放大盈利的時候,潛在的虧損風險也在跟著相應的放大,先不說你終歸能賺多少,又有多少交易者能夠一直承受住自己的虧損呢?

從以為很容易賺錢,到實際上卻發現很容易虧錢,希望的破滅很容易讓交易者用本能的衝動決定一切交易決策,總是在不經意間淪為一個賭運氣的賭徒。

期貨市場所有的悲劇都是從衝動開始的,最可怕的是連續的虧損會讓交易者看不到希望,一次次從充滿希望,到失望而歸,常年下來,即使是抑鬱了也一點都不奇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