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窮人為什麼不自己去荒郊野外開墾一塊荒地自給自足,而要給地主打工?

一誠不染


古代的窮人為什麼不自己開荒土地,而要給地主打工?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古代的

土地制度說起了。

從夏商時期開始,土地制度是井田制,確立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地皇權制”。這一時期的土地全部歸天子所有,不管是皇家貴族還是土豪大款,要想獲得土地都需要經過天子的“分封”,在這樣的土地制度下是不會出現地主的。

春秋戰國時期,土地制度有了重大的變化——“廢井田而開阡陌”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開始實施各種變革,其中又以魯國的土地“初稅畝”制度最為典型。

初稅畝的意思就是土地也不再是天子所有,而是分給私人,國家只是按照土地面積進行收稅,這就是歷史上最早的土地私有制度

土地私有後,就會出現大量擁有土地的人,這種現象是無法避免的,也符合如今所說的“二八法則”。在這一時期,地主就出現了,他們擁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生產出更多的糧食,這樣他們抵禦風險的能力也會越高。

舉個例子,地主擁有一百畝地,普通人擁有五畝地。按每畝地的產量為280斤算,除去消耗和交稅,假設每畝會有50斤的剩餘,那麼地主每個收成季都會有五千斤的餘糧,而普通人只有二百五十斤。如果在耕種過程中遇到災禍導致糧食減產或者顆粒無收,這時候普通人就有可能直接“破產”了。

這也是古代窮人為什麼要給地主打工的原因,很多時候到地主家做長工的人,要麼是因為災荒導致沒飯吃,只能去地主家打工;要麼就是因為某些原因失去了土地,被迫到地主家打工。比如元朝時期,蒙古兵進入中原後大量掠奪百姓的土地,並將搶來的土地封賜給貴族,那些失去土地的人就只能去地主家打工了。

這些人為什麼不去開荒種地呢?其實古代是允許私人開荒的,春秋魯國的“初稅畝”就是因為當時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私人開荒現象越來越多,開荒出來的土地就變成了“私田”,而井田制是隻對“公田”收稅的,因此魯國的“初稅畝”承認了土地私有,但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向“私田”收稅。

古代窮人也可以去開荒,不過要先有開荒的資本,最起碼要在這一季糧食生長期內不被餓死!前面已經說了,去地主家打工的人基本上都已經“破產”了,他們不可能餓著肚子去開荒,而地主給他們的報酬也不會很多,所以那時候的窮人想翻身真的很難。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在影視劇中以及史書中,我們都能看到古代窮人的不幸和貧苦,相信很多現代人都有個疑問,古代窮人為什麼不自己去荒郊野外開墾一塊荒地自給自足,幹嘛非要給地主打工,自己受剝削,還吃不飽飯呢?

曾經的我也這麼想過,可是仔細分析後,發現古代窮人自己開荒的這種想法不可能實現,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開荒需要得到官府批准

雖然一大塊荒地擺在那裡,不論你開不開,都在那裡,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荒地,但不代表官府允許去開墾。

一般只有戰亂饑荒或者民生凋零的年代,政府會動員窮人們開墾荒地,可是到了社會穩定的時候,就會出現土地兼併,窮人手中的土地也會丟失,變成給地主打工的,因此在沒有得到官府的批准前,窮人們是不敢去開荒的,否則會面臨牢獄之災。

第二:可開墾的荒地並不多

我們想象中的古代可能荒地很多,確實荒地不少,然而在古代,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也沒有灌溉的器械,也沒有拖拉機,收割機等,窮人沒有自己的勞動器材,依靠雙手去開荒顯然做不到。

況且古代的耕地一般都是臨近水源,方便灌溉,一般都是集體挖井或者修建溝渠來保證對穀物的澆灌,因此靠近水源的耕地基本已經被開發完,剩下的沒有開荒的荒地大部分都是和水源很遠的地方,沒辦法種植穀物,窮人們可開墾的荒地自然不多了。

第三:窮人沒有保護土地的資本

一片荒地看著不錯,即使窮人們把它開墾出來,可是那也不意味著這塊地就屬於開墾土地的窮人了,在封建社會,一些地主大部分都是擁有大量財富的糧商、鹽商、絲綢商,甚至一些黑幫幫主都是大地主,有財力和勢力。

因此一些鄉紳惡霸是不可能眼睜睜看著窮人自己開墾土地的,那樣子就沒人給他們打工了,因此地主和惡紳們肯定百般阻撓,甚至橫加破壞,與其這樣到頭來一場空,還不如一開始就不去費力氣去開荒。

第四:開荒了不一定就有糧食吃

開荒雖然意味著有糧食吃,可是在古代卻是很遙遠的概念,因為古代種地是靠天吃飯,不下雨可能就旱死,下雨天就澇死,倒黴的時候還會遇到蝗蟲,天災人禍隨時會毀掉辛苦開荒勞作一年的收成。

除此之外,窮人自己開荒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如果賦稅很重,再加上那年天災,反而成了農民最大的負擔,因此窮人們都是保守派,不願意如此冒險,還不如給地主耕種,混個飯吃。

綜上所述,古代窮人即使想自己開荒也因為客觀條件導致實現不了,因此只能註定給地主打工,受地主使喚和剝削,窮苦一生。


小聰歷史客棧


若干年後,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二十一世紀初,開公司沒什麼成本,窮人怎麼不去開呢?”

這和“古代窮人為什麼自己不去開荒呢?”完全是一個性質的問題。

古代窮人不開荒,一般是這麼幾個原因。

窮人錢少,沒有實力開荒

有人說了,開荒需要錢嗎?當然。在古代,你要開荒,意味著要用各種生產資源,那時沒有拖拉機,只有耕牛,但耕牛要錢嗎?那時必須要的,而且價格不低。

有了耕牛,還要犁頭,有了犁頭還要其它農耕用具。

說實話,很多窮人,置辦不起一套像樣的農具,總不能用手刨地吧!

所以說,要開荒,不是每個人都能開的。

但是,有些窮人,有一套完整的農具,為什麼還是不願意開荒呢?

生產力落後,開荒成本太高

如果這是一家不算特別窮的人家,有一套農具,還有耕牛,這是不是可以多開荒一些?其實,也不容易。

在古代,生產力是很落後的,耕種全靠畜力,一頭牛一天犁地的數量是有限的,如果要開荒,相當於增加了很多的成本,無論是人也好,還是畜生也好,都得付出以前兩三倍的力氣。

就算如此,增加的面積還是非常有限,最關鍵的是,人和牛都費了很大的勁,一年下來,發現收成不行,真是“白辛苦”一場。

而地主開荒就會佔點優勢,因為牛多,農具多,錢也多,僱傭一些人,一切都解決。而窮人,扛不住開荒的成本。

開荒的風險比較高

開荒了,如果土地當年能見效益,那就太好了。但是,大多數開荒的土地,前一兩年的收成低得嚇人,這不是古代窮人能抗住的,關鍵是,春秋戰國時期起,“初稅畝”等制度,都是根據種地多少上稅的,這就導致,很有可能沒有收成,而且還要倒吐錢出去,這事誰幹呢?

面對看得見的風險,窮人只好放棄開荒的念頭,還是租用地主現成的土地好,只要老天爺稍給點面子,土地就會產出糧食。或者,窮人直接變為地主的僱農,管它收成好不好,只要出力氣,地主老財,就得給一口吃的,以便於養活全家。

窮人思維決定了,窮人不願意開荒

古代也好,現代也好,大多數窮人都有著典型的窮人思維,什麼是窮人思維呢?

做事謹小慎微,不願冒任何風險,投資寺廟和信仰較多,投資個人能力增長很少,相信命運,甘於認命,注重眼前利益,忽略長遠發展,做人自卑,做事缺乏自信。

窮人的命運,是有他的性格造成的,他的性格是有生活習慣造成的,而生活習慣則是有他的行為造成的,他的行為則是有思想造就的。改變窮的命運,首先就是要改變窮的思想。

地主開荒,考慮的是三年內如何增加財富,而窮人開荒則考慮的是當年能不能盈利的問題。可是,哪裡有當年盈利的荒地讓你開?

窮人希望能一夜暴富,所以古代窮人喜歡去寺廟求神拜佛,出香火錢。而如今的窮人,喜歡去買彩票。實際上,求佛求不來富貴,買彩票也很難成為富人。

其實,窮人如果能一點點改變,先開小片地,積少成多,開個二三十年,可能家族命運就改變了,但這誰能耗得起?誰又願意耗下去?

古代窮人開荒不容易,主要還是這麼幾個原因造就的:一是窮人實力不夠,二是古代生產力低,三是開荒風險大,四是窮人的思維限制了發展。


藍風破曉


你去柬埔寨、老撾這些國家看看,大片的土地荒置沒人種,還是比較肥沃那種,一年收兩三季很正常,但偏偏就是荒著,後來才知道,一塊地要能成為真正的農田耕地,是需要很多硬件條件的,最基本的要解決水利問題,那是一個系統性問題,不然雨季農作物分分鐘被淹死,旱季分分鐘枯死,但打造一個基本的水利灌溉系統是需要時間精力和財力體力的,新開墾的土地只能依附於原來的水利設施作為基礎,就註定了不能離的太遠。

再就是一塊地能有穩定的糧食生長,是要養幾年地的,一開始再肥沃也不一定適合糧食生長,需要灌溉施肥改變土地的養分配比,要不然可能產量很低,費力不討好。養了幾年的地,終於能穩定種植了,但你能保住嗎?沒有了地主勢力和官方的保護,分分鐘被人搶走,農作物還沒成熟可能就被糟蹋。

總結下來,新開墾土地是一件很複雜成本極高的事情,並不是你想象的那麼簡單。你就算躲到高山密林裡開荒,就註定跟社會文明脫節,交通極為不便,子女無法接受教育和社交,最後慢慢退化為野人一樣。但你租了地主的地,至少能基本解決溫飽和子女的基本教育,在古代那是了不起的事情。要知道,就算在最強盛的唐朝時期,中國依然有70%的人口活在極端貧困當中,更何況其它不太強大的朝代。


大愛無姜小愛有蔥


首先要說明的一件事就是,所有的良田都是由荒地開墾出的,而且最早開墾這些土地的人也全部都是窮人。這些人往往是逃難出來的,跑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開荒墾田,先是一畝再是兩畝,再是十畝百畝,這也是國內所有自然村的起源。之所以會出現沒有土地,不得不租地種那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懶另外一個是因為鼠目寸光,沒有其他理由!像這樣的人只能說,窮不是沒有理由的。

我們都知道,這開荒的難度實際上是非常大的,需要各種人力物力,比如燒荒,剷平土地,耕耘土地,這往往需要很長時間,而且因為這種開荒難度直接導致自己開荒的早期收入很低。而同比之下,從地主手裡租地種可以省去很多麻煩,而且從淨收入角度來看,在開荒的前十年時間,自己開荒所賺的肯定是不如租地來種賺得多,這直接導致了當時比較沒眼光的人就會選擇租地種。只有在那種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選擇自己去開墾!這就是升斗小民的安逸心理。

其次,在古代,勞動人民只要夠勤快生活其實並沒有那麼苦!從秦朝商鞅變法開始,古中國便建立了完整的私有土地制度,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土地私有制便推廣到全國,這種格局便一直持續到清末民初。這時候,老百姓允許被僱傭(長短工)種地,可以租地種,也可以自己買賣田地。以當時的工資收入,一般3~5年就可以買上一塊上好的土地。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真的一無所有,那麼他可以選擇當長工,賺收入,然後買房買地,從此成為自由人。


優己


這個問題問的不對,荒地可以開,還有剝削嗎?還有壓迫?還有吃不飽穿不暖嗎?


人在征途


“窮人有了土地,就能過上好日子。如果沒有土地,那一定是他孃的地主。”——李雲龍

看到這個題目,就想起了《亮劍》中的李雲龍在給新兵訓話時的場景,其實,我的老家以前也是地主。在解放以後,慢慢改造成了貧下中農,這還是我奶奶給我講的呢。關於樓主的問題,窮人為什麼不自己在荒郊野外開墾荒地,卻要給地主打工?這不是找罪受嗎?其實,你只看到了外表,事實並不是這樣。

烏托邦式的情節只出現在空想社會主義中,在我們國家的封建時期,想擁有自己的田地,那就得是地主、鄉紳,如果你想自己開墾田地,不好意思,國家不允許

什麼是烏托邦:是一種沒有階級分化,沒有剝削的社會,在那裡,想再哪裡種田就在哪裡種田,沒有人管你,這也是咱們說的陶淵明式的世外桃源。

然而,這種社會存在嗎?答案是否定的。

暫且不說國家允不允許,荒郊野外開墾一塊荒地,那時候的生產力可沒有現在好,要想開墾一片荒地,談何容易。

然後我們再說地主、鄉紳,古代有城和市的分別,下來就是村,如果想在一個荒郊野外自己開墾一片土地用來自給自足,需要有很多顧慮,我們來看一看。

  • 脫離市集,萬一身體不舒服該怎麼辦,靠天靠運氣嗎?就醫是一大問題。


  • 鄉紳、地主霸佔的都是良田,你開墾荒地,只能是一些窮鄉僻壤,那裡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都不適合生存,生活條件是問題。

  • 開墾荒地,就要有人,還需要搭建茅舍,重新建立自己的樂園,怎麼養家是問題。

古代人可沒有現代人那樣的講究,但是起碼要生存吧,連生存都成問題那還怎麼開墾荒地。

給地主打工是一種無奈之舉,窮人家的百姓要麼去當兵,要麼砍柴、做買賣,不發達的小農經濟是主要問題,如果去開墾荒地,沒有結果,生活就難過了

古人的生活節奏很慢,不像我們現代人的快節奏,但也需要生存吧。

生計問題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因此,除了給鄉紳、地主打工,別的路子就只剩下當兵、做小生意等等,生活沒有想像中那樣容易。

如果人人都想去墾荒,還有一點就是政策不允許。每個地方都有嚴格的戶籍制度,這是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問題。

文/小小雪說歷史,本文原創,歡迎點贊、轉載、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我已年逾古稀,沒研究過歷史,就這個問題說說我從經歷過的事來想象一下。從我記事起,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的困難時期之前,我們這裡有很多荒地沒被開墾過,也沒人去開墾,雖然那時的農村的生活水準普遍低下。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困難時,沒飯吃了才有人開荒種糧了。到現在很多耕地都撂荒了,因為有的地方或有的人光靠種地很難解決生存問題。我想古時候窮人寧可給地主抗活也不去開墾荒地,是因為同樣可以生存,和現在有地不種是一個道理。


歲月如歌123512508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樓主你應該學過這首詩吧?古代雖然人少,但是沒有哪一塊地哪一座山是無主地無主山,都是被當官的、土豪鄉紳地主土司瓜分完了,家底好點農民可以跟他們買地,買不起的只能是跟他們租地種地拿商量好的糧食收成當租金,交完私人租金糧了還要交官府的糧食稅農業稅。可以說我們農民這幾千年來活的太不容易了,不論改朝換代農民都得交農業稅,這個稅收一直收了2000多年沒斷過,依稀記得我小學時還跟著媽媽去碾新米去糧所交農業稅呢,不要想著用舊米去交稅,人家糧所精著呢眼尖著呢。後來我們國家也廢除了2000多年曆史的農業稅。


行者山之子


就拿我老家南充南部縣目前來說吧,每個村都有小堰塘,四五月份田裡栽秧的時候升鍾大水庫會放水以供稻子田裡用水,會持續半個來月,屆時也會把小堰塘的水存滿,所以有水才是萬能的,不然萬一乾旱那年光靠自己那小水塘根本無法種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