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寧國丨探尋歷史文脈,走讀“皖南唐古拉”

每一次自駕之旅,都是極為難得的經歷。在公路上馳騁,將心情徹底釋放,驚歎於祖國的壯麗山川,同時也會收穫到一份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皖南唐古拉”自駕越野路線上,山水美景與歷史典故並存,歷久彌新,源遠流長……
那麼,深藏於這條路線上的歷史遺蹟和典故,你都知道哪些呢?讓小編來帶領大家跨越歷史的長河,探尋這些歷史故事吧~

自在寧國丨探尋歷史文脈,走讀“皖南唐古拉”

自在寧國丨探尋歷史文脈,走讀“皖南唐古拉”

千秋關

千秋關位於寧國市雲梯畲族鄉千秋村東南,與浙江省臨安市交界處,以千秋嶺得名。千秋關是一處重要的古關隘,座地山高嶺峻,地勢險要,是蘇、徽商通往浙江的要道之一,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扼制其間,居高臨下,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千秋關與昱嶺關、獨松關並稱“皖浙三關”。

自在寧國丨探尋歷史文脈,走讀“皖南唐古拉”

宋南渡時,置關戍守。清咸豐年間重修,關口用大塊方石迭砌,關殘高3.82米,長25.25米,厚7.17米,拱門高2.24米,寬2.05米,關門上嵌石質匾額,楷書陰文橫鐫繁體“千秋關”三字(高0.55米,寬1.4米)。2010年浙江省臨安市對其進行了維修,保留了原關門,並在其旁新建關牆及門洞,門洞高7米,寬5米,在關牆上修築了城垛。

自在寧國丨探尋歷史文脈,走讀“皖南唐古拉”

千秋關1989年被寧國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6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仙人塔

仙人塔,古稱“當陽寶塔”,坐落在仙霞鎮龍亭村村南衝口之峭壁上,塔身挺秀,修長如筆,亭亭玉立。仙人塔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627—649),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民國《寧國縣誌》雲:“仙人塔,唐貞觀時建,相傳建之時,邑人鳩工庀材,甫開始,工匠仍不知不覺如有夢寐中,經七晝夜浮屠,七級成焉。若有仙助,因名之曰仙人塔。”

自在寧國丨探尋歷史文脈,走讀“皖南唐古拉”

1981年,仙人塔載入《中國名勝辭典》,1982年被列為寧國縣重點保護文物。1988年被列為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青塘寺

青塘古寺始建於南唐時期,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位於皖浙交界海拔1000餘米的湯公山半山腰。自古“深山出古剎”,寺廟所在地,視野開闊,水源充足,地勢相對平坦。極目遠眺,山巒起伏,雲霧繚繞,頗有一覽眾山小的氣勢,讓人心情豁然開朗。

青塘寺原為湯公廟,系楊山奚姓家族的家廟,相傳在商朝,奚家祖先曾出任湯王的左臣相,權傾朝野,後奚姓家族為紀念祖先的功業,修建了湯公廟。後歷經戰亂多次損毀修復,南唐時期對湯公廟擴建,並更名為青塘寺。寺內主要建築有四水到堂的廟宇兩棟八間,正殿供奉地藏王菩薩,正殿前山名曰香爐山,周邊有千畝石筍小竹林。

自在寧國丨探尋歷史文脈,走讀“皖南唐古拉”

據悉明清時期寺內香火鼎盛,人來人往,香客不斷,廟裡有住持、和尚10人左右,有兩個水對常年打米供應寺廟,每至大型節日,香客與當地老百姓紛紛前來寺廟拜佛祈願,熱鬧非凡。

立於青塘寺前的“十方”石碑上記載,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十二都(現仙霞鎮楊山村)楊虎將軍的養母楊王氏捐錢、捐田、捐地對青塘古寺進行重建。為方便香客的行走,修葺了一條2千餘米的石板步道。1944年,浙江西天目山廟的和尚胡安平來到青塘寺當住持,直到1969年文化大革命後期寺廟遭到破壞,胡安平被迫離開寺廟。

自在寧國丨探尋歷史文脈,走讀“皖南唐古拉”

1996年,周邊村民通過民間集資的形式又重新建造了青塘寺廟,但因交通不便,資金不足,現在可見的青塘寺廟為三間土木結構建築,寺廟左側有一圓形石制水缸,“十方”石碑立在廟右前方,正殿內供奉有各類佛像20餘尊。

大山的庇護,讓這片寧靜的土地遠離塵世的喧囂,保留著處處古風古韻,湯公山間的青塘寺,晨鐘暮鼓,時時縈繞山間,給這片寧靜的山水增添了幾分禪意。

龍門古道

龍門古道,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杭州臨安)與南唐(宣城寧國)的主要通道之一,其中位於寧國境內路段全長約30公里,從浙江臨安七里壟至仙霞鎮盤樟村,途經平石關、涼亭、白沙關等古時兩國邊境的重要關隘,古道毗鄰青塘寺,有平整的臺階步道可通往寺廟。歷史洪流浩浩湯湯,龍門古道也被湮滅其中,毀損頗多。如今,仙霞鎮根據龍門古道新僻鄉間道路,全長約14公里,可駕車前往重溫古道歷史。

自在寧國丨探尋歷史文脈,走讀“皖南唐古拉”

銅嶺關

銅嶺關位於安徽寧國市雲梯畲族鄉與浙江臨安橫路交界處的湯公山下,銅嶺關是寧國東津河的發源地。當地有傳說,南宋時期,銅嶺關與千秋關一樣,同為兵家駐屯抗金之地。

自在寧國丨探尋歷史文脈,走讀“皖南唐古拉”

湯公山花海

抗金古戰場

位於自駕路線沿途的“抗金古戰場”白沙關,古稱白蛇關,因地方口音被誤傳為白沙關。相傳白娘子便是在此修煉,化成人形,現從白沙關關口處俯視,仍能清楚看見白沙關往杭州方向的山脊呈現凹槽,彷彿有蛇沿山脊穿行而過。

白沙關位於龍門村,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重要的關隘要道。相傳“岳飛守三關”有千秋關、銅嶺關、白沙關,白沙關便是其中一關,地勢險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南宋初年,岳飛曾駐屯在此抗擊金兵,累累忠骨埋屍荒野,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千古傳奇。

自在寧國丨探尋歷史文脈,走讀“皖南唐古拉”

自在寧國丨探尋歷史文脈,走讀“皖南唐古拉”

官嶺天池

官嶺天池,古為“楊山八景”之一,位於現龍門村龍潭村民組的山頂之上。天池面積200餘畝,池水清冽,水平如鏡,尤其是月夜,池中月影、山影、樹影交相輝映,景緻幽雅。據民國《寧國縣誌》記載:

“官嶺天池,縣東百二十里,盤山絕頂,週數十畝,深窅莫測,雲起即雨,逢旱有禱必應。今十三都。”清初,邑人楊雲錦有詩《天池映月》贊曰:巨池開鑿自何年,水色清涵月採圓。只是一輪供俯仰,分明萬里隔天淵。橫空薄霧飛初盡,影落零星濯並鮮。悟到真形原不二,臨流漫笈自忘筌。(詩錄自道光《寧國縣誌》)

自在寧國丨探尋歷史文脈,走讀“皖南唐古拉”

中共寧國特別支部

1929年春,中共寧國特別支部在盤山村(現仙霞鎮盤樟村)誕生,下轄大佛地、黃金塔兩個支部(均位於現龍門村),傅金林任特支書記,發展黨員90餘人。自此,寧國這片土地上就有了共產黨的組織,這束革命的火炬劃破了寧國黑暗的夜空。

1930年,中共寧國特支成立農會,領導農民開展二五減租運動,領導黨員群眾開展“搜倉攔米出境,反對積穀外運”鬥爭,秘密成立青年武裝突擊隊,為配合江南五省大規模農民武裝暴動做準備。1930年秋,革命活動遭到國民黨反動軍警的鎮壓,特支活動被迫停止。

自在寧國丨探尋歷史文脈,走讀“皖南唐古拉”

目前,中共寧國第一特支保留完整,仙霞鎮政府也採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該特支遺址作為皖東南成立的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寧國特支)的誕生地,是皖南革命發展的先驅,是革命發展的第一顆種子,具有巨大的歷史意義。該舊址今為宣城市文物保護單位。

自在寧國丨探尋歷史文脈,走讀“皖南唐古拉”

2019年,為再現中共寧國特支創建發展的歷史過程,在盤樟村新建寧國市黨史教育基地中共寧國特支教學點1處,以中共寧國特支為主線,通過文字、圖片、浮雕、場景再現等形式真實反映了中共寧國特支的光輝歷史,同時也再現了1928至1949年間仙霞地區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史蹟。

自在寧國丨探尋歷史文脈,走讀“皖南唐古拉”

吳越古道

吳越古道全長約35公里,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浙江)與南唐(安徽)的主要通道之一。與徽杭古道相比,吳越古道路線保存更為完整,風景更為秀麗。一路上溪流陪伴,瀑布奏鳴,曲徑通幽,跌宕起伏,天地人合一,似在畫中游。

自在寧國丨探尋歷史文脈,走讀“皖南唐古拉”

山頂的千頃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1100多年前由吳越國建造,與千秋關,昱嶺關合稱為“浙北三關“。

關城城牆用大小石塊依山勢壘成,關門主體由兩塊巨大、光滑的花崗岩構成,高近4米,厚約3米,寬可兩人並行。如今千傾關兩側還保留有一段古城牆,作為浙江和安徽的分界線。

自在寧國丨探尋歷史文脈,走讀“皖南唐古拉”

黃花關

黃花關系南宋所建,位於寧國的東南部道場坪(老嶺)埡口,現遺址仍存。曾經關高丈五,寬八尺,有重兵把守,還設有了望臺、閱兵臺,黃花關與千秋、孔府二關齊名。和千秋關、銅嶺關、豪塹關、孔夫關、馬頭(蹄)嶺關為南宋重要關隘。

據說是明朝朱洪武的練兵場,也是當年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護送小王洪天富貴,就是從此路翻越黃花關過昌化白牛橋,經浙江開化,撤退到江西而被俘。文革期間駐紮過知青點,又稱羊場。

自在寧國丨探尋歷史文脈,走讀“皖南唐古拉”

道場坪日落

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她裹挾著每個個體向前行進,個體又在這種前進中匯聚成更大洪流。不知還有多少故事埋藏其中,不為後人所知。

“皖南唐古拉”越野自駕路線上,我們一邊馳騁于山水田園,感受絕美的自然風光

,一邊走進歷史的浩瀚大海,感受滄桑鉅變,汲取精神力量,鍛造美好未來。

本文素材來源於:寧國市地方縣誌、寧國市仙霞鎮、寧國風雨戶外、帥林飛等,寧國市文化和旅遊局僅作分享之用,版權屬於原作者。如遇到: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內容發現錯誤等情況,請第一時間私信“寧國市文化和旅遊局”,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